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啥是八怪
郑燮 黄慎 李方膺 金农 高翔 罗聘 李鳝 汪士慎 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 ,应科举为康乾隆元年进士。
官山东范县、潍县知县 ,有政声.〖以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遂乞病归。〗 前后,均居扬州,以书画营生。
擅画兰、竹、石、松、菊等,而画兰竹五十余年,成就最为突出。取法于徐 渭、石涛、八大诸人,而自成家法,体貌疏朗,风格 劲峭。
工书法,用汉八分杂入楷行草,自称〖六分半 书〗。并将书法用笔融于绘画之中。
主张继承传统〖 十分学七要抛三〗,〖不泥古法〗,重视艺术的独创 性和风格的多样化,所谓〖未画之先,不立一格,既 画之后,不留一格〗,对今天仍有借鉴意义。诗文真 挚风趣,为人民大众所喜诵。
亦能治印,〖接近文何 〗。有《郑板桥全集》,《板桥先生印册》等 上楼 黄慎(1687--1770 ),福建宁化人。
青年时,学习勤奋 ,因家境因难,便奇居萧寺,书为画,夜无所得蜡,从 佛殿光明灯读书其下。善画人物,早年师法上官周,多 作工笔,后从唐代书法家怀素真迹中受到启迪,以狂草 笔法入画,变为粗笔写意。
多以历史神话故事,佛像和 文人士夫的生活题材,也画流浪乞丐、纤夫、渔民等, 衣纹线条,兔起鹘落,变化多端,往往寥寥数笔,即能 形神兼备。亦善画山水、花鸟。
黄慎草书,得怀素笔意, 用笔枯劲,上下勾连,喜作怪笔,人多难以辨认。他的 诗被同乡人雷宏收集起来,编为《蛟湖诗抄》。
上楼 李方膺(1695--1755) 园主人等,江苏南通人。雍正八 年出任山东兰山(今临沂)知县,因得罪上司被捕入狱 ,乾隆元年获释,官复原职。
后在安徽潜山和合肥任知 县,仍以不善逢迎,获〖罪〗罢官。为官时〖有惠政, 人德之。
〗去官后寓南京借园,常往来扬州卖画。善画 松、竹、兰、菊、梅、杂花及虫鱼,也能人物、山水, 尤精画梅。
作品纵横豪放、墨气淋漓,粗头乱服,不拘 绳墨,意在青藤、白阳、竹憨之间。画梅以瘦硬见称, 老干新枝欹侧蟠曲。
用间印有〖梅花手段〗,著名的题 画梅诗有〖不逢摧折不离奇〗之句。还喜欢画狂风中的 松竹。
工书。能诗,后人辑有《梅花楼诗草》,仅二十 六首,多数散见于画上 上楼 金农(1687--1763)浙江仁和(今杭州)人,久居扬州。
平生未做官,曾被荐举博学鸿词科,入京未试而返。好 游历,〖足迹半天下〗。
博学多才,精篆刻、鉴定,善 画竹、梅、鞍马、佛像、人物、山水。尤精墨梅。
所作 梅花,枝多花繁,生机勃发,还参以古拙的金石笔意, 风格古雅拙朴。但不少作品由罗聘代笔。
又长于题咏, 〖每画毕,必有题记,一触之感〗,也擅长书法,刻印。 书法取法于《天发神忏碑》、《国山碑》、《谷朗碑》。
写隶书古朴,楷书自创一格,号称〖漆书〗。篆刻得秦 汉法。
诗文有《冬心先生集》,《冬心先生杂著》,其 书画题跋被辑成有冬心画竹、画梅、画马、自写真、杂 画题记等 上楼 高翔(1688--1753)终身布衣。晚年右手残废,常以左手 作书画。
与石涛、金农、汪士慎为友。清死弗辍〗善画 山水花卉。
其山水取法弘仁和石涛,所画园林小景,多 从写生中来,秀雅苍润,自成格局。画梅〖皆疏枝瘦朵 ,全以韵胜。
〗亦善于写真,金农、汪士慎诗集开首印 的小像,即系高翔手笔,线描简练,神态逼真。精刻印, 学程邃。
亦善诗,有《西唐诗钞》。 上楼 罗聘(1733--1799)寓居扬州,曾住在彩衣街弥陀巷内, 自称住处为〖朱草诗林〗。
是金农入室弟子。一生未做 官,好游历。
工人物、佛像、山水、花果、梅竹,既继 承师法,又不拘泥于师法,笔调奇特,自创风格。作品 面目有多种,尤以画鬼著名。
《鬼趣图卷》是他的存世 名作,画家以夸张手法描绘出一幅幅奇异怪谲的鬼怪世 界,借以讽喻社会现实,堪称古代杰出的漫画。袁枚、姚鼐、钱大昕、翁方纲均为之题咏。
兼能诗,有《香叶 堂集》。妻方婉仪,子允绍、允缵皆善画梅,有〖罗家 梅派〗之称。
上楼 李鳝(1686--1762)康熙五十年中举,五十三年以绘画 召为内廷供奉,因不愿受〖正统派〗画风束缚而被排 挤出来。乾隆三年以检选出任山东滕县知县,〖以忤 大吏罢归〗。
