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豸”这个字怎么拼
[ 豸 ] 拼音:zhì 繁体:豸 部首:豸 部首笔划:7 字意五行:火 简体笔划:7 台湾笔划:未知 康熙笔划:7 拼音输入:zhi 五笔输入:EER 吉凶寓意:凶 笔顺:撇捺捺撇折撇撇 豸 zhì (1) 本指长脊兽,如猫、虎之类。
引申为无脚的虫,体多长,如蚯蚓之类 [an insect without feet or legs] 有足谓之虫,无足谓之豸。――《尔雅》 ‘我是虫豸,行了吧。
’小D对阿Q说。 ——鲁迅《阿Q正传》 。
你们这帮虫豸们! ——鲁迅《战士和苍蝇》 第二十九章 虫豸凝寒掌作冰 ——金庸《天龙八部》 (2) 又如:豸豸(兽背隆长的样子) 豸 zhì 通“解”。解决 [solve] 使子逞其志,庶有豸乎。
――《左传》 豸 zhì ㄓˋ (1) 古书上说的没有脚的虫:虫~(虫子的通称)。 (2) 解决。
〔獬~〕见“獬”。 郑码:PQ,U:8C78,GBK:F5F4 笔画数:7,部首:豸,笔顺编号:3443533 连城冠豸山(豸),在此读寨(zhai)。
2. 浅谈如何指导聋生写作文
在语文教学中,指导学生写作文难,指导聋生写作文或让他们写一篇好的作文就更难。
我在多年的聋班语文教学中,总结了一些很适合聋生写作的方法,归纳如下:一、分析题目首先教学生学会分析作文题目,这是写好作文的关键。我们经历过很多学生写作文跑题,有时期末考试全班学生的作文无一合乎题目。
这正是聋生弱势之处,同时也看出我们作文指导中对题目分析的忽视。以记叙文为例进行分析,首先看是哪一类记叙文,写人、写景、记事、状物、抒情还是想象文。
如是写人的记叙文,就要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再用两三件事表达这些特点。记事的文章一般主要写一件事,要着重把这件事叙述具体。
我经常出一些题目让学生比较,例如《我的老师》与《我和老师》,《妈妈笑了》与《我的妈妈》等。学生学会了比较分析,作文时就可以抓住题目中心,不会写偏题、跑题。
二、形成框架聋生由于受到听力的影响,对一篇课文经常不知怎样去读,根本抓不住要领,写作文也是如此。经常想起什么就写什么,一篇文章。
3. 如何指导学生写好供料作文
看图作文教学是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教学内容,它对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起着基石作用。
但由于低年级学生的语文能力发展水平的特殊性,看图作文本身的特殊性,在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看图作文教学需要科学合理的符合小学生发展水平的教学方法,就显得尤为关键了。 看图作文,是将各种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的画面,转变为思路通畅,词语丰富,生动感人的书面语言,用文字将画面上的人及事、景物再现出来,使读者如见其人,如历其事,如观其景,起到异曲同工的作用。
看图作文是供料作文的一种,如看简单图,综合图,单幅图,多幅图乃至照片等。看图不但是低年级训练说话写话的途径,也是为书面习作铺桥架路奠定基础的良药,更是高年级提高习作水平的秘方,起到发展思维,训练语言及练就表情达意的基本功。
一、当前小学看图作文教学现状分析(一)教学方法陈旧,让学生无话可说。著名教育家赞可夫曾指出:“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
在传统的看图作文教学中,常常让学生观察图画或实物后说话,尽管教师想方设法激发兴趣,进行引导,但学生常出现“老师要我说,而我不想说”的被动场面,教学效果不佳。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固然是各学科的共性问题,但是,观察对于看图作文教学来说,显得更为重要。
因为观察是学生获取写作素材的主要渠道。在传统看图作文教学中,孤立的单幅图,表现的时空很有限,这单一的、瞬间的情景,难以展现事情的发展过程;多幅的连续图也无法生动展示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
4. 如何指导学生写批注
语文教师们常常期待着这样的阅读教学课堂:学生在交流对文本的理解时,会有各种不同的看法和见解,众多不同的见解在交流中相互碰撞,产生思维的火花。
学生在交流时相互启发学习借鉴,或提升自己原有的理解,或拓宽自己原先的认识,从而生成许多新的思考。那么如何才能实现这样的课堂呢?我认为最关键的是要让学生有一个走进文本的过程。
要有学生记录下自己初读后的所思、所悟、所疑的过程,通常的形式是写批注。 写批注是指在阅读的时候,读者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情感经历、知识储备, 积极地与文本展开对话,从各个层面对文本进行理解、感悟、欣赏、评价,并把自己的读书感想、疑难问题,随手批写在书中空白地方,以帮助理解、深入思考, 阅读教学中的批注,是有效交流的前提。
学生只有对文本有独特的体会、理解之后,才会在交流中表达自己的看法或提出自己的疑问,由于学生各自的生活经历不同,以往的阅读经验也不一样,看问题的角度和想法也不同,所以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也是千差万别的。众多不同的见解在交流中相互激荡,相互品评,从而产生我们期待的迸发智慧浪花的高效课堂。
