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编故事 谢谢了
当广场的钟声敲响午夜12点的时候,你走在漆黑的夜里,伸手不见五指,但却能感觉到除了你之外另一个人的呼吸,你加快了脚步.突然一声枪响,你被迫坐在地上,又冷又热让你难受的想迅速结束掉这一切.冷的是午夜的风从背后吹来,阵阵阴冷,仿佛血液都冻结.热的是鲜活的血液已经蔓延到身外,你似乎已经能模模糊糊的看到一些红色的事物.大地晃动起来并伴随着狰狞的笑声,不祥的预感使你全身充满了力量,似乎一种无形的介质促使你从地上弹起,落在不远的钟塔上,在高处你终于看轻了这一切,那是什么,那是………………儿子起来了,这四维电影不适合你看,快把眼镜摘了,爸带你回家看动画片吧.一个十岁的小男孩跟着他爸爸依依不舍的离开了电影院,手还不时的摸着脸,仿佛真的有血溅到了脸上。
2. 怎样写三年级的编故事作文300字
可爱的小麻雀、朴实的乌鸦和“没头脑”碰巧遇到了,他们一见如故,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诉说着各自的快乐与烦恼。
某一天,他们走到了一个橱窗外,看见了一张宣传单:聘请若干名服务生,在X月X日到XX路XX号去出国留学网面试。
小麻雀看了之后,异常高兴,说道:“我如果找到这份工作,就可以向家里证明我长大了!”
乌鸦沉默不语,心想:“我也应聘试试,说不定这是我的机会呢!”
“没头脑”漫不经心地说道:“正好没什么事,找一份工作也好,刚好明天就是面试的日子。”
次日,乌鸦、小麻雀和“没头脑”准时到达了餐厅。可让他们大跌眼镜的是:餐厅一个人影都没有,老板也不知到哪里去了。再看看桌子上,乱七八糟,剩下的竟然是一大盘惹了许多苍蝇的食物。
小麻雀不屑地看了看,心想:“这些垃圾这么臭,我才懒得收拾。”于是他很傲慢地昂起头走了过去。
3. 编童话故事作文怎么写
森林里有一只爱挑食的小猫,他爱吃的只有一样东西——零食。小猫越来越瘦,现在好像一阵风就能把他刮走。小朋友们都不跟他玩,因为他实在太瘦了,稍微一跑就生病,一刮风就摔倒,害的小朋友们被误会。
有一天,刮来一阵大风,小猫被刮跑了,他被刮到一个美食餐厅,服务生看他瘦巴巴的,就让他吃了一口红烧鱼,真的是太美味了,小猫把整条鱼都吃了,他从来都没有吃过那么饱。突然,又刮来一阵风,小猫又回到了家,小猫向妈妈保证,从今以后,永远不再吃零食了,猫妈妈欣慰的笑了。
小猫不再吃零食了,慢慢的变胖了,小朋友们也愿意和小猫玩了。
4. 编故事作文,1,选取几种动物作为主人公.1,鸭子2,小狗3,小兔4,
例文
小动物们开晚会,说好了每个小动物都要表演。
小马表演的是“马到成功”,它叫小猴崽地上写了“成功”两个字,跑到字那里就好了。
小猫表演“躲猫猫”,它追着自己尾巴跑了好几圈,也没抓到尾巴。
小狗表演“天狗吃月亮”,它拿出一块月饼,啊呜一口吞下去,说“好了,我把月饼吞了”
小兔唱歌,它唱了一句“小兔子乖乖·····”灰太狼就跑过去,跟着它一起唱起来
小鸭鸭也唱歌:“我是一只丑小鸭咿呀咿呀哟,咿呀咿呀哟·········”
大家都笑死了,第二天都还吃不下饭,因为肚子笑得太疼。
自己也要写点哈,每只小动物的表演再详细点,要有想象力嘛,这样就会进步啦
比如小马那段可以详细点变成:
小马表演的是“马到成功”,大家都不明白这“马到成功”到底怎么演。只见叫来它的助手小猴子,小猴子拿了根树枝,在地上写了“成功”两个字,小马撒腿就跑,跑到那两个字那里,它大喊:“马到成功了”。
5. 如何编写故事
怎样写故事 一、如何突出情节 情节就是事件的细节经过,是矛盾生成、发展、解决的过程。
上海故事大王黄宣林说:“情节是人物行动的轨迹,是故事的生命,听众喜欢听故事,说到底是听情节。故事是‘动’的文学,这个动是外形的‘动’,不是内心的‘动’,内心的动是书面文学。
谁站在台上专门讲张三怎么想,李四怎么想,他一定‘站’不下去。”黄宣林的这段话对我们理解故事情节的重要性很有帮助。
当前,一些故事作品出现淡化情节的倾向,有的作品故事不像故事,小说不像小说,散文不像散文,故事口头文学的特征大大弱化,这一点须引起注意。突出情节要把握以下三点:一是情节要清晰。
为了使故事情节清晰,要求故事线索单一,情节紧凑,层次分明。要有一个能够贯穿到底的线索,所谓“一竿子插到底”,不脱节,不松散,环环相扣,浑然一体。