在〖两革科名一贬官〗之后,至扬州卖 画为生。与郑燮关系最为密切,故郑有〖卖画扬州, 与李同老〗之说。
他早年曾从同乡魏凌苍学画山水, 继承黄公望一路,供奉内廷时曾随蒋廷学画,画法 工致;后又向指头画大师高其佩求教,进而崇尚写 意。在扬州又从石涛笔法中得到启发,遂以破笔泼 墨作画,风格为之大变,形成自己任意挥洒,〖水 墨融成奇趣〗的独特风格,喜于画上作长文题跋, 字迹参差错落,使画面十分丰富,其作品对晚清花 鸟画有较大的影响 上楼 汪士慎(1686--1759)原籍安徽歙县,居扬州以卖 画为生。
工花卉,随意点笔,清妙多姿。尤擅画梅 ,常到扬州城外梅花岭赏梅、写梅。
所作梅花,以 密蕊繁枝见称,清淡秀雅,金农说;〖画梅之妙, 在广陵得二友焉,汪巢林画繁枝,高西唐画疏枝〗 。(《画梅题记》)但从他存世画梅作品看,并非 全是繁枝,也常画疏枝。
不论繁简,都有空裹疏香 ,风雪山林之趣。五十四岁时左眼病盲,仍能画梅, 〖工妙腾于示瞽时〗,〖盲生〗、〖尚留一目著。
2. 俗语中的“丑八怪”都有那八怪
丑八怪”起源于扬州八怪,那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扬州八怪是怎么回事吧。继“四僧画家”之后,又崛起一个革新画派——“扬州八怪”。实际上,当时活跃在扬州画坛上的重要的画家并不止八人,约有十六、七人,“八”并非确数。按最早的记载有:金农、黄慎、郑燮、李(鱼单)、李方膺、汪士慎、高翔和罗聘。所以称他们为怪,是因为他们在作画时不守墨矩,离经叛道,奇奇怪怪,再加上大都个性很强,孤傲清高,行为狂放,所以称之为“八怪”。
金农(1487—1764),字寿门,号冬心,杭州人,人称八怪之首。他博学多才,五十岁后始作画,终生贫困。他长于花鸟、山水、人物,尤擅墨梅。他的画造型奇古、拙朴,布局考究,构思别出新意,作品有《墨梅图》、《月花图》等。他独创一种隶书体,自谓“漆书”,另有意趣。黄慎(1687—1768)字恭懋,号瘿瓢,福建宁化人。他幼时家贫,学怀素书法获益,以草书入画,自创风格,擅长粗笔写意,人物画造诣最高。作品多以神仙佛道为题材,也有不少反映社会下层人物生活的作品。作品有《醉眠图》、《苏武牧羊图》等。李鱼KG-*6〗单(1686—1762),字宗扬,号复堂,江苏兴化人。他从小喜爱绘画,十六岁时就有了名气。他曾经作过山东滕州知县。他受徐谓、石涛影响较大,画风粗放,不拘法度,泼墨淋漓,设色清雅,以“水墨融成奇趣”。作品有《秋葵图》、《松柏兰石图》。李方膺(1695—1755)字虬仲,号晴江,江苏南通人。曾任县令、知府约二十年,和金农、郑燮交谊甚笃,善画松、竹、梅、兰,晚年专门画梅自喻。他在一首题画诗中写道:“此幅梅花又一般,并无曲笔要人看。画家不解随时俗,毫气横行列笔端。”他的作品有《游鱼图》、《潇湘风竹图》等。高翔(1688—1753),字凤翰,号西唐,扬州人。高翔生活清苦,性格孤傲,一生敬佩石涛,善画山水、花鸟,喜画疏枝梅花,作品有《弹指阁图》等。汪士慎(1685—1759),字近人,号巢林,安徽休宁人。幼时家贫,居扬州卖画为生,安贫乐道,精研艺术,擅画梅。他与金农、高翔、罗聘被时人称四大画梅高手,作品有《墨梅图》等。罗聘(1733—1799),字循夫,号两峰,祖籍安徽歙县,迁居扬州。他是金农的弟子,在“八怪”中,年辈最小,但见识很高,落笔不凡。他终生不仕,以卖画为生,一生潦倒。作品有《鬼趣图》、《醉钟馗图》等。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他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曾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因开仓赈济灾民,得罪上司,愤然辞官,居扬州卖画为生。他思想特别活跃,颇有创见,诗出画造诣俱高,擅画竹、兰、石。他还创造了一种集真、草、隶、篆于一体的六分半书体。人称“乱石铺街”体。他是一个有很强人民性的画家,在潍县任县令时,给巡抚画了一幅竹子,题句曰:“斋衙卧听潇潇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扬州八怪”有相近的生活体验和思想情感。他们大多出身于知识阶层,有的终生不仕,有的经过科举从政,一度出任小官,却又先后被黜或辞职,终以卖画为生。他们生活比较清苦,深知官场的腐败,形成了蔑视权贵,行为狂放的性格,借助书画抒发内心的愤懑。
