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篆刻,边款怎么刻
边款刻制的方法,大约可分三种:切刀刻、冲刀刻、划刻。前两种所用的刻刀是平口双刀,后一种是用三面刃的尖刀刻成的。
用切刀法刻边款,是一般篆刻家最乐于使用的方法,刻制时持刀如持毛笔状,将刀口右侧着石,用力下切,如刻「点」,则纯以右边刀尖下压并向左上方略抬而成,自然形为一小三角形。刻「横划」,则将刀口放平,以右边刀尖下压,并稍向左前方推动,便成为一个弦长钩短的不等边三角形,而弦的部份,往往是平的或略向上扬的,与书法的横划一样。刻「撇」的时候,与横划相同,但用刀的方向不同,是由右上方着刀下压,向左下方略推即可。「竖划」的刻法是由笔划开始处入刀下压,如划短则一刀可成,划长则渐向下冲移,至笔划尽处为止。刻长划多兼用冲刀,尤其是长的直划,常常如此。刻「钩」则除刻直划如上述外,并另起一刀,由直划下端着石,向左前方推动,自然便连成一钩。刻「捺」多借长「点」为之,由下方向上刻,使长点之虚尖,对准应连接的部份。如必需刻成一捺时,则由长点之下端,另起一刀,用刀口左面刀尖对准长点尽止处,而向右方压切,则虚尖在右方,而形成捺的形式。(附图一参考)
冲刀的刻法,与切刀着力点大致相背,拿刀的方法也不一定与切刀法相同,大多用「推刀」的刻法来刻。如刻一横,切刀着力在右下角,刀也是从右下角入,但冲刀法则由左边处处入,向右面实处冲刻。切刀法刻出的笔划宜短,而冲刀法刻出的笔划可长些。切刀法是石不动而刀动,何雪渔、丁敬身便都如此。冲刀法比较雄厚疏落,而切刀法则整饬工稳。
切刀与冲刀之外,有直接用尖刀划刻成字的,刻法与写字相同,但用的刀是三面刃(或四面刃)的尖刀,因为用这种尖刀来刻的边款,大多是草书,刻时腕力要强,方能与写字一样,使转向背,均能刻出。清代的邓石如、吴让之便是能手。但也有先以莫书写在右侧上,再用冲刀的方法刻出的。
——摘自《中国美术家论坛》
2. 【怎样往篆刻石上写字】
中国文字随着时间的绵延、空间上的歧异发展,蕴涵了动人的多样风貌,在印面之内跌宕生姿,以一种有情、有致的方式呈现出来,小小方寸之内充满了时间的古朴和空间的浑厚,虽几经更迭,仍能以温润的光泽、古雅的韵趣,引人玩味,这就是篆刻的艺术.其实,在古代,凡属于雕玉、刻石、镂竹、铭铜的范围,无不叫做「篆刻」,玺印的制作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而已.到秦始皇时,将全国书体作综合整理,书分八体,印面上的文字就叫「摹印篆」.新莽定六书时称之'「缪篆」,从此便明定篆书为印章印文的使用字体.唐宋之际,由于文人墨客的喜好,虽然改变了印章的体制,但仍以篆书作印.直到明清两代,印人辈出,篆刻便成为以篆书为基础,利用雕刻方法,在即面中表现疏密、离合的艺术型态,篆刻遂由广义的雕镂铭刻,转为狭义的治印之举.中国具有艺术价值的印章镌刻.因古代印章多采用篆书入印而得名.篆刻也流行于日本等国.中国印章随着时代的推移和使用者的不同有不同的名称.秦以前印章称为□(同玺).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规定皇帝用玺,一般人的印章称印.汉代皇帝、皇后、诸王等所用印章称玺,官印、私印又出现章、印章和印信等名称.唐代称宝.宋元以来官印和私印又有记、朱记、关防、押、图章、戳子等名称.传统认为,篆刻必先篆后刻,甚至有“七分篆三分刻”之说.篆刻本身是一门与书法密切结合的艺术.篆刻家的作品与刻字铺师傅刻出的领工资用的印章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是“写”的,讲究章法篆法,后者是靠“描的”,并不计较章法篆法.不研究篆刻不讲究章法刻出的印必然十分僵板.故学习篆刻的同时一定要十分认真地选择篆书碑贴临写,经过一个阶段的训练,便会明显觉得篆印时的便利,不少初学者重刻轻写,往往事倍功半.篆刻是一种“方寸之内”的文字艺术,从广义上来讲,先有篆,而后有刻,后有章法,再有刀法.篆法是篆刻的基础.刻是篆写效果的体现和抒发.从艺术上来讲“书画同源”.书法和篆刻是两姐妹.书法是篆刻的根本.“印从书入,书从印出”.只有弄通书法尤其是篆法,才能治好印,创作出象样的作品.书法讲究线条、结构、章法布局,篆刻也同样如此.但是书法又不等同于篆刻,因为书法是用毛笔写字,篆刻是用铁笔;写书法用的是纸,而篆刻用的是印石.书法和篆刻虽然有密切联系,又有区别,两者都有章法,篆刻章法中的挪让、离合的艺术手法和书法又不一样.因此说,书法家不一定是篆刻家,篆刻家也不一定是书法家.