故事的人物不宜过多,应当尽量减少人物静态的对话、描写、议论。有些故事,看了多遍,总是记不住,讲不出,为什么?究其原因就是情节不突出或者情节不单纯、不简洁、不清晰。
正如《故事会》常务副主编吴伦说的:“一流故事大家讲,二流故事自己讲,三流故事不能讲。”这“记不住,讲不出”的故事只能算三流故事了。
二是情节要有跌宕。没有矛盾、冲突就没有故事,要求情节单一、清晰、紧凑,并不等于记流水帐式的情节,而是要通过简单的线索表达复杂的情节。
有一句话叫“文似观山不喜平”,如果把故事的单线比喻成一条小河,那么它不是从头可以见到尾的小河,而应该有曲折、跌宕、起伏,没有跌宕就没有波澜,没有丰采。故事的情节说到底是人物、事件的情节,不能用对话代替情节,不能没有细节的情节,更不能松松垮垮、婆婆妈妈与主题无关的情节。
三是强调突出情节并不否定人物的刻画描写,故事对人物的刻画描写是动态的,要“动中见人”。《故事会》何主编在2001年昆明笔会上说:“人物性格的塑造要下大力气,如果用两个手来形容,更有力的右手应该抓人物性格塑造,左手抓思想性,抓主题。”
故事会资深编辑陈忠朝说:“要按照听觉习惯来组织情节,并不是否定人物的刻画描写,但要动态描写,人物要‘动’起来,‘活’起来,哪怕是讲话也要有动作,动中见人。”这就是说,要把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来刻画塑造,用情节表现人物,以人物推动情节。
二、如何获取故事核 故事核就是故事的核心情节,也就是所谓的“点子”,戏剧上称之为包袱。没有好“点子”,就写不出好故事,《故事会》副主编姚自豪老师说:“超常的故事核,是故事精彩的要求,十个素材不如一个好的故事核。”
有些故事洋洋洒洒数千言,情节也清晰,语言也不错,编辑就是不用,为啥?故事核很一般,没有精彩之处。编辑看稿子很快,他们一般只看故事核,故事核不行,就“枪毙”了。
有一句话叫:“金点子”可遇而不可求,这说明“点子”的获得带有一定的偶然性,但这并不是绝对的,其实故事核——也就是“点子”的获取,也是有“章”可循的。一是在“高于生活”上下功夫。
有一次我们乡政府的小车掉进河里,乘员砸破玻璃,死里逃生,许多朋友对我说,这事你又可以写故事了,但在我看来这是一起很普通的车祸,或许它在一个乡、一个县范围内是稀罕的,但在全国,这类车祸就多如牛毛了,如果把这起车祸写成故事,读者看了肯定要骂娘。正如笔友山西故事家徐洋老师说的:“老百姓在生活中已经很艰苦,读故事就是为了放松,如果故事照搬生活,读者读故事等于让其重复艰苦的生活,这是一种‘罪过’”。
故事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要求它与生活拉开一定距离,姚自豪老师说:“距离就是美,有美感的东西都是有所脱离社会的。”因此,要用逆向思维来寻找“超常性”、“高于生活”的故事“点子”,以夸张、变形但又切合逻辑的手法从生活中挖掘、提炼闪光的东西。
二是在生活的事件中提炼故事核。生活是个万花筒,生活中处处有 “点子”,有一句话说得好: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生活中大量的事件经过“拔高”都有可能成为“金点子”,“金点子”离我们的想像往往只一步之遥,比如,有一个讽刺小农“绝对平均主义”的故事,说有个生产队解体时,各种财产分完后,还剩1角钱,这1角钱怎么处置呢?如果让我们从写故事角度去思考,答案可能很多:比如抓阄,给五保户,或买一只糖果扔进水井大家享受……但都落入俗套,没有什么新意,而作者的“点子”是:队长从食杂店买了一只炮仗点着“啪”的一声,大家都听到,总没意见了。故事写到这里应该说已讽刺得淋漓尽致了,可是作者还意犹未尽,还要进一步深化主题:炮仗放完,还有一个人有意见,说这种做法不公平,他吃亏了,这人是谁?聋子。
结尾处这一么一翘,可以说起了点睛作用,如果少拐了这一道“弯”,这篇故事就逊色多了。要获得好“点子”,最好的办法就是把现实中的一些新奇事记录下来,形成一个素材库,经常拿出来琢磨琢磨,有时就可能跳出“火花”,获得“金点子”。
正如吴伦老师所说:生活是故事的源泉,要做生活的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