他们的艺术大都取材花鸟,以写意为主要表现方式。他们在创作中重视个性,力求创新,不同程度地突破传统美学规范,带有某些反传统的意义,作品具有较强的主观色彩,令人耳目一新。但在当时,他们并不能够被完全理解,甚至被视为左道旁门,而受到“非议”。其实,正是他们开创了画坛上新的局面,为花鸟画的发展拓宽了道路。
3. 扬州八怪
扬州八怪----郑燮 黄慎 李方膺 金农 高翔 罗聘 李鳝 汪士慎 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 ,应科举为康乾隆元年进士。
官山东范县、潍县知县 ,有政声.〖以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遂乞病归。〗 前后,均居扬州,以书画营生。
擅画兰、竹、石、松、菊等,而画兰竹五十余年,成就最为突出。取法于徐 渭、石涛、八大诸人,而自成家法,体貌疏朗,风格 劲峭。
工书法,用汉八分杂入楷行草,自称〖六分半 书〗。并将书法用笔融于绘画之中。
主张继承传统〖 十分学七要抛三〗,〖不泥古法〗,重视艺术的独创 性和风格的多样化,所谓〖未画之先,不立一格,既 画之后,不留一格〗,对今天仍有借鉴意义。诗文真 挚风趣,为人民大众所喜诵。
亦能治印,〖接近文何 〗。有《郑板桥全集》,《板桥先生印册》等 黄慎(1687--1770 ),福建宁化人。
青年时,学习勤奋 ,因家境因难,便奇居萧寺,书为画,夜无所得蜡,从 佛殿光明灯读书其下。善画人物,早年师法上官周,多 作工笔,后从唐代书法家怀素真迹中受到启迪,以狂草 笔法入画,变为粗笔写意。
多以历史神话故事,佛像和 文人士夫的生活题材,也画流浪乞丐、纤夫、渔民等, 衣纹线条,兔起鹘落,变化多端,往往寥寥数笔,即能 形神兼备。亦善画山水、花鸟。
黄慎草书,得怀素笔意,用笔枯劲,上下勾连,喜作怪笔,人多难以辨认。他的诗被同乡人雷宏收集起来,编为《蛟湖诗抄》。
李方膺(1695--1755) 园主人等,江苏南通人。雍正八 年出任山东兰山(今临沂)知县,因得罪上司被捕入狱 ,乾隆元年获释,官复原职。
后在安徽潜山和合肥任知 县,仍以不善逢迎,获〖罪〗罢官。为官时〖有惠政, 人德之。
〗去官后寓南京借园,常往来扬州卖画。善画 松、竹、兰、菊、梅、杂花及虫鱼,也能人物、山水, 尤精画梅。
作品纵横豪放、墨气淋漓,粗头乱服,不拘 绳墨,意在青藤、白阳、竹憨之间。画梅以瘦硬见称, 老干新枝欹侧蟠曲。
用间印有〖梅花手段〗,著名的题 画梅诗有〖不逢摧折不离奇〗之句。还喜欢画狂风中的 松竹。
工书。能诗,后人辑有《梅花楼诗草》,仅二十 六首,多数散见于画上 金农(1687--1763)浙江仁和(今杭州)人,久居扬州。
平生未做官,曾被荐举博学鸿词科,入京未试而返。好 游历,〖足迹半天下〗。
博学多才,精篆刻、鉴定,善 画竹、梅、鞍马、佛像、人物、山水。尤精墨梅。
所作 梅花,枝多花繁,生机勃发,还参以古拙的金石笔意, 风格古雅拙朴。但不少作品由罗聘代笔。
又长于题咏, 〖每画毕,必有题记,一触之感〗,也擅长书法,刻印。书法取法于《天发神忏碑》、《国山碑》、《谷朗碑》。
写隶书古朴,楷书自创一格,号称〖漆书〗。篆刻得秦汉法。
诗文有《冬心先生集》,《冬心先生杂著》,其书画题跋被辑成有冬心画竹、画梅、画马、自写真、杂画题记等 高翔(1688--1753)终身布衣。晚年右手残废,常以左手 作书画。
与石涛、金农、汪士慎为友。清死弗辍〗善画 山水花卉。
其山水取法弘仁和石涛,所画园林小景,多 从写生中来,秀雅苍润,自成格局。画梅〖皆疏枝瘦朵 ,全以韵胜。
〗亦善于写真,金农、汪士慎诗集开首印 的小像,即系高翔手笔,线描简练,神态逼真。精刻印,学程邃。
亦善诗,有《西唐诗钞》。 罗聘(1733--1799)寓居扬州,曾住在彩衣街弥陀巷内, 自称住处为〖朱草诗林〗。
是金农入室弟子。一生未做 官,好游历。
工人物、佛像、山水、花果、梅竹,既继 承师法,又不拘泥于师法,笔调奇特,自创风格。作品 面目有多种,尤以画鬼著名。
《鬼趣图卷》是他的存世 名作,画家以夸张手法描绘出一幅幅奇异怪谲的鬼怪世 界,借以讽喻社会现实,堪称古代杰出的漫画。袁枚、姚鼐、钱大昕、翁方纲均为之题咏。
