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观察日记写什么好
写日记对同学们来说一定不陌生,而且知道要记当天发生的事,既不能追记,也不能补记,一定要体现日记的真实性。可我们平时所写的日记具有一定的随意性,通常是看到什么写什么,想写什么就写什么,缺乏目的性。借此机会,我们来聊一聊如何写好观察日记。
一、写清时间、地点。观察日记不同于随记,要杜绝随意性。即一定要交代清楚观察的时间、地点,如有机会人们去考察,果真有其人、其事、其物,避免凭空捏造,创设情境编造观察日记。
二、明确观察对象。为使观察日记写得也能像我们所写的每一篇作文一样精彩,在确定写什么内容时也要动一番脑筋。不能像收垃圾的清洁工似的,不加比较,认为所有的对象、材料都可以写入观察日记,这是不可取的,一定要选择具有一定个性特点的事物作为观察对象。如一位身材矮小的“小大人”在街头卖报的情景,个子还没有报摊高呢,但生意却做得很红火,究竟是为什么呢?便带着这一问题去有目的地观察。不但要观察他每天卖报的情景,更要特意关注他坎坷的经历。从报社将报纸取回来,顶着炎炎烈日、冒着风雨在街头卖报,每一环节都应细致观察,才能把观察日记写好。
三、观察细致有序。所选择的对象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但若不讲究观察顺序,会将观察到的内容搞得本末倒置,观察日记也就变了模样。由于观察对象的不同,所采取的观察顺序也不一样,如观察一株花的生长过程,就应按照时间顺序,分成不同的阶段去观察,并把不同阶段的观察结果作详尽的记录。此外,为了使观察的内容主次分明,详略得当,还要抓住重点内容把细节部分写具体,其余的内容则略写或一笔带过。
写观察日记是一件苦差事,要坚持经常、持之以恒才会收到较好的效果,一段时间下来,你的观察能力也将随之增强,洞察力的敏锐程度更不一般。写观察日记既饱了眼福,又提高了写作等方面的综合能力,这岂不是一举多得嘛!从现在做起,赶紧尝试一下写观察日记的乐趣吧.
2. 意象写作
在老师那快要破裂的讲桌上,不知何时又多出了一根崭新的教棍。“唉,又要换新教棍了。”我叹了一口气,无奈地走开了。
坐在座位上,我深思着,深思着,不由想起上一年级的时候……
自打一年级开学后,教棍几乎是“天天换,月月换,换教棍几乎成为家常便饭。”有时候教棍也会成为某些同学讨好老师的最好途径。于是,无数根又又短又烂的教棍被丢进了垃圾桶,取面代之的是一根根又细又长的新教棍。也不记得什么时候,老师换过的教棍己达到数十根之多了。其中有竹子的,木头的,金属的……
打烂的教棍,是无数名老师无数节课“创造”出来的。可他们不知道,在同学们的心中,老师是最神圣、最令自己佩服的人。可有时候老师们总是小题大作地拿出教棍对我们凶。一次,明明只有一个同学在小声说话,可老师竟“啪”地一声把教棍拍在讲桌上,棍子头都打烂了,分为几半。还大声说“叫你们别说话,还说,有没有点对老师尊重的概念呀?”说完气呼呼地走了。
那一根根破碎的教棍,使我们班成为全年级教棍换得最快的班,也不知不沉害我们班为差班。可这也不能怪我们呀。老师、学生应该互相包容,同学们应该体谅老师,老师上一节课也不容易。而老师也不要意气用事,动不动就拍桌子。某些同学很活跃,不一定是存心捣乱的,老师应该有一颗宽容的心……老师,不要因为同学们犯一点小错就生气。同学们不要忍不住好奇心而使全班同学受到伤害了!只要互相改变,就能让我们告别“教棍时代”。
3. 几何证明怎么写,不要例题
首先分析题目,让你从已知来证明什么,你能从已知得到什么,从得到的又能推导出什么,然后,直达目的,一步一步把需要的步骤写清,不需要多余的
例如,让你从A得到F,你从A能得到B和C,从C能得到D和E,从D和某个公理某个定力可以得到F,
你只需要写由A得C,由C得D,由D和公理XXXX(定理XXXX)得到F
不需要写A得到B,C得到E
却不能漏掉必须的由C得到D
证明题只需要简洁明了的把必须的步骤按顺序写出来,不需要尽量多的推出什么东西
4. 习题课教案怎么写 习题课
参考一下,希望对您有帮助: 小学毕业复习课教案与设计说明 教学目标: 通过复习,使学生灵活地运用抓住课文主要内容、从内容中体会思想以及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几种常用方法,提高阅读水平,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
教学准备: 1、学生人手1份短文材料(提纲); 2、多媒体课件。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读课文,体会、归纳整体把握课文思想内容的方法,并学会灵活地运用,做到课内与课外有机地结合起来。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概念入手,揭示课题。 明确整体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有哪些要求?(一是要抓住主要内容;二是从内容中体会思想;三是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自主复习,梳理方法。 (一)复习抓住主要内容的方法 1、复习课文 复习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的文章,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想想用什么方法概括。
2、讨论,小结,让学生明确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基本方法。 (如:连接各部分意思,提问题想答案……) (二)复习从内容体会思想的方法 1、复习课文 根据课文的内容和从内容中体会到的思想,要求学生思考:怎样从内容中体会思想? 课文 内容 思想 从重点词句段体会 《荔枝》 围绕荔枝写了“我”跟母亲之间的几件事。
《一夜的工作》 讲作者在陪同**审阅一篇稿子时,目睹总理一夜工作的情形。 2、讨论、小结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的方法。
