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历代宰相和丞相
1.先秦
姜尚(姜子牙 姜太公 吕尚 吕望) 管仲 苏秦 张仪 伍子胥
2.秦
吕不韦 李斯 赵高
3.汉
萧何 曹参 陈平 周勃 张苍 卫绾 窦婴 田蚡 魏相 丙吉 黄霸 匡衡
王商 张禹 孔光 朱博 邓禹 伏湛 侯霸 蔡茂 虞延 袁安 丁鸿 鲁恭
杨震 刘恺 种皓 黄琼 胡广 杨赐 杨彪 黄琬 王允 董卓 曹操 荀彧
申屠嘉 周亚夫 公孙弘 公孙贺 刘屈牦 田千秋 于定国 韦玄成 翟方进
4.三国
韩暨 华歆 钟繇 王朗 陈群 陈矫 刘放 高柔 蒋琬 费祎 董允 顾雍
陆逊 步骘 朱据 孙峻 孙綝 濮阳兴 陆凯 张悌
司马懿 司马昭 诸葛亮
5.晋
贾充 裴秀 石苞 何曾 荀勖 卫罐 杨骏 张华 王戎 王导 何充 蔡谟
桓温 谢安
司马孚 司马亮 司马伦 司马冏 司马乂 司马颖 司马越 诸葛恢 王彪之
司马道子 司马元显
6.南北朝
傅亮 沈约 崔浩 元勰 元禧 元祥 崔光 李崇 元徽 杨椿 高欢 杨愔
高俨
刘穆之 徐羡之 刘义康 何尚之 刘义恭 萧宝夤 尔朱荣 斛律金 和士开
宇文护
7.隋
高颖 苏威 杨素 裴蕴 宇文化及
8.唐
裴寂 萧瑀 封伦 裴矩 高俭 李靖 王珪 魏征 戴胄 张亮 马周 裴炎
姚崇 李峤 苏瓌 崔湜 宋璟 张说 韩休 房琯 张镐 元载 刘晏 杨炎
卢杞 李晟 浑瑊 李勉 马燧 韩滉 李泌 董晋 陆贽 杜佑 李藩 李绛
裴度 王涯 元稹 李训 李绅 毕諴 杨收 郑畋 张浚 崔胤 陆扆
刘文静 杨恭仁 房玄龄 杜如晦 褚遂良 许敬宗 于志宁 李义府 上官仪
刘仁轨 武承嗣 苏良嗣 狄仁杰 苏味道 武三思 魏元忠 张柬之 刘幽求
窦怀贞 郭元振 源乾曜 张嘉贞 宇文融 张九龄 李林甫 牛仙客 杨国忠
韦见素 苗晋卿 郭子仪 李辅国 李忠臣 张延赏 郑余庆 杜黄裳 武元衡
李吉甫 权德舆 令狐楚 牛僧孺 韦处厚 李德裕 杨嗣复 崔彦昭 杜让能
长孙无忌 宇文士及
9.五代
敬翔 刘鄩 冯道
张文蔚 桑维翰 杜重威 李守贞 苏逢吉
10.宋
范质 赵普 吕端 寇准 丁谓 晏殊 富弻 韩琦 蔡京 王黼 李纲 张浚
秦桧
薛居正 吕蒙正 王钦若 吕夷简 范仲淹 王安石 司马光 范纯仁 郑居中
张邦昌 汪伯彦 吕颐浩 贾似道 文天祥
11.辽金
韩延徽 耶律隆运 完颜希尹
完颜宗翰 石盏女鲁欢
12.元
安童 崔斌 伯颜 桑哥 脱脱 哈麻 成遵
史天泽 阿合马 萧拜住
耶律楚材 铁木迭儿 燕铁木儿 铁木儿塔识
13.明
徐达 杨荣 解缙 彭时 李贤 万安 张璁 严嵩 夏言 徐阶 高拱
李善长 汪广洋 胡惟庸 杨士奇 徐有贞 李东阳 杨廷和 张居正 叶向高
吴道南 钱龙锡 温体仁 徐光启 杨嗣昌 周延如
14.清
希福 图海 张英 傅恒 阿桂 和珅 刘墉 松筠 长龄 琦善 耆英 桂良
肃顺 荣禄
宁完我 洪承畴 范文程 熊赐履 徐元文 李光地 隆科多 张廷玉 鄂尔泰
史贻直 刘统勋 尹继善 舒赫德 于敏中 福康安 孙士毅 曹振镛 穆彰阿
叶名琛 曾国藩 李鸿章 翁同龢 张之洞
2. 况进退近臣,凡超格者翻译一句
何况提拔或降格任用大臣。凡是越级的
全文翻译如下:
