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怎样形容曹丕
曹丕(187~226) 三国时期魏国君主,庙号世祖(魏世祖),谥号文皇帝(魏文帝)。
政治家、文学家。字子桓。
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曹操次子。
东汉建安十六年(211),为五官中郎将、副丞相。二十二年,立为太子。
延康元年(220),曹操死,继位为丞相、魏王。当年十月,迫汉献帝禅位,自立为帝。
国号魏,改元黄初,将都城由许昌迁至洛阳。曹丕坚持大权独揽,设立中书省,其官员改由士人充任,原由尚书郎担任的诏令文书起草之责转由中书省官员担任,机要之权渐移于中书省。
定令妇人不得预政,群臣不得奏事太后,后族之家不得当辅政之任。他又建立并推行九品中正制,力图把用人权从大族名士手中收归朝廷。
通过这一系列措施,进一步巩固了魏国统治。他曾三次亲自统军伐吴,皆无功而还。
曹丕爱好文学,并有相当的成就。写下《燕歌行》等中国较早的优秀七言诗。
所著《典论·论文》,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曹丕,曹操次子,卞氏所生,在争夺继承权问题上处心积虑,战胜了文才更胜一筹的弟弟曹植,被立为王世子。
曹操逝世后,曹丕继位成为魏王,以不参加葬礼之罪逼弟弟曹植写下七步诗,险些将其杀害,又顺利夺下弟弟曹彰的兵权,坐稳了魏王之位。不久,曹丕逼汉献帝让位,,代汉称帝,为魏国开国皇帝。
刘备伐吴时,曹丕看出刘备要失败,但不听谋士之言,偏要坐山观虎斗,事后又起兵伐吴,结果被徐盛火攻击败。回洛阳后,曹丕大病,临终前托付曹睿给曹真、司马懿等人,终年四十岁。
建安十五年(公元二一零年) 曹丕被司徒赵温举荐,曹操认为赵温举荐他的儿子,并不是因为他真实的才能,因此使侍中守光禄勋郗虑持节奉策免去赵温官职。 建安十六年(公元二一一年) 为五官中郎将、副丞相。
建安二十二年(公元二一七年) 立为魏太子。 建安二十五年(公元二二零年) 曹操去世,曹丕嗣位为丞相、魏王,改元建康元年。
二月,以贾诩为太尉。庚午,汉献帝禅位,改元黄初,大赦。
孙权遣使奉献。蜀将孟达率众降。
武都氐王杨仆率种人内附,居汉阳郡。 黄初元年(公元二二零年) 十一月癸酉,以河内之山阳邑万户奉汉帝为山阳公。
黄初二年(公元二二一年) 春三月,加封辽东太守公孙恭为车骑将军。夏四月,以车骑将军曹仁为大将军。
五月,郑甘复叛,遣曹仁讨斩之。丁卯,夫人甄氏卒。
秋八月,孙权遣使奉章,并遣于禁等还。丁巳,使太常邢贞持节拜权为大将军,封吴王,加九锡。
黄初三年(公元二二二年) 三月乙丑,立齐公叡为平原王,帝弟鄢陵公彰等十一人皆为王。夏四月戊申,立鄄城侯植为鄄城王。
闰月,孙权破刘备于夷陵。当初曹丕听说刘备率军东下,与孙权交战,树栅连营七百馀里,谓群臣曰:“备不晓兵,岂有七百里营可以拒敌者乎!‘苞原隰险阻而为军者为敌所禽’,此兵忌也。
孙权上事今至矣。”后七日,破备书到。
八月,蜀大将黄权率众降。冬十月,孙权复叛。
