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什么叫持名念佛
就是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圣号,通过信愿称念阿弥陀佛的名号求生西方净土的方法。
持名念佛是佛教净土宗四种念佛佛法之一,即持名念佛、观像念佛、观想念佛和实相念佛。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意思是“觉者”。佛又称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世尊。佛教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
佛教信徒修习佛教的目的即在于依照悉达多所悟到修行方法,发现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最终超越生死和苦、断尽一切烦恼,得到究竟解脱。
扩展资料:
佛教否定宿命论,认为人有命运,但是不鼓励人听天由命,而是希望人开创命运。佛教主张诸法因缘而生,因此命运也是因缘生法。
坏的命运可以借着种植善因善缘而加以改变。命运既然可以因为行慈悲、培福德、修忏悔而加以改变,因此命运并不是必然如此不可更改的。再坏的命运也能透过种种的修持而加以改造。相反地,好的命运不知善加维护,也会失却堕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佛教
2. 怎样持名念佛
藕益大师在《阿弥陀经要解》里说:“华严奥藏,法华秘髓,一切诸佛之心要,菩萨万行之指南,皆不出于此矣!欲广叹述,穷劫莫尽,智者自当知之。”
念佛法门是易行难信之法,由于方法太简单了,不易使人相信,特别是知识分子更难相信。我自己也有过沉痛的教训。
以前,有大德送我净土法门的书,劝我学佛修净土法门最好,念佛求生净土最有保证。当时,我一听,思想上很反感,认为净土法门是认不得字的老婆婆修的,怎么叫我修?!他送我的书根本没有看。
自己好高骛远,禅宗,密宗都学过,结果都没有收获,时间也耽误了。后来,自己才忏悔,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是所知障,我慢贡高,在“学”佛中造成自己很大的失误,走了很多的弯路,最后才找到了适合自己根器的道路,明确了念佛法门不只是老年人才修,准备等死的,决心专修净土法门,一心念佛。
念佛有许多方法,诸如持名、观像、观想、实相念佛等等,而最简单、最容易、最稳当的是持名念佛。在持名念佛中,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1、要明确修净土法门持名念佛是正行 《阿弥陀经》上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
念佛就是培植善根和福德。玄奘大师翻译的《阿弥陀经》,比鸠摩罗什法师翻译的《阿弥陀经》中“…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后面多这么几句:“以称名故,诸罪消灭,即是多善根福德因缘。”
这说明我们能不能往生,念佛是正行。至于我们做善事,一定要回向净土,否则,只是人天福报,在“六道”里面,作为下一世生 天道、人道的因。
圆瑛法师提出的求福、求慧、求生净土,说明求福德,求智慧,是为往生净土,这样的福慧才不会变成人天福报。 2、要懂得念佛具有不可思议的威力和很多的好处 持名念佛很简单,正是体现了佛陀的大悲心。
“南无阿弥陀佛”这六字洪名,看起来很简单,却是“万德洪名”,是佛的万种功德的结晶,威力无穷,含义很深。六字洪名是梵文译音,“南无”含有四层意思:一是恭敬,印光大师说,有一分恭敬,得到一分福报,消除一分罪业。
二是顶礼;三是皈依;四是度我。“阿弥陀”这三个字是无量光,表佛的智慧,遍满空间;无量寿,表佛的福德,超越时间,无边无际。
无量光、无量寿,就是我们人人都具有的佛性。念佛的心就是佛,念佛就是在作佛,所以说,“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就是由迷到觉。
只要我们念佛求生净土,总有一天,我们就可以觉悟,就可以成佛。 佛经说:“至心念佛一声,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念佛一声,罪灭河沙。”
印光大师也说,念佛,生也得大利,死也得大利,确实如此。 3、念佛的方法,就是《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里说的“都摄六根,净念相继”。
把眼、耳、鼻、舌、身、意这六个窗口关闭起来,就是“一心”,不受外界的干扰。“净念相继”就是清清净净地不间断,不夹杂,专念阿弥陀佛名号,一直念下去,就是“不乱。”
这样,就会达到“一心不乱”,往生就有把握了。 要达到“一心不乱”,首先,一定要专念阿弥陀佛,念阿弥陀佛,就是念了十方一切诸佛。
一心专念阿弥陀佛,不求健康长寿,自会健康长寿;不求消灾免难,自然灾难远离。 其次,要信愿具足,万缘放下,一念单提,以一念代万念,万念归于一念。
要把一个“死”字顶在头上,作到憨山大师所说的:“若当人果为生死心切,念念如救头燃。只恐一失人身,百劫难复。
要将此一声佛号咬定,定要去掉妄想。一切处念念现前,不被妄想牵缠遮障。
如此苦下功夫,久久纯熟,自然相应。如此不求成片,而自成一片矣。”
还有,要注意防止散乱、昏沉。必须做到“心念耳闻”,念一个字,听一个字,念一句,听一句,心中念得清清楚楚,耳里听得清清楚楚,使妄想杂念无从产生。
如果发生昏沉现象,应该振作精神,高声念佛;在打坐时,可以把腰挺一挺,睁睁眼睛;也可以站起来拜佛。 以上是从信、愿、行三方面,说明修念佛法门必须注意的几个问题。
3. 持名是念“阿弥陀佛” 还是“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e一声)弥陀佛