范仲淹,字希文,唐朝宰相范履冰的后代。范仲淹两岁时丧父,母亲改嫁长山姓朱的人,范种淹跟从他的姓,名字叫说。从小有志向节操,长大后,了解了自己的家世,就伤感流泪告别母亲,离开(家乡)到应天府,依靠戚同文学习。昼夜不停息,冬日里疲惫得厉害,用水浇脸;食物不充足,以至于用稀粥密,当食物,别人不能忍受,范仲淹不认为这艰苦。考取进士,担任广德军司理参军,迎接他的母回家奉养。改任集庆军节度推官,才改回原姓,更改自己的名字。
天圣七年,章献太后将在冬至日接受朝政,天子率百官祝贺。仲淹极力劝谏这件事,并且说:“在家侍奉母亲,自有家人的礼节,只是与百官同在朝廷,面向南朝拜太后,不能作为后世的砖则。并且上疏请太后还政,没有得到答复。不久做河中府通判,贬谪到陈州。
(范仲淹)被授予尚书礼部员外郎、天章阁待制的职务,被召回京,城主管固而监,调任吏部外郎、代理开封知府。当时吕夷简执政,提拔使用的大多出自他的门下。范仲淹呈上《百官图》指着它的次序说:像这样是按顺序升迁,像这样是不按顺序(升迁),像这样是公正,像这样是偏私,何况提拔或降格任用大臣。凡是越级的,不应该全部把这些事交给宰相。“吕夷简不高兴。后来,讨论建都的事情,范仲淹说:“洛阳险要坚固,而汴梁是四面受敌的地方,太平时期适合在汴京,如果有战事一定要在洛阳。应当逐渐扩大物资储备,修缮宫室。“皇帝问吕夷简,吕夷简说:“这是范仲淹不切实情的看法。“范仲淹于是写四篇论呈献(给皇上),大抵谴责当时的政务。并且说:“汉成帝相信张禹,不怀疑舅家,所以有王莽的祸害。我恐怕今天也有张禹,损坏陛下的家法。”吕夷简愤怒地驳斥道:“范仲淹离间陛下君臣,他推荐任用的官员,都是朋党(排斥异己的政治集团)。”仲淹奏对更加急切,因此免职任饶州知府。殿中侍御史韩渎迎合宰相的旨意,请求写下范仲淹的朋党,把他们的名字在朝堂上揭露。在这种情况下,秘书丞余靖进献意见说:“范仲淹因为一句话触犯宰相,立刻加以贬谪、放逐,何况之前所议论的不是在陛下母子夫妇之间的事吗?陛下已经宽容他了我请求改变先前的命令。”第二年,吕夷简也被罢免宰相,从此关于朋党的议论流行开来。吕夷简第二次入朝担任宰相,皇帝告诫范仲淹让他消除先前的怨恨。范仲淹磕头道歉说:“臣先前争论的是国家的事情,我对于吕夷简没有怨恨。”
范仲淹内心刚毅外表谦和,性情极其孝顺,因为母亲在世时正贫困,后来虽然显贵,不是,招待宾客(宾客到来)不吃两种以上的肉食。妻子儿女的衣食,仅仅能自给。然而(范仲淹)喜好施舍给予,广施爱心,乐于行善。死的时候,天下各地听说的人,都替他叹息。
3. 历代宰相都是谁
中国历代宰相 春秋战国 齐国 管仲 隰朋 鲍叔牙 竖刁 开方 陈完 国书 阚止 崔杼 庆封 晏婴 田乞 田常 邹忌 孟尝君 苏秦 淖齿 韩珉 田单 后胜 鲁国 季文子 季武子 季桓子 季康子 季孙夙 臧孙辰 晋国 先轸 荀林父 赵盾 赵武 赵鞅 赵襄子 士会 范宣子 范吉射 郤缺 郤克 栾书 韩厥 韩起 魏舒 卫国 孔达 宋国 华督 华元 华亥 华阅 华合比 华费遂 向戌 郑国 祭足 子孔 子展 子驷 子皮 子产 游吉 驷歂 吴国 伍子胥(官职为相国) 伯嚭 越国 范蠡 文种 楚国 子文 子玉 子上 子孔 子越 孙叔敖 子重 子囊 子庚 子木 蔿子冯 公子圉 囊瓦 吴起 景鲤 子兰 昭鱼 昭献 春申君 李园 赵国 成午 李兑 肥义 平原君 蔺相如 