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窍不通意思是什么
一窍不通的意思是:没有一窍是贯通的。比喻一点儿也不懂。
【出处】茅盾《子夜》六:虽然他是一窍不通的浑虫,可是双桥镇上并无“镇长”之流的官儿,他也还明白。
【例子】大家以为他对国剧一窍不通,那知他竟是个大行家。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近义词】一无所知、一事无成、目不识丁
【反义词】无所不通、行家里手、全智全能、无所不知
扩展资料
1、一窍不通的近义词
一无所知
【解释】什么也不知道。
【出处】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十五:“小学生望后便倒,扶起,良久方醒。问之一无所知。”
小学生看后就昏倒,扶起后,过了好一会儿才醒过来。问他发生什么一无所知。
【例子】我对她的履历也一无所知,我不知道她是不是天赋异禀。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2、一窍不通的反义词
无所不通
【解释】通:通晓。没有什么不通晓。形容知道的东西很多。
【出处】春秋 孔子《孝经·感应》:“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
孝悌达到了极至,就可以通达于神明,光照于天下,任何地方都可以感应相通。
【例子】她从小就聪明伶俐,琴棋书画,无所不通。
【语法】动宾式;作谓语、定语;形容人的广见博识
2. 一窍不通的故事100字
出处:《吕氏春秋·过理》纣杀比干而视其心,不适也,孔于闻之曰:“其窍通,则比干不承矣。
释义:“窍”通气的窟跃窟窿,古人把两眼、两个鼻孔、两个耳朵和嘴称为七窍。七窍中没有一个窍是通气的,比喻对事物不理解;一点也不懂。
故事: 殷纣王,是商朗的末代帝王,是一个被老百姓所怨恨的暴君。
他整日胡作非为,并不尽心朝政,沉湎于酒色,轻信宠纪担己的谗言,过着荒淫无耻的生活。
纣王有一个臣子叫比干,是一位忠心的良臣。他看到纣王如此昏庸,心中十分着急,多次苦口婆心劝谏纣王改邪归正,为民多做好事。
有一次,纣王听信了妲己的话,下令杀害了无辜的梅伯,并要把梅伯剁成肉酱。比干知道此事后,又急忙劝谏纣王,希望他不要听信妲己的谗言,错杀无辜,并说这样下去是要亡国的。比干一连几天极力劝谏纣王,引起了纣王的极大不满。
纣王愤怒地嚷道:“我早就听说圣人的心有七窍,我要把他杀了,取出心来看个究竟!”纣王果真杀了比干,并挖出了他的心。孔子说起这件事,感叹道:“纣王心窍不通,如果通了一窍,那么比干就不会被杀害了!”
3. 一窍不通的成语示例
【文学作品】
茅盾《子夜》:“虽然他是一窍不通的浑虫,可是双桥镇上并无'镇长'之流的官儿,他也还明白。
【歇后语】
十窍通九窍
大杆杖吹火
扁担吹火
眼瞎耳聋鼻塞嘴哑
棒槌吹火
【灯 谜】
十孔九漏
半边鼻塞
【成语故事】相传,帝辛晚年荒淫无道,宠爱妃子妲己,一天到晚只知道和妲己饮酒作乐,既不理会朝政,也不管老百姓们的痛苦;同时,他还听信妲己的话,杀害了不少忠臣和无辜的老百姓,结果民怨沸腾,诸侯叛离。比干对此心焦如焚,他见箕子因劝谏而被贬为奴,深为悲愤,表示“君有过而不以死谏,则百姓何辜”(国君犯错误,臣子不拼了命去劝阻,百姓们又有什么罪呢),于是到摘星楼当面规劝帝辛,帝辛不听。比干不惜“以死争”,犯颜苦谏三天,对帝辛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帝辛根本听不进去,反而大怒,吼道:“吾闻圣人之心有七窍,信有之乎?(我听说圣人天资聪慧,心脏上有七个洞,我倒要看看,果然是这样吗?)”随即不念宗亲恩义,在摘星楼上挖出了比干的心脏。 比干为国捐躯,年约六十三岁。商朝灭亡后,人民怀念他的忠勇义举,于是改朝歌摘星楼为摘心台,在上边建起一座“忠烈坊”,悬联“刚之忠之仁之勇之,惨也酷也悲也伤也”,以表示对这位忠义之士的永久怀念和敬仰。忠烈坊到清代时还保存完好,抗战时期毁于战火,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重建。 比干死后,葬在朝歌城南汲县(今卫辉市)境内,世称“比干墓”。周武王灭商后,“命闳夭封比干之墓”,唐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太宗李世民再封赠比干为太师,谥忠烈。今比干墓仍存,而且在淇县、卫辉一带有“平寇柏”、“无心菜”的故事流传。 到了春秋时,孔子曾经对帝辛杀比干一事感叹说,纣王心窍不通,如果通一窍,比干就不会死了。孔子的这句话后来就发展为成语“一窍不通”。 这则故事,在《吕氏春秋》中也有记载,并且加了注,它的全句是这样的:“纣心不通,安以为恶,若其一窍通,则比干不杀矣!”
4. 一什么不通的成语应该是一窍不通
不通水火 形容跟人不相往来。
密不通风 形容包围紧密或防卫严密,连风也透不进去。
水泄不通 汇:排泄。象是连水也流不出去。形容拥挤或包围的非常严密。
文理不通 指文章在词句和内容方面都行不通。
无所不通 通:通晓。没有什么不通晓。形容知道的东西很多。
一窍不通 窍:洞,指心窍。没有一窍是贯通的。比喻一点儿也不懂。
狗屁不通 指责别人说话或文章极不通顺。
水楔不通 形容拥挤或包围的非常严密。同“水泄不通”。
水泄不通 汇:排泄。象是连水也流不出去。形容拥挤或包围的非常严密。同“水泄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