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什么叫纯文学的写法
什么是纯文学?有以下几种设想:其一、纯粹为艺术而艺术的文学;其二、不受政治和世俗影响的文学;其三,刻意追求灵魂高度、热衷探讨人类终极意义的文学. 纯文学包含三种含义,第一种是与古代“文学”概念相对的现代独立的文学学科观念;第二种是指与工具论文学观相对立的自律的审美的文学观;第三种是与商业文化相对抗的文学观。
对于人类精神的深入探讨不断揭示了精神王国的面貌,在世人眼前展示出一个崭新的、陌生的、难以用世俗语言表达的、与我们用肉眼看到的小世界相对称的广大无边的世界。自古以来,对于这个“虚无缥缈”的世界的描绘,是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哲学家和自然科学家的共同的工作。
在文学家中有一小批人,他们不满足于停留在精神的表面层次,他们的目光总是看到人类视界的极限处,然后从那里开始无限止的深入。写作对于他们来说就是不断地击败常套“现实”向着虚无的突进,对于那谜一般的永恒,他们永远抱着一种恋人似的痛苦与虔诚。
表层的记忆是他们要排除的,社会功利(短期效应的)更不是他们的出发点,就连对于文学的基本要素——读者,他们也抱着一种矛盾态度。自始至终,他们寻找着那种不变的、基本的东西,(像天空,像粮食,也像海洋一样的东西)为着人性(首先是自我)的完善默默地努力。
这样的文学家写出的作品,我们称之为纯文学。我愿自己永远行进在这个人数不多的队列中。
“纯”的文学用义无反顾地向内转的笔触将精神的层次一层又一层地描绘,牵引着人的感觉进入那玲珑剔透的结构,永不停息地向那古老混沌的人性的内核突进。凡认识过了的,均呈现出精致与对称,但这只是为了再一次地向混沌发起冲击。
精神不死,这个过程也没有终结。于写作,于阅读均如此,所需的,是解放了的生命力。
可以想见,这样的文学必然短期效应的读者不会很多,如果又碰上文学氛围不好的话,作者很可能连生存都困难。 中国文化传统势力是太强大了,它那日益变得瘠薄的土壤中如今孕育的,是普遍的萎靡与苍白,它早已失去了独自担负起深入探索人性的工作的力量,但它仍能汇集起世纪的阴云,挡住有可能到来的理性之光。
我认为我们的文学急需的,不是那种庸俗的关于“民族性”和“世界性”的讨论,(这种讨论令人显得猥琐)而是一种博大的胸怀和气魄,一种对于生命的执著,和对于文学自身的信心。只有建立起这样的自信,才不会局限在日益狭小的观念中,才有可能突破传统的束缚,逐步达到为艺术而艺术的境界,从而刷新传统。
一些别有所图的大人物由于自己所处的高位,也由于知识结构的陈旧过时,在文坛上不断发表言论,企图将纯文学的概念限制在狭小的范围内,让其自行消亡。他们口口声声强调作家要关怀他人,理解他人,对大众的疾苦不能熟视无睹等等。
试想一个人,如果他连自己的内心都不关怀,也不去认识,任其浑浑噩噩,那么他那种对“他人”的关怀,对于被关怀的对象,又有多大的作用呢?即使当下“赢得”很多读者,他的作品又能否给读者带来精神上的福音?恐怕更多的是暂时的麻醉吧。还有的人将“自我”限定为表面层次的世俗观念,缺乏起码的文学常识,以自己的半桶子水来蒙混读者,以掩盖自己创造力的消失……这些观念之所以能流行一时,说明读者对于究竟什么是纯文学这个问题的认识还是非常模糊的。
这一点都不奇怪,因为纯文学在中国这个古老守旧的国度中还是属于新生事物,它的生长,有赖于作家们和批评家的共同努力。 当纯文学的探索开始之际,写作者立刻会发现自己站在了已经存在的自我的对立面,这个自我是由文化、社会、教育等一系列因素的作用构成的表层的自我。
这些因素坚不可摧,聚成铜墙铁壁。如果人要进行纯度很高的创造,他就必须调动深层的潜力,战胜旧的自我,到达空无所有的极境。