廉颇 田单 虞卿 皮相国 公仲连 韩国 韩傀 公仲朋 申不害 韩侈 韩伯婴 昭献 韩辰 魏国 李悝 任章 范座 孔斌 田蠕 翟强 惠施 公孙衍 张仪 燕国 子之 公孙操 秦国 百里奚 蹇叔 屈盖 商鞅 张仪 甘茂 甘罗 樗里疾 魏冉 芈戎 孟尝君 楼缓 寿烛 范雎 蔡泽 吕不韦 昌平君 秦朝 王绾 李斯 冯去疾 赵高 西汉 高帝朝 1人 萧何:汉初三杰之一 惠帝朝 3人 曹参 陈平 王陵 高后朝 1人 审食其 文帝朝 5人 周勃 陈平 灌婴 张苍 申屠嘉 景帝朝 4人 陶青 周亚夫 卫绾 刘舍 武帝朝 13人 卫绾 窦婴 许昌 田鼢 薛泽 公孙弘 李蔡 庄青翟 赵周 石庆 公孙贺 刘屈牦 田千秋 昭帝朝 霍光(以大将军、录尚书事总理朝政 ) 4人 田千秋 王&211; 杨敞 蔡义 宣帝朝 霍禹、霍山(霍光死后以大将军、录尚书事总理朝政,前66年被杀 ) 5人 韦贤 魏相 丙吉 黄霸 于定国 元帝朝 史高、萧望之(以录尚书事总理朝政 ) 2人 韦玄成 匡衡 成帝朝 王凤、王音、王商、王根、王莽:以大将军、录尚书事总理朝政 王商 张禹 薛宣 翟方进 孔光 哀帝朝 师丹、傅喜、丁明、傅赏、韦赏、董贤:以大司马、录尚书事总理朝政 朱博 平当 王嘉 孔光 马宫 平帝朝 王莽:总理朝政 平晏 新朝王莽 王寻 张邯 更始刘玄 刘演 刘赐 李松 东汉 光武朝 邓禹 吴汉 王梁 宋弘 伏湛 侯霸 李通 马成 韩歆 窦融 戴涉 蔡茂 朱浮 刘隆 杜林 张纯 玉况 赵熹 冯勒 冯鲂 李&211; 明帝朝 赵熹 冯鲂 李&211; 虞延 郭丹 范迁 伏恭 牟融 周泽 邢穆 王敏 鲍昱 章帝朝 赵熹 牟融 鲍昱 第五伦 桓虞 邓彪 郑弘 宋由 袁安 任瑰 和帝朝 窦宪 宋由 袁安 任瑰 丁鸿 尹睦 刘方 张酺 张奋 吕盖 韩棱 巢堪 张禹 徐防 鲁恭 陈宠 殇帝朝 邓骘 张禹 徐防 陈宠 梁鲔 尹勤 安帝朝 邓骘 张禹 徐防 鲁恭 梁鲔 尹勤 周章 张敏 夏勤 李修 刘恺 司马苞 马英 袁敞 李合 陈褒 杨震 刘授 刘憙 冯石 阎显 顺帝朝 梁商 梁冀 刘授 刘憙 冯石 李合 陶敦 朱宠 朱伥 刘光 许敬 张皓 庞参 施延 王龚 刘崎 孔夫 黄尚 王卓 郭虔 刘寿 桓焉 赵戒 赵峻 胡广 李固 冲帝朝 梁冀 赵戒 赵峻 胡广 李固 质帝朝 梁冀 赵戒 胡广 李固 桓帝朝 梁冀 赵戒 胡广 李固 袁汤 杜乔 张歆 吴雄 黄琼 房植 尹颂 韩演 孙朗 祝恬 盛允 虞放 种皓 刘矩 刘宠 杨秉 许栩 周景 陈蕃 刘茂 宣酆 灵帝朝 窦武 胡广 陈蕃 刘矩 刘宠 许栩 周景 宣酆 王畅 闻人袭 刘嚣 许训 郭禧 桥玄 李咸 来艳 宗俱 袁隗 杨赐 段颎 唐珍 陈耽 刘逸 刘宽 陈球 孟戫 张颢 袁滂 袁逢 刘合 张济 许戫 邓盛 张温 崔烈 张延 许相 丁宫 曹嵩 樊陵 马日磾 刘弘 刘虞 何进 献帝朝 董卓 刘虞 杨彪 黄琬 荀爽 赵谦 种拂 马日磾 淳于嘉 王允 皇甫嵩 周忠 朱俊 赵温 张喜 曹操 曹丕 三国 蜀汉 昭烈帝朝 诸葛亮 后主朝 诸葛亮 蒋琬 费祎 董允 吕乂 姜维 陈袛 董厥 樊建 诸葛瞻 孙吴 大帝朝 孙邵 顾雍 陆逊 步骘 阚泽 朱据 废帝朝 诸葛恪 孙峻 孙綝 景帝朝 孙綝 濮阳兴 末帝朝 濮阳兴 陆凯 万彧 张悌 曹魏 文帝朝 夏侯敦 贾诩 