1. 楷书的楷字怎么写
楷书“楷”字的写法是:
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正书。由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横平竖直。《辞海》解释说bai它“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这种汉字字体端正du,就是现在通行的汉字手写正体字。
演变过程:
如今一般所说的楷书,是从汉隶逐渐演变而来的,按照时期划分,可分为魏碑和唐楷。魏碑是指魏、晋、南北朝时zhi期的书体,是一种从隶书到楷书的过渡书体;狭义的楷书则是指到唐朝以后逐渐成熟起来的唐楷。
字体分类:
1~3厘米的为小楷(小字),5厘米以上的为大楷dao(大字),之间的为中楷。
楷书的四大楷体
楷体书法最为著名的四大家是:
唐欧阳询、唐颜真卿、内唐柳公权和元赵孟頫。
楷书的代表作品:
《九成宫醴泉铭》、《化度寺碑》、《孔子庙堂碑》、《雁塔圣教序》、《宣示帖》、《荐季直表》、《乐容毅论》、《曹娥碑》、《黄庭经》、《洛神赋十三行》、等。
2. 繁体字的楷字怎么写
楷字没有繁体字。
楷:kǎi
释义:
法式,模范:楷模。楷范。楷则。楷式。
汉字的一种书体:楷书。正楷。小楷。楷体。
组词:
楷模、楷书、大楷、寸楷、工楷、小楷、行楷、楷体、正楷、楷秀、强楷、细楷。
造句:
锋是助人为乐的典范,**是英勇无畏的楷模。
我们应把抗洪英雄舍己救人的行为奉为楷模。
通俗楷书的发展过程就是通俗隶书的衰亡过程。
雕版楷书在近代汉字研究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他是市中心繁华路段的交警,也是这座城市市民的楷模。
3. 怎么写楷书
楷书是汉字的主要书体.楷,是楷模,就是标准字体.钢笔楷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讲究用笔钢笔楷书的笔画有提顿、藏露、方圆、快慢等用笔方法.不同的用笔方法产生不同的形态、质感的线条,不同的线条需要不同的用笔方法去体现.钢笔楷书字形较小,线条粗细变化不大,如果书写时用笔稍不注意,笔画就达不到要求,笔画就会出现软弱无力、僵硬死板等毛病.因此,必须经过严格训练才能掌握用笔方法.二、笔画分明钢笔楷书的每一个笔画的起笔和收笔都要交待清楚,工整规范,干净利落,不能潦草、粘连.但是笔画与笔画之间又要有内在的呼应关系,使笔画达到:既起收有序、笔笔分明、坚实有力,又停而不断、直而不僵、弯而不弱、流畅自然.三、结构方整钢笔楷书在结构上强调笔画和部首均衡分布、重心平稳、比例适当、字形端正、合乎规范.字与字排列在一起时要大小匀称、行款整齐.虽然也有形态上的参差变化,但从总体上看仍是整齐工整的.正是由于以上原因,历代许多书家都主张把楷书作为学习书法的第一步.现行的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学生在小学阶段主要是学好写钢笔楷书,打好基础,为上中学写行楷书创造条件.实践证明,只有经过系统的楷书练习,才能了解汉字笔画和结构的特点和要求,才能掌握汉字的组合规律,为学写行楷书奠定书写基础,从而练就一手合乎法度、流畅自然的行书和草书.练习楷书,应从笔画和结构两方面下功夫.练习笔画,主要解决用笔方法问题,目的是生产合格的“零件”;练习结构,主要是解决笔画和部首之间的组合方式问题,目的是学会结构方法,掌握结构规律,从而达到将字写端正、整齐、美观的要求.。
4. 【汉字的历史报告怎么写】
中国文字发展史 文字是人类传达感情、表达思想、记录语言的图形符号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除了中国文字外,还有苏美人、巴比伦人的楔行文字、埃及人的圣书文字和中美洲的玛雅文字,这些文字造就了古文明的历史成就.如今楔形文字、圣书文字、玛雅文字已销声匿迹不再使用,且该地区现行之文字和这些古文字也没有渊源关系,故中国文字应该算是现存最古老的文字.中国文字的主要发展历史,包括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草书、行书、楷书. . 甲骨文 甲骨文的发现是在一百多年前的清光绪,国子坚王懿荣得了大病,四处求医找药,无意中发现药材中有一种刻了文字的龟甲,认为是很有价值的古物,于是便派人此处搜购,原来这些龟甲是河南安阳一带农民拾获后卖给中药店的,后来经研究发现龟甲上的纹路应该就是古老的文字,这个发现轰动了学术界和文化界,从此,甲骨文受到许多学者、古董商和收藏家的重视. 甲骨文是我们目前所发现最早的中国文字,是殷商时代刻在龟甲或兽骨上面的文字,这些文字主要是用来卜断吉凶的,占卜的过程先利用火烧灼龟甲,龟甲上便会出现裂痕,商代的人们便根据这裂痕卜断吉凶,并将卜问的事情和结果记录刻在龟甲上,而这些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便称为「甲骨文」. . 