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耶稣”的希腊文是什么
耶稣(英译:Jesus;希腊语:Ιησούς Χριστός[汉语音译为:棱搜思可里斯陶斯]公元6年~约230年) 照基督教的道理,耶稣是造物主天主圣父的儿子,宇宙和人都是圣父所创造的。
上帝所造的第一个人叫亚当,天主为亚当造了妻子夏娃。但亚当夏娃偷吃禁果,这不是人们所误解的第一次发生性关系,而是违抗天主圣父的命令,吃了圣父禁止吃的善恶树果实。
这是极大的罪,因此,亚当夏娃都受了上帝的惩罚,就是失去天主的宠爱,屈服于死亡的权下。原来亚当、夏娃可以长生不老,而且无忧无虑地在乐园里享福,犯罪之后,就被赶出乐园,辛苦劳动才勉强能够糊口。
正如教宗保罗六世所说的:他们生活在正义与圣德之中(天主子民信经)。更糟糕的是,亚当夏娃犯罪连累了后代,也就是整个人类,因此,每个人都有了原罪,也由于有罪性人就难以避免实际地犯罪,产生罪行。
有罪必罚,对抗上帝的罪是罪大恶极,因此每个人都要受罚下地狱。上帝是慈爱的,不愿看到人下地狱,就派他的圣子耶稣来代替人受刑。
因此,借助圣神的德能,童女玛利亚生了一个男婴,男婴长大,因为人的罪被判死刑,被残酷地钉在十字架上,死去。但耶稣是无辜的,是为了拯救世界上的罪人而死的。
他死后第三天复活,复活之后在地上生活了四十天,然后在门徒面前升到天堂。耶稣还要再来,再来的时候就要施行最后审判。
信耶稣的人上天堂享福,不信耶稣的人下地狱受刑。 信耶稣的人,今生可以得百倍的祝福,来生可以上天堂。
这是圣经的诺言。 也就是说,信耶稣可以上天堂。
参考资料:/view/1460.htm。
2. “耶稣”的希伯来文怎么写
הושע
耶稣(公元前6年 / 2年 至 公元 29年 / 36年)是基督教的中心人物,他也被称为拿撒勒的耶稣,或耶稣基督。耶稣2字音译自希腊文“Ίησους”,景教称为移鼠,英文译为“Jesus”,是希腊文“Ίησους (Iēsous)”英语化后的写法,而“Ίησους”本身则是由希伯来语“יהושע (Yehoshua)”或希伯来亚拉姆语(亚兰语;阿拉米语;阿拉美语)“ישוע (Yeshua)”希腊语化后而来,“יהושע”或 “ישוע” 的意思是 “耶和华是救世主”,音译为「约书亚」。“基督”2字源自希腊文Χριστός(拉丁化的写法是Christós),源自音译为「弥赛亚」的希伯来文מָשִׁיחַ(阿拉米语是משיחא,阿拉伯语圣经是يسوع ,古兰经记载是عيسى,伊斯兰教汉译为「麦西哈」),意思是“擦油净身的人”,或译「受膏者」、「受傅油者」、「受傅者」,也就是「被膏油浇灌的人」,「膏立」或「傅油」(也就是把膏油倒在「受膏」或「受傅」的人头上)是古希伯来册立君王的神圣仪式,细节详见《旧约·撒母耳记》先知撒母耳膏立扫罗和大卫做王;「弥赛亚」和「基督」都是头衔、尊称,在《旧约·以赛亚书》和《旧约·但以理书》等多部先知书中,「弥赛亚」是先知所预言的解救万民的救主。
耶稣基督有非常多的头衔:人子、中保(保惠师)、大祭司、君王、万王之王、万主之主、大医生、神的儿子、羔羊、好牧人(善牧)、明亮的晨星(晓明)、大卫的儿子(大卫的子孙)、大卫的根、老师(音译「拉比」或「拉波尼」)等等
