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忏悔录》是谁写的
有至少三位文学家写过名为《忏悔录》的说,最有名的是卢梭的。
录
一、卢梭《忏悔录》(les confessions)
在历史上多得难以数计的自传作品中,真正有文学价值的显然并不多,而成为文学名著的则更少。至于以其思想、艺术和风格上的重要意义而奠定了撰写者的文学地位——不是一个普通的文学席位,而是长久地受人景仰的崇高地位的,也许只有《忏悔录》了。让-雅克·卢梭这个不论在社会政治思想上,在文学内容、风格和情调上都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的人物,主要就是通过这部自传推动和启发了十九世纪的法国文学,使它——用当时很有权威的一位批评家的话来说——“获得最大的进步”、“自巴斯喀以来最大的革命”,这位批评家谦虚地承认:“我们十九世纪的人就是从这次革命里出来的”。
《忏悔录》就是卢梭悲惨的晚年的产物,如果要举出他那些不幸岁月中最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内容,那就是这一部掺合着辛酸的书了。这样一部在残酷迫害下写成的自传,一部在四面受敌的情况下为自己的存在辩护的自传,怎么会不充满一种逼人的悲愤?
二、奥古斯丁《忏悔录》
奥古斯丁(Aurelius Augustinus,亦作希坡的奥古斯丁 Augustinus Hipponensis,天主教译“圣思定”、“圣奥斯定”、“圣奥古斯丁”,公元354年11月13日-430年8月28日),古罗马帝国时期基督教思想家,欧洲中世纪基督教神学、教父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在罗马天主教系统,他被封为圣人和圣师,并且是奥斯定会的发起人。对于新教教会,特别是加尔文主义,他的理论是宗教改革的救赎和恩典思想的源头。他是圣孟尼迦的幼子,出生于北非,在罗马受教育,在米兰接受洗礼。著有《忏悔录》(394~400)这是一本以祷告自传手法所写的悔改故事,当中描写早期奥古斯丁归信时的内心挣扎及转变经历。
三、列夫·托尔斯泰与《忏悔录》
1880年左右,托尔斯泰思想出现巨大困惑。1879-1882年之间,托尔斯泰写出一篇表现这种困惑的长文《忏悔录》。他在探索生命意义的精神活动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难题:“在探索生命问题的答案过程中,我的感受和一个在森林中迷路的人的感觉完全相同。”
2. 谁知道《忏悔录》里写的是什么内容
本书是作者晚年处于悲惨地时的悲愤自省、呕心沥血之作。
整个自传是在颠沛流离、四面受敌的逃亡生活中断断续续完成的。卢梭通过举世无双的自我忏悔,把他与众不同的人生经历、思想情感和行为举目都淋淳尽致地展现在世人眼前,并引导我们深入那一时代去认识、思考关于人和社会的许多奥秘和深层次问题。
《忏悔录》其实记录的不仅是他一个人的过与失,而是每一个人都具有性格的两面性。《性悔录》是一本为凡人创作的《忏悔录》――当代自负清高、自命不凡时,看看《忏悔录》,它会让你为自己的缺点和渺小而羞愧不己;当你自卑而无所适从时,看看《忏悔录》它会让你挖出自己的“闪光”人性,从而为自己的优点和美德庆幸不已。
作者在《忏悔录》中所描写和分析的内心世界已经是比较真实的了。然而,人们对世间万物都会自身的看法,对卢梭这么一个有争议的人也难免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看法。
作为资产阶及革命的精神导师,他的思想和哲学当然不容忽视。他倡导个性自由与个性解放,反对宗教信条与封建道德法规的束缚,在《忏悔录》中宣扬个人为中心、以个人兴趣爱好为出发点的人生态度,把自由、平等视为人的自然本性。
因此这部自传同时也是一部个性解放的宣言书。这种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想在当时即18世纪无疑有着非常革命的意义,它启迪着人们摧毁封建主义的意识形态,从而推动历史的前进。
3. 忏悔录谁写的
奥古斯丁