[即:边读边问为什么(抓住主要词句段)] 三、综合运用,拓展延伸。 1、刚才,我们已经复习了抓住主要内容和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的方法,下面,老师想检查同学们是否已经掌握了这些方法。
2、分发提纲,出示短文《借镜子》,学生独立完成作业。 3、师生共同评议、交流。
4、师小结,鼓励:瞧!大家已经能够把从课文中学到的阅读方法灵活地运用到课外阅读中去了,真聪明! 四、布置作业,巩固提高。 回去请同学们从课外读物中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篇文章,运用我们学过的方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从内容中体会思想。
第 二 课 时 (三)复习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方法 1、复习课文(仍以上述课文为例),想想这些课文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是怎样体会到的? 2、讨论、小结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方法。 三、阅读课外短文,要求运用整体把握课文思想内容的方法。
突出复习特点 发挥主体作用 ——“整体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阅读复习课设计说明 安溪实小 林毅斌 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是促进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培养学习能力,提高阅读水平的重要途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根据复习课的特点,我们确定;以通过复习,使学生灵活地运用抓住课文主要内容、从内容中体会思想以及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几种常用方法,提高阅读水平,达到 “温故而知新”的效果为教学目标;以引导学生通过读课文,体会、归纳整体把握课文思想内容的方法,并学会灵活地运用,做到课内与课外有机地结合起来为教学的重难点,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启导学生自主学习为指导思想,创造性地进行教学设计,现说明如下: 一、营造和谐环境 激发自主学习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为此,教学中我们努力做到: 1、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文复习 语文教材中选用的课文内容丰富,有写人、叙事、写景状物……,文体各异,有记叙、说明、议论……学生的兴趣爱好也存在差异。
为了使每一位学生都能真正投入到复习中去,我们采用教师推荐与学生自选相结合,通过推荐典型性的课文,如11册的《开国大典》《荔枝》《只有一个地球》《一夜的工作》《鸟的天堂》,12册的《十六年前的回忆》《詹天佑》《草船借箭》《卖火柴的小女孩》等课文让学生选择;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选择课文复习。从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2、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复习 语文学习活动强调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学习自由度以及各种显性的自主参与活动条件,让学生主动实践,亲身体验,弘扬个性。在学习方式上,我们努力把学生的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统一起来。
独立性的学习,我们鼓励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确确实实地读书思考,复习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文章表达的思想。合作性的学习,我们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小组的交流讨论,充分发表自己对抓住课文主要内容和体会文章思想的见解。
在学习方法上,我们积极鼓励学生采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复习课文,既可以按照自己平时养成的习惯进行学习,也可以按照自己平时最常用的方法进行学习,从而调动了每一个学生的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如复习课文时,可以是默读、轻声读、诵读等等,也可以是边读边画、边读边想、边读边议等等。
二、把握复习重点 启发自主学习 《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为促进学生真正掌握“把握文章思想内容”的方法,并能够做到灵活运用于阅读实践活动之中,我。
5. 话题作文例题
“信念”为话题的作文
"夸父追日"的故事人尽皆知,家喻户晓.我想对于这件事一定有着许多不同的看法.最为集中的莫过于以下2种了:
一.他真傻,明知追不到,又何必如此费力,真是何苦来哉啊?!
二.他真棒,一直坚持不懈地追求着自己的信念,他是人类的楷模.
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思路,而我个人比较赞同后者.我与许多人一样认为他是个英雄,为生命,为目标,为信念而牺牲的英雄,即便,最终他没有追上太阳,可是他努力的过程, 他所流下的汗水,他所踏过的足迹都深深地印刻在世人的心中.这是一段不朽的神话.(插:广告语:夸父追日,一事用流传!yeah!!!)