曹丕自许昌南征,诸军兵并进,孙权临江拒守。 黄初四年(公元二二三年) 丁未,大司马曹仁薨。
六月甲戌,任城王彰薨于京都。甲申,太尉贾诩薨。
黄初五年(公元二二四年) 夏四月,立太学,制五经课试之法,置春秋谷梁博士。 黄初六年(公元二二五年) 冬十月,行幸广陵故城,临江观兵,戎卒十馀万,旌旗数百里。
魏书载帝于马上为诗曰:“观兵临江水,水流何汤汤!戈矛成山林,玄甲耀日光。猛将怀暴怒,胆气正从横。
谁云江水广,一苇可以航,不战屈敌虏,戢兵称贤良。古公宅岐邑,实始翦殷商。
孟献营虎牢,郑人惧稽颡。充国务耕植,先零自破亡。
兴农淮、泗间,筑室都徐方。量宜运权略,六军咸悦康;岂如东山诗,悠悠多忧伤。”
是岁大寒,水道冰,舟不得入江,乃引还。 黄初七年(公元二二六年) 丁巳,曹丕去世,时年四十。
政绩 曹丕在位时间只有短短六年。221年,下令人口达十万的郡国每年察举孝廉一人。
同年又重修孔庙,封孔子后人为宗圣侯。224年恢复太学,设立春秋谷梁博士。
曹 丕 集目录 《浮淮赋》 《沧海赋》 《济川赋》 《临涡赋》 《述征赋》 《校猎赋》 《登台赋》 《登城赋》 《感物赋》 《感离赋》 《离居赋》 《戒盈赋》 《永思篇》 《悼夭赋》 《寡妇赋》 《出妇赋》 《愁霖赋》 《喜霁赋》 《弹棋赋》 《又》 《玛瑙勒赋》 《车渠碗赋》 《玉玦赋》 《柳赋》 《槐赋》 《莺赋》 《迷迭香赋》 《蔡伯喈女赋》 《定正朔诏》 《追崇孔子诏》 《为汉帝置守冢诏》 《息兵诏》 《灾异免策三公诏》 《拜日东郊诏》 《禁母后预政诏》 《改封诸王为县王诏》《鹈鹕集灵芝池诏》《取士不限年诏》 《轻刑诏》 《平准诏》 《禁复仇诏》 《禁淫祀诏》 《罢墓祭诏>>。
2. 曹丕写的诗词
代表作品有:
1、燕歌行 魏 曹丕
其一
秋风萧瑟天气凉,
草木摇落露为霜,
群燕辞归鹄南翔。
念君客游思断肠,
慊慊思归恋故乡,
君何淹留寄他方?
贱妾茕茕守空房,
忧来思君不敢忘,
不觉泪下沾衣裳。
援琴鸣弦发清商,
短歌微吟不能长。
明月皎皎照我床,
星汉西流夜未央。
牵牛织女遥相望,
尔独何辜限河梁。
其二
别日何易会日难,
山川悠远路漫漫。
郁陶思君未敢言,
寄声浮云往不还。
涕零雨面毁容颜,
谁能怀忧独不叹?
展诗清歌聊自宽,
乐往哀来摧肺肝。
耿耿伏枕不能眠,
披衣出户步东西,
仰看星月观云间。
飞鸧晨鸣声可怜,
留连顾怀不能存。
2、猛虎行 魏 曹丕
与君媾新欢,托配于二仪。
充列于紫微,升降焉可知。
梧桐攀凤翼,云雨散洪池。
3、善哉行 魏 曹丕
其一
上山采薇,薄暮苦饥。
溪谷多风,霜露沾衣。
野雉群雊,猿猴相追。
还望故乡,郁何垒垒!
高山有崖,林木有枝。
忧来无方,人莫之知。
人生如寄,多忧何为?
今我不乐,岁月如驰。
汤汤川流,中有行舟。
随波转薄,有似客游。
策我良马,被我轻裘。
载驰载驱,聊以忘忧。
其二
有美一人,婉如清扬。
妍姿巧笑,和媚心肠。
知音识曲,善为乐方。
哀弦微妙,清气含芳。
流郑激楚,度宫中商。
感心动耳,绮丽难忘。
离鸟夕宿,在彼中洲。
延颈鼓翼,悲鸣相求。
眷然顾之,使我心愁。
嗟尔昔人,何以忘忧?