兼能诗,有《香叶 堂集》。妻方婉仪,子允绍、允缵皆善画梅,有〖罗家 梅派〗之称。
李鳝(1686--1762)康熙五十年中举,五十三年以绘画 召为内廷供奉,因不愿受〖正统派〗画风束缚而被排 挤出来。乾隆三年以检选出任山东滕县知县,〖以忤 大吏罢归〗。
在〖两革科名一贬官〗之后,至扬州卖 画为生。与郑燮关系最为密切,故郑有〖卖画扬州, 与李同老〗之说。
他早年曾从同乡魏凌苍学画山水, 继承黄公望一路,供奉内廷时曾随蒋廷学画,画法 工致;后又向指头画大师高其佩求教,进而崇尚写 意。在扬州又从石涛笔法中得到启发,遂以破笔泼 墨作画,风格为之大变,形成自己任意挥洒,〖水 墨融成奇趣〗的独特风格,喜于画上作长文题跋, 字迹参差错落,使画面十分丰富,其作品对晚清花 鸟画有较大的影响 汪士慎(1686--1759)原籍安徽歙县,居扬州以卖 画为生。
工花卉,随意点笔,清妙多姿。尤擅画梅 ,常到扬州城外梅花岭赏梅、写梅。
所作梅花,以 密蕊繁枝见称,清淡秀雅,金农说;〖画梅之妙, 在广陵得二友焉,汪巢林画繁枝,高西唐画疏枝〗 。(《画梅题记》)但从他存世画梅作品看,并非 全是繁枝,也常画疏枝。
不论繁简,都有空裹疏香 ,风雪山林之趣。五十四岁时左眼病盲,仍能画梅, 〖工妙腾于示瞽时〗,〖盲生〗、〖尚留一目著梅花 〗。
六十七岁时双目俱。
4. 扬州八怪 的资料,谁知道
“扬州八怪”是指清代乾隆年间活跃于扬州一带的郑燮(号板桥)、金农、罗聘、黄慎、高翔、李、汪士慎、李方膺八人。
他们究竟“怪”在哪里呢? 他们对当时盛行于官场的卑污、奸恶、趋炎附势、奉承等作风深恶痛绝。八人中除郑板桥、李、李方膺做过小小的知县外,其他人均一生以“鲁连”、“介之推”为楷模,至死不愿做官。
就是做过官的郑板桥也与常官不同。他到山东上任时,首先在旧官衙墙壁上挖了百十个孔,通到街上,说是“出前官恶俗气”,表示要为官清廉。
“扬州八怪”一生的志趣大都融汇在诗文书画之中,绝不粉饰太平。他们用诗画反映民间疾苦、发泄内心的积愤和苦闷、表达自己对美好理想的追求和向往。
郑板桥的《悍类》、《抚孤行》、《逃荒行》就是如此。 “八怪”最喜欢画梅、竹、石、兰。
他们以梅的高傲、石的坚冷、竹的清高、兰的幽香表达自己的志趣。其中罗聘还爱画鬼,他笔下的鬼形形色色,并解释说“凡有人处皆有鬼”,鬼的特点是“遇富贵者,则循墙蛇行,遇贫贱者,则拊膺蹑足,揶揄百端”。
这哪是在画鬼,分明是通过鬼态撕下了披在那些趋炎附势、欺压贫民的贪官污吏身上的人皮,还了他们的本来面目。 在封建制度极端残酷又大兴文字狱的时代,他们却敢于与众不同,标新立异,无怪乎当时一督抚摇头直称“怪哉、怪哉”。
邓拓在咏清代著名画家郑板桥时曾写道“歌吹扬州惹怪名,兰香竹影伴书声”,可以算作对他们“怪”之特点的总结吧。——“扬州八怪” 实际上,当时活跃在扬州画坛上的重要的画家并不止八人,约有十六、七人,“八”并非确数。
按最早的记载有:金农、黄慎、郑燮、李(鱼单)、李方膺、汪士慎 、高翔和罗聘。所以称他们为怪,是因为他们在作画时不守墨矩,离经叛道,奇奇怪怪,再加上大都个性很强,孤傲清高,行为狂放,所以称之为“八怪”。
金农(1487—1764),字寿门,号冬心,杭州人,人称八怪之首。他博学多才,五十岁后始作画,终生贫困。
他长于花鸟、山水、人物,尤擅墨梅。他的画造型奇古、拙朴,布局考究,构思别出新意,作品有《墨梅图》、《月花图》等。
他独创一种隶书体,自谓“漆书”,另有意趣。黄慎(1687—1768)字恭懋,号瘿瓢,福建宁化人。
他幼时家贫,学怀素书法获 益,以草书入画,自创风格,擅长粗笔写意,人物画造诣最高。作品多以神仙佛道为题材,也有不少反映社会下层人物生活的作品。
作品有《醉眠图》、《苏武牧羊图》等。李鱼KG-*6〗单(1686—1762),字宗扬,号复堂,江苏兴化人。
他从小喜爱绘画,十六岁时就有了名气。他曾经作过山东滕州知县。
他受徐谓、石涛影响较大,画风粗放,不拘法度,泼墨淋漓,设色清雅,以“水墨融成奇趣”。作品有《秋葵图》、《松柏兰石图》。
李方膺(1695—1755)字虬仲,号晴江,江苏南通人。曾任县令、知府约二十年,和金农、郑燮交谊甚笃,善画松、竹、梅、兰,晚年专门画梅自喻。
他在一首题画诗中写道:“此幅梅花又一般,并无曲笔要人看。画家不解随时俗,毫气横行列笔端。”
他的作品有《游鱼图》、《潇湘风竹图》等。高翔(1688—1753),字凤翰,号西唐,扬州人。
