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用古文写作文
如柳宗元的《永州八记》,将唐代的游记推向高峰,被称为山水文章之祖.其时因提倡新政失败,坐王叔文党而获罪被贬谪至永州的柳宗元,亲友皆与之断讯,彷佛被世界遗弃,这个敏锐的文人看到永州这偏僻之处亦被世界遗忘了的山水,不禁感同身受,遂兴发亲切感,山水成了他投射心情的对象.一日,至小丘西小石潭,看到潭水清冽,不免心乐之,看到鱼儿似与游者相乐,但看著看著,又勾起他寂寥的情绪,最后怅然而去.《小石潭记》写著:「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然不动;□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这一小段看似轻描淡写的文字,却是几经折腾的人生经验,凝结而成最精简也最有力道的字句.孩子们读古文,在年少时未必能领悟其中心思,但行过悠悠人生路,再次重逢,便成为心情及际遇的最佳注脚,叹赏之外更有无限温暖,古文字句就这么准确地抚慰了一个寂寥惆怅难言的生命.这正是古文的魅力.。
2. 古文《活见鬼》原文
原文如下:
有赴饮夜归者,值大雨,持盖自蔽。见一人立檐下,即投伞下同行。久之,不语,疑为鬼也。以足撩之,偶不相值,愈益恐,因奋力挤之桥下而趋。值炊糕者晨起,亟奔入其门,告以遇鬼。俄顷,复见一人,遍体沾湿,踉跄而至,号呼有鬼,亦投其家。二人相视愕然,不觉大笑。
译文:
有一个人赴宴后深夜回家,正赶上天下大雨,就撑起伞来遮雨。看见一人站在路旁房屋的滴水檐下,那人跑过来一下子钻到了自己的伞下,和自己一块走起来。
走了好一阵,那人也不说话。他怀疑是鬼,就用脚撩试,正巧没碰着,更加害怕,于是用力把那个人挤下桥去,撒腿就跑。
这时正是做糕的人清早起来的时候。他赶紧跑到糕点铺门口,告诉大家自己遇见鬼了。不一会儿,又见一个人,浑身湿淋淋的,跌跌撞撞地跑来,大喊着“有鬼”,也跑进做糕人家中。两人互相看看,目瞪口呆,随即不觉大笑起来。
扩展资料
《活见鬼》出自《古今谭概》。
《古今谭概》取材历代正史,兼收多种稗官野史、笔记丛谈,按内容分为36 类,一卷一类,所取多为真人真事,它们经过冯梦龙纂评,组成一幅奇谲可笑的漫画长廊。李渔为此书作序,称“述而不作,仍古史也”。
梁守中在《“辛未状元”三道试题的出处》中写道,“其中第四关书生(即‘辛未状元’)所出的三道考难黄蓉的试题,就来自明人冯梦龙的《古今笑》”。现存最早的是明代苏州阊门叶昆池刻36卷本。
本书小说简练、生动、幽默、但意义深远。由于其出版后没有引起反响,所以万历庚申 (公元1620年) 春重刻,改名《古今笑》,增“韵社第五人题于萧林之碧泓”的《题古今笑》和冯氏《自叙》,《自叙》署“吴下词奴”、“前周柱史”。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活见鬼
3. 翻译一下古文~~
1.无异于埋金路隅而书表于上也
======和此地无银三百两没有区别(把金子埋在路边,还在上面写上纸条)
2.平生之物,皆无自随,唯赍
======平常所用的器物,都不用随葬,只需要一本《孝经》,用来昭示不忘孝道。===说的是皇甫谧
咸宁初,又诏曰:“男子皇甫谧沈静履素,守学好古,与流俗异趣,其以谧为太子中庶子。”谧固辞笃疾。帝初虽不夺其志,寻复发诏征为议郎,又召补著作郎。司隶校尉刘毅请为功曹,并不应。著论为葬送之制,名曰《笃终》,曰:
玄晏先生以为存亡天地之定制,人理之必至也。故礼六十而制寿,至于九十,各有等差,防终以素,岂流俗之多忌者哉!吾年虽未制寿,然婴疢弥纪,仍遭丧难,神气损劣,困顿数矣。常惧夭陨不期,虑终无素,是以略陈至怀。
夫人之所贪者,生也;所恶者,死也。虽贪,不得越期;虽恶,不可逃遁。人之死也,精歇形散,魂无不之,故气属于天;寄命终尽,穷体反真,故尸藏于地。是以神不存体,则与气升降;尸不久寄,与地合形。形神不隔,天地之性也;尸与土并,反真之理也。今生不能保七尺之躯,死何故隔一棺之土?然则衣衾所以秽尸,棺椁所以隔真,故桓司马石椁不如速朽;季孙玙璠比之暴骸;文公厚葬,《春秋》以为华元不臣;杨王孙亲土,《汉书》以为贤于秦始皇。如今魂必有知,则人鬼异制,黄泉之亲,死多于生,必将备其器物,用待亡者。今若以存况终,非即灵之意也。如其无知,则空夺生用,损之无益,而启奸心,是招露形之祸,增亡者之毒也。
夫葬者,藏也,藏也者,欲人之不得见也。而大为棺椁,备赠存物,无异于埋金路隅而书表于上也。虽甚愚之人,必将笑之。丰财厚葬以启奸心,或剖破棺椁,或牵曳形骸,或剥臂捋金环,或扪肠求珠玉。焚如之形,不痛于是?自古及今,未有不死之人,又无不发之墓也。故张释之曰:“使其中有欲,虽固南山犹有隙;使其中无欲,虽无石椁,又何戚焉!”斯言达矣,吾之师也。夫赠终加厚,非厚死也,生者自为也。遂生意于无益,弃死者之所属,知者所不行也。《易》称“古之葬者,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是以死得归真,亡不损生。
故吾欲朝死夕葬,夕死朝葬,不设棺椁,不加缠敛,不修沐浴,不造新服,殡含之物,一皆绝之。吾本欲露形入坑,以身亲土,或恐人情染俗来久,顿革理难,今故觕为之制,奢不石椁,俭不露形。气绝之后,便即时服,幅巾故衣,以遽除裹尸,麻约二头,置尸床上。择不毛之地,穿坑深十尺,长一丈五尺,广六尺,坑讫,举床就坑,去床下尸。平生之物,皆无自随,唯赍《孝经》一卷,示不忘孝道。遽除之外,便以亲土。土与地平,还其故草,使生其上,无种树木、削除,使生迹无处,自求不知。不见可欲,则奸不生心,终始无怵惕,千载不虑患。形骸与后土同体,魂爽与元气合灵,真笃爱之至也。若亡有前后,不得移祔。祔葬自周公来,非古制也。舜葬苍梧,二妃不从,以为一定,何必周礼。无问师工,无信卜筮,无拘俗言,无张神坐,无十五日朝夕上食。礼不墓祭,但月朔于家设席以祭,百日而止。临必昏明,不得以夜。制服常居,不得墓次。夫古不崇墓,智也。今之封树,愚也。若不从此,是戮尸地下,死而重伤。魂而有灵,则冤悲没世,长为恨鬼。王孙之子,可以为诫。死誓难违,幸无改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