《燕歌行》是今存最早的一首完整的七言诗,叙述了一位女子对丈夫的思念。这首诗突出的特点是写景与抒情的巧妙交融。
曹魏高祖文皇帝曹丕,字子桓,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曹魏的开国皇帝。曹丕于诗、赋、文学皆有成就,尤擅长于五言诗,与其父曹操和弟曹植,并称三曹,今存《魏文帝集》二卷。另外,曹丕著有《典论》,当中的《论文》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有系统的文学批评专论作品。
3. 曹丕介绍
三国时期魏国君主,性别男,庙号世祖(魏世祖),谥号文皇帝(魏文帝)。政治家、文学家。字子桓。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曹操次子。东汉建安十六年(211),为五官中郎将、副丞相。二十二年,立为太子。延康元年(220),曹操死,继位为丞相、魏王。当年十月,逼迫汉献帝禅位,自立为帝。国号魏,改元黄初,将都城由许昌(原许县)迁至洛阳。曹丕坚持大权独揽,设立中书省,其官员改由士人充任,原由尚书郎担任的诏令文书起草之责转由中书省官员担任,机要之权渐移于中书省。定令妇人不得预政,群臣不得奏事太后,后族之家不得当辅政之任。他又建立并推行九品中正制,力图把用人权从士族地主手中收归朝廷。通过这一系列措施,进一步巩固了魏国统治。他曾三次亲自统军伐孙吴,皆无功而还。曹丕爱好文学,并有相当的成就。写下《燕歌行》等中国较早的优秀七言诗。所著《典论·论文》,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view/5199.htm
4. 历史上曹丕的诗和文章写的怎么样
曹丕的诗文代表作
《燕歌行》,是现存最早最完整的文人七言诗,学者叶嘉莹在《叶嘉莹说汉魏六朝诗》里,列举钟嵘《诗品》、刘勰《文心雕龙》和王夫之《姜斋诗话》对曹丕的评价。叶嘉莹说,曹丕是一位“理性诗人”,有节制有反省,“以感与韵胜”。各人有各人观点,不管怎么说曹丕对后世七言诗的创作有很大影响。
《典论论文》是中国最早的文学理论与批评著作,开创了文学批评的风气,为中国文学批评之祖。鲁迅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称“他(曹丕)说诗赋不必寓教训,反对当时那些寓教训于诗赋的见解,用近代的文学眼光来看,曹丕的一个时代可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或如近代所说是为艺术而艺术的一派。”
5. 曹丕的七步诗是怎么写的七步诗的内容是什么
在《三国演义》中,《七步诗》为曹丕的胞弟曹植所作。
曹植是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自幼颖慧,能出言为论,落笔成文,史人对其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评价。 曹丕做了皇帝以后,对才华横溢的胞弟曹植一直心怀忌恨,有一次,他命曹植在七步之内作诗一首,如做不到就将行以大法,而曹植不等其话音落下,便应声而说出四句诗来。曹丕好不羞愧,只得饶过曹植。因为限止在七步之中作成,故后人称之为《七步诗》。
《七步诗》原文为: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植的这首七步诗,用同根而生的萁和豆来比喻同父共母的兄弟,用萁煎其豆来比喻同胞骨肉的哥哥曹丕残害弟弟,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地反映了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的残酷斗争和诗人自身处境艰难,沉郁愤激的思想感情。
6. 历史上曹丕的文章和诗写的怎么样