高翔生活清苦,性格孤傲,一生敬佩石涛,善画山水、花鸟,喜画疏枝梅花,作品有《弹指阁图》等。汪士慎(1685—1759),字近人,号巢林,安徽休宁人。
幼时家贫,居扬州卖画为生,安贫乐道,精研艺术,擅画梅。他与金农、高翔、罗聘被时人称四大画梅高手,作品有《墨梅图》等。
罗聘(1733—1799),字循夫,号两峰,祖籍安徽歙县,迁居扬州。他是金农的弟子,在“八怪”中,年辈最小,但见识很高,落笔不凡。
他终生不仕,以卖画为生,一生潦倒。作品有《鬼趣图》、《醉钟馗图》等。
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他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
曾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因开仓赈济灾民,得罪上司,愤然辞官,居扬州卖画为生。他思想特别活跃,颇有创见,诗出画造诣俱高,擅画竹、兰、石。
他还创造了一种集真、草、隶、篆于一体的六分半书体。人称“乱石铺街”体。
他是一个有很强人民性的画家,在潍县任县令时,给巡抚画了一幅竹子,题句曰:“斋衙卧听潇潇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扬州八怪”有相近的生活体验和思想情感。
他们大多出身于知识阶层,有的终生不仕,有的经过科举从政,一度出任小官,却又先后被黜或辞职,终以卖画为生。他们生活比较清苦,深知官场的腐败,形成了蔑视权贵,行为狂放的性格,借助书画抒发内心的愤懑。
他们的艺术大都取材花鸟,以写意为主要表现方式。他们在创作中重视个性,力求创新,不同程度地突破传统美学规范,带有某些反传统的意义,作品具有较强的主观色彩,令人耳目一新。
但在当时,他们并不能够被完全理解,甚至被视为左道旁门,而受到“非议”。其实,正是他们开创了画坛上新的局面,为花鸟画的发展拓宽了道路。
5. 扬州八怪怎么怪
“扬州八怪”是怎么来的?他们究竟怪在哪里?南京博物院陈列部欧阳宗俊研究员对记者介绍说,“扬州八怪”是清代中期活动于扬州地区一批风格相近的书画家总称。“扬州八怪”之说,由来已久,但8人的名字,其说法各有不同。按清末李玉棻《瓯钵罗室书画过目考》提法为:金农、郑燮、高翔、汪士慎、李鱓、黄慎、李方膺、罗聘。实际上应当是15人,还有华岩、闵贞、高凤翰、李勉、陈撰、边寿民、杨法,他们的画风也接近。“我认为,美术史上称为‘扬州画派’比较合理。”
“这批画家不受约束,纵横驰骋,直抒胸臆。由于他们的作品和当时流行的含蓄典雅的画风相背,所以在当时传统文人眼里觉得新奇,也就感到有些‘怪’了。”欧阳宗俊说,正如郑燮自己所说:“下笔别自成一家,书画不愿常人夸。颓唐偃仰各有态,常人笑我板桥怪。”
为“瞅”板桥字进酒家
展厅里,郑板桥的9幅作品吸引了大家的眼球。欧阳宗俊指着画作说,郑板桥在扬州八怪中名气最大,他与蒲松龄、曹雪芹是同时代人,他的才华和性格卓尔不群,为后世津津乐道。他24岁考中秀才,44岁成为进士,考取功名这条路,他整整走了20年。由于性格高洁耿直,不肯为5斗米折腰,61岁归隐山林,从此便以卖画为生。他诗、书、画全能,世称“三绝”,尤其以画竹子、兰草闻名。“他最爱画竹,笔法直接取法石涛,但又区别于他。他独创书法隶书中又糅入行楷,个性十足。此次展出的《行书七律诗轴》为难得一见的佳品。”
郑板桥的字有多受欢迎呢?欧阳宗俊说了这样一个故事:当时郑板桥生活清苦,曾在酒馆赊账,写下欠条,他出名后,那家店主把欠条装裱起来挂于壁上,所多人为了看墨宝才去光顾,后来店主索性把酒馆的名字改为“欠酒二两”。
金农的书法犹如“漆刷”
而另一位怪才金农的书法也以风格独特而著称。欧阳宗俊用“漆书”来形容:“金农早年写隶书,风格规整,笔划沉厚朴实。50岁以后,独创一种隶书的变体,将汉隶和魏楷于一体,这种自称为‘漆书’的新书体,其笔划方正,棱角分明,横划粗重而竖划纤细,墨色乌黑光亮,犹如漆成。这种新书体的书写需将毛笔的笔锋截去,如扁刷刷成,从他的作品《隶书七言联》中可以看出。”
“汪士慎也值得一提。”欧阳宗俊说,67岁他双目失明,有一年初春降了场大雪,金农正在家门口欣赏眼前的雪景。一个小童领着汪士慎进来,两人喝茶,谈着书画。说到兴致高时,汪士慎兴奋地用手摸索着去寻笔,金农赶紧铺开纸,研好墨,将笔递给他。汪士慎全凭感觉,挥笔创作一幅狂草书法,金农不禁被感动,潸然落泪。展览中,观众可看到他的12幅《花卉图册》精品。
