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代哪位诗人给贼写过诗 叫贼不要惊动
清代诗人郑板桥。
其诗云:
细雨蒙蒙夜深沉,梁山君子进我门。
腹内诗书有千卷,床头金银无半文。
出门休惊黄尾犬,越墙莫损兰花盆。
天寒不及披衣送,趁着月亮赶豪门。
据说这还有个故事呢!
郑板桥辞官回乡。有一天,天冷夜黑,又下着蒙蒙细雨,郑板桥辗转反侧不能入睡。忽有盗贼光顾,他想盗贼可能认为我辞官回家肯定有好多金银财宝,哪知我是个穷县令,清贫如洗。我得事先给他打个“招呼”,于是,他斜着身子随口吟道:“细雨蒙蒙夜深沉,梁山君子进我门。腹内诗书有千卷,床头金银无半文。”那盗贼一听暗暗吃惊转身便走,这时又听到屋内有诗声传来:“出门休惊黄尾犬,越墙莫损兰花盆。”盗贼一听竟有恶犬防盗,如碰倒墙上的兰花盆弄出声响岂不更糟,便小心翼翼的避开兰花盆。刚一越墙。后面又传来郑板桥的吟诗声:“天寒不及披衣送,趁着月亮赶豪门。”那盗贼侧身细听,原来是“送客”,不禁“扑哧”一笑,赶紧溜之大吉!
2. 贼的繁体字怎么写
贼 (贼) :[zéi] , 释义:1.偷东西的人 2.对人民有危害的人 3.害,伤害
词组:白贼、邦贼、暴贼
白贼:拼音:[bái zéi],释义:1.东晋时秦人对鲜卑人的蔑称。2.南朝齐统治者对以唐寓之为首的农民起义军的诬称。3.在闽南话中是说谎的意思
造句:白贼是我国古代东晋时秦人对鲜卑人的蔑称。
邦贼:拼音: [bāng zéi],解释:.国贼叛逆作乱者。
造句:邦贼在南方作乱,望准前去剿灭。
暴贼:拼音[bào/pù zéi],释义:残暴、残害。
造句:前不久,国际组织声讨暴贼的恶劣行为。
3. 古代文言文中 “贼”和“盗”的释义及区别
盗:1、盗窃,偷东西;百《荀子.修身》:窃货曰盗 2、强盗;《庄子.盗跖》:天下何故不谓子为盗丘?3、指地位度低贱的小人;《诗经.小雅.巧言》:君子信盗,乱是用暴 辨析:盗、贼两字,古代和现代的意义知差不多相反,现代普通话所谓贼(偷东西的人),古代叫盗;现在所谓强盗(抢东西的人),古代也可叫盗,但一般称贼.偷:1、苟且道,得过且过.《国语.晋语》:其下偷以幸 2、刻薄,不厚道.《论语.泰伯》:故旧不遗,则民版不偷 3、偷窃,偷盗.《淮南子.道应》:楚有善为盗者 注意:先秦的“偷”不当偷窃讲,两汉时也权很少用.。
4. 古代盗与贼解释的区别
一、意思不同
“盗”意思是:指窃取或抢夺财物的人;偷取、窃取。亦指用不正当的手段谋取。
“贼”意思是:窃盗财物的人;泛指使坏作乱的人;奸诈、狡猾、不正派的;毁坏。
二、词性不同
盗:可作名词和动词。
贼:既可作名词和动词,也可作形容词。
扩展资料
“贼”的相关词语:贼眉鼠眼、欺世盗名
一、贼眉鼠眼
拼音:zéi méi shǔ yǎn
意思是:形容人神情鬼祟奸诈。
出处:明代兰陵笑笑生的《金瓶梅词话》:奶奶只骂我,本等这秃和尚贼眉竖眼的只看我。
用法:通常在句子中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例句:看这个贼眉鼠眼的家伙,就觉着他不是个好人。
二、欺世盗名
拼音:qī shì dào míng
意思是:指欺骗世人,窃取名誉。
出处:战国时期荀子的《荀子·不苟》:是非仁人之情也,是奸人将以盗名于暗世者也,险莫大焉。
翻译:这不是有德行之人的情况,这是邪恶之人将以盗取名声在黑暗时代的原因,危险更大了。
用法:通常在句子中作谓语、宾语、定语,指欺骗世人。
例句:欺世盗名之辈,不值得相信。
5. 贼古代是啥意思
贼这个字在古代是多义字,具体如下:
〈动〉
(会意。小篆字形,从戈,则声。从戈,刀毁贝。 本义:残害;伤害)
同本义
贼,败也。——《说文》
害良为贼。——《荀子·修身》
不僭不贼,鲜不为则。——《诗·大雅·抑》
寒暑弗能害,禽兽弗能贼。——《庄子·秋水》
毁则为贼。——《左传·文公十八年》。杜预注:“毁则,坏法也。”
下广汉廷尉狱,又坐贼杀不辜。——《汉书·赵尹韩张两王传》
