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清朝修明史是怎样“污蔑”明朝皇帝的
顾城的《我和明史》,你读过吗?
顾诚在《我和明史》中自述:康熙审阅了明史稿后,发觉其中对明朝皇帝和某些大臣的指斥甚多,很不满意,指示纂修大臣应严格掌握分寸;后来修成的《钦定明史》显然体现了康熙的意图,删改之处多是掩饰明朝统治者的阴暗面。那么,这段话是不是说明朝皇帝就像《明史》里说的那样了呢?
其实不是的。
问题在于,毕竟《明史》并非在康熙年完稿。但是康熙很明显对明初的几位皇帝还是有个人佩服的情绪在里面,康熙对洪武和永乐,甚至仁宣评价都挺高的,《明史》的扭曲主要集中在明中期以后。
一般来说正德皇帝就是那个分界线,按照顾诚的说法,清修明史由于在康熙二年结案的那个明史案,就是《鹿鼎记》里头的那个,清代史官估计出于自保,或拍马屁的需求,很可能把明中晚期的野史笔记对洪武永乐等明初皇帝的污蔑给加入到《明史稿》里去了。康熙本人还是很佩服明初的几位皇帝,可能觉得修编者做的过头了,所以把那些本来就是野史乱扯的段子给去掉了,所谓美化,十有八九是这么回事。
还有明代有关朱元璋和朱棣黑历史的野史成书年代,全都是正德以后才出现的,也就是说,正德皇帝之后,民间文人团体开始兴起一股给洪武永乐搞黑历史的风气。《野记》最为出名不用我说你们也都知道,祝枝山写的;《玉堂丛语》,焦竑写的,这个成书年代更晚,万历中期的事儿。
为什么呢?
自从宋朝以后,每一次由文官团体推立皇帝,都会引发混乱,衰弱,甚至国难,或者某种长期不良的后果。明朝有两次比较重大的文官团体立帝行为,第一次是土木堡之变;第二次是嘉靖。
文人们终于认识到自己真正的力量,何况嘉靖还跟杨廷和斗了起来。从心态上来说,文人估计是这样想的,你丫的要不是我们能有你的皇位?你个忘恩负义的,又天天烧香问道,黑死你丫祖宗十八代。
虽然不喜欢康熙,不过康熙也确实是个雄才大略的皇帝,估计也看不顺眼这些酸溜溜的玩意儿,勉勉强强也算得上美化,但是这种行为只是停留在康熙朝而已,乾隆朝的史书,就对这些玩意儿很推崇了,《廿二史札记》就大量收录这种玩意儿,所以康熙的一时兴起和清朝对《明史》的乱搞并不冲突,毕竟还是乾隆年间搞得最多。
2. 用一句话来概括一个朝代,清朝该怎么写
很多独一无二的句子;
“清朝,一个由蒙古族努尔哈赤后裔控制时期的中国。”
“清朝(1644年—1912年)是中国历史最后一个封建王朝。”
1616年(明万历四十四年),努尔哈赤建国称汗,国号大金,史称后金。1636年(明崇祯九年,清崇德元年),皇太极称帝,改国号为大清[25] ,史称清朝、清代;亦称为大清国、清国。 因为统治者是满族也有满清这一称呼。近代以后在与西方交往中,还短暂的以中华大清国来签订不平定条约 ,此后大清国和中国两词混用,逐步使中国这一称呼替代了大清国。 辛亥革命后以及民国期间对其称呼多为前清。
3. 清朝写字用什么体
清朝时候还没有普及硬笔,所以都还是写毛笔字。而毛笔字无非就是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没有其他了。仿如什么章草,瘦金,行草都不出这几种大类别。
在所有朝代,这些字体都是并行存在的,只要它已经被创造了出来。但是某些时代,却都有这个时代的主流字体,这个倒不假。
比如,唐朝比较楷书和碑学比较流行。书学作为唐代学府中六门学科之一,要求应试者必须是“楷书遒美”。4个楷书最有名的大家3个都在唐朝。除了这3个,褚遂良、虞世南等都是楷书大家。
至于你说的清朝,那据我所知,要分2种情况。
1,在清代的官场,主要流行一种馆阁体的字,其实就是楷书,不过是书写风格比较秀气,圆滑,说白了,没有性格。你见过乾隆的字没有,我在西安碑林见过,典型的馆阁体。还有人说乾隆诗书俱绝,我晕,字就不用说了,诗真是不怎么样。康熙酷爱董其昌的书法,至乾隆又推崇赵孟頫的书法。董和赵的字都是很秀美圆润的,很多人骂赵孟頫品行不好,不忠不义,都是从他的字骂。天子喜欢,天下人也只好效仿。by the way,雍正的字到确实是不错。后来,要求科举考试里面必须写这种字,你想想,一旦成为教育制度,那还不是普及很快。所以清代馆阁体十分流行,尤其在乾隆时候。为什么会是馆阁体,一定会有这个疑问。呀,这就话长了。建议你去网上找,应该有介绍。大概说,除了皇帝的喜好外,从哲学和历史角度说,就是清代搞文字狱,文化压迫,人的思想被压抑,个性得不到张扬,政府也乐于看到这样的场景。人人圆滑,人浮于事,于是字如其人而已。艺术只是表现形式,其实都有它存在的内部哲学原因。