王朗 华歆 钟繇 曹仁 曹休 曹真 明帝朝 王朗 华歆 钟繇 曹休 陈群 董昭 卫臻 陈矫 韩暨 崔林 曹宇 曹爽 司马懿 齐王朝 孙资 刘放 卫臻 曹爽 司马懿 满宠 蒋济 赵俨 高柔 王凌 孙礼 司马孚 司马师 郑冲 高贵乡公朝 司马孚 司马师 司马昭 高柔 郑冲 卢毓 诸葛诞 王昶 元帝朝 司马昭 王昶 王观 王祥 钟会 邓艾 何曾 荀顗 司马望 司马炎 西晋 武帝朝 贾充 王沈 裴秀 荀勖 武陔 羊祜 李熹 司马伷 司马圭 司马亮 司马晃 司马泰 王业 李胤 卢钦 山涛 刘毅 王浑 胡奋 朱整 卫瓘 魏舒 杨骏 杨珧 惠帝朝 杨骏 杨珧 华廙 王浑 荀恺 何劭 卫瓘 张华 裴頠 王戎 王衍 崔随 乐广 羊玄之 荀藩 司马亮 司马晃 司马泰 司马彤 司马繇 司马越 司马伦 司马颖 王湛 高光 怀帝朝 司马越 王衍 高光 荀藩 和郁 郑球 傅袛 山简 刘暾 曹馥 愍帝朝 索綝 司马保 司马睿 东晋 元帝朝 王导 王敦 刁协 司马羕 周顗 荀菘 王邃 纪瞻 荀组 明帝朝 王导 陆晔 司马羕 荀菘 纪瞻 郗鉴 卞壶 邓牧 陆玩 诸葛恢 戴邈 成帝朝 王导 苏峻 祖约 庾亮 庾冰 何充 孔愉 王舒 王彬 褚翜 陆晔 司马羕 荀菘 纪瞻 郗鉴 卞壶 邓牧 陆玩 诸葛恢 康帝朝 庾冰 何充 诸葛恢 蔡谟 顾和 穆帝朝 何充 诸葛恢 蔡谟 顾和 顾众 谢尚 周闵 江斑 司马昱 王彪之 哀帝朝 桓温 司马昱 王彪之 王述 废帝朝 桓温 司马昱 王彪之 王述 简文帝朝 桓温 王彪之 孝武帝朝 桓温 王彪之 谢安 谢石 谢玄 谢琰 王劭 王蕴 王珣 陆纳 司马恬 司马道子 安帝朝 司马道子 司马元显 桓玄 王国宝 王珣 王雅 王谧 何澄 孔安国 孔靖 孟昶 桓谦 桓胤 谢琨 谢裕 刘柳 刘耽 袁湛。
4. 魏征是宰相吗
当然是了。
唐朝的官制是在隋朝基础上进一步得到完备和健全的。从名义上说,三省长官同
为宰相,但因唐太宗在即位前曾任过尚书令,所以无人敢再担任此官,遂以其副
职左、右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与中书令、侍中并为宰相。唐太宗时,因中书令、
侍中位高权重,不轻易授人,于是又常以它官加“参议朝政”、“参预朝政”、
“参知政事”、“参议得失”等名号作为实际上的宰相。如唐太宗时,杜淹以吏
部尚书参议朝政,魏征以秘书监参预朝政,后来又有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同中书门下三品”(代宗时改为二品)的头衔行宰相事的。这样一来,尚书仆
射如不加“同平章事”,反而不能参与宰相机务了。
5. 评述中国宰相制度
具体来说,宰相大致有以下几项权力: 一是谋议权。
所谓"谋议权",就是宰相就国家的方针、政策、法令、措施提出建议,并与皇帝共同讨论。所以,西汉初年,宰相曹参推行"无为而治"的方针,不主动入宫向皇帝提出建议,汉惠帝就责怪他"无所请事"。
二是副署权。就是皇帝的诏令、制敕和上谕要由宰相签署,并由宰相机构发布。
在制度上,如果宰相没有在诏书上签字,诏书也就没有法律效力,有关部门可以拒绝执行。例如,武则天当政时,曾派肃州刺史王本立去"宣敕"逮捕宰相刘祎之,结果遭到刘祎之的抗议:"不经凤阁(即中书省)、鸾台(即门下省),何名为'敕'?"意思是,这道"敕书"没有经过中书、门下两省宰相的签署,仅仅是武则天的一纸命令,在法律上是无效的,怎么能称为"敕"呢? 三是用人权。