作为建安文学演化过程中从“汉音”到“魏响”的桥梁、枢纽,曹丕在诗歌创作上将笔触伸向了社会生活的更多方面,诸如纨绔子弟的游荡生活,贫子心中的不平,弃妇的怨艾,拉纤兵士行役之苦等广泛的社会问题。
建安诗人中,曹丕的宴游诗是既多又好的,所以江淹《杂诗体》以 “游宴”二字概括曹丕诗歌,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卷五以曹丕宴游诗为“建安正格”。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在论及建安诗歌时独标曹丕的“宴游诗”:“模山范水比较细致”、“在我国山水诗的发展史上有一定地位”。
曹丕诗的景物描写,不仅细密精美,而且景为情设,情由景生,情景水**融,这已大大超过汉乐府及汉末文人诗的比兴或意象的表现手法,而达到浑融一体的意境营造的高度,《杂诗·漫漫秋夜长》就景景含情,将游子乡思苦恋之情全融入这“漫漫秋夜长,烈烈北风凉”、“俯视清水波,仰看明月光”、“草虫鸣何悲,孤雁独南翔”的景物描写之中;《燕歌行·秋风萧瑟》更是“开千古妙境”(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三) ,王钟陵《中国中古诗歌史》盛赞此诗“思妇的题材,从未被表现得这样凄切深婉、情景交融,此诗因而取得了超迈前代的成就。”曹丕诗大多婉约纤细、悱恻缠绵,“郁郁多悲思,绵绵思故乡。”
(《杂诗》)、“惆怅窃自怜”(《陌上桑》) ,浅斟低唱,细腻绵密,故钟惺《古诗归》卷七谓其“婉娈细秀”,沈德潜《古诗源》卷五也谓其“便娟婉约”;并且曹丕诗多用立象见义、以景托情手法,显得比兴含蓄、委婉深沉,如《燕歌行·秋风萧瑟》首三句感时伤怀,触目成愁,且这“秋风萧瑟”、“落木寒霜”,为以下怀人设置典型环境,布下抒情氛围;“群雁南翔”又以候鸟知归,反寓游子不返之怨情。“念君”三句,从对面着笔,写丈夫之恋乡,虽不言己,然已意自现,有一举两得,相得益彰之妙。
“贱妾”五句,直抒胸臆,写空房垂泪,忧思难忘,短歌长情,积郁难抒,真是柔肠百转,哀怨凄绝。最后四句,以“明月照床”写月圆人缺,离愁更苦,以“长夜未央”见相思无限,彻夜难眠,并借叹“牵牛织女”,抒离愁为别恨。
真是 “能转能藏,是其所优。转则变宕不恒,藏则含蕴无尽。”
“掩抑低徊,中肠摧切??声欲止而情自流,绪相寻而言若绝。后人仿此体多不能佳,往往以粗直语杂于其间,失靡靡之态也。”
(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卷五)如此细腻缠绵、含蓄委婉、韵味,深长的心理描写和情感抒发,在建安诗人中,只有曹植胜之,其余皆不可及。而诗体方面,在建安诗人中曹丕最为“诸体完备”,三、四、五、六、七言、杂言、乐府、徒诗,丰富多样;其次为曹植,但曹植无七言。
曹丕四言诗现存10首,少于曹植多于曹操,并且“章法条递,风情婀娜”(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卷五) ,为复兴四言作出了相当的贡献。曹丕五言诗23首,占其诗53%,仅次于曹植,并且“深远独绝,诗之上格”(同上) ,为五言诗的发展成熟也作出了贡献。
汉乐府无六言诗,文人诗仅孔融有3首,而曹丕六言诗有4首,仍有某种开山的意义,并对后世六言诗,包括王安石的六言“半山体”及马致远《天净沙》等,当有深远影响。曹丕《燕歌行》二首,开我国诗歌七言之先河,故肖子显谓“魏文之丽篆,七言之作,非此谁先?”(《南齐书·文学传论》) 。
曹丕长篇杂言体《大墙上蒿行》长达75句, 364字,句式也自由灵活,故王夫之《姜斋诗话》卷下称“长句长篇,斯为开山第一祖。鲍照、李白领此宗风,遂为乐府狮象。”
建安诗人中,曹丕最富于艺术形式的文人化探索和创新。(二)赋、散文曹丕写过大量的赋,现在能看到的还有近三十篇之多,虽然大部分可能已经残缺不全。