2,也正是馆阁体的盛行,在清朝许多真正有头脑,有思想的书法家,十分厌恶当时的局面。而且,由于文字狱,很多学者不能搞其他学问,只好搞考据学,考据金石,而金石之上所刻文字,都是篆隶。所以反而就是在清代,很多有思想的书法家倡导反璞归真。于是反而篆书、隶书和北魏碑体在清代是有很多人写的。而且比较有成就。邓石如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其他字体也并非没有人写,但是主流应该就是2个,一个是以赵孟頫的字为基础的圆滑妍媚的风格,所流行的就是馆阁体,另一个是以碑学为主的古朴逑劲的字体。时间分配上,应该是前者早一些,后者晚一些。
4. 清朝康熙年间“于”怎么写
清朝的诏书,是用三种文字写的:汉文、满文、蒙古文。能改一种文字,能同时改三种吗?所以雍正夺位只是民间谣言。康熙传位的诏书事实上已经在故宫找到了。
我给你看它的正文原件:
从来帝王之治天下,未尝不以敬天法祖为首务。敬天法祖之实在柔远能迩、休养苍生,共四海之利为利、一天下之心为心,保邦于未危、致治于未乱,夙夜孜孜,寤寐不遑,为久远之国计,庶乎近之。
今朕年届七旬,在位六十一年,实赖天地宗社之默佑,非朕凉德之所至也。历观史册,自黄帝甲子迄今四千三百五十余年共三百一帝,如朕在位之久者甚少。朕临御至二十年时,不敢逆料至三十年,三十年时不敢逆料至四十年,今已六十一年矣。《尚书+洪范》所载: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五福以考终命列于第五者,诚以其难得故也。今朕年已登耆,富有四海,子孙百五十余人,天下安乐,朕之福亦云厚矣,即或有不虞心亦泰然。念自御极以来,虽不敢自谓能移风易俗、家给人足,上拟三代明圣之主,而欲致海宇升平,人民乐业,孜孜汲汲、小心敬慎,夙夜不遑,未尝少懈。数十年来殚心竭力,有如一日,此岂‘劳苦’二字所能概括耶?前代帝王或享年不永,史论概以为酒色所致也,皆书生好为讥评,虽纯全净美之君,亦必抉摘瑕疵。朕今为前代帝王剖白言之,盖由天下事繁,不胜劳惫之所致也。诸葛亮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人臣者惟诸葛亮能如此耳。若帝王仔肩甚重,无可旁诿,岂臣下所可以比拟?臣下可仕则仕,可止则止,年老致政而归,抱子弄孙,犹得优游自适。为君者勤劬一生了无休息之日,如舜虽称无为而治,然身殁于苍梧,禹乘四载,胼手胝足,终于会稽,此皆勤劳政事、巡行周历,不遑宁处,岂可谓之崇尚无为、清静自持乎。《易》遁卦六爻,未尝言及人主之事,可见人主原无宴息之地可以退藏,鞠躬尽瘁,诚谓此也。
自古得天下之正莫如我朝。太祖、太宗初无取天下之心,尝兵及京城,诸大臣咸云当取,太宗皇帝曰:明与我朝素非和好,今欲取之甚易,但念系中国之主,不忍取也。后流贼李自成攻破京城,崇祯自缢,臣民相率来迎,乃剪灭闯寇入承大统,稽查典礼,安葬崇祯。昔汉高祖系泗上亭长,明太祖一皇觉寺僧,项羽起兵攻秦而天下卒归于汉;元末陈友谅等蜂起,而天下卒归于明。我朝承袭先烈,应天顺人,抚有区宇,以此见乱臣贼子无非为真主驱除也。凡帝王自有天命,应享寿考者不能使之不享寿考,应享太平者不能使之不享太平,朕自幼读书于古今,道理粗能通晓,又年力盛时,能弯十五力弓,发十三握箭,用兵临戎之事,皆所优为。然平生未尝妄杀一人,平定三藩,扫清汉北,皆出一心运筹。户部帑金,非用师、赈饥未敢妄费,谓皆小民膏脂故也,所有巡狩行宫不施采缋,每处所费不过一二万金,较之河工岁费三百余万尚及百分之一。昔梁武帝亦创业英雄,后至耄年,为侯景所逼,遂有台城之祸;隋文帝亦开创之主,不能预知其子炀帝之恶,卒致不克令终,皆由辨之不早也。朕之子孙百有余人,朕年已七十,诸王大臣官员军民与蒙古人等无不爱惜。朕年迈之人,今虽以寿终,朕亦愉悦至。
太祖皇帝之子礼亲王(睿亲?)王之子孙,现今俱各安全,朕身后尔等若能惕心保全,朕亦欣然安逝。雍亲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着继朕登基,即皇帝位,即遵舆制,持服二十七日,释服布告中外,咸使闻知。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 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