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防雷击的作文怎么写
“轰隆隆——轰隆隆——”一声春雷,万物复苏,一次雷击,却能让人家毁人亡。雷电就像一位魔术师,能带给我们滋润大地的雨露,也会给人类造成不可估量的伤害,那雷击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今天,老师组织我们观看《防雷击》的纪录片,从中我们知道,有一种雷,叫直击雷,它的威力很强,当电流持续1秒钟,可导致人心脏停止跳动,停止供血。曾经有一所学校就是因为直击雷的侵入,而造成人员伤害,经济损失达几百万元。可见它的侵入,对人的伤害,经济的危害极大。
雷电虽可怕,但它也不是不可预防的,有一位美国科学家,曾冒着生命危险,制造了最早的避雷针,后来,人们又制造了避雷网.避雷器。避雷器相当于一个防雷塔,分别是采用串联和并联技术。我们学校就安装了这样的避雷设备。还有法拉第笼,它可利用金属的导电性反击雷电。生活中,当我们遇到雷雨天时,千万不要因为避雨或避雷而躲到大树底下、电线附近或破旧的泥房里,如果在家里,也一定要拔掉各个电源插头,把身上的金属物品全部拿掉,这样就不会让雷电有机可乘了。还不能停留在建筑物的楼(屋)面上,有雷打出头物的规律,否则也会惹祸上身。还要注意关好门窗。
雷电虽可怕,但只要我们多学习防雷知识,就一定能远离雷击。
雷雨天雷击引发人身伤亡事故时有发生。为了避免悲剧的重演,掌握有关常识是非常必要的。
1.雷雨时尽可能中止室外活动。可就近寻求避雷场所,如山洞、成片的房屋等处,但不宜进入棚屋、岗亭等无防雷设施的低矮建筑物;也不宜进入金属车厢内躲雷雨,更不宜躲在大树下。
2.尽可能远离山顶、水面或水陆交界处。在多雷雨季节,如果遇上雷雨天气,一定要远离山顶或其它制高点;如果在森林中,要注意选择周围是林木、中间是空地的地方避雷;进入山洞一般比较安全,但不要靠在石洞边。
3.尽可能消除遭雷击的隐患。不要撑金属伞柄的雨伞在雨中行走,不要接触铁轨、电线;不能在雷雨中跑动,也不宜骑自行车,更不能骑摩托车:行走和避雨时,要尽可能远离建筑物外露的水管、煤气管等金属物体及电力设备。
4.遭雷击时采取紧急措施。雷电交加时,若头、颈、手部如有蚂蚁爬行感,头发竖起,说明将发生雷击,应赶紧趴在地上,并扔掉身上所佩戴的发卡、项链等金属饰品,以减少遭雷击的危险;如果看见闪电几秒钟内就听见雷声,说明自己已处于近雷暴的危险地带,此时应停止行走,两脚并拢并立即下蹲,不要与别人拉在一起,最好使用塑料雨具、雨衣等。
5.雷雨天停用带电设备。雷雨时不要上网,最好把电脑的电源插座拔掉,另外,应确保计算机有良好的接地;家用电器最好装上避雷器;不要把裸露金属线从室外拉到室内,尽量不要接听和拨打手机,普通电话也应避免在雷击时使用。
2. 防雷击的作文怎么写
“轰隆隆——轰隆隆——”一声春雷,万物复苏,一次雷击,却能让人家毁人亡。
雷电就像一位魔术师,能带给我们滋润大地的雨露,也会给人类造成不可估量的伤害,那雷击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今天,老师组织我们观看《防雷击》的纪录片,从中我们知道,有一种雷,叫直击雷,它的威力很强,当电流持续1秒钟,可导致人心脏停止跳动,停止供血。曾经有一所学校就是因为直击雷的侵入,而造成人员伤害,经济损失达几百万元。
可见它的侵入,对人的伤害,经济的危害极大。 雷电虽可怕,但它也不是不可预防的,有一位美国科学家,曾冒着生命危险,制造了最早的避雷针,后来,人们又制造了避雷网.避雷器。
避雷器相当于一个防雷塔,分别是采用串联和并联技术。我们学校就安装了这样的避雷设备。