卞兰《赞述太子赋》写道:“窃见所作《典论》及诸赋颂,逸句烂然,沉思泉涌,华藻云浮,听之忘味,奉读无倦。”曹丕的诗相较而言,在当时显然没有得到如此高的评价。
赋体在建安时期正处于新旧交替,朝着诗化发展,而曹丕作为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从诗取法革新赋体,以新型咏物赋最为出彩。例如著名的《柳赋》,小序云:“昔建安五年,上与袁绍战于官渡,是时余始植斯柳。
自彼迄今,十有五载矣,左右仆御已多亡。感物伤怀,乃作斯赋。”
赋的前半段写柳树,接下来写道:“在余年之二七,植斯柳乎中庭。始围寸而高尺,今连拱而九成。
嗟日月之逝迈,忽舆舆以惴征。昔周游而处此,今倏忽而弗形。
感遗物而怀故,俯惆怅而伤情。”一股深沉浓烈的迁逝之感洋溢于字里行间。
序中“感物伤怀”四个字很值得注意,作为曹丕审美对象的固然是某一具体的自然物——柳树,但它并非孤立自足之物,而是以人为其参照系的令人动情之物,咏物与抒怀在这里融合。这种写作路子,今天看去平淡无奇,但在当时却是一种新的探索新的创造。
除了《柳赋》,曹丕的《莺赋》和《感物赋》也属于这种感物抒怀的类型。写景之赋的兴起和繁荣,也与曹丕的提倡有关,这方面曹丕有《沧海赋》,《述征赋》、《浮淮赋》、《临涡赋》、《济川赋》等作品,写景笔墨尤为出色,令人耳目一新。
咏物、写景之外,曹丕又写过不少直接抒情的小赋,同样充满。
7. 曹丕为什么写典论
曹丕把《典论》一书颁示于人其子魏明帝曹叡又又在他死后将该书刻石立于庙门及太学,将其与“石经”并列,表明在曹丕父子的心目中把《典论》一书视为“不朽之格言”的经典著作,其地位堪与儒家经书相比并。
同时也表明曹丕作此书的目的,显然是出于“立言不朽”的人生追求,欲以“成一家之言”的著作承载文名,永垂后世。这不仅从曹叡又刻石以传乃父声名的具体措施上得到了印证,而且曹丕本人对此也曾有过明确的表白。
《典论》是一部“成一家之言”的理论著作,其性质为“不朽之格言”,其地位被当时的统治者视为堪与儒家经书相比并的经典性立言之作,而曹丕撰述此书的目的也正在于欲藉此传播自己的文名于后世,实现人生不朽的意愿。然而《论文》作为《典论》一书总结文坛创作经验,探讨文学内部规律诸方面问题的批评专论,其本身又有专门的论说题旨。
8. 写曹丕的文章,小说
小说:
逆命者曹丕、三国(无双)同人?(如果可以接受,去文库搜吧)
曹操传(有一部分,韩忠亮版)。
文章:
王夫之(船山古诗评选 读通鉴论 姜斋诗话)
世说新语
秦汉魏晋六朝文学史
郭沫若——论曹植(与曹丕对比评述)
权臣末路(主司马懿,捎带曹丕)
汉魏六朝赋诗选
诗品
中国批评史(曹丕、陆机)
曹丕与陆机的文学批评
书暂时就想起这么多,文章短评原来本来存了很多但是不小心删了找不着,记得对曹丕的评论、随笔,天涯(如『煮酒论史』 [历史随笔]魏文帝曹丕的诗与人)和新浪博客最多,感兴趣可以搜一下。
9. 曹丕是一个怎样的人,他文采如何
曹丕是一个怎样的人,他文采如何?在历史上,他被黑得太厉害了!对于曹丕的印象,最早来自于我小时候看过的电影《洛神》,那部片子把曹丕黑惨了,剧本写成甄洛本来和曹植是两情相悦的一对,皇位也是本来曹操是想传给曹植的,结果腹黑的曹丕全抢去了,在这个电影中,曹植面如冠玉,潇洒美少年,又能诗善文,和大美女甄洛恰是一双璧人,而曹丕却粗鲁野蛮,两撇小胡子,简直像个油腻的军阀。甄洛每天看到红日西沉,就愁眉不展地说:“又要陪那个可恶的人了。”一百二十个不情愿。
而且,后来读了史书后,才知道,其实曹丕应该是被黑得过分了,曹丕的皇位得源非常合法,就是曹操指定的,虽然之前也有过犹豫,但最终曹操是确定传给曹丕的,据说曹丕和弟弟曹植竞争皇位时,屡使阴招,例如有一次曹操给曹植委以重任,让他带兵出征,但曹丕以送行为借口,灌醉了曹植,让他耽误了行程,惹得曹操大怒后罢了他的主帅之职。说实在的,就算这是真事,也反应了曹植在军政大事上的天真无能,如果一国之君,一军之帅,轻易被人家利用,不分场合轻易被人灌醉,这样的人掌控天下能让人放心吗?