金文 在青铜器上铸铭文的风气,从商代后期开始流行,到周代达到高峰.先秦称铜为金,所以后人把古代铜器上的文字也叫做金文,由于钟和鼎在周代各种有铭文的铜器里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所以也称金文为「钟鼎文」.金文应用的年代,上至商代的早期,下至秦灭六国,约一千二百多年. 和现代的铸铁产品一样,青铜器的铸造一般也要使用泥制模型,叫做「陶范」,金文是预先雕刻在陶范上再铸出来的,也有少数则是铜器铸好后直接刻上的,因为陶范质地松软,雕刻比龟甲、兽骨更为容易,所以早期金文比甲骨文的绘图性质更强,更为接近原始文字. . 小篆 「篆」本是小篆、大篆的合称,因为习惯上把籀文称为大篆,故后人常把「篆文」专指小篆.小篆又称秦篆,是由大篆省略改变而来的一种字体,产生于战国后期的秦国,通行于秦代和西汉前期.战国时代,列国割据,各国文字没有统一,字体相当复杂,于是秦始皇便以秦国的文字篆体,施行「书同文」来统一天下的文字,废除六国文字中各种和秦国文字不同的形体,并将秦国固有的篆文形体进行省略删改,同时吸收民间文字中一些简体、俗字体,加以规范,就成一种新的字体—小篆. 中国文字发展到小篆阶段,逐渐开始定型〈轮廓、笔划、结构定型〉,象形意味消弱,使文字更加符号化,减少了书写和人读方面的混淆和困难,这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运用行政手段大规模地规范文字的产物.秦王朝使用经过整理的小篆统一全国文字,不但基本上消灭了各地文字异行的现象,也使古文字体异众多的情况有了很大的改变,在中国文字发展史上有著重要的角色. 除了小篆,包含甲骨文、金文,被统称为中国字的古文字;古文字学的发展,对于促进中国古代历史、哲学、经济、法律、文化、科学技术的研究,都具有相当重要的影响. .隶书 小篆虽然是较整齐的长方形,结构由均匀圆转的线条组成,但是书写起来相当不方便,且字形繁复,由于种种缺点,故在民间很快地出现了一种新字体,将小篆的端庄工整、圆转弯曲的线条写成带方折的,这种字体据说当时在下层小官吏、工匠、奴隶中较为流行,所以称为「隶书」.到了汉代,隶书取代小篆成为主要字体,中国文字发展历史就脱离古文字阶段进入隶楷阶段,汉代以后,小篆成为主要用来刻印章、铭金文的古字体. 隶书的形成使文字从随物体形状描书的字符,变成由一些平直笔划所组成的简单字符,这种改变大大地提高了书写的速度.中国文字由小篆转变为隶书,叫做「隶变」,隶变是中国文字发展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结束了古文字的阶段,使中国文字进入更为定型的阶段,隶变之后的文字,接近现在所使用的文字,也比古文字更容易辨识了. .草书 草书,就是写得草率、快速的字体.草书是辅助隶书的一种简便字体,主要用于起草文稿和通信,在草书形成的过程中,因为官府的佐、史经常需要使用起草文书,因而影响了草书的流传.进入东汉后,经过文人、书法家的加工,草书就有了比较规整、严格的形体,可以用在一些官方场合,称之为「章草」,带有一点隶书的味道,保留了隶书的拨挑和捺笔.草书由于字形太过于简单,彼此容易混淆,所以无法像隶书取代小篆那样,取代隶书成为主要的字体. 在楷书产生后,草书在楷书的基础下进一步发展,不但笔划之间可以勾连,上下之间也可以连写,隶书笔划的某些特征也消失了,形成了另一种类型的草书,称之为「今草」. .行书 行书是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不像楷书那么工整,也不像草书那么奔放;如果楷书像人的坐,草书人的跑,那么行书就是人的行走,因为行书比楷书随便些,可以写得快,又不像草书潦草的让人看不懂,所以最受到人们的喜爱. 行书大概在魏晋时代就开始在民间流行了,被称为「书圣」的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创作了大量的行书作品,长期以来价倍受人们的喜爱.行书没有严格的书写规。
5. 【《汉字里的历史》的文章】
汉字发展史 一:汉字发展史概况 中华民族是一个很伟大的民族,世界上所有的国家里,只有我们中国的文化是始终没有间断过的传承下来,也只有我们的“汉字”是世界上唯一的古代一直演变过来没有间断过的文字形式.中华文明也是最独特的文明. 中国自古就有“书画同源”一说,这是因为最早的文字来源就是图画,书与画好比是兄弟,同根生,有很多内在的联系.汉字的起源就是原始的图画,原始人在生活中用来表达自己的“图画”形式.慢慢的从原始图画变成了一种“表意符号”. 大约是在公元前14世纪,殷商后期.“表意符号”演变成了比较定型的“甲骨文”.这被认为是“汉字”的第一种形式.被刻在动物的骨头上和乌龟的龟板上的文字,从殷墟中发现的文字,被认为是“现代汉字”的直系祖先,这一点就可以证明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几千年以来,中东人都不能解读他们祖先的象形文字.