因为只有在那种地方,精神的好戏才会开始。那一次又一次对于已有的传统、文化等等的突破。
其实也就是精神对于肉体桎梏的挣脱。每一位写作者,他的肉身都是由过去的传统滋养着的,而如今他所进行的发明创造,却使得他必须决绝地向肉体挑战,将这种自戕的战争在体内展开,仅凭着一腔热血和自发的律动进行那种野蛮而高超的运动,并且绝对不能停下来,因为停止即死亡。
这便是纯文学作家的危险的困境,也是自古以来纯文学作家的命运。 作为一名生长在中国的写作者,血液里头天生没有宗教的成分,那么,当他要与强大的传统世俗对抗之际,是什么在支撑他,使他立于不败之地呢?这是我长久以来在体验的问题。
现在答案是一天天清楚了。艺术本身便是生命的艺术,一个人如能执著于纯粹的艺术冲动,那便是执著于生命,执著于那博大精深的人性。
在十几年不懈的追求中,我在体验到纯艺术的终极意境的同时,也深深地感到,这种纯美之境是同宗教意境并列的,也许还更为博大,并且二者之间是如此的相通。不知从哪一天起,作为写作者的我便不知不觉地皈依了这种生命的哲学,只要我还在写,我便信。
也就是说,这是一种只能在行动中实现的信仰。谁又能说得清生命到底是什么?人只能做,让一个又一个的创造。
2. 请问下,怎么写好小说
如果你想写好纯文学的小说,前提是要把纯文学与其他文学区别开来,彰显纯文学本身的高贵和纯度。
何谓纯?谎言去尽之谓纯!去尽谎言并不是说不准虚构,而是指要把小说中的政治谎言、商业谎言、道德谎言、社会秩序谎言、愚民谎言等这些谎言去干净。因此在中国,几乎不可能写纯文学,因为审查制的存在。
当代世界文坛之所以不认可中国文学,中国文学之所以在国际上备受冷遇,是因为60多年,中国所谓纯文学其实都是谎言文学,一直被世界文坛划入谎言文学范围,一些豢养的作家基本都是在写谎言。如果你真想写好纯文学,则首先必须让他是纯的,必须首先让你的作品与谎言文学划清界限。
然后再谈艺术手法,艺术美感等。
3. 请问下,怎么写好小说
如果你想写好纯文学的小说,前提是要把纯文学与其他文学区别开来,彰显纯文学本身的高贵和纯度。
何谓纯?谎言去尽之谓纯!去尽谎言并不是说不准虚构,而是指要把小说中的政治谎言、商业谎言、道德谎言、社会秩序谎言、愚民谎言等这些谎言去干净。因此在中国,几乎不可能写纯文学,因为审查制的存在。
当代世界文坛之所以不认可中国文学,中国文学之所以在国际上备受冷遇,是因为60多年,中国所谓纯文学其实都是谎言文学,一直被世界文坛划入谎言文学范围,一些豢养的作家基本都是在写谎言。如果你真想写好纯文学,则首先必须让他是纯的,必须首先让你的作品与谎言文学划清界限。
然后再谈艺术手法,艺术美感等。
4. 什么是纯文学
要弄清楚纯文学,先要了解何谓纯?谎言去尽之谓纯。
只有把文学作品中的政治谎言、道德谎言、商业谎言、阶级秩序谎言等愚民谎言去干净了,才是纯文学,否则就都是谎言文学,中国目前基本没有纯文学。什么才是纯文学呢?纯文学属于文学之一种,是以区别于三伪文学(愚民谎言文学、妥协文学和御用文学合称三伪文学)为特征的,以语言文字为载体的艺术式样。
纯文学这个概念最早是西方在反对宗教意识形态和伦理观念对文学直接干涉的背景下提出来的,后于文艺复兴时期正式定型为彻底摆脱三伪文学的文字语言艺术是为纯文学。在理论上率先对纯文学的问题进行系统研究并确立纯粹艺术的根据的是康德。
康德认为,在人的理性逻辑或意志、欲求之外,另有一种涉及愉悦、感性的能力,这就是与审美鉴赏有关的能力。他的《判断力判断》专门讨论彻底摆脱三伪艺术后,纯粹形式的审美判断如何可能的问题。
他说:“美的艺术是这样一种表象方式,他本身是合目的性的,并且虽然没有目的(即摆脱三伪),但却促进着对内心能力在社交性的传达方面的培养。……审美的艺术作为一种美的艺术,就是这样一种反思判断力,而不是感官感觉作为准绳的艺术。”