“驼背”刘墉为李方膺题字
以泼墨花鸟画著称的李鱓,受石涛启发,以“破笔”泼墨作画,形成任意挥洒,水墨融成的独特风格。“这幅《松石牡丹图轴》用‘破笔’泼墨表现牡丹的高贵,没人能比。”这种笔法,黄慎运用得也淋漓尽致。“他的写意人物,将草书入画,怀素草书到了黄慎那里,变为‘破毫秃颖,时断时续’,笔意更加跳荡粗狂。他的樵夫渔翁、流民乞丐等平民生活描绘,给清代人物画带来了新气息。”欧阳宗俊对李方膺也很欣赏,他指着一幅《竹石图轴》说,“背驼负乾坤,胸高满经纶”的刘墉十分喜爱此画,并在画上题了字。
欧阳宗俊还向记者透露了几手识别假画的方法:“一般人很难判断明清字画的真假,关键在印章,老的印章印泥是桔红色的,看上去很雅,渗透进纸里,假的都是大红色,而现代印泥会晕开,无法与老印比。”但欧阳宗俊提醒三不看:酒后不看,晚上不看,雨天不看。
6. 谁的名字叫八怪
以“扬州八怪”为代表的扬州画派的作品,无论是取材立意,还是构图用笔,都有鲜明的个性。这种艺术风格的形成,与当时画坛上的创新潮流和人们审美趣味的变化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国绘画至明末清初受到保守思想的笼囿,以临摹抄照为主流,画坛缺乏生气。这一萎靡之风激起有识之士和英才画家的不满,在扬州便出现了力主创新的大画家石涛。石涛提出“笔墨当随时代”、“无法而法”的口号,宛如空谷足音,震动画坛。石涛的理论和实践“开扬州一派”,稍后,终于孕育出了“扬州八怪”等一批具有创新精神的画家群体。
一、“扬州八怪”有哪些名家?
“扬州八怪”究竟指哪些画家,说法不尽一致。有人说是八个,有人说不止八个;有人说这八个,有人说另外八个。据各种著述记载,计有十五人之多。因李玉芬《瓯钵罗室书画过目考》是记载“八怪”较早而又最全的,所以一般人还是以清末李玉芬所提出的八人为准。即:汪士慎、郑燮、高翔、金农、李鳝、黄慎、李方膺、罗聘。至于有人提到的其它画家,如华岩、闵贞、高凤翰、李勉、陈撰、边寿民、杨法等,因画风接近,也可并入。因“八”字可看作数词,也可看做约数。
“扬州八怪”知识广博,长于诗文。在生活上大都历经坎坷,最后走上了以卖画为生的道路。他们虽然卖画,却是以画寄情,在书画艺术上有更高的追求,不愿流入一般画工的行列。他们的学识、经历、艺术修养、深厚功力和立意创新的艺术追求,已不同于一般画工,达到了立意新、构图新、技法新的境界,开创了一代新画风,为中国的发展立下了不朽的功业。
中国绘画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其中文人画自唐宋兴盛起来,逐步丰富发展,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留下大量的作品,这是中国绘画的骄傲。明清以来,中国各地出现了众多的画派,各具特色,争雄于画坛。影响最大的莫过于以“四王”为首的虞山、娄东画派,而在扬州,则形成了以金农、郑燮为首的“扬州八怪”画风。这些画家都继承和发扬了我国的绘画传统,但他们对于继承传统和创作方法有着不同的见解。虞山、娄东等画派,讲求临摹学习古人,以遵守古法为原则,以力振古法为己任,并以“正宗”自命。他们的创作方法,如“正宗”画家王珲所说,作画要“以元人笔直墨,运宋人丘壑,而泽以唐人气韵,乃为大成”。他们跟在古人后面,亦步亦趋,作品多为仿古代名家之作( 当然在仿古中也有创造),形成一种僵化的局面,束缚了画家的手脚。“扬州八怪”诸家也尊重传统,但他们与“正宗”不同。他们继承了石涛、徐渭、朱耷等人的创作方法,“师其意不在迹象间”,不死守临摹古法。如郑板桥推崇石涛,他向石涛学习,也“撇一半,学一半,未尝全学”。