还有法拉第笼,它可利用金属的导电性反击雷电。生活中,当我们遇到雷雨天时,千万不要因为避雨或避雷而躲到大树底下、电线附近或破旧的泥房里,如果在家里,也一定要拔掉各个电源插头,把身上的金属物品全部拿掉,这样就不会让雷电有机可乘了。
还不能停留在建筑物的楼(屋)面上,有雷打出头物的规律,否则也会惹祸上身。还要注意关好门窗。
雷电虽可怕,但只要我们多学习防雷知识,就一定能远离雷击。雷雨天雷击引发人身伤亡事故时有发生。
为了避免悲剧的重演,掌握有关常识是非常必要的。 1.雷雨时尽可能中止室外活动。
可就近寻求避雷场所,如山洞、成片的房屋等处,但不宜进入棚屋、岗亭等无防雷设施的低矮建筑物;也不宜进入金属车厢内躲雷雨,更不宜躲在大树下。 2.尽可能远离山顶、水面或水陆交界处。
在多雷雨季节,如果遇上雷雨天气,一定要远离山顶或其它制高点;如果在森林中,要注意选择周围是林木、中间是空地的地方避雷;进入山洞一般比较安全,但不要靠在石洞边。 3.尽可能消除遭雷击的隐患。
不要撑金属伞柄的雨伞在雨中行走,不要接触铁轨、电线;不能在雷雨中跑动,也不宜骑自行车,更不能骑摩托车:行走和避雨时,要尽可能远离建筑物外露的水管、煤气管等金属物体及电力设备。 4.遭雷击时采取紧急措施。
雷电交加时,若头、颈、手部如有蚂蚁爬行感,头发竖起,说明将发生雷击,应赶紧趴在地上,并扔掉身上所佩戴的发卡、项链等金属饰品,以减少遭雷击的危险;如果看见闪电几秒钟内就听见雷声,说明自己已处于近雷暴的危险地带,此时应停止行走,两脚并拢并立即下蹲,不要与别人拉在一起,最好使用塑料雨具、雨衣等。 5.雷雨天停用带电设备。
雷雨时不要上网,最好把电脑的电源插座拔掉,另外,应确保计算机有良好的接地;家用电器最好装上避雷器;不要把裸露金属线从室外拉到室内,尽量不要接听和拨打手机,普通电话也应避免在雷击时使用。
3. 初三防洪防雷电的征文怎么写
一、室内避雷
1、打雷时,首先要做的就是关好门窗,防止雷电直击室内和球形雷飘进室内。
2、碰上雷雨天气,在室内远离进户的金属水管和与屋顶相连的下水管等。
3、雷雨天气时,尽量不要拨打、接听电话,或使用电话上网,应拔掉电源、电话线及电视馈线等可能将雷电引入的金属导线。
4、晾晒衣服被褥等用的铁丝不要拉到窗户、门口,以防铁丝引雷。
5、不要在凉亭、草棚和房屋中避雨久留,注意避开电线,不要站立灯泡下,最好是断电或不使用电器。
二、户外避雷和防汛
1、外出如遇雷雨,可以蹲下,尽量降低自己的高度,同时将双脚并拢,减少跨步电压带来的危害。因为雷击落地时,会沿着地表逐渐向四周释放能量。此时,行走中的人前脚和后脚之间就可能因电位差不同,而在两步间产生一定的电压。
2、不要在大树底下避雨。因为下雨时,大树潮湿的枝干相当于一个引雷装置,如果用手扶大树,就仿佛用手摸避雷针一样。所以,在打雷时最好离大树5米以外。
3、下雨时不要在水边(江、河、塘、渠、水库等)、洼地停留,要迅速到附近干燥的住房避雨。山体下的路上要注意观察,预防泥石流。
4、不要拿着金属物品在雷雨中停留,因为金属物品属于导电物品(如伞、锄头、铁锹、羽毛球拍、钓鱼杆等),雷雨天气有时能够起到引雷的作用。随身所带的金属物品应该暂时放在5米以外的地方,等雷电停后再拾回。
5、不要触摸或者靠近防雷接地线、自来水管、用电器的接地线、大树树干等可能因雷击而带电的物体,以防接触电压或者接触雷击和旁侧闪击。
6、雷雨、暴雨天气时,在户外最好不要接听和拨打手机,因为手机的电滋波也会引雷。
7、遇到雷雨,暴雨天气外出时,最好穿胶鞋,这样可以起到绝缘作用。
8、雷雨天气切勿游泳或从事其它水上运动或活动,不宜停留在游泳池、湖泊、海滨、水田等地和小船上。不宜进行室外球类运动,不宜骑自行车。
9、当感觉到身体有电荷时,如头发竖起,或者皮肤有显著颤动感时,要明白自己可能就要受到电击,应立刻倒在地上,等雷电过后,呼叫别人救护。
4. 写一篇防雨防雷的作文300字
如果在户外遇到雷雨,应该注意哪些方面呢?