在康德看来,脱离三伪艺术(谎言艺术、妥协艺术和御用艺术)而直击审美愉悦本身的艺术才具备纯粹性。中国最早引进纯文学概念的是王国维。
王国维在《论哲学家与美学家之天职》一文中写道:“美术之无独立价值也久矣,此无怪历代诗人,多托于忠君爱国,劝善惩恶之意,以自解免,而纯粹美术之著述,往往受世之迫害,而无人为之昭雪者也。”王国维认为,纯文学和纯粹美术一样,要摆脱三伪艺术,以人道主义的精神书写一个平常生命的历史,书写那些卑微的生命的真实历程。
通常,谎言文学因为承载政治谎言、道德谎言、商业谎言等愚民谎言而失去文学意义,御用文学又因为千篇一律、代言性和官方性而缺乏艺术审美,而妥协艺术又走进文字游戏和玩弄先锋技巧的深渊,那么,彻底摆脱这三种伪劣艺术就成为人类对艺术的本能需求,而纯文学的产生正是因此应运而生。
5. 纯文学书``
萌芽南风80后,太幼稚了。
你说的作家与书,我虽不讨厌,但是不喜欢。推荐你看杜拉斯的《情人》,和韩寒安妮宝贝张悦然郭敬明之类根本不是一个档次。
杜拉斯影响了很多中国女作家,包括安妮宝贝。《情人》是她晚年的名作,风格有些不一样。
还有《朗读者》。两者的描写手法有一点点相似。
是畅销书。川端康成的雪国,千只鹤,古都,伊豆的舞女,睡美人,等等。
描写的细致入微与安妮宝贝的空洞不知所云刚好相反。是诺贝尔奖的获得者。
鲁迅的野草。潜水钟与蝴蝶,很震慑人心的书。
需要慢慢体会。上高二了,应该去读些世界极的作品。
郭敬明之类就不要了。
6. 如何写长篇小说
1、制定写作计划。
2、要明确通过小说透露作者什么立场,最简单的是悲观消极,还是乐观豁达。是忧伤的还是幽默搞笑的。
3、决定要第一人称写还是第三人称。
4、看点与将要写的小说有关的书籍。看琼瑶的卿卿我我,破碎飘零。看李敖的狂妄自信,大气薄磅,豪气惊云。积累词汇,培养语言特色。
5、打算每天写多少字,一般1000到3000。下定决定何时要完成。最好看点成功学的资料,增加做一件事的信心与决心。
6、小说的结束要确定好,是喜剧还是悲剧。
7、不看动笔不看书,每参加一本成功之作都要记下情节或一些佳句,以及读后感。
8、补充自身营养,要自己有饱满的精神,坚持到底。
7. 请问什么是纯文学小说
据我认为,网络小说多半是那种甜得发腻的爱情小说,实现“凑字主义”。
而通俗小说的范围就很广了,一般的小说都可以称为“通俗小说”。所谓“通俗”就是说不分年龄层次,基本上所有人都可以看看的小说。
而纯文学小说,是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是可以珍藏的书籍。一般都用“纯文学小说”来形容名著纯文学,是高度抽象化的文学。
大众文学是低度抽象化的文学。 二者很难区别。
一部文学作品,在一人看来是纯文学,在另一人看来却是大众文学。总的来说,中国20世纪80年代以前,欧洲一战之前,绝大多数文学作品都是纯文学。
比如《少年维特的烦恼》、《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红楼梦》。而其后的文学作品,多数是大众文学。
如《白鹿原》、《活着〉《失乐园》。 为什么这么说呢?比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它有半自转性质。
但是,保尔这个形象高度概括了苏联建国初期一代革命主义青年的形象,冬妮娅则是很典型的资产阶级小姐。在中国和苏联,很多人都能从这两个人物身上找到自己的形象。
这就是高度抽象化。再如《活着》,人们从中看到的是一个故事,可能一些人对其中某些情节感同身受,但范围不广,深度不深。
这就是低度抽象化。 当然,中国古代也有许多大众文学。
比如宋元话本与戏剧。《救风尘》《西厢记》都是此类。