其实皇位本来是曹丕的,妻子也是曹丕的(曹丕和甄妃成婚时曹植才12岁,毛还没长齐呢),反而倒都成了不正当的手段抢来的了。你说冤不冤?
再说了,为了争皇位,杀兄杀弟比比皆是,李世民亲手杀死哥哥李建成,弟弟李元吉等,还把他们儿子也尽数屠杀,而曹丕却让曹植一直安稳活着,活到曹丕先死了。
当然,我们题目谈的是文采,这里有点跑题,但也不算跑题,如果一个人是个人品很可恶的人,他的文字也很难喜欢起来。
曹丕的文采其实也很好,文学史上的“三曹”之称,曹丕虽然名气逊于曹操和曹植,但他也不是凑数的,他的文采照样很好,像《燕歌行》(秋风萧瑟天气凉)等,都是传诵千秋的好诗,相比于曹操的雄浑,曹植的清健,曹丕是一种明媚柔美的文风,这恐怕和人们心目中的曹丕印象大有不同,明代钟惺评说曹丕是“婉娈细秀”,有人更是说他的诗文“勾魂摄魄”,好像美女西施,又像赵合德,迷死人不偿命。
而且曹丕还有一项巨大贡献,那就是他写了一本《典论》,是一本中国最早的文学评论集,里面写了不少有关文学的道理,其中不乏真知灼见,其中这段话,让我们这些靠写文章立身的人,心里特别有自豪感:“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终……未若文章之无穷”。
后世的著名文学评论家刘勰也在《文心雕龙》中说:“曹丕的才能,洋洋清绮,但旧时人们谈论起来,往往觉得去曹植有千里之远,然而不能因为曹丕成了位尊的皇帝,就抹杀他的才华,曹植后来境况不佳值得可怜,就过于抬高他,这也是不公正的”。
大家仔细看看曹丕的诗文,你会找到著名唐诗借鉴的痕迹呢,这些我就不细说了,大家自行去找吧。所以说,曹丕的文才当然未必有曹植好,但也不是天差地远,能位于“三曹”之列,曹丕还是相当有才份的。
10. 司马光用了什么手法写曹丕
说三分天下,其实是魏占十分之八,吴蜀合起来才占十分之二,实力悬殊极为明显。魏文帝曹丕之器宇要旷达一点,保不准真能一统天下。可惜曹丕在黄初二年(221),因一念之差,失去战机。
建安二十四年(219),关羽被东吴所杀。曹丕召集群臣一起研究形势,一致的意见是蜀汉地促国弱,刘备定不会冒然出兵为关羽报仇。独侍中刘晔认为,凭刘关张的关系,刘备一定会出兵,否则不合情理。黄初二年七月,刘备果然不顾群臣反对,一意出兵讨吴。孙权一面派陆逊领兵迎敌,一面遣使向魏求降。当年通讯不发达,刘备出兵一事,魏国尚不知情。刘晔却据此再次做出准确判断:孙权无故请降,一定是吴蜀发生了战事,孙权担心两面受敌,所以才献土请降;吴蜀两国如果结成联盟,本可以自保,但现在他们撕破了脸,情形对我们极为有利。建议曹丕,乘机出兵,与蜀两相夹击之,不出十日,吴必灭亡,剩下一个孤立无援的蜀汉,决计不会长久。曹丕不听。
黄初七年(226),曹丕死的时候,陈寿作了一番评价,肯定曹丕的文学天赋,博闻强记,下笔成章。但也指出曹丕眼界太窄,气量太小,否则一定会做出更高的成就。余以为,大概指的就是这件事吧。
孙权请降时,同时遣返了降将于禁。曹丕的心机就体现在玩弄于禁上了,自得其乐,全然不顾大势。