只有中国现代人能读懂一些殷商时期的“甲骨文”.这些龟板上的文字,最先是用来起占卜吉凶的作用,古代的人认为把有关于疾病、梦境、狩猎、天时等一些疑问刻在龟板上,然后用火来来烤烙这些龟板和动物的骨头,其产生的裂缝,占卜者可以根据这些裂缝的形状和走向来判断所占之事的吉凶.这就是“甲骨文”现代汉字的祖先.至今为止发现的“甲骨文”有五千多种.而可以解读的有一千多个. 到了西周时期,青铜器的大量使用,而被刻在青铜的钟鼎和石鼓上的文字即——“大篆”.亦有钟鼎文和石鼓文之称.相传是周宣王时期太史所创写.现在的故宫博物院内存有十个周代的石鼓,上刻有十首四言诗文.因为封建割据,四分五裂各自为政,文字也不尽相同.一直到了秦朝.秦始皇一统中国.才把文字统一起来. 秦朝时期,秦始皇统一文字,统一度量.其功绩显著的就是当时的宰相——李斯.李斯对当时的文字进行收集整理然后进行删繁就简美化加工后,这种统一后的文字被称为——“小篆”,亦称为“秦篆”.这个时候的文字几乎已经完全没有象形文字的痕迹了. 秦朝时期的“小篆”书写过于规范,书写起来速度很慢,于是民间就出现了许多的简便字体.这种字体的特点是变“小篆”的原为方.改“小篆”的曲为直,并分出了一些偏旁部首,被称之为——“秦隶”. 到了汉朝,隶书十分盛行,“秦隶”并没有完全摆脱“小篆”的结构特点,基本上是方形,而“汉隶”就完全发挥了毛笔的特点,出现了“蚕头燕尾”的波折之笔,书写起来轻松自如.西汉时期流行的这种隶书.称之为——“汉隶”. 汉朝流行“汉隶”的同时,“楷书”正在萌芽阶段.到魏晋南北朝的时期已经很盛行,晋代的王羲之,王献父子是楷书的真正创始人,同时吸取了篆书圆转笔画,也保留了隶书的方正平直,去掉了“蚕头燕尾”.使汉字的结构大体的固定了下来.当时被称之为——“真书”,后人因为以这种字体作为学习书法的楷模,即改称之为——“楷书”. 在唐朝时期,“楷书”尤为盛行,盛真卿、柳公权、欧阳询等书法家都是当时的佼佼者,他们的书法作品至今仍被人们学习作为范例. 由于楷书的工整,为了书写快捷的需要,和书者为了抒发自己的的胸臆,寄情于笔端的创造,产生了一种流动顺畅,一气呵成,极具有韵律和艺术感染力的字体——“草书”. 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就是“行书”,行书没有楷书那样规范严肃,也没有草书那样奔放和难以识别,而是优雅欢畅的运笔,字体书写灵活贯通.也是最受大众喜欢最常用的一种字体.还不懂字体的时候,本人小时候就被要求练习行书. 到了宋朝,中华四大伟大发明之一,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术被发明,“宋体字”也应此产生.最早产生于北宋,是有楷书变化而来.有肥体和瘦体之分,可无论肥瘦,都是横细竖粗,方方正正.显得古朴端庄. “仿宋体”也是模仿“宋体”而产生一种字体,这种字体的出现至今也不过七、八十年,但是发展十分迅速.是人们最喜欢使用的一种规范字体,在印刷品还有各种不同场合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与此同时,“黑体”也诞生了,这种字体醒目大方,笔迹全部一样粗细,结构醒目严密,笔划粗壮有力,撇捺等笔画不尖,使人易于阅读.由于其醒目的特点,常用于标题,导语,标志等等.丰富了汉字的表现形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种字体纷纷诞生,综艺体、整块体、浮云体、变体等等.这是祖国文化繁荣的具体表现,也是汉字发展的必然结果. 二:《汉字的发展阶段和发展方向》 西南师范大学中文系刘又辛教授负责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汉字发展史纲要",其最终成果是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的专著《汉字发展史纲要》,这项成果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了一些值得关注的新的观点. 1、关于汉字发展史的三个阶段 在汉字发展史上,有不同的发展阶段.传统的分期是以汉字字体变化为标准,即以大篆、小篆、隶书、楷书为标准划分为四个阶段.这项成果提出,字体变化不是汉字发展中的本质变化,不能说明汉字的历史发展规律,而应从汉字的构造方法的变化来说明汉字的本质变化.这项成果在这个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汉字发展三阶段的理论.即第一阶段是图画文字阶段.商代以前的文字应该属于这个阶段.第二阶段是以表形文字为基础,以表音文字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