另外,明清小说也有很多大众文学。最典型的是《三国演义》和《水浒传》。
它们取材于话本,贴近大众。张飞即是张飞,李逵就是李逵,在现实生活中很难找到一模一样的原形。
当代中国,纯文学已经逐渐没有市场。自从朦胧诗派之后,纯文学在走下坡路。
看纯文学的人越来越少。与之相对,影视文学等大众文学正方兴未艾。
文学,是要有读者才能活下去的。随着中国大规模的城市化,都市人的阅读在决定今后的文学方向。
我们已由读字时代逐渐过渡到读图时代。文字的内容与形式必将改变。
我们可以对比一下日本的现当代文坛。日本七八十年代,纯文学经历衰退,社会上引发了纯文学与大众文学的讨论。
结果是,今天纯文学让出了舞台,畅销书榜上十有八九是大众文学。中国在**之后,经济发展走上正轨,发展的状况与遇到的问题与日本惊人的相似。
我相信,中国的大众文学在今后15年间一定会大放异彩。 值得一提的是,村上春树的作品在书店老板看来是大众文学,而在早稻田文学院则被当作纯文学来研究。
恐怕是纯文学的一种不甘吧。在文学家中有一小批人,他们不满足于停留在精神的表面层次,他们的目光总是看到人类视界的极限处,然后从那里开始无限止的深入。
写作对于他们来说就是不断地击败常套“现实”向着虚无的突进,对于那谜一般的永恒,他们永远抱着一种恋人似的痛苦与虔诚。表层的记忆是他们要排除的,社会功利(短期效应的)更不是他们的出发点,就连对于文学的基本要素——读者,他们也抱着一种矛盾态度。
自始至终,他们寻找着那种不变的、基本的东西,(像天空,像粮食,也像海洋一样的东西)为着人性(首先是自我)的完善默默地努力。这样的文学家写出的作品,我们称之为纯文学。
“纯”的文学用义无反顾地向内转的笔触将精神的层次一层又一层地描绘,牵引着人的感觉进入那玲珑剔透的结构,永不停息地向那古老混沌的人性的内核突进。凡认识过了的,均呈现出精致与对称,但这只是为了再一次地向混沌发起冲击。
精神不死,这个过程也没有终结。于写作,于阅读均如此,所需的,是解放了的生命力。
可以想见,这样的文学必然短期效应的读者不会很多,如果又碰上文学氛围不好的话,作者很可能连生存都困难。 既然艺术这是生命的形式,那么纯文学作者便一刻也离不开世俗,离不开肉体的欲望,否则创造就失去了源泉。
纯文学作者的世俗关怀是最深层次的、抵达人性之根的关怀,也许一般的读者看不到这种关怀,但作者本人必定是那种在内心深深地卷入世俗纠葛,迷恋世俗的个体。他同普通人之间唯一的区别只在于他在卷入、迷恋世俗的同时又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这种自我意识带来折磨,带来内耗,而作品,就在其间诞生。
这样的作品,带给人类的是认识自我的可能性。我们平时所鼓吹的“世俗关怀”同纯文学里头隐藏的世俗关怀其实并不矛盾,只不过一个是浅层次的,一个是深层次的而已。
(当然那种出于意识形态的歪曲论调除外)我在我的文学生涯中碰见过不少使我眼前为之一亮的纯文学,那种遇见同道的喜悦真是无法形容。但我在这里不得不指出,我们所属的那种文化的确具有致命的弱点,使得一些纯文学的追求者不能将事业进行到底,半途而废的例子到处都是。
但时至今日,整个文坛对于这个明显的事实并没有产生应有的认识,鱼目混珠,似是而非,蒙混过关的言论满天飞,就是看不到真诚。纯文学是小众文学,这个小众文学需要一批具有献身精神的、朝气蓬勃的批评家来对读者加以引导。
因为纯文学所涉及的问题是有关灵魂的大问题,对纯文学的冷淡就是对心灵的漠视,如此下去必然导致精神的溃败和灭亡。 所谓纯文学,纯粹的文学形式,风格和语言口、文字的游戏和语言结构与程式,它自行完成而不诉诸你的经验、不诉诸你的生活、生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