石涛对“扬州八怪”艺术风格的形成有重要影响。他提出“师造化”、“用我法”,反对“泥古不化”,要求画家到大自然中去吸收创作素材,强调作品要有强烈的个性。他认为“古人须眉,不能生我之面目;古人肺腑,不能入我之腹肠。我自发我之肺腑,揭我之须眉”。石涛的绘画思想,为“扬州八怪”的出现,奠定了理论基础,并为“扬州八怪”在实践中加以运用。“扬州八怪”从大自然中去发掘灵感,从生活中去寻找题材,下笔自成一家,不愿与人相同,在当时是使人耳目一新的。人们常常把自己少见的东西,视为怪异,因而对“八怪”那种抒发自己心灵、纵横驰骋的作品,感到新奇,称之为怪。也有一些习惯于传统的画家,认为“八怪”的画超出了法度,就对八怪加以贬抑,说他们是偏师,属于旁门左道,说他们“示崭新于一时,只盛行于百里”。赞赏者则夸他们的作品用笔奔放,挥洒自如,不受成法和古法的束缚,打破当时僵化局面,给中国绘画带来新的生机,影响和哺孕了后来像赵之谦、吴昌硕、齐白石等艺术大师。
7. 为什么形容丑前面要加个“八怪”呢
“丑八怪”用以形容外貌丑陋的人。
说起来还有个典故呢:
话说春秋时期,楚国有个大户人家,生了七个孩子了,个个都英俊潇洒、楚楚动人,可是生下的第八个却奇丑无比,于是人们都叫他丑八。
丑八长大后,感觉很自卑,就离家出走,到晋国去打工了,由于人长得不咋的,在家中也没受到过高等教育,只能干些粗活累活。
第二年,晋王心血来潮,举行了一次选丑比赛,也是海选、分区赛、半决赛、总决赛的搞了将进一年,最后南晋第一丑和北晋第一丑终于对决于晋都。而南晋的第一名就是这个打工仔丑八。
在众多的目光中,丑八先上场了,赢得大家一阵阵的掌声。晋王亲切地问:你叫什么名字?丑八就说:小人名叫丑八。晋王笑道:连名字都带丑字了,真是人如其名啊。
轮到晋北选手入场,顿时将所有在场女人吓得面如土色,据史料记载,高贵的妃子们三月不知肉味。晋王自然是又惊又喜,对这个人说:你咋比丑八还怪捏~~~寡人就封你叫丑八怪吧。那人领旨谢恩后,就以丑八怪为名,倒也拿到可观的奖金。而丑八只拿到第二名,但由于竟然有比他还丑的人出现,也让他增加的信心,还接拍了好多广告,电影,电视剧。
春秋时,怪也有了妖怪,奇怪,怪模怪样的意思了。
从这时开始,人们看到稍有和常人不一样的人,都会用丑八怪去形容了
8. 扬州八怪
扬州八怪----郑燮 黄慎 李方膺 金农 高翔 罗聘 李鳝 汪士慎 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 ,应科举为康乾隆元年进士。
官山东范县、潍县知县 ,有政声.〖以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遂乞病归。〗 前后,均居扬州,以书画营生。
擅画兰、竹、石、松、菊等,而画兰竹五十余年,成就最为突出。取法于徐 渭、石涛、八大诸人,而自成家法,体貌疏朗,风格 劲峭。
工书法,用汉八分杂入楷行草,自称〖六分半 书〗。并将书法用笔融于绘画之中。
主张继承传统〖 十分学七要抛三〗,〖不泥古法〗,重视艺术的独创 性和风格的多样化,所谓〖未画之先,不立一格,既 画之后,不留一格〗,对今天仍有借鉴意义。诗文真 挚风趣,为人民大众所喜诵。
亦能治印,〖接近文何 〗。有《郑板桥全集》,《板桥先生印册》等 黄慎(1687--1770 ),福建宁化人。
青年时,学习勤奋 ,因家境因难,便奇居萧寺,书为画,夜无所得蜡,从 佛殿光明灯读书其下。善画人物,早年师法上官周,多 作工笔,后从唐代书法家怀素真迹中受到启迪,以狂草 笔法入画,变为粗笔写意。
多以历史神话故事,佛像和 文人士夫的生活题材,也画流浪乞丐、纤夫、渔民等, 衣纹线条,兔起鹘落,变化多端,往往寥寥数笔,即能 形神兼备。亦善画山水、花鸟。
黄慎草书,得怀素笔意,用笔枯劲,上下勾连,喜作怪笔,人多难以辨认。他的诗被同乡人雷宏收集起来,编为《蛟湖诗抄》。
李方膺(1695--1755) 园主人等,江苏南通人。雍正八 年出任山东兰山(今临沂)知县,因得罪上司被捕入狱 ,乾隆元年获释,官复原职。
后在安徽潜山和合肥任知 县,仍以不善逢迎,获〖罪〗罢官。为官时〖有惠政, 人德之。
〗去官后寓南京借园,常往来扬州卖画。善画 松、竹、兰、菊、梅、杂花及虫鱼,也能人物、山水, 尤精画梅。
作品纵横豪放、墨气淋漓,粗头乱服,不拘 绳墨,意在青藤、白阳、竹憨之间。画梅以瘦硬见称, 老干新枝欹侧蟠曲。
用间印有〖梅花手段〗,著名的题 画梅诗有〖不逢摧折不离奇〗之句。还喜欢画狂风中的 松竹。
工书。能诗,后人辑有《梅花楼诗草》,仅二十 六首,多数散见于画上 金农(1687--1763)浙江仁和(今杭州)人,久居扬州。
平生未做官,曾被荐举博学鸿词科,入京未试而返。好 游历,〖足迹半天下〗。
博学多才,精篆刻、鉴定,善 画竹、梅、鞍马、佛像、人物、山水。尤精墨梅。
