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头条号,简书,微信平台上写作,有什么区别
在头条号、简书、微信平台上都有写作,编辑文章的页面其实都大同小异,但同样一篇文章,推送出来之后,读者的感兴趣度却大行径庭。
每个平台的读者都不一样,所以没有绝对正确的文章,只有适合的文章。所以,即使是微信10W+的爆文,也未必普用。
就来分析下这3个平台之间的区别好了。1 、头条号在头条号写作也有4个多月了。
多少对读者群有点了解。头条号偏社会化。
读者感兴趣的话题,多是互联网、明星八卦、时装搭配、婚姻情感等。也多是快消型的社会新闻、碎片信息,不需要太多思考。
18-30岁的读者群最多。阅读群体中,24-30岁的读者要高于18-23岁。
所以,头条号的读者多是步入社会的上班族。挽梨觉得很有趣的一点:当专注写微信观察、运营类的文章时,挽梨的读者群里,男性占到70%以上。
当挽梨专注写美妆护肤类文章时,女性占读者群里80%左右。同样是写微信运营、吐槽的文章,在头条号的推荐量,刚开始有几千以上。
而在简书上,则少有人关注。同样是写干货类的文章,头条号的阅读量偏低,而在简书上却有很多读者喜欢。
同样是写旅游攻略类的文章,头条号的推荐量、读者感兴趣程度特别高。而简书的投稿通过率、上榜率、读者感兴趣程度则正好相反。
同样是写职场类的文章,头条号的职场专栏推荐量和阅读量都不高,读者兴趣度也缺缺。而简书的读者们却抱有异常大的热情。
如果说两个平台都比较受欢迎的文章类型,应该是美妆护肤类。这是挽梨现已有的经验。
而只是通过观察得来的结论,都受欢迎的还有追影视热点的文章。只不过,头条号追的是明星八卦,简书追的是心灵鸡汤。
在追热点这件事上,微信平台倒是将八卦鸡汤都包了。如果说头条号、简书、微信三个平台有什么区别,挽梨是这样分类的:头条号偏快消型社会类文章,简书与微信虽然都热爱鸡汤,但简书偏干货多些,微信偏情感类多些。
2 、简书挽梨一直都很奇怪,简书的首页,鸡汤起码占一半。后来,挽梨发现,喜欢自己文章的,多是同龄人,读者群偏年轻化。
就拿头条号作比较吧。头条号的读者群,24-30岁的上班族多些,所以他们看头条号是为了释放压力。
而简书的读者群,18-23岁的在校大学生多些,所以他们总是喜欢看一些关于职场、人际关系、时间管理、干货类的文章,来满足自我提升的需求。然而,简书上许多人际关系类的文章,内里都是浓浓的鸡汤。
此外,挽梨还发现一个现象,头条号、简书,都不适合发情感故事类的连载文章。
也就是说,头条号和简书,其实跟微信平台一样,还是偏碎片化文章型,而非像小说网站那样的故事连载类平台。不过,在简书上写作有个特点。
虽然一开始作为新人,投稿首页容易被拒,不过慢慢地写多了,就容易通过、上榜。也渐渐为人所知。
关注的读者因此积累。算是一种无声的鼓励形式。
都说简书上潜藏着很多编辑,这话不假。碰上正好适合的文章,就会有编辑主动简信联系。
所以,在简书上写作,除了适合的文章外,还需要坚持写深度文。挽梨这话,可不是“只要坚持写就有收获”的鸡汤,而是要坚持写有实质性价值的文章。
3 、微信平台微信平台与头条号、简书最大的不同,就在于文章的传播途径相对封闭。主要靠微信公众号的粉丝积累+朋友圈转发。
剩下的,全靠自己投稿公众大号或是互推。不像头条号有推荐,可以推荐到首页、专栏。
简书有投稿,可以投稿,有机会收录相关文集和首页。此外,头条号是机器运作审核,简书有编辑审核,微信则没有。
微信的读者群,可以说遍及各个年龄段。其中,父母辈就占据了半壁江山。
每个公众号的定位不一样,读者群也就不一样,受欢迎的文章自然不同。60后关注养生、新闻。
70后关注教育、婚姻、情感、社会政策。80后关注职场、育儿、人际关系、理财、吃喝玩乐。
90后关注兴趣爱好、明星热点、干货、吐槽。后记挽梨的初衷,就是以自媒体的身份,写自己喜欢的文章,来记录生活。
这也是挽梨写的文章涉及范围比较广,持续性写作的原因。虽然很多大咖警告过,做自媒体的,就要细分出一个领域,找准自身的定位,这样才有市场。
但挽梨写到现在,依然喜欢想到什么写什么的随性。永远不知道下一篇可能写什么类型的文章,才有新鲜刺激感。
这也是生活的精彩之处,随时随地去探索。当然,写的文章比较杂,不代表挽梨东写西写,还是会给文章分类。
有的文章是一个系列,方便更好地追踪记录。
2. 连载读后感怎么写才
读后感[1]”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
“读”是“感”的基础。走马观花地读,可能连原作讲的什么都没有了解,哪能有“感”?读得肤浅,当然也感得不深。
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如果要读的是议论文,要弄清它的论点(见解和主张),或者批判了什么错误观点,想一想你受到哪些启发,还要弄清论据和结论是什么。
如果是记叙文,就要弄清它的主要情节,有几个人物,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以及故事发生在哪年哪月。作品涉及的社会背景,还要弄清楚作品通过记人叙事,揭示了人物什么样的精神品质,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作品的哪些章节使人受感动,为什么这样感动等等。
其次,排好感点 只要认真读好原作,一篇文章可以写成读后感的方面很多。如对原文中心感受得深可以写成读后感,对原作其他内容感受得深也可以写成读后感,对个别句子有感受也可以写成读后感。
总之,只要是原作品的内容,只要你对它有感受,都可能写成读后感,你需要把你说知道的都表示出来,这样才能写好读后感。 第三,选准感点 一篇文章,可以排出许多感点,但在一篇读后感里只能论述一个中心,切不可面面俱到,所以紧接着便是对这些众多的感点进行筛选比较,找出自己感受最深、角度最新,现实针对性最强、自己写来又觉得顺畅的一个感点,作为读后感的中心,然后加以论证成文。
第四,叙述要简 既然读后感是由读产生感,那么在文章里就要叙述引起“感”的那些事实,有时还要叙述自己联想到的一些事例。一句话,读后感中少不了“叙”。
但是它不同于记叙文中“叙”的要求。记叙文中的“叙”讲究具体、形象、生动,而读后感中的“叙”却讲究简单扼要,它不要求“感人”,只要求能引出事理。
初学写读后感引述原文,一般毛病是叙述不简要,实际上变成复述了。这主要是因为作者还不能把握所要引述部分的精神、要点,所以才简明不了。
简明,不是文字越少越好,简还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