从古至今,多少文人骚客都写下了许多经久不衰的著作,那可是无价可比的精神食粮啊!!每一词,每一句都无不透露着诗人们对生活的信念.即使被贬官,却依旧洒脱的呼喊:"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何等的傲骨.他为了他的信念而抗拒强权,成了一代豪客.为了追求,为了信念,物质又算得了什么?功名利禄又值几个臭钱?至少,我的心灵不会寂寞,我的精神是充实的,丰盈的.因为我拥有了我的信念. 有人会问:"信念是什么??"是啊!!信念是什么呢??
"信念是牺牲,是永恒的坚持".尝遍百草的李时珍在田野里执着的回答.
"信念是勇气,是与困难搏斗的坚强毅力".简*爱在荒芜人烟的沼泽地上如是说.
"信念是永不放弃,是执着的追求".爱迪生在实验室里用自己的行动作了回答.
其实信念很简单,它从不奢求你太多,它不要金钱,不要名誉,要的只是你的关注,你的坚持不懈.
苏轼说过,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有坚韧不拔之志. 苏轼的父亲--苏洵从27岁时才开始刻苦读书,最后依然挤身于"唐宋八大家"的行列,凭的是什么??是信念,是必胜的信念.
当运动员在比赛中,挥洒着汗水的时候,他们的心中念叨的是什么?是"我要夺冠"的信念.当消防员在大火中穿梭时,他们心中有的不是恐惧而是"一定要控制火势,拯救更多的生命"的坚强信念。
是啊!!信念对人是多么的重要,它能为我们的心支撑起一整片天空!!
信念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缺乏信念就等于放弃成功.让我们高举信念之灯照亮成功的征程吧!!
6. 怎么样写作文不例题
第一,要明确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的区别。
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的区别在于话题作文只提供一个话题,材料只引出话题,与写作无关。而材料作文则提供一定的材料。
如一首诗、一则寓言、一个或几个典故、一个故事、几则名言警句、一幅或几幅画,是对现实生活中某种现象的介绍、社会某种看法的概述、一个特定情境的设计等等,要求基于所供的材料,根据题目要求和规定思路导向进行写作。 第二,要把握材料作文的审题思路。
审题是决定作文考试成败的关键。由于高考作文应试时间少,审题不可能花费太多的时间,因此,对文字表述较为复杂的材料必须集中思想,尽快地把握审入?选择什么立意?重点采用什么表现方法?如何体现文章构思?等等,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作文的材料往往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落笔,确定不同的立意,选定不同的写作方法,寻求不同的构思。
其次还要注意文题的其他要求。高考作文题常有一句“除诗歌之外,文体不限”的提示,对此理解必须注意两点:一,所谓“不限”,一般是指构思时对文体的选择余地较大,但一旦选定某种文体进入具体写作过程时,则应遵循某种文体的基本格局,不能写成议论文不像议论文,记叙文不像记叙文的“四不像”的文章。
二,所谓“不限”,固然比较灵活,但也并非可以不动脑筋便随意决定文体的。2006年高考作文要求中就有“不要脱离材料的含义作文”,其实这也是确定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的关键所在。
第三,注意作文审题立意要准。 由于材料本身是松散的、不紧凑的,它的意思是由阅读者本人领会的,所以造成理解上的多样性。
这种多样性,只要符合材料的题旨、命题者的意图,是允许存在的。但问题在于许多考生不能准确把握材料所传达的信息。
要想准确把握题旨必须对材料加以提炼整合,即把材料中那些共通的精华的东西提炼出来,而不能随心所欲地判定或凭主观意念硬贴上去。一般性材料的题旨和意图是比较容易分辨的,而寓意性材料的题旨和意图却不那么容易分辨,因为它们的题旨和意图足隐含的、不外露的,只有更深一层地理解分析它的意义,才能正确地把握题旨和意图。
2006年高考作文材料的寓意是“认识自我”,围绕这一主旨构思写作才不至于中心旁落。 第四,注意运用好构思的方法。
1.类比推理法。对类似2006年高考作文以寓言故事为材料的作文,在分析概括材料的基础上应运用类比推理法,联系到我们自己的经历或身边的社会现象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展开联想,深化主题。
2.大小转化法。在作文立意时,必须大题化小,小题大做。
大题化小中的大题是指大道理即材料包含的哲理,为避免空洞要把自己熟悉的社会生活与大道理联系起来。小题大做的小题指写作的材料,从小事情、小问题中发现大道理,阐述大道理。
作为考生应辩证地处理好二者的关系。 总之,材料作文兼考我们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其中阅读能力的检测不仅要考查我们对题意的领会和把握,而且也要考查我们对材料的理解和驾驭.“重写作,轻阅读”是写材料作文的大忌。
我们有些同学在考试时为了抢时间,未及对材料细思慎辨,就匆匆落笔;甚至曲解了所提供的材料,其结果自然是“欲速则不达”,这就难免留下遗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