“耶稣”是中文对于Jesus的翻译而“基督”则是耶稣的头衔之一,意思是救世主,弥赛亚。
3. 鲁迅等人是怎样写耶稣的
鲁迅等人是怎样写耶稣的
中国作家鲁迅写过《复仇(其二)》,即是以耶稣的死为题材,献身的耶稣是鲁迅心中的耶稣,或者说是鲁迅自己。而鲁迅自己的复仇精神和战斗精神(以牙还牙)似乎与《旧约》的精神有相通之处。鲁迅着重写世人对耶稣的“敌意”和耶稣由此而生的感受。兵丁们戏弄地给他穿上紫袍,戴上荆冠,又拿一根苇子打他的头,吐他。路人都辱骂他,祭司长和文士也戏弄他,和他同钉的两个强盗也讥诮他。耶稣的感受呢?是“悲悯”、“仇恨”、“咒诅”。“他没有喝那用没药调和的酒,要分明地玩味以色列人怎样对付他们的神之子,而且较永久地悲悯他们的前途,然而仇视他们的现在”。“四面都是敌意,可悲悯的,可咒诅的”。“悲悯”这个词出现八次,“咒诅”出现五次,“仇恨”出现两次。这是《圣经》上没有写到而由鲁迅理解出来的。在这篇散文诗的最后,鲁迅实在收不住自己的爱憎:“上帝离弃了他,他终于还是一个‘人之子’;然而以色列人连‘人之子’都钉杀了。钉杀了‘人之子’的人们的身上,比钉杀了‘神之子’尤其血污,血腥。”鲁迅的《野草》篇篇用血泪写成,而以此篇血泪最浓。《野草》除了“我”以外,有四个形象最能体现鲁迅的自我:“过客”、“战士”、“叛逆的猛士”、“耶稣”,而以此篇最能传达鲁迅的思想感情。
“复仇”何指?《野草》可作注脚,鲁迅全部著作可作注脚,这就是向历史上和现实中的一切奴隶主以及他们的帮凶帮闲们复仇,向历史上和现实中国民的奴隶性和吃人性复仇,这就是毫不留情的自我批判,这就是上高楼撞警钟的呐喊!《复仇(其二)》是一篇祭文,一首哀歌,一幅圣画。庄严、肃穆,愤火与泪水交织,是《圣经》、尼采、屈原、佛经、拜伦文体融合的结晶。耶稣已经“复活”,鲁迅将从黑暗中向我们迎面走来。
诗人艾青曾作有长诗《一个拿撒勒人的死》和《马槽——为一个拿撒勒人诞生而作》,写的是圣子耶稣的被卖、受审和钉十字架,以及圣母马利亚的被遗弃、被指责、被唾骂和在人们“斜视的眼光”“冰冷的笑”里生下耶稣。体现了作者对《福音书》的悲剧意识的认同,作者试图以圣子和圣母来作为抗战时期的中华民族的象征。冰心写有组诗《圣诗》(包括《客西马尼花园》、《天婴》、《髑髅地》等诗作),既表现耶稣受难前对仍处于麻木和阴谋之中的世界的忧虑,又表现耶稣服从上帝舍弃生命救赎人类的爱意。
徐志摩则写有诗作《人种的由来》和《卡尔弗里》,前者直接取材伊甸园的故事,表现人类始祖偷吃禁果后发现了一个“光亮天地的世界;后者通过旁观者的眼光再现了耶稣受难的情形,展示了法利赛人的狡诈、犹大的叛卖以及十字架的残酷。
朱雯写过小说《逾越节》,着重表现了耶稣的忧郁、孤独和悲哀心理。
端木蕻良在抗战时期也以耶稣的故事写了《复活》,以抹大拉的马利亚为叙述视角,着眼于表现耶稣在逾越节前的夜晚的复杂心理,以及“十字架”上的耶稣的意义——希望。茅盾也根据耶稣钉十字架的故事创作了小说《耶稣之死》,着眼于以耶稣门徒和法利赛人的背叛、虚伪和专横来讽刺现实。
当代作家王蒙竟也写过一首名为《耶稣》的诗,以旁观者的眼光去“审视”耶稣的位置和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