又如:贼毫(书法的败笔。指笔锋之劣);贼伦(毁弃伦常,败坏道德);贼仁(毁弃仁爱);贼蚀(受到的歪曲损害);贼义(毁弃道义);贼害(残害、伤害);贼蠹(危害);贼殃(祸害)
特指杀害
贼民之主,不忠。——《左传·宣公二年》
宣公骤谏, 公患之,使鉏贼之。
杀人不忌为贼。——《左传·昭公十四年》
刑杀不正谓之贼。——《烈女传·辩通》
又如:贼斗(残杀格斗);贼残(残害);贼场(讨贼的战场);贼杀(杀害);贼性(残杀之性);贼刑(刑杀);贼诛(杀害)
〈名〉
先秦两汉时期,贼指作乱叛国危害人民的人
商君, 秦之贼。 秦强而贼入 魏,弗归,不可。——《史记·商君列传》
讨贼复兴之效。——诸葛亮《出师表》
其实汉贼也。——《资治通鉴》
几落贼手死。——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贼中险易远近。——《资治通鉴·唐纪》
西后及贼臣忌益甚。(贼臣,指当时反对变法维新的顽固派。)—— 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又如:卖国贼;工贼;贼子(反叛,叛乱或叛逆的人);贼臣(叛逆不忠的臣子);贼官(为敌方效力的伪官)
刺客,杀人的人
大索天下,求贼甚急,为张良故也。——《史记·留侯世家》
燕王昏乱,其太子 丹乃阴令 荆轲为贼。——《史记·秦始皇本纪》
偷窃或抢劫的人(先秦两汉用“盗”,多指偷窃者,很少指抢劫者;用贼,多指抢劫财物者,后来才指偷窃者)
使长安丞 龚奢叩堂户晓贼。——《汉书·赵尹韩张两王传》
贼二人得我,我幸皆杀之矣。——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大盗积贼,杀人重囚,气杰旺,染此者,十不一二。——方苞《狱中杂记》
贼能且众。——明· 魏禧《大铁椎传》
一贼提刀。
贼应声落马。
令贼知也。
又如:盗贼(强盗和小偷);窃贼(小偷儿);贼不空手(比喻势在必得);贼属(贼寇的家眷亲属)
骂人的字眼
老贼欲废汉自立。——《资治通鉴》
与老贼势不两立。
贼臣忌益甚。——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此乃荣贼。
祸害
淫侈之欲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贾谊《论积贮疏》
敌人;仇敌
环顾国内,贼氛方炽。(敌人的气焰正嚣张。氛,气,气焰。方,副词。炽,火旺盛。)——孙文《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谄谀我者,吾贼也。——《荀子·修身》
〈形〉
邪恶,不正派
寒暑不和,贼气相奸。——《史记·龟策列传》
又如:贼贱(卑贱;下贱);贼尘(有害的灰尘。喻欺君罔上者);贼忒忒(形容眼神不正派);贼智(鬼点子,狡猾办法);老鼠真贼
残暴;狠毒
内怀诈以御主心,外挟贼吏以为威重。——《汲黯列传》
少时阴贼。——《史记·游侠列传》
又如:贼深(心肠残酷,用法深刻);贼暴(残虐;暴虐);贼悍(残暴凶悍)
〈副〉
〈方〉∶很;非常 。多用于令人不满的或不正常的情况。如:贼冷;贼亮(光亮之极)
6. 古代文言文中 “贼”和“盗”的释义及区别
【贼】拼音:zéi。
1、偷东西的人,盗匪(引:严重危害人民和国家的坏人):~人。盗~。
~赃。~窝。
奸~。卖国~。
2、对人民有危害的人:国~。民~。
工~。~寇。
蟊~。 3、害,伤害:戕~。
“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也”。 精洁则耻于自污,慈仁则惮于贼人。
——明 冯梦龙 《东周列国志》 4、邪的,不正派的:~心不死。~头~脑。
5、〈方〉 狡猾,溜溜。 6、骂人的口语,方言。
【盗】偷:盗窃|偷盗|监守自盗。偷或抢东西的人:强盗|江洋大盗。
区别:在古代文言文中,贼一般是名字性的,指的偷东西的。 盗,作为动词,指的是偷窃的这个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