忏悔录 ----
是一篇诗意浓厚的长篇祷文,自始至终以上帝为谈话对象,向上帝倾诉衷曲。作者在书中所著重的乃是分析自己灵性生活的每一过程,从幼年到少年,又从少年到成年各阶段的发展情况。在这方面作者很像一个灵魂解剖家,把灵魂放在上帝的祭坛上,作精密而彻底的解剖,只是所解剖的不是别人的灵魂,而是他自己的灵魂。作者既然相信上帝乃是洞悉人心、明察秋毫的神,在上帝面前说话,还有甚麽可隐瞒的?因此,《忏悔录》表现了作者个人最真实的情感和人格,一点隐讳、一点做作都没有。历代以来均有著名传记文学作品出现,但是要找出一部不替书中人物文过饰非,不为自己扬善隐恶的作品,已经很不容易,至於专门以贬责自己,暴露自己罪行和弱点为内容的传记,奥古斯丁的《忏悔录》也许是基督教文学作品中仅见的一部。
4. 忏悔录谁写的
卢梭
《忏悔录》创作年代为1765年—1770年。社会背景法国大革命:18世纪末,法国封建制度极端腐朽,国王路易十六所代表的第一等级 (僧侣)和第二等级(贵族),与广大的第三等级(资产阶级、城市平民、农民)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群众运动不断高涨。个人背景卢梭因创作歌剧《乡村占卜者》成功,后被法国国王路易十五接见。卢梭拒绝国王赏赐,他认为,在极端腐朽的法国封建制度下接受赏赐,属于接受法国国家权力的奴役。卢梭在这段时间,创作了《爱弥儿》这一教育小说。卢梭在《爱弥儿》作品结尾表达的宗教观点:“萨伏伊神甫”成为法国当局迫害的理由,这在18世纪60年代是极其异端的思想。卢梭的书遭到巴黎大主教的谴责。《爱弥儿》在街头被焚烧,当局对卢梭发出逮捕令。 1764年,卢梭寄居住在莫蒂埃。1765年,他被逐出莫蒂埃,逃至斯特拉斯堡,又去巴黎,后接受英国哲学家休谟邀请前往英国。1766年,完成《忏悔录》第一部分。1782年,在卢梭去世后的第四年,《忏悔录》陆续发表,获得了“丑闻式”的成功。
5. 观《忏悔录》有感
《忏悔录》在“书页上还散发着油墨味道的时候就震惊了全人类——因为它的思考、真诚和那些不加掩饰的人类的缺点”。——马克思(德)
我总认为伟大艺术家们的心是真挚、透明的,是能够和普通老百姓的心彼此相通的。我不是艺术家,可我有一颗很艺术的心。读伟大作家的书,我感到自己的灵魂和作家的灵魂是如此的和谐。时间算什么,它终究无法隔断通过书籍传递着的心与心的交流。让?雅克?卢梭距离现在有两百多年了,我刚刚读完他的《忏悔录》,心却还没有从他的灵魂深处走出来。我一边独自散步在喧哗的大街上,一边思索着卢梭,感知着卢梭。
作者所描绘的是自己“独一无二的肖像”,“是依照人物的真实形象及全部真实情况一丝不苟地描绘而成的。”看过不少的自传性质的书,但都觉得很私人,即使很真诚地披露了自己的某些缺点,但引不起我的共鸣、也就是说他(她)的缺点不具有共性;或者书中的真诚是变相的炫耀,令人不舒服;或者根本就没有勇气去真诚,思考也没有深度,只在哗众取宠;或者就是钻进个人的狭小的天地,不注意读者的感受,等等。
反正,很难有哪一部作品能如此打动我的心,引起我的共鸣,每每有感同身受之感。他所披露的缺点我也大多数是有的,也许他的经历和我不同,这都没关系,只是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所碰到的各种人生问题是大同小异的。
或许通过再读《忏悔录》能帮助我,更好地认识自己,扩大视野等意想不到的好处。
因为从某种程度来说,读他就是读我自己,虽然我不具有他的才华,但我有他的缺点,这无疑对我更具有意义。
6. 《忏悔录》最早是谁先写的
《忏悔录》最早是奥古斯丁在公元366年先写的
世界三大忏悔录
1、奥古斯丁《忏悔录》
对于成书的年代,据学者考证,应在400年左右,在奥氏升任主教之后,即395或396年,至401年之间。
2、卢梭《忏悔录》(les confessions)
一七六五年---一七六七年完成《忏悔录》的第一部。一七六九年又开始写自传的第七章至第十二章,即《忏悔录》的第二部,最后“竣工”的日期是一七七〇年十一月。
3、列夫·托尔斯泰与《忏悔录》
作于1879-1882年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