包括选任贤才与罢免不称职的官员。在宰相拥有的各项权力中,用人权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古往今来,那些"良相"大多能够充分并恰当地行使用人权。在唐玄宗初年,有两位名相--姚崇、宋璟:姚崇"进贤退不肖,而天下治";宋璟"务在择人,随材授任,使百官各称其职"。
四是裁决一般政务权。对于朝廷内外的一般政务(即所谓"小事"),宰相有权直接处理,无须请示皇帝。
譬如,唐代的宰相可以以"政事堂"的名义发布堂案、堂帖,直接指挥内外百司,处理各种"小事"。 总之,宰相的地位非常特殊:"受命天子,总理万揆。
"古往今来的无数事例表明,在皇权专制政体下,宰相与皇帝的关系至关重要,与王朝的兴衰存亡关系甚大,相权的消长可以说是观察历代政治得失的一个重要"指针"。政治的"秘诀"就是对权力进行互相制约,每一种权力都不能无限膨胀,皇权和相权什么时候能够实现平衡,什么时候就能实现政治清明。
在皇权国家里,在某种程度上,宰相的作用甚至比天子更为重要,因为专制帝王虽然高高在上,大权在握,但宰相处在皇帝与各部门之间,在皇帝与各级官吏之间充当"桥梁";同时,宰相又是道德和忠诚的象征,它是确保皇权不被滥用的一道防线、一种保证。所以,宰相必须拥有丰富的政治经验和灵活的政治手腕,才能处理好朝廷内外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
在中国古代的政治体制中,宰相制度居于核心地位,是连接政治制度的中心环节。从中国历史来看,宰相制度的起源甚早,而且复杂多变,其演变过程大致可分为五个时期:萌芽期、创立期、鼎盛期、调整期、衰落期。
(1)萌芽期:黄帝至西周。 在史书中,这一时期已经出现了"宰"、"相"、"百揆"等一些关于官职的记载。
在政治实践中,这些职位已经有辅助君主处理政务的职责,但宰相尚未成为正式的官称,更谈不上建立宰相制度。 (2)创立期:春秋至秦 这是一个大分裂的时代,内外矛盾交织,国家政务日渐繁忙,国君一个人实在是难以应付,于是出现了一个以宰相为最高首长的官僚集团。
在这个大变革的时代,各国纷纷招贤纳士,选贤用能,一批名相也应运而生,如管仲、晏子、商鞅、张仪等人,他们活跃在周秦之际的历史舞台上。 经过几百年的政治实践,到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创立完整、成熟的宰相制度便水到渠成了。
其实,早在战国后期,秦国就率先设立"丞相"一职。至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中央设立丞相,"掌丞天子,助理万机",使之成为正式制度。
(3)鼎盛期:汉初至汉武帝时 到西汉初期,宰相的权力迅速膨胀,并很快达到了顶峰。当时,宰相处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无所不管,并出现了萧何、曹参、陈平等一大批名相。
