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朱自清的《春》和老舍的《济南的春天》
春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小草偷偷地从土地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
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的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着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
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的卖弄清脆的歌喉,唱出婉转的曲子,跟清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的响着。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
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
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着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
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天上的风筝渐渐多了,地上的孩子也多了。
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儿去。
“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功夫,有的是希望。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向前去 济南的春天 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风,便觉得是奇迹;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
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像我,冬天要能看得见日光,便觉得是怪事;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自然,在热带的地方,日光是永远那么毒,响亮的天气,反有点叫人害怕。
可是,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晴的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宝地。 假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
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真的,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他们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
他们由天上看到山上,便不知不觉地想起:“明天也许就是春天了吧?这样的温暖,今天夜里山草也许就绿起来了吧?”就是这点幻想不能一时实现,他们也并不着急,因为有这样慈善的冬天,干啥还希望别的呢! 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
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
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古老的济南,城里那么狭窄,城外又那么宽敞,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对,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
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技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
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灰色树影. 这就是冬天的济南。 写作背景: 老舍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中文讲师。
1930年前后回到山东,先后在济南齐鲁大学和青岛山东大学任教7年之久,对山东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山东被他称为“第二故乡”。《济南的冬天》是老舍1931年春天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时触景生情写成的。
是非常优美的一篇散文。 据老舍夫人胡青回忆,老舍生前“常常怀念的是从婚后到抗战爆发,在山东度过的那几年”。
《济南的冬天》是老舍1931年春天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时写成的。原为一系列直接描写济南风景名胜的长篇散文《一些印象》中的第五节(第一节《济南的马车》、第二节《济南伪洋车》、第三节《济南的大葱》、第四节《济南的秋天》、第六节《齐大的校园》、第七节是全文的结语),发表在《齐大月刊》欧一卷第六期(1931年4月出版)。
此文虽系节选,但能独立成篇 作者简介: 老舍(1899。
2. 春的散文100至200字
江 南
陈 犀
水上,拱着古老的石桥,像一弯清秀的眉毛;
石桥下,还有水中的桥,还有,人和伞,狗和栀子花,竹笠,卖蒸糕的担子,都在潋滟的波光中,晃着影儿;
河的两岸,是窄而陡峭的;岸上有走马转阁的回廊,有伸向河面的茶楼,书场,酒肆;还有住家户,住家户后门的石梯坎,姐儿妹儿们蹲在石梯坎上,洗菜,濯足,淘米;
她们的印花巾,像一朵朵彩色的香草;
她们轻柔的话语,像紫燕归来,在弹奏呢喃的春歌;
在桥上,桥下,篾箩里,是活鲜鲜的鲋鱼,刀鱼,鳜鱼;
竹篮里,是水淋淋的荸荠,莲藕,茨菰,菱角;
小街,虽是用石板铺的,但却像泡在水里,像一条条河道港湾,腥也腥得有味儿……
也许,这就是江南。江南一角的素描。
那苏州评弹,那轻柔俏丽的丝弦之声;
那比西施更美,更为聪慧的少女;也许,这就是江南的形象和性格……
淡抹素描江南图
——《江南》赏析
散文诗《江南》是一篇美文:美在具有诗情画意的优美意境;美在其清丽隽永的妙语佳句。情感美同语言美融合成了本文的特殊格调。《江南》是一篇秀美的江南水乡图,读来令人陶然神往。
以《江南》为题,写起来有一定难度:偌大江南,可写景物风情太多,如何下笔,如何选取角度都是颇费斟酌的。此文恰到好处地选取了“江南水乡”这个独具特色的地域,以舒展而简洁的笔墨对水景、人物淡笔勾画,全文仅285字,所写的仅是江南的一角。但这一角是江南的缩影,是凸现了江南特色的典型化的江南。确有一叶而知秋之妙。
波清水秀是江南的特色。“水景”自然成为《江南》一文描写的文眼。文章开首要言不烦,落笔点睛:“水上,拱着古老的石桥,像一弯清秀的眉毛。”作者用一个“拱”字,一个清新比喻,呈献给读者一个水乡小桥流水的画面,可谓“开门见图”,一言立骨,引人入胜。第二自然段写人、物、情景。不是直接描述,而是描述其水中的影子,如此烘云托月,虚实相映,反笔曲描,别开生面,情趣盎然,激人遐想,诱人神往。第三自然段写狭窄而陡峭的河岸及依岸而建的房屋建筑,这更成为水乡一大景色。“有伸向河面的茶楼,书场,酒肆”,这一描写充满情趣,让人感到分外新奇。接着写临岸而居的“住宅户”:“后门的石梯坎,姐儿妹儿们蹲在石梯坎上,洗菜,濯足,淘米”,由物及人,画龙点睛,让人非常羡慕生活在这清秀恬适环境中的人们。第四、五自然段承接第三段,着力描写江南娇柔水灵的少女,像速写一样,抓住特点,简笔勾勒,着意写她们的“印花头巾”“轻柔的话语”,用了两个生动的比喻,就把妩媚的江南少女形象凸现了出来,呼之欲出,跃然纸上――斯景斯人,地灵人秀。第六,七,八自然段写水乡处处有丰富的水产,“腥也腥得有味儿……”:江南秀美而富饶。
文章最后三个自然段,委婉地表达了作者对江南的热爱之情,若喃喃絮语,如痴如醉。这种真挚的热爱之情沉淀为文章基调隐于字里行间,所以,作者笔下所描绘的一切才那么宛然美丽,富有灵气,文字才那么清丽畅达,珠圆玉润。可谓:因情生文,文字感人。
本文标点的妙用,使文字生色不少。如“石桥下,还有水中的桥,还有,人和伞,狗和栀子花,竹笠,卖蒸糕的担子,都在潋滟的波光中,晃着影儿”句,其逗号的妙用,使文字自然生发简明之美。通篇前七个自然段段末不用句号用分号,营造了一气呵成的文调,结构浑然天成。
《江南》好,意美语清丽。
3. 泼水节场面描写要简单
《欢乐的泼水节》记叙了居住在西双版纳的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情景,表现了傣族人民无比欢乐的心情。
作者注重运用场面描写的手法,来体现傣族人民的欢乐心情,这是本文的显著特色,值得我们欣赏品味。 简笔交代 巧作铺垫 文章开篇就以简洁而又活络的笔触交代了泼水节活动的地点、时间、人物、心情——“西双版纳的凤凰花开了”:西双版纳在我国云南省的南部,是傣族人民集中居住的地方;凤凰花开在春季,以此点示泼水节活动的时令,因为泼水节也在春季。