读音是南(四声)摩阿(e一声)弥陀佛,意思是向阿弥陀佛归命。南无,是梵文Namas的音译,读作那谟,亦译作“南谟”、“那谟”等。意为致敬、归敬、归命。是佛教信徒一心归顺于佛的用语,常用来加在佛、菩萨的名称或经典题名之前,表示对佛、法的尊敬和虔信,如南无喝罗、南无三宝等。南无阿弥陀佛拉.阿弥陀佛是佛的名字,名字来源于梵语音译,“阿弥陀”在梵语中为“无量”或者“无穷大”的意思,“南无”为梵语“昄依”的意思。快要死的人念“南无阿弥陀佛”,他将带你的灵魂去极乐世界。它的意思是“无量光”、“无量寿”等等意思,等等是指阿弥陀佛的智慧、慈悲、神通无量无边,语言无法说清。
4. 什么叫持名念佛
“南无阿弥陀佛”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度众生成佛道的第一法门,没有比这个更殊胜的了。这一句佛号是整个佛法的大总持法门。
“阿弥陀佛”称为万德洪名,具足无量义,无量寿,无量光,无量清净,无量庄严,无量智慧,乃至无量的无量。名号含摄一切法,虚空法界无有一法不包括其中,它超胜了无量无边的法门。不仅释迦佛一生所说的一切法,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宣说无量法门,都离不开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
念“阿弥陀佛”这句洪名,就等于把释迦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都念尽了。把无量无边的法门统统都念到了,统统修到了。
阿弥陀佛就是全部的《无量寿经》,把《无量寿经》的道理通达明了,经上所说的字字句句都落实在生活中,叫做念佛,这是真念。
世出世间一切事都不牵挂,只牵挂“阿弥陀佛,极乐世界依正庄严”,常常把这个放在心上,叫念佛。
念佛是无上甚深禅。
“南无阿弥陀佛”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
莲池大师说:“专持阿弥陀佛名号,犹胜持往生咒,亦胜持余咒,亦胜持一切余功德。”
念这句阿弥陀佛,就是念法界全体,法界全体就是阿弥陀佛,是诸佛如来,是一切众生,是自己 本人。
念这句阿弥陀佛是念一切诸佛菩萨,是念自己的真如本性。什么样的经,论,咒都在这句阿弥陀佛之中。
念佛就是修集无量无边的善业福德。阿弥陀佛名号里,有无量的福德,无量的智慧。
念阿弥陀佛是成佛唯一的方法。心里想佛,佛就先前,“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这是念佛成佛的原理。
念佛是所有一切法门里第一法门,一切诸佛如来度众生,断烦恼,证菩提,成佛道,都是念阿弥陀佛的,释迦牟尼佛就是念佛成佛的。念佛就是作佛。口里念佛,心里想佛,就是在作佛。想佛怎么个想法?想佛的相好,佛的庄严,佛的功德,想佛在因地中的修行,在果地上的成就。常常想,你的心就是作佛。
心心念念,心里头有佛,这个人成佛自然非常快速,佛怎么来的?佛是心成的,佛也是心想生的,天天想佛,不知不觉自己就变成佛了。
唯一能摆脱生死轮回,摆脱烦恼的方法,只有念佛求生净土这一条路。其他方法,我们完全用不上力。
一切修行法门里面最妙的法门,无过于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
念佛是大乘法的精髓,成就无比快速。它是捷径,不要断烦恼,带业往生。因为要断烦恼太难了!惟独念佛法门不需要断烦恼,只要把烦恼伏住就行。念阿弥陀佛,我们的能力就能带业往生,生到极乐世界,我们的智慧,神通,道力就可以跟七地菩萨相等。念其他佛做不到。
修法的修学,有从枝叶修,有从根本修,我们净宗是从根本修,那一句阿弥陀佛就是根本的根本。
阿弥陀佛是光中极尊,佛中之王,念阿弥陀佛名号,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的名号,一切菩萨的名号统统都包括尽了。名号功德不可思议。持阿弥陀佛名号超胜其他一切法门。
5. 什么叫信愿持名怎么做
信愿行信愿行,净土宗祖师所总结的净土法门之宗要。
藕益大师云:念佛法门别无奇特,只是深信、切愿、力行为要耳。彻悟禅师云: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此十六字,为念佛法门一大纲宗。
印光大师云:净土法门,以信愿行三法为宗。信,谓深信依佛言念佛求生西方必能遂愿,有信自(自心有佛性)、信他(信阿弥陀佛实有),信因信果等义。
愿,谓发愿命终往生净土,至彼国得不退转回入此界度化众生。 行,分正行与助行。
正行指修念佛,助行指兼修礼诵供养、六度万行等。深信切愿,尤被强调为念佛往生的前提和关键。
藕益大师在《佛说阿弥陀经要解》中云:得生与否,全凭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省庵大师谓:愿之一字,具该信、行。
对净宗行人来讲,信、愿、行三,缺一不可。持名念佛持名念佛就是《佛说阿弥陀经》所说的“执持名号”,《佛说无量寿经》所说的“一向专念无量寿佛”。
就是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圣号,通过信愿称念阿弥陀佛得名号求生西方净土的方法。 净土宗第十三祖开示:“言念佛正行者,各随自己身分而立,不可定执一法。
如其身无事累,固当从朝至暮,从暮至朝,行住坐卧,语默动静,穿衣吃饭,大小便利,一切时,一切处,令此一句洪名圣号,不离心口。若盥漱清净,衣冠整齐,及地方清洁,则或声或默,皆无不可。
若睡眠及裸露、澡浴、大小便时,及至秽污不洁之处,只可默念,不宜出声。默念功德一样,出声便不恭敬。
勿谓此等时处,念不得佛。须知此等时处,出不得声耳。
又睡若出声,非唯不恭,且致伤气,不可不知。”(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一与陈锡周居士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