所作 梅花,枝多花繁,生机勃发,还参以古拙的金石笔意, 风格古雅拙朴。但不少作品由罗聘代笔。
又长于题咏, 〖每画毕,必有题记,一触之感〗,也擅长书法,刻印。书法取法于《天发神忏碑》、《国山碑》、《谷朗碑》。
写隶书古朴,楷书自创一格,号称〖漆书〗。篆刻得秦汉法。
诗文有《冬心先生集》,《冬心先生杂著》,其书画题跋被辑成有冬心画竹、画梅、画马、自写真、杂画题记等 高翔(1688--1753)终身布衣。晚年右手残废,常以左手 作书画。
与石涛、金农、汪士慎为友。清死弗辍〗善画 山水花卉。
其山水取法弘仁和石涛,所画园林小景,多 从写生中来,秀雅苍润,自成格局。画梅〖皆疏枝瘦朵 ,全以韵胜。
〗亦善于写真,金农、汪士慎诗集开首印 的小像,即系高翔手笔,线描简练,神态逼真。精刻印,学程邃。
亦善诗,有《西唐诗钞》。 罗聘(1733--1799)寓居扬州,曾住在彩衣街弥陀巷内, 自称住处为〖朱草诗林〗。
是金农入室弟子。一生未做 官,好游历。
工人物、佛像、山水、花果、梅竹,既继 承师法,又不拘泥于师法,笔调奇特,自创风格。作品 面目有多种,尤以画鬼著名。
《鬼趣图卷》是他的存世 名作,画家以夸张手法描绘出一幅幅奇异怪谲的鬼怪世 界,借以讽喻社会现实,堪称古代杰出的漫画。袁枚、姚鼐、钱大昕、翁方纲均为之题咏。
兼能诗,有《香叶 堂集》。妻方婉仪,子允绍、允缵皆善画梅,有〖罗家 梅派〗之称。
李鳝(1686--1762)康熙五十年中举,五十三年以绘画 召为内廷供奉,因不愿受〖正统派〗画风束缚而被排 挤出来。乾隆三年以检选出任山东滕县知县,〖以忤 大吏罢归〗。
在〖两革科名一贬官〗之后,至扬州卖 画为生。与郑燮关系最为密切,故郑有〖卖画扬州, 与李同老〗之说。
他早年曾从同乡魏凌苍学画山水, 继承黄公望一路,供奉内廷时曾随蒋廷学画,画法 工致;后又向指头画大师高其佩求教,进而崇尚写 意。在扬州又从石涛笔法中得到启发,遂以破笔泼 墨作画,风格为之大变,形成自己任意挥洒,〖水 墨融成奇趣〗的独特风格,喜于画上作长文题跋, 字迹参差错落,使画面十分丰富,其作品对晚清花 鸟画有较大的影响 汪士慎(1686--1759)原籍安徽歙县,居扬州以卖 画为生。
工花卉,随意点笔,清妙多姿。尤擅画梅 ,常到扬州城外梅花岭赏梅、写梅。
所作梅花,以 密蕊繁枝见称,清淡秀雅,金农说;〖画梅之妙, 在广陵得二友焉,汪巢林画繁枝,高西唐画疏枝〗 。(《画梅题记》)但从他存世画梅作品看,并非 全是繁枝,也常画疏枝。
不论繁简,都有空裹疏香 ,风雪山林之趣。五十四岁时左眼病盲,仍能画梅, 〖工妙腾于示瞽时〗,〖盲生〗、〖尚留一目著梅花 〗。
六十七岁时双目俱。
9. 陕西八大怪姑娘不对外作文
第八怪——陕西的姑娘不对外。
相传陕西自古帝王州,土地肥沃,风调雨顺,没有灾年荒年,很少有人为生存而奔波于他乡异地,久而久之就形成了陕西比较保守的传统,把姑娘嫁在不是很远的地方以便照顾娘家。意思是姑娘不往外地嫁。
作为华夏文明的发源地,西安的历史悠久,文化的积淀非常厚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颁布的第一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人,将其的生活方式和民俗风情概括为关中十大怪,它们分别是—— 面条像腰带、锅盔像锅盖、辣子是道菜、泡馍大碗卖、碗盆难分开、帕帕头上戴、房子半边盖、姑娘不对外、不坐蹲起来、唱戏吼起来 在西安碑林,有一块清代碑石纪录了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八处著名的风景名胜,它们被称为关中八景,又称长安八景。这八景分别是—— 华岳仙掌、骊山晚照、灞柳风雪、曲江流饮、雁塔晨钟、咸阳古渡、草堂烟雾、太白积雪 流行于陕西以及西北等地的秦腔又称乱弹,又叫“梆子腔”,是中国戏曲四大声腔中最古老、最丰富、最庞大的声腔体系。西安方言为代表的的西北方言之一陕西话。西安的饮食文化同样博大精深,作为中国西北饮食的代表,以西安小吃最为著名,回族的清真饮食在其中占有很大比例。中国国画中的长安画派、起源于汉代以前的关中皮影戏、源于西周的陕西木偶戏以及色彩浓郁的户县农民画等都是西安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