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怎么写诗的作文
看着手上的唐诗宋词,我突发奇想,我已经不小了,我能不能作一首诗呢?我冥想了一会儿,就象瞎子摸象一样,不懂。
所以我跑向能诗善画的叔叔那去。 “叔叔,写诗的要点是什么?”我急着问。
“1.诗句简短而意义丰富,2.诗要分行,3.诗的韵律感、节奏感较强。4.出美丽的想象(从平凡中看出不平凡)。
5.出动人的情意(加入感情)。这就是写诗的要点。
必须好好斟酌。”叔叔平静地说。
“诗句简短意义丰富……”我一直在重复着叔叔所说的几句话,想了许久,悟出了一些明理,我便开始动笔。 我准备写美丽的景色,取个题目《江南阅景》,第一句,我写道“空中飞花几多愁”,愁字体现了我当时的心情,不错!第二句写柳树“江边柳数几多柔”,对,柔字体现柳条飘动的情景,第三句写大雁“碧天大雁掠成行”,最后一句写总结“此景清美化心愁”。
嗯,写得很美,总体就是“空中飞花几多愁,江边柳数几多柔。碧天大雁掠成行,此景清美化心愁。”
读读,咦?诗中有两个“几多”,重复,我改什么好呢?“空中飞花飘散愁。”?不行不行,这样意思都变了,那“空中飞花飘扬愁。”
吧!可以,就用这个了! 我的第一首诗“空中飞花飘扬愁,江边柳数几多柔。碧天大雁掠成行,此景清美化心愁。”
它的大概意思就是:空中飘着的飞花飘着我的忧愁,江边的柳树显得那样温柔。蓝天上大雁成一行行,这清丽的画面使我的忧愁全都化开解开了。
我拿着诗奔向叔叔……。
2. 诗歌怎么写
祖国,感谢您! 感谢您赐予我金色的生命! 黄皮肤,黑头发,黑眼睛, 让我的身体里流着炎黄子孙的热血! 祖国,感谢您! 感谢您给予我优美的环境! 游黄山,登长城,过三峡, 让我在这青山绿水中自由地徜徉, 祖国,感谢您 感谢您传授我渊博的知识! 学天文,习地理,明历史, 让我在知识的海洋中尽情地遨游! 祖国,感谢您 感谢您所给予我的一切! 千言万语,汇成一句: ——感谢您,我的祖国母亲! 终于还是要说再见了,在这个苍茫的夏天。
天很高,很蓝,栀子花的香气在风中飘散。 我们在黄昏的小路上最后一次的相携走过, 听到斜阳里有人在唱着我们曾经唱过的歌。
我们相视而笑。 这样的歌声让我们想起了那不再回来的从前, 想起了从前的日子里, 曾经看到的无数次别离。
我们也曾经在那些别离之外唱歌, 但今天轮到了我们。 我们在夏天的风里握别,说一声珍重,再见。
为了这次道别,我们用了整个的青春做为铺垫。 我们什么都准备好了, 这一生将再也不会有如此豪华而隆重的道别, 但泪水还是从我们的心底奔涌而出, 就象那些逝去了就再也不肯回来的年轻岁月。
你对我说,不要再流泪了, 过去的一切我们将永不忘怀,我们相信这世上还有永远。 但是为什么呢,抬起头的时候,我看见你的眼里也有泪光。
那就让我们痛痛快快的哭一次吧。 在这个夏天的风中,握着你的手, 让我们再想起在一起走过的日子, 想起那些不再回来的梦想, 让所有的一切在心中再一次的走过。
这可能是我们年轻岁月中最后的, 也是最温柔的夏天。 在这个夏天之后我们还将面对很多个四季, 很多次别离。
但不能再有这样的夏天了,不会再有这样的道别。 我们会把这个夏天一次次的想起, 想起所有的欢笑和眼泪,想起所有的清醒和沉醉, 也想起所有的友谊与爱情。
多年以后,我们会在某个相似的夏夜, 翻开那本泛了黄的纪念册。 所有的字迹都将模糊, 只有那朵被我们夹进本子的栀子花, 仍然保留着属于这个夏天的最后一缕香气。
3. 关于古诗的作文怎么写
前几天,老师开始教《将进酒》时,曾经问过一个问题:学习古典诗词有甚麽好处呢我回家以后想了想,脑袋里就蹦出了一个奇怪的念头:我何时第一次接触古典诗词呢中学不是。小学也不是。幼稚园差不多吧!等家人一下班,我就马上询问他们,妈妈告诉我,应该是入读幼稚园不久,外公便教我念唐诗。当天晚上,我细细回想那时的情况,记忆虽然模糊,但仍依稀记得当时我拿着一本外公以及妈妈的唐诗手抄本,他们耐心地逐字逐句教我。《新嫁娘》,《嫦娥》,《回乡偶书》,《游子吟》全都念得滚瓜烂熟。以后,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我听到妈妈念《木兰辞》,觉得十分有趣,要求她教我,但教了很多遍,我老是记不牢,当她被我烦得不行的时候,我终於记住了,那时我才九岁,比同龄的学童早了好几个寒暑就学懂了,我很高兴。妈妈常说我背诗记得牢,最不好的是我只记得诗句,对作者,诗意全不理解。即使到了现在,我还是觉得作者的感情与诗词的内容最难理解,果然就是三岁定八十。