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写批注呢? 我是在二年级上册的时候开始要求引导学生写批注的。到现在三年级上册,历经一年时间,绝大部分学生都掌握了写批注的方法,面对一篇新的文本能写出有质量的批注。
回首这一年的指导过程,大概可分为两个阶段: 手把手教的起步阶段 刚开始要求学生写批注的时候,学生都感到很不知道该怎么做,随意在文 中划上几个词句,没有理解性的说明,看不出思维的痕迹; 洋洋洒洒不知所云, 浪费了宝贵的教学时间。这时就需要教师做出切实有效的指导。
而教师的指导, 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示范。我针对批注的内容,把批注分成几大块:精彩发现,强烈感受,矛盾疑问,生发联想,。
按照这几个块逐步分类做出具体的示范。 1、精彩发现;在指导“精彩发现”时,我告诉学生:读课文时要带着像孙悟空一样的“火眼金星”去发现,好词语、四字词、关联词、反义词、近义词、优美语句、特别的句式等等,只要是你发现的,都是精彩发现。
我还做了具体的示范。 在学习课文《有趣的发现》时,文中有这么一句话“他看到岛上昆虫要么翅膀特别大,要么就没有翅膀,感到很奇怪。”
我就让学生把这句话划记好,然后反复读,看有没有什么发现?很多的学生一下子就发现了这里包含着一组关联词“要么……要么……”我建议学生马上把这组关联词圈起来,并想想能不能用这个关联词说说话。这时我告诉学生这就是精彩发现,就是写批注,学生觉得写批注一点都不难,反而很有意思,因此他们很乐意带着发现的大眼睛去阅读。
2、强烈感受和矛盾疑问:这两种批注学生很容易理解,读到课文中的一些句子,你当时心里有什么想法,把想法写下了就是自己的“强烈感受”。读到课文中一些不懂的语句,不明白的地方,觉得前后有矛盾的段落,就把自己的疑问提出来,这就是“矛盾疑问”。
同时我强调:批注的语言要简洁、精练,不能太繁琐,用一个词或短句概括,做到言简意赅。同样示范是最重要的!有了示范学生就有法可依,会就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在学习课文《动手试一试》时,文中有个段落:玛利亚觉得他俩说得都不对,可自己也说不明白。她就找了一条金鱼,把它放进满满的一杯水里,哎呀,水也漫出来了。
学生读到这里,感受到;玛利亚很认真,她不明白的地方就要去弄明白。不弄明白决不罢休。
也有学生觉得矛盾:科学家不是说水不会往外漫吗?为什么水漫出来了?为什么科学家说的是错的?我马上让学生写下来,做好批注,并告诉学生这就是他们的“强烈感受”“矛盾疑问”。3、生发联想:主要指学生读到文本中的某一词语、句子或段落时,联系到自己的生活经历或以往的阅读经验,联想到了生活中、书中等其他的词语、名言、故事、文章或诗歌等等,生发出一些类似的感受、表达方式等等。
这类批注最难,学生往往要经历比较深层的思维活动。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融会贯通。
这类批注也是最具有个性化的,最精彩的。最能给人以启迪的。
在学习课文《我只要第三层》时,文中的有这样一句话:建筑师说:“不先造好下面的两层,怎么造第三层呢?” 当时,学生课外已经积累了一部分名言警句,我引导学生:读到这个句子,你想到了哪些名言也是说这个道理的?学生马上想到了:万丈高楼平地起!打好基础是成就千秋大业的基石!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我建议学生把这些批注在旁边,交流的时候可以这么说:读了这句话,我知道基础很重要,由此我想到了一句名言……后来在课堂上交流时果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之所以把批注归为这四大块,主要是起步阶段的批注指导不宜太多太烦,让学生觉得眼花缭乱,难以学会。
这几块的批注,也是由易到难,层层递进的。选取一些课文具体示范指导,依据课文内容不同,有时示范文中的一个点,有时示范全篇。
根据学生的掌握程度不同,有时示范一种类型,有时是写全部类型。经过一段时间的示范、讲解。
5. 小学二年级怎样指导写《春天的田野》
天,天气转暖,万物复苏;春天,耕耘播种,充满希望。请走进春姑娘的怀抱吧!
春天,田野里一片繁忙的景象!在炎热的太阳下,一群群勤劳的农民伯伯猫着腰,弓着背,熟练地插下那一株株幼小的秧苗,洒下一粒粒希望的生命种子。再看那边,一头头肥壮的牛正欢快地拉着犁、唱着歌,好象在欢迎春天的到来!
春雨来了。春雨是春天的“乐队”,“沙,沙。。”它流进田里,田里的秧苗一下子就挺直了腰;黄花菜显得更有精神。。农民伯伯站在屋檐下,望着田地笑,眼前仿佛出现一派丰收的景象!
回远处望去,田野里只有黄澄澄的油菜花,绿油油的秧苗,单调极了。忽然一阵微风吹来,秧苗摇摇晃晃中露出了一点红,一点黄,一点蓝。。走近一看,噢,原来是田野里小路边的野花。那花白得像雪,红得像火。。大概由于刚下过春雨吧,花姑娘像是洗了一次痛痛快快的澡,洗掉了身上的污点,好鲜艳啊!而且还发出一阵阵淡淡的清香,引来了一群翩翩起舞的蝴蝶姑娘,招来了一队队勤劳的蜜蜂,发出一阵集市上的喧哗。使光彩夺目的春天有增添了几分生趣!
请你走进春天吧,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鼻子去闻,用心灵去感受美好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