1.夏季外出最好携带非金属的防雨用具,如塑料雨衣、木柄或塑料柄雨伞。
2.大树下、建筑物的顶上,旷野中临时的岗亭或棚屋等无防雷设施的建筑物,都是不适合避雨的。如果身处旷野中,最好将身上金属物摘下,尤其金属框眼镜一定要拿下来,放在几米之外。打雷时切忌赤足行走或狂奔,因为步子迈得越大,通过身体的跨步电压越大,伤害越大。
3.如果不能及时离开高大的物体,如建筑物的顶上,你可以找些干燥或能绝缘的东西垫在脚下,或坐在上面也能减少雷击的可能性。如果既没有避雷场所,又来不及从高地撤离,更无干燥或可绝缘的物品时,则应尽量使身体降低,并尽量减少身体与地面的接触。可两脚并拢蹲下或跪下,同时手抱双膝,头伏于膝部。
5. 古代是怎样避雷的
我国早在战国时期就可能知道雷击是可以避免的,根据古代文献记载,其时已经出现了用大青石建造的“避雷室”。
南北朝时期刘宋朝的盛弘之在《荆州记》中对此作过描述:“湖阳县,春秋蓼国樊重只国也。重母畏雷,为母立石室以避之,悉以文石为阶砌,至今犹存。”
古代人其实并不知道绝缘避雷的道理。他们建造石室,仅以为大青石坚固,不易为雷所劈裂罢了。但它表明,当时我国已经能采用适当的措施来躲避雷击了。
在《汉书·五行志》中,记有“文帝七年六月癸酉,未央宫东阙灾”、“太初元年,柏梁台灾”等数十条这样的记录。在柏梁台遭雷击后重建时,有个方士向汉武帝提出在屋顶设“鸱尾”的防雷击方法。
“鸱尾”就是在屋脊上安装一些由铜铁所制,状如牛角一样的金属尖端刺向天空的装置。
经过长达数千年的变化,“鸱尾”已有多种外形。有变为龙形物以铁制龙舌或龙须,龙尾刺向天空的;也有成鸟鹊或雄鸡状。虽然这些安装在屋脊上的装饰物的外形都不尽相同,但是它们都有几条铁制尖端物刺向天空,这就是它们共同特点。
除此之外,在我国古代的许多建筑物上还设置有各种动物形状的瓦饰,尤其是那些昂首向上伸舌并涂有一层金属涂料的吻兽,实际上已经起到了避雷的作用。
例如,江苏省高淳县固城湖西北有一“保圣寺塔”,建于239年,总高31.5米。塔顶就有4米高的铁制古刹,是由覆钵、相轮、宝葫芦等几部分组成。该塔长期以来虽多次损坏,却未遭雷击,看来塔顶铁刹也起了避雷的作用。
在我国古代的许多高大殿宇的建筑群中,常有所谓的“雷公柱”之类的设置,而这些设置通常是采用一些容易导电的材料直达地下,这实际上就是最原始的“避雷针”。
明代初期朱元璋定鼎金陵之后,曾派大臣到北京去捣毁元帝的旧宫。参与此事的工部侍郎萧询后来写有《故宫遗事》一书,记录了他当时在北京的见闻。
据该书记载,他在北京万寿山顶的广寒殿旁曾亲眼见到了金章宗所立的“镇龙铁杆”。
金章宗在“广寒殿”避暑时,由于夏天多雷,就不能不考虑位于山顶建筑物的防雷问题。铁杆上端的“金葫芦”成尖端状,铁杆又使金葫芦和大地相通;因而所谓的“镇龙”,实际就是“避雷”。
萧询所见到的就是为“广寒殿”免遭雷击而建造的“镇龙铁杆”,这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早的“避雷针”。其建造时间要比富兰克林发明的避雷针早数百年。
避雷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