从小就接触诗词,令我更透彻地明白它们的好处。它们就像一枝已经沾上颜色的画笔,只等待着替我们上色,令我们再添上一层中国的浓厚文化气色;它们有时又像一件华丽的衣服,当我们把它穿上,犹如披上一件富有中国悠久历史的典雅外衣;它们更像一枝充满油墨的钢笔,每当写文章时引用它们,就使人觉得我们的肚子里又多了一点墨水。这些所有源远流长的诗,词,曲都有着光辉灿烂的色彩,我们要努力学习,继承这些瑰宝,使它们万古长青。
4. 我最喜欢的一首诗作文怎么写
诗,是一座金碧辉煌的仓库,里面有挖掘不完的宝藏;诗,是一门高深莫测的学问,等着我们去探索;诗,是美的享受;诗,是快乐的体验。历代诗人借诗抒情,千万首诗都是经典,让人回味无穷。
唐朝是诗歌鼎盛的年代,太多数诗人出此于唐朝--李白、杜牧……在许多诗中,我最喜欢的是孟郊的:“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的三春晖。”每当吟诵它,我就想到了我的母亲。高尔基曾经说过:“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是啊!母亲是多么的伟大啊!母亲与儿女情深如海,而母亲那无私的爱,作为儿女应该怎样报答呢!母爱是无私的,母爱是伟大的。母亲如水,是多么清凉;母爱如雪,是那么洁白;母亲如雨,滋润着我们的心灵;母爱如风,轻轻地抚摸着可爱的小脸蛋儿;母爱是无私的,无价的。
孟郊的《游子吟》是我最喜欢的一首诗。如此有韵味,又如此让人回味!
5. 诗歌作文怎么写啊
第一:诗歌的题目 诗歌的题目一般是整首诗歌的灵魂,需要仔细提炼。
也可以是诗歌内在的主线,类似小说的主体思想。当然,诗歌的题目也可以是一个简单的代号而已,那是对于诗歌内容相对比较丰富的而言,在这里,并不提倡把诗歌的题目代号化。
第二:诗歌的长度 总体说来,诗歌的长度没有严格的限制,可以长,长到几时行乃至几百行;可以短,短到只有几行,甚至几个字。但是,诗歌本身有一定的语言张力在里面,要根据语言的张力而定,不可肆意缩短和延长。
要根据诗歌的语言的张力来定,不能过火,也不可不足,这两者都不是好的选择。 第三:诗歌的立意 诗歌本身可以无立意,可以有立意,但是要根据语言和技巧来定是否需要立意。
严格的来说,诗歌的立意同小说的立意不同,但,也可以参考小说的立意来给诗歌立意。诗歌的立意不象小说那样要求严格,诗歌的立意仅仅是一条线索而已,如果要具体的说诗歌的立意是没有办法讲清楚的,因为诗歌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更不可能谈到写成什么理论性教材。
具体的说,诗歌的立意是一个瞬间的事情,脑子中形成诗歌的句子的时候,立意已经产生,可能产生的仅仅是几个字或者几个词,但是,立意跟随的就是这几个字或者词产生。 要是非得将立意说明白的话,可以参考小说的立意去定;但是,还要根据诗歌的题目来定,诗歌的题目本身就是诗歌要围绕的中心,所以,一个诗歌的题目可以简单的认为是诗歌的立意所在。
第四:诗歌的语言 诗歌的语言运用相当复杂,在这里仅仅讲几个重点。诗歌的语言要求精炼而且要有张力,就是所谓的短小精悍。
掌握语言的火候。所谓语言的火候就是要掌握好诗歌的本身对于语言的要求,不能过火,不能可意把主旨拔高,不可肆意的宣泄,但是,也不可不足,不可将主旨压缩,不可萎靡的沮丧。
要有内在的音乐感。音乐感,就是写出来的一首诗歌要可以朗朗上口,可以把诗歌用唱的形式唱出来,要语言优美,精炼,不能拖沓,严格的要求不能拖泥带水。
一首好诗是可以直接谱曲,可以直接让歌手唱出来的。 要有内在的张力。