“傣族人民迎来了一年一度的泼水节”:傣族人民自然是活动主体;“一年一度”,意思是一年一次,值得珍重;“迎来”二字含意深刻,表现了傣族人民对这一年只有一次的泼水节翘首以待、迫切盼望的心情,它与下文所描写的人们“早早地来到大街上”、“直到深夜还不肯离去”一脉相通,紧密呼应,愈加证明了这“迎来”二字里蕴含着急不可耐的用意,岂不是为突出傣族人民庆贺佳节的欢乐心情作了巧妙铺垫吗?可见为文之道贵在文脉贯通啊! 场面描写 欢乐有致 作者集中笔墨,饱蘸感情,生动形象地插写了傣族人民欢庆泼水节的泼水场面,突出了傣族人民的激动、欢乐之情,却又那么先后有序,环环相生,令人心驰神往—— 先写准备。人们提着桶,端着盆,早早地来到大街上:桶和盆是贮水器具,泼水之时不可缺少,而“旱早”一词则更加反映了人们欢乐、急切、盼望已久的心情。
次写用水。人们准备的是“清水”,给人以清澈洁净之感,何况还要“滴上香水”、“撒上花瓣”,那就愈加芬芳四溢、添姿添彩了,泼水节的用水多么考究,因为它是吉祥如意的圣洁象征啊,岂能马虎? 再写泼水。
泼水开始了,大家互相追赶,“你……我……”的句式,表现了人们欢乐开怀,追呀,赶呀,灌呀,泼呀,笑呀,气氛多么热烈,心情多么舒畅啊!别以为参加这一活动的只是一些年轻人,“老人、孩子、姑娘、小伙儿”,真是男女老幼齐上阵啊,他们“个个身上湿淋淋,人人脸上笑开了花”,玩得多么尽兴,内心多么欢乐啊——真是“欢乐的泼水节”,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沉入其中,与傣族人民一起分享欢乐。 末点象征。
人们为什么这样开心?因为清水是吉祥、如意、幸福的象征,所以尽管身上湿淋淋,脸上却笑开了花,在如此节日里,谁还会有懊恼?妙在作者轻轻一点,“怎么能不高兴呢”,不仅回应上文,使描写一气贯注,成为艺术整体,而且进一步点示了人们的欢乐之情。 前后勾连 余兴未尽 作者重点描写了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热烈场面,已经给读者留下了难以忘怀的深刻印象,但到此为止,似乎还不足以反映泼水节活动的丰富多彩,于是接写了其他活动——“地上铺满了火红的凤凰花,空中回响着欢乐的象脚鼓。”
这是描写环境,渲染气氛。凤凰花一片火红,铺满地上,满眼生辉,绚丽可爱,而象脚鼓点响彻天空,回旋激荡,实在声声入耳,鼓舞人心哪!就在如此美好的环境里,如此热烈的气氛中,人们余兴未尽,接续而来的是唱歌、跳舞、赛龙舟、放烟火,虽然不如泼水节的场面那么细致传神,但是让读者想象到人们庆贺泼水节的热烈欢快的情景,尤其是“直到深夜还不肯离去”的点染,恰恰与上文人们“旱早地来到了大街上”前后勾连,人们难以尽兴的欢乐心情简直溢于言表,增强了泼水场面描写的感染力,应该说是不可或缺的必要组成部分,它和全文浑为整体了。
《欢乐的泼水节》记叙了居住在西双版纳的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情景,表现了傣族人民无比欢乐的心情。作者注重运用场面描写的手法,来体现傣族人民的欢乐心情,这是本文的显著特色,值得我们欣赏品味。
简笔交代 巧作铺垫 文章开篇就以简洁而又活络的笔触交代了泼水节活动的地点、时间、人物、心情——“西双版纳的凤凰花开了”:西双版纳在我国云南省的南部,是傣族人民集中居住的地方;凤凰花开在春季,以此点示泼水节活动的时令,因为泼水节也在春季。“傣族人民迎来了一年一度的泼水节”:傣族人民自然是活动主体;“一年一度”,意思是一年一次,值得珍重;“迎来”二字含意深刻,表现了傣族人民对这一年只有一次的泼水节翘首以待、迫切盼望的心情,它与下文所描写的人们“早早地来到大街上”、“直到深夜还不肯离去”一脉相通,紧密呼应,愈加证明了这“迎来”二字里蕴含着急不可耐的用意,岂不是为突出傣族人民庆贺佳节的欢乐心情作了巧妙铺垫吗?可见为文之道贵在文脉贯通啊! 场面描写 欢乐有致 作者集中笔墨,饱蘸感情,生动形象地插写了傣族人民欢庆泼水节的泼水场面,突出了傣族人民的激动、欢乐之情,却又那么先后有序,环环相生,令人心驰神往—— 先写准备。
人们提着桶,端着盆,早早地来到大街上:桶和盆是贮水器具,泼水之时不可缺少,而“旱早”一词则更加反映了人们欢乐、急切、盼望已久的心情。 次写用水。
人们准备的是“清水”,给人以清澈洁净之感,何况还要“滴上香水”、“撒上花瓣”,那就愈加芬芳四溢、添姿添彩了,泼水节的用水多么考究,因为它是吉祥如意的圣洁象征啊,岂能马虎? 再写泼水。泼水开始了,大家互相追赶,“你…。
4. 赏析充满活力的春天 读后感(高晓声)300字
赏析:①写春天,紧扣“活力”的特点。
抓住景物特征(江南春天)进行景物描写(见黑体字)。②写景中写意(白描,用简练的文字,朴实的进行描写的方法)与工笔(细描,即抓住景物的特点精雕细刻、细致入微、一丝不苟的描写)结合。
“春天的江南是美丽的,风很柔和,空气很清新,太阳很温暖”是写意,淡墨轻勾,简笔点染,简笔传神。写柳枝、芦笋、游鱼、昆虫,运用大量贴切的形容词、动词及修辞,将细微处清晰展现,动静结合,如见其形是工笔。
③作者之所以能如此生动地勾勒出江南的春之美好,除观察溪之外,在于它对江南的深深爱,寓情与景。(赏析:内容+语言+手法+感情)3 突出描写了自然景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