建安十四年(219),关羽率兵攻打樊城(湖北襄樊市樊城),曹仁派左将军于禁,立义将军庞德等驻守城北。八月,天降大雨,汉水泛滥,平地水深数丈,于禁等七路人马皆为大水所淹。于禁登高避水,关羽乘船发动攻击,于禁不得已投降。庞德则站在堤上,着甲挽弓,拼死力战,箭无虚发,直到力穷被擒。关羽以封赏劝降,庞德却破口大骂说,我宁做国家鬼,也不做贼人将。关羽大怒,将庞德杀死。曹操听说后,感叹说,我与子禁相知三十年,紧要关头为何反不如庞德呢。因此,封庞德二子为列侯。后关羽被杀,于禁也落入吴人之手。
当于禁被遣送回来的时候,已是须发皆白,面容憔悴。见到魏文帝,哭拜于地。曹丕用春秋战国时期荀林父、孟明视的故事来安慰他。晋大夫荀林父与楚交战失利,晋景公复用他为将,终于打败秦人的侵略,占领了狄人的土地。秦大夫孟明视战败被晋国所擒,秦穆公复用之,亦打败晋国,成为西戎的霸主。曹丕的言外之意是要效法晋景公、秦穆公,让于禁做荀林父、孟明视。于是不但没处罚于禁,还任命他为安远将军。
有曹丕的这番话,于禁一定是宽了心的。没想到是,曹丕却是借机在玩弄他。曹丕事先让人在曹操陵园的屋子里画上关羽战胜、庞德发怒、于禁投降的壁画,然后命不知底里的于禁,去拜谒高陵。于禁兴冲冲地去了,一抬头,却见如此的羞辱。于是残愧郁闷,发病而死。
司马光在“臣光曰”第54篇里评论了此事。他说,对于禁其人,曹丕可废可杀,毕竟丧师数万之众,又不能尽忠,却去投敌。但曹丕不该以这样的法子来对待于禁,这不是一国之君所当做的事。胡三省注说:“赏庆刑威曰君”,作为操生杀大权的皇帝,却用下三滥的办法来对付臣下,着实不地道。
曹丕的小气量于此见之。而曹丕之小气量,不是只见在这一件事上,却成了他的性格。曹丕防察自家兄弟极为刻深,比如与曹植七步诗的故事,终将曹魏的左膀右臂悉数砍去。
曹家诸侯王名义上是王,其实和老百姓没什么区别,或者境况更苦。平头百姓还有行动自由,他们连自由身都没有,欲求为一百姓而不可得耳。曹丕对他们防察极严,王国通常只有百余名老弱病残的士兵担负警卫,与都城悬隔千里,也不允许诸侯王到京城朝见皇帝。防辅和监国等这些官员时时密切监视诸侯王的行动,一天一汇报。单从“防辅”这个官名看,也可以知道底里。“防”是第一要义,“辅”才是后者。曹丕因此对诸侯王的事了如指掌。
北海王曹衮,曹操之子。勤奋好学,行为谨慎,未曾有过失。本来防辅们是专报坏事不报好事的,但文学官与防辅商量,不妨也报报好处。于是联名上表。曹衮知道后,异常惊恐,责备文学官说,诸位这样做是在帮倒忙啊。
曹丕一死,继位的魏明帝继续这个国策。太和五年(231),东阿王曹植给魏明帝写了一封情真意切的信,请求出来做事。他说,国家太平之时专擅权位,一旦有难立即开溜的,多是异姓之臣,而存则祈求家族富贵,亡则必能同当灾祸的,只有皇族之臣。魏明帝是回信了,措施也挺感人,但终了曹植一生,就是不起用他。
其结果是,当司马氏父子兄弟野心发酵之时,竟没有一个曹氏兄弟能帮得上忙。有帮忙的曹爽,曹真之子,曹操之侄孙,蠢货一个,被司马懿夷灭三族。而晋武帝司马炎强取豪夺成功,有鉴于曹魏灭亡的故训,恢复分封制。泰始元年(265),一口气分封了二十七个诸侯王。诸王拥有各自的军队,大国兵五千,次国兵三千,小国一千五。于是又有八王之乱,将西晋搞灭。还真不好办,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