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泥丸是什么
一、泥土做的丸子。
如:**的《七律.长征》里的“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二、泥丸宫,道家的术语。(这个有点长,随便看看吧) 泥丸宫:泥丸宫即丹田宫。
居九宫之中央。近于泥丸宫之四宫,称为四方,远于泥丸宫之边缘区域之四宫,称为四隅。
前文曾称“并中央”之“中央”即指泥丸宫。道家对泥丸宫之称颇多,有天脑、黄庭、昆仑、天谷等几十种之称。
所以《紫清指玄集》写道:“头有九宫,上应九天,中间一宫,谓之泥丸,亦曰黄庭、又曰昆仑、又名天谷,其名颇多。” 泥丸宫有上元真君居之。
上元真君古代医籍中多称为泥丸君,亦有称之太乙帝君、太乙元真者。今多称元神和脑神。
如张景岳《类经》注道:“人之脑为髓海,是谓上丹田,太乙帝君所居。”所谓“太乙”,即一身之祖宫,位居至尊无尚,是诸阳之会,万神总会之都。
所以《修真十书》云:“天脑者,一身之宗,百神之会,道合太玄,故曰泥丸。”《道枢·平都篇》亦云:“天脑者,一身之灵也,百神之命窟,津液之山源,魂精之玉室也。
夫能脑中园虚以灌真,万空真立,千孔生烟,德备天地,洞同大方,故曰泥丸。泥丸者,形之上神也。”
九宫虽各有神君居之,又各自司命,然均听命于泥丸君。泥丸君统帅诸神,为脑中之脑,脑中之中心,核心之核心。
各宫神君各司其职,司命下属。如《道藏·太上老君内观经》谓曰:“太乙帝君在头,曰泥丸君,总众神也。
照生识神,人之魂也。司命处心,纳生之也。
元英居左,制三魂也。白元居右,构三魄也。
桃核住脐,深精根也。照诸百节。
生百神也。所以周身不空也。
文气入鼻,灌泥丸也。所以神形固安也。
运动住止,关其心也。所以谓生由然也。”
各宫神君,上下左右互用而相应,均在泥丸神君统一协调下发挥整体神明之德。《道藏·指玄篇·修仙辨惑论》把泥丸君在人之机体生命活动中之至关重要作用,故《云笈七签·元气论》把它与人体健康联系在一起:“脑实则神全,神全则气全,气全则形全,形全则百关调于内,八邪消于外。”
由于泥丸与生死联系在一起:“中间一宫,谓之泥丸。……乃元神所住之宫,其空如谷,而神居之,故曰谷神。
神存则健,神去则死,日则接于物,夜则接于梦,神不能安其居也。”正因为泥丸有神所居,真气存于内,为人生命中枢,所以《素问·刺禁论篇》强调指出:“刺脑,中脑户,入脑立死。”
脑死亡才是生命真正终结。 泥丸君与各神君之所以能发挥神明作用。
还有下列两个原因:一为泥丸与全身百节相通:周楣声《黄庭经医疏·至道章·第七疏注》“至道不烦存决真,泥丸百节皆有神”时云:“在这一大泥丸之中,其中不同节度,皆能与全身各部的神气息息相通。”各脏腑之神气能通过“息息相通”之路,上潮泥丸,同时,泥丸之神明又能通过“息息相通”之路,下行脏腑和各节度,从而形成上通下达之传达通路,而效神明之德。
二为泥丸与肾气相通。《道枢·黄庭篇》云:“肾者,其左少阴,其右太阳,上通诸气,常随呼吸而出焉,内灌于生门,上入于泥丸,上下流通,如日月之运行。
心之动静、呼吸、心宫常存诸也。气者出入于下丹田,流注于身。”
从而形成肾→脑→肾→全身神气之路,以致肾气随呼吸出入,上潮于脑,使脑效其神明之德。
2.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可在红军看来,不过像在脚下滚过的泥丸。
〔五岭逶迤(wēiyí威移)腾细浪〕大庾(yǔ宇)、骑田、萌渚(zhǔ煮)、都庞、越城等五岭,绵延(“逶迤”)于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四省之间。一九三四年十月,中央红军从福建、江西出发,沿这四省边境的五岭山道,越过敌人封锁线,向西进军。“腾细浪”是说险峻的五岭绵延起伏,在红军眼中只像水面吹起的细小波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乌蒙山绵延在贵州、云南两省之间,气势雄伟(“磅礴”),在红军看来也只像滚动着的泥丸。
3. 什么是泥丸
1词语解释【拼音】:níwán【英文】:[small muddy pill]【解释】:泥质小圆球【词语解释】:(1).比喻脚下的坎坷路程。
汉·刘向《说苑·杂言》:“ 随侯 之珠,国之宝也,然用之弹,曾不如泥丸。”(2).道教语。
脑神的别名。道教以人体为小天地,各部分皆赋以神名,称脑神为 精根 ,字 泥丸 。
《黄庭内景经·至道》:“脑神 精根 字 泥丸 。” 梁丘子 注:“泥丸,脑之象也。”
明·宋濂《陈彦正丹室铭》:“阖辟泥丸,天行空飞。”(1).即泥洹。
宋·苏轼《次前韵寄子由》:“泥丸尚一路,所向馀皆穷。”(2).指人之死。
《古谣谚·时人为庞世谣》:“泥丸之日无吊宾。”参见“ 泥洹 ”。
(3)脚下滚动的小泥球,这里隐含着不把困难放在眼里。**《长征》诗:“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2中医解释泥丸,气功术语。指脑或脑神。
《黄庭内景经·至道章》:“脑神精根字泥丸。”务成子注:“泥丸,脑之象也。”
一说为上丹田异名。一说百会为泥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