张力就是诗歌的弹性,象小说的语言的弹性一样,不可太长,也不可太短,至于诗歌的长短,要根据诗歌的立意而定,不能拖沓。 如果讲诗歌比喻成河流的话,这条河流无论怎么流,始终在河岸里面流动,始终不会象两岸泛滥。
散文则不然,你可以将两岸完全淹没,也可以只在河岸里流淌,这个就是诗歌和散文的相对的区别。所以,诗歌就是一条河流,一条从不泛滥的河流。
第五:诗歌的技巧 诗歌的技巧是最复杂的事情了,但是,总体上来说,诗歌和其他文体的写作基本都要经过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就是: 1, 意识流阶段,也就是纯意识的流动性创作,脑子中想到什么就写什么,一种没有章程的写法。 2, 运用各种技巧,提纲契领阶段,也就是根据自己的写作的意图、构思和立意去选择自己适合的写法去创作,一般搞写作的人可以从当中看出其写作的意图,和明确的主线,以及准确的立意,是一种循规蹈矩的类似在道路上面看着路标前行的创作阶段。
3, 无我的阶段,也就是已经熟练掌握了各种的技巧,可以不用提纲已经可以进行创作,类似技巧跟着你在走的阶段,类似在天空自由飞翔的阶段性创作,已经把各种的技巧融会贯通,不需要再去找什么技巧,技巧自然不自然的就流露出来的阶段。 但是,无论哪个阶段都离不开技巧这两个字。
但是,诗歌的技巧比起其他的文体的创作的技巧要相对复杂一点,不过,与其他文体的技巧也有相通之处。 诗歌的技巧之一:丰富的想像力 想像力在诗歌创作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一句话说:“你没有丰富的想像力可以成为好的小说家,哲理学家,或者政治学家,但是绝不可能成为好的诗人”。
这句话很正确,但是,还有一句话说:“诗歌来自胡说”,当然,诗歌不是在胡说,但是,这也恰恰说明了诗歌的创作的形象性,与诗歌的创作的想像力的体现。 丰富的想像力是诗歌创作者所必须的不能摒弃的技巧之一,是有重要作用的。
大气,讲的是要有时代气息,让读者感触到时代的脉搏。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变迁,大凡经久不衰的诗歌都有其大气所在。
李杜齐名,为什么老杜被称为诗圣,而老李却只被称为诗仙呢?因为从杜圃的诗中可以看出一代大唐的风貌。有划时代意义。
李白放荡不羁,尽管诗风飘逸,但随意性大,也就屈居诗仙了。 灵气,指的是表象与内涵的幻化关系。
任何灵魂都要有个躯壳做表象,没有躯壳,光有灵魂,是不完美的,那会使人看不到,摸不着。所以,灵魂要通过表象来体现;表象要通过灵魂来塑造。
哪吒还要有荷花来化身呢,否则灵魂无所依。在诗歌中,灵魂体现了一种思想,一种意识。
但如何幻化就要全凭个人的悟性了。例如郭小川的《选队长》:“年轻的团支书竞聘生产队长/手中的规划图就是立下的军令状/掌声/掌声把小村托了起来/托起来/放在他宽阔的肩上。”
后数第三句幻化得就相当好。这里的掌声代表大家的信任。
6. 关于诗的作文
陆游的爱情 陆游是南宋的伟大诗人,流传下来的诗近万首,从陆游诗的两大主题可以看出陆游的思想境界:其一写抗金杀敌,要恢复国家疆土,风格悲愤激昂;其二写日常生活和景致,意味深长,清新隽永。
所以陆游既是爱国的热血男儿,又是热爱生活的艺术家。陆游诗的风格源自江西诗派,他前一方面的诗雄奇奔放、酣畅淋漓,其爱国情怀和英雄气概突破了之前的每一位诗人,包括江西诗派的鼻祖杜甫。
在诗歌理论方面,陆游提出 “功夫在诗外”,强烈要求诗人投入生活。作为南宋诗坛领军人物,陆游开辟了一个时代的诗歌气象。
自古才子多情,陆游也不免于儿女情长。宋词中有陆游的一首《钗头凤》: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东风恶, 欢情薄, 一怀愁绪, 几年离索。错,错,错!春如旧, 人空瘦, 泪痕红浥鲛绡透。
桃花落, 闲池阁, 山盟虽在, 锦书难托。莫,莫,莫!据传这首词是写于陆游与前妻唐琬在绍兴沈园相会之时。
民间流传下来的说法是,陆游跟唐琬是表妹,从小一起长大,青梅竹马,成年之后陆游迎娶了唐琬,夫妻和睦,但陆母看媳妇不顺眼,让陆游把唐琬休了。陆游和唐琬各自再婚,一个偶然的机会,他们在沈园相会,双方对过去的情感恋恋不忘,但又不能表达,于是陆游在沈园壁上题下这首《钗头凤》抒发心中感伤。
