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空心人什么个意思//
空心人
库尔兹先生--他死了 ①
给老盖伊一便士吧 ②
1
我们是空心人
我们是填充着草的人
倚靠在一起
脑壳中装满了稻草。唉!
我们干巴的嗓音,当
我们在一块儿飒飒低语
寂静,又毫无意义
好似干草地上的风
或我们干燥的地窖中
耗子踩在碎玻璃上的步履
呈形却没有形式,呈影却没有颜色,
麻痹的力量,打着手势却毫无动作;
那些穿越而过
目光笔直的人,抵达了死亡的另一王国
记住我们--万一可能--不是那迷途的
暴虐的灵魂,而仅仅是
空心人
填充着草的人。
2
眼睛,我不敢在梦中相遇
在死亡的梦幻国土
它们不会显现:
那儿,眼睛是
映照在折柱上的阳光
那儿,是一棵摇曳的树
嗓音
在风的歌唱里
更远更肃穆
相比于一颗在消逝的星。
让我不要更接近
在死亡的梦幻国土
让我也穿上
如此审慎精心的伪装
耗子外套,乌鸦皮,十字棍杖
在一片田野中
举止如同风的举动
不要更接近--
不是那最后的相聚
在黄昏的国土里
3
这是死亡的土地
这是仙人掌的土地
石头偶象在这儿
被升起,在这里它们接受
一只死人手的恳请
在一颗渐逝的星子的光芒里。
它就象这样
在死亡的另一王国
独自苏醒
而那一刻我们正
怀着脆弱之心在颤栗
嘴唇它将会亲吻
写给碎石的祈祷文
4
眼睛不在这里
这里没有眼睛
在这个垂死之星的峡谷中
在这个空洞的峡谷中
这片我们丧失之国的破颚骨 ③
在这最后的相遇之地
我们一道暗中摸索
回避交谈
在这条涨水的河畔被集中汇聚
一无所见,除非是
眼睛再现
如同永恒之星
重瓣的玫瑰
来自死亡的黄昏之国
空心人仅有
的希望。
5
这儿我们绕过霸王树 ④
霸王树霸王树
这儿我们绕过霸王树
在凌晨五点
在观念
和事实之间
在动作
和行动之间
落下帷幕
因为天国是你的所有
在概念
和创造之间
在情感
和反应之间
落下帷幕
生命如此漫长
在渴欲
和痉挛之间
在潜能
和存在之间
在本质
和下降之间
落下帷幕
因为天国是你的所有
因为你的所有是
生命是
因为你的所有是这
这就是世界结束的方式
这就是世界结束的方式
这就是世界结束的方式
并非一声巨响,而是一阵呜咽。
2. 空心人的创作背景
《空心人》开头的引子中引入了两个典故,一个来自文学作品,一个来自英国历史。“库尔兹先生——他死了”这一句中的库尔兹是康拉德的小说《黑暗的心》中的主人公,他样貌出众、体格健壮,然而却是一个试图用精神控制一切的暴君。作为殖民者和西方文明的代表,他进入非洲丛林,进行黑暗的象牙掠夺和交易,成果辉煌,但精神与人格却彻底堕落。“给老盖伊一便士吧”中,老盖这个名字来自英国历史上有名的议会纵火案的主谋盖·福克斯(Guy Fawkes)。1605年盖·福克斯因不满政府对天主教徒的政策,试图用火药炸英国议会,推翻国王和政府,但是由于计划暴露自己被捕。后来英国形成风俗,每年11月5日为盖·福克斯日,做他的模拟肖像然后烧掉。儿童们会像过万圣节一样持着“老盖”的肖像挨家挨户向邻居讨钱游戏。诗中的“老盖”应该指的是这种玩偶,“给老盖伊一便士吧”可能是孩子们的游戏用语。这是两个迥异的形象,库尔兹在其他殖民者眼中是个传奇般的人物,更被当地土著奉为神明,然而刚果河上的殖民生涯让他丧失灵魂,最终在内心难以抑制的惊恐与骚动中大叫着“The horror!The horror!”死去;而历史中的盖·福克斯则是个激进的宗教人物、失败的革命者,诗中出现的老盖则是孩子手中的玩偶,没有了任何思想与行动能力。二者的共同点就在于他们同“空心人”的联系。
3. 空心人的作品评析
《空心人》集中表现了西方人面对现代文明濒临崩溃、希望颇为渺茫的困境,以及精神极为空虚的生存状态。
《空心人》中绝望的情绪十分明显:人是空心人,头脑里塞满了稻草,人的声音“完全没有意义,像风吹在干草上”,而整个世界将在“嘘”的一声中结束。空心人是失去灵魂的现代人的象征。
很多人认为库尔兹和老盖正是“空心人”的典型代表,实际上,真正的空心人比他们更空虚更缺乏生存的意义。他们更应该属于诗中“迷途的”、“暴虐的灵魂”,提到他们的目的在于映衬、凸显真正的空心人之“空”。
空心人们站在此岸,对穿越而过、“目光笔直”的那些人充满羡慕与敬仰,希往他们能记住自己。空心人强调,自己不是“迷途的暴虐的灵魂”,而仅仅是“填充着草的人”。
尽管和他们一样,那些“暴虐的灵魂”也不能“穿越而过”,但即便在这灵魂面前,空心人也自惭形秽。库尔兹打着文明的旗号进行黑暗罪恶的殖民;愤怒的盖·福克斯试图使用极端的暴力手段摧毁社会统治制度,成了千古罪人。
但是,同空心人的“呈形却没有形式,呈影却没有颜色”相比,这些暴虐的灵魂也显得充实多了,他们狂暴的行径好过空心人的无所作为。空心人宁愿保持自己的空洞盲目,也不愿看到《黑暗的心》中库尔兹所面对的那种“恐怖”。