不过,就在相权膨胀之时,相权和皇权之间的矛盾也开始显露出来。由于相权的膨胀对皇权构成了威胁,所以皇帝就想方设法地制约相权,一些宰相很快"厄运当头":从西汉建立到汉武帝时期,共有三十多位宰相被杀,被贬黜的更多。
(4)调整期:汉武帝时期至元朝 在两汉时期,由于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开始显现,宰相制度很快进入了调整期,核心是:皇权日益集中,相权不断被分割。因为历史条件不一样,不同的皇帝又有不同的特点和喜好,所以宰相的权力也有变化:时而强化,时而弱化。
汉武帝以后,皇帝开始倚重身边的心腹--尚书台,削弱相权。不过,时间一长,尚书台逐渐坐大,又形成一个实际的行政中心,分割乃至取代了相权,最后形成了内外朝互相消长的局面。
在进入调整期后,宰相制度也多有变化,最重要的特征是多相并存、三省出现。在曹魏时,三公(太尉、司徒、司空)只是名义上的宰相,只有录尚书事、尚书令及尚书仆射才能实际执掌朝政。
至两晋时,中书监、中书令、侍中的地位提高,又分割了尚书省的权力,宋、齐、梁、陈时多有沿袭。北魏、北齐时,门下省逐渐发展起来,侍中的权力大增。
西魏时,宇文泰改革官制,以"大冢宰"为宰相,后来又改设左、右丞相。隋朝建立后,杨坚废三公,以三省长官知政事,称为"真宰相"。
唐朝是中国宰相制度演变的一个重要阶段,其宰相机构与宰相名称复杂多变。在唐朝前期实行的是三省制,中后期演变为中书门**制。
在唐前期,真正掌握实权的是尚书省、中书省和门下省。作为中央最高行政机构,尚书省下设吏、户、。
6. 用宰相肚里能撑船写篇作文400字 211.138.156.205
宋朝宰相王安石中年丧妻,后来续娶了一个妾叫姣娘.姣娘年方十八,出身名门,长得闭月羞花,琴棋书画无所不通.婚后,王安石身为宰相,整天忙于朝中之事,经常不回家.姣娘正值妙龄,独居空房,便跟府里的年轻仆人私下偷情.这事传到了王安石那儿,王安石使了一计,谎称上朝,却悄然藏在家中.入夜,他潜入卧室外窃听,果然听见姣娘与仆人床上调情.他气得火冒三丈,举拳就要砸门捉奸,但是就在这节骨眼上,“忍”字给他当头一棒,让他冷静下来.他转念一想,自己是堂堂当朝宰相,为自己的爱妾如此动怒实在犯不上.他把这口气咽了回去,转身走了.不料,没留神撞上了院中的大树,一抬头,见树上有个老鸹窝.他灵机一动,随手抄起一根竹竿,捅了老鸹窝几下,老鸹惊叫而飞,屋里的仆人闻声慌忙跳后窗而逃.事后,王安石装作若无其事. 一晃儿到了中秋节,王安石邀姣娘花前赏月.酒过三巡,王安石即席吟诗一首:“日出东来还转东,乌鸦不叫竹竿捅.鲜花搂着棉蚕睡,撇下干姜门外听.”姣娘是个才女,不用细讲,已品出这首诗的寓意,知道自己跟仆人偷情的事被老爷知道了.想到这儿她顿感无地自容.可她灵机一动,跪在王安石面前,也吟了一首诗:“日出东来转正南,你说这话够一年,大人莫见小人怪,宰相肚里能撑船.”王安石细细一想,自己年已花甲,姣娘正值豆蔻年华,偷情之事不能全怪她,还是来个两全其美吧.过了中秋节,王安石赠给姣娘白银千两,让她跟那个仆人成亲,一起生活,远离他乡.这事很快传出去,人们对王安石的“忍”字当头,宽宏大量,深感敬佩.“宰相肚里能撑船”这句话也就成了宽宏大量的代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