有了这个背景,这首小令无需解释,个中痛彻肺腑、欲爱不能的情感力量也能让人深切感受。对于陆游与唐琬的沈园相会,《宋史》只字未提。
《宋史•列传第一百五十四》记载了陆游生平,洋洋千言,独不见沈园相会。可能官方觉得男女之事不足道,就把沈园相会省略掉了。
可是,陆游与唐琬的感情纠葛,从《钗头凤》来看当确凿无疑;而沈园对于陆游的意义竟是终生不能忘怀,在长达五十多年里,陆游诗中多次提及沈园,陆游对于那一段情感刻骨铭心的感受,临终不减少年情怀。陆游与唐琬的故事最早见于宋人陈鹄的笔记《耆旧续闻》:余弱冠客会稽,游许氏园,见壁间有陆放翁题词,笔势飘逸,书于沈氏园。
辛未(1151)三月题。放翁先室内琴瑟甚和,然不当母夫人意,因出之。
夫妇之情,实不忍离。后适南班士名某,家有园馆之胜。
务观一日至园中,去妇闻之,遣遗黄封酒果馔,通殷勤。公感其情,为赋此词。
其妇见而和之,有“世情薄,人情恶”之句,惜不得其全阕。未几,怏怏而卒。
闻者为之怆然。此园后更许氏。
淳熙间,其壁犹存,好事者以竹木来护之。今不复有矣。
陈鹄是晚于陆游几十年的人物,《耆旧续闻》所记应当可信。只是民间有两个传闻得不到证实:一是陆游、唐琬为表兄妹关系;二是唐琬因为生不了孩子被休。
关于第一个问题,南宋刘克庄《后村诗话》、清代沈辰垣《历代诗余》都没有提及陆、唐为表兄妹,只是南宋周密的《齐东野语》中说“(唐琬)于其母夫人为姑侄”,周密还引述了陆游的几首关于沈园的诗,把陆游写诗时的情境描述得如同身临其境,不过,这更像是推测了。对于周密这种天马行空的纪录,须慎重采取其说法。
那么唐琬因何被休呢?《耆旧续闻》、《历代诗余》都是说“不当母夫人意”,《后村诗话》说“二亲恐其惰于学也,数谴妇。”。
如果说是一对小夫妻过于甜蜜,老人家怕耽误了陆游的学业,训斥一下就罢了,何必休妻?刘克庄的说法得不到支持。那么一定是婆婆不喜欢媳妇。
陆家书香门第,讨到唐琬这样的媳妇定然不会差,唯一的可能就是小夫妻太甜蜜了,婆婆感觉儿子跟自己疏远了,不高兴。婆媳关系在中国社会是个千古难题,婆婆吃媳妇的醋,这样的事也不少,我们只能推断陆母不是一个开明的婆婆。
至于唐琬没给陆家生子而被休的说法,一是没有史籍记载,二是不符合封建社会习俗。因为唐琬到陆家时间不长,而且即便不孕可以纳妾传宗接代。
李清照就是这样,她没有生孩子,但赵明诚家没有把她休掉,而是纳妾生子。所以这种说法得不到支持,最关键的原因,还是在陆母。
撇开历史的模糊部分,陆唐之间深挚的伉俪之情因不久以后唐琬郁郁而终而成为绝唱,唐琬以死宣告了对封建社会恶性婆媳关系的控诉。由此我们想到《孔雀东南飞》中,焦仲卿、刘兰芝的故事是何其相似,鸳鸯两散,情各一方,有情人偏得分离。
焦仲卿得知刘兰芝自尽后,也“自挂东南枝”;跟焦仲卿不同,陆游还有远大的报国理想,他还不能选择绝路。这两个故事的根源都在于“百善孝为先”支撑的婆婆强势,导致了畸形的婆媳关系。
母子连心、伉俪情深,二者不可偏废,需要儿子两方斡旋沟通,但是在封建社会下,“孝”这个东西成为破坏儿子中立态度、摧残夫妻感情的最好武器,陆游不能幸免。据说,唐琬死前和了一首《钗头凤》: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
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栏。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
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如果说陆游的词还只是怅然悔恨的话,这首词简直是字字泣血了。
《耆旧续闻》没有纪录完整的唐琬词,只说有“世情薄,人情恶”句,同时代的其它笔记中也没有唐琬的词,只是到了清代,沈辰垣编的《历代诗余》中,才纪录了唐琬《钗头凤》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