他们无法让自己投入到任何事情中,他们既无法献身于传统的宗教信仰,又无力去发现自我寻求新的生存意义。显然,相比那些难以名状、沉默的二十世纪空心人,艾略特更倾向于认同那些能真实地面对世界、去作为的暴虐灵魂。
诗的第一阕描写的是一群心灵空虚的人们聚集在一起诵唱悲叹:“我们是空虚的人,头脑里塞满稻草,我们的言行枯燥而没有意义。 ”艾略特认为世界上存在着两个国度,除了为那些死去的人们设立的国度以外,还有为那些虽生犹死的人们所设的死的梦的国度,而死亡的另一个国度是一个专为那些在尘世中过着一种深沉、勇敢的精神生活的人们而设立的,在他们死后可以过一种永恒的生活,而生活在死亡的梦的国度的空虚的人们祈祷那些“另一个国度”人 们 能 记 信 记住他们, 不是作为一个个剧烈的灵魂——努力奋进的人,而是作为空虚的稻草人。
诗的第二阕继之于单个嗓门所发出的叫喊,充满着一种在清醒自己的环境时所产生的梦魇般的恐怖与胆怯。 “我”不敢正视梦中的眼睛,这眼睛指的是获得永恒生活的人们的眼睛,也就是第一阕中所提到的“直视的眼睛”,这些眼睛在“死亡的梦的国度”里从不出现,这是一个为那些没有信仰的、没有行动能力的(“有形无状,有影子没有色彩, 瘫痪的力量,没有行动的姿态”)的人们所设立的国度,表现了生命的死亡。
他们受到一个由真理的暗示所带来的折磨,也只有在他们敢于面对现实时,他们才有可能获救,在梦中(那儿)那 些 眼 睛犹如断柱上的阳光, 其中柱子常常作为人类精神抱负的象征,而断柱的意味不言自明,这种召唤如树中的风,风中的歌声比一颗行将泯灭的行星更加肃穆,更加遥远。 在这里星是一种永恒生活的象征,那么星行将泯灭就寓意空心人与这种永恒生活之间的距离是多么遥远。
既然这个国家是这样的望尘莫及,那就穿上这一身煞费苦心经营的伪装,燕尾服(耗子皮),高高的黑帽子(乌鸦毛),田野上交叉的木杆形成了一个稻草人的形象, 同时也象征着苦难与不幸(基督受罪的标志),诗人寓意宗教的教规只是一种“煞费苦心的伪装”,是对真理的回避。 朦胧的国度是从死的梦的国度通向永恒生命的桥梁,在这里人们必须面对现实,而空心人则哀叹自己永远也达不到这个国度。
这昏暗的国度也许就是诗人在后面所提到死荫的峡谷。 第三阕开始描写空心人所居住的环境即死亡的梦的国度与受到他们所不信仰的真理的启示而在这些空心人心中所引起的内心的折磨。
这是一个死亡的土地,一片沙漠(仙人掌的土地)。 我们空心人竖起石像,磕头跪拜,乞求获救(一个行将泯灭的行星闪烁)尽管石像已被打破,他们口中还是念念有词,在共同的精神活动中,空虚的人们聚集在一起,可他们是孤独的,与他人隔绝,彼此无法沟通,只能独自清醒,领悟来自永恒世界(死亡的另一个国度)的启示。
空心人们在第四阕中继之以悲叹道:“那眼睛不在那儿,在这星星行将泯灭的幽谷里,在这空荡荡的幽谷里,这里没有那眼睛。”这幽谷指的是死荫的幽谷,《圣经·旧约全书·诗篇》 第23章中是这样诵唱耶和华的“我虽然行过死荫的幽谷,也不怕遭害,因为你与人同在,你的杖,你的竿都安慰我”。
诗中又唱道:“在这最后的聚合之处我们一起摸索,没有话语,聚集在河水涌涨的河滩。”但丁在《神曲·地狱》第三章中描写到那些诅咒的灵魂集合在一起度过冥河进入地狱,其中最令人厌恶的是既不坏也不好,既不忠诚也不背叛,终生无所事事的人,河也常常作为生命与死亡分离的形象。
在那里,什么也看不见,既看不见真理也看不见希望。直到那双眼睛重又出现,在死亡的昏暗的国度(注意前面提到的河的形象)里,永恒的生命(永恒的星)和一种宗教的超验的现实(多瓣的玫瑰)成为空心人的希望。
诗的最后一阕直接摘引了重。
4. 空心人的作者简介
托马斯·斯特恩斯·艾略特(1888-1965)是英国20世纪影响最大的诗人。他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斯。祖父是牧师,曾任大学校长。父亲经商,母亲是诗人,写过宗教诗歌。艾略特曾在哈佛大学学习哲学和比较文学,接触过梵文和东方文化,对黑格尔派的哲学家颇感兴趣,也曾受法国象征主义文学的影响。1914年,艾略特结识了美国诗人庞德。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来到英国,并定居伦敦,先后做过教师和银行职员等。1922年创办文学评论季刊《标准》,任主编至1939年。1927年加入英国籍。艾略特认为自己在政治上是保皇党,宗教上是英国天主教徒,文学上是古典主义者。这些在他的创作中可以找到印证。1948年因《四个四重奏》获诺贝尔文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