如果一个篆刻家同时又是一个书法家的话,他的篆刻艺术水平,一般地说是要高一些的.书法是篆刻的优先条件,篆刻家应当争取成为一个书法家.再谈到篆刻与绘画的关系时,似乎更密切一些.在作品上钤盖印章,不光是为了证明书画的真膺,更是为了充实和丰富画面,增加艺术效果.若印章钤盖得当,还能起到画龙点睛、压稳重心等笔墨所起不到的作用.篆刻艺术的核心是文字造型.篆书入印,要经作者进行艺术处理,要运用虚实、挪让、屈伸、呼应等加工.文字的线条,是由章法支配的,所以极为生动活泼,富有艺术性,能给人们以精神上无限的艺术享受.篆刻艺术自兴起至今,已成为欣赏艺术.但是欣赏篆刻艺术,首先必须理解篆刻艺术的本质,掌握篆刻学领域的知识及有关理论,否则就无法对作品分析评价,因为评价篆刻艺术的优劣是有标准的,不可仅凭个人的想象,你说好就好,你说不好便不好.篆刻艺术是一门实实在在的学问,不是“雕虫小技”,当然也不是高不可攀.然而要使篆刻艺术达到较高境界,只有具备多方面的知识修养,才能真正地做到“有笔尤有墨”而不是只有“刀与石”.我们学习篆刻艺术,不是“厚古尊今”,而是在继续传统艺术的同时,取其精华,古为今用.只有通过学习它,才能掌握它,才能推陈出新,发扬光大.。
3. 篆刻简介怎么写
篆刻二字,最初见於杨雄的法言:「童子雕虫篆刻是也。」篆刻有广义与狭义两种解释。狭义的篆刻专指后人所谓的治印之学;广义的篆刻则泛指一切雕琢技法。
篆刻也是刻印印章的一种,但却是艺术家将学术,素养化作个性所表现出来的艺术。
分类按照印文的凹凸,可以分为朱文印(阳刻、阳文)和白文印(阴刻、阴文)。 按照用途和使用场合,可分为官印、私印。 其它分类如肖形印等等……
中国篆刻史
殷商
中国篆刻史即是一部印章的历史。有一种观点认为,印章起源於夏・商・周时期,其证据为出土於河南安阳(商朝晚期都城殷墟所在地)的三枚殷铜玺。不过也有很多质疑的声音,认为这三枚铜玺并非殷商之物。
战国时期
现存最古老的印章,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先秦时期的印章叫做鉥,故这一时期的印章统称为古鉥。这些印章的材质多为铜质,但亦有采用银质或玉质。朱文(阳刻)、白文(阴刻)印均有发现,印文书体使用六国古文。在战国时期政治、经济大发展的历史背景下,印章成为君臣关系、商品贸易的重要凭证,并广泛用与竹简与木简的封泥上。除文字印外,还多见内容为绘画图案,特别是动物图案的装饰性肖形印。这种肖形印的存在延续到六朝时期,随后逐渐消失。
发展
秦始皇的玉壐已用小篆刻制。
篆同瑑,篆是一种书体,一般说法就是用篆书来刻制印章便是篆刻。印章由文人自己动手刻制,传说是在明末,传说王冕发现用花乳石可以刻印,继而文彭、何震大力投入,篆刻一艺於是广为发展。比较可靠的资料,酷爱印章艺术的文彭,原先自己写印稿子请工匠雕琢;偶然机会遇到市场上有人卖一种叶蜡石,是种青田石的灯光冻,发现这种石质可以雕琢,於是自己动手刻印。 后起之苏宣、朱简、汪关等带领,风气大盛,篆刻遂与书、画分庭抗礼,成为中国美术之一环。当型态成熟之后,逐渐有了不同的风格,而风格的异同,汇集成不同的流派。程邃、巴慰祖、胡唐、汪肇龙为徽派四大家。 清初至中叶,丁敬、黄易等人摆脱徽派影响,从汉印再出发,开创浙派,这两大流派主掌了整个印坛。稍后,邓石如精於书法,特别是篆文隶书,结合书与印,所谓《印从书入,书从印出》,不再囿於古印,有了新的面貌,这一风格延续到目前影响极为深远。清末民初,黄士陵、吴昌硕、齐白石诸大家,各有风貌。
4. 篆刻印章的边款该怎样刻,内容都有哪些
刻边款,篆、隶、草体多用双刀。行楷多用单刀,即一刀一笔。镌刻边款,可按笔顺刻。明人文彭所刻边款,沿用了刻碑帖的方法,即先将字写在印章上面,然后用双入正刀刻出,字体线条流畅,但缺乏苍古之气,今人运用很少。黄易沿习丁敬用单入切刀法刻边款。据传,黄风气镌刻边款右手握刀不动,左手拿石章就锋而刻。每刻一字。印章必旋转多次,方寸之地刻上百十字,印面光洁如初,别有一番风韵。近代赵之谦、吴昌硕、陈师曾、齐白石等篆刻大家刻款,使用的也是丁黄之法。其中,白石老人刻款,先将横画一次刻出,旋印后再刻竖现,最后补齐其他笔画,字体刚劲古拙,自成一格。
初学者镌刻边款,最好使用行楷小字。行楷小字一般都是直接奏刀。但运刀时要注意行气,并用刀角入石,用力钉下。刻“点”时,将刀角插入石内,自下而上用力一按即可。刻“横画”时,先用右刀角着石一按,刻出横画收笔韵味。然后,自右向左横向行刀,至笔画终点,用右刀角向左弯一按即刻出起笔。刻“竖画”时,先将右刀角锲入石内,自上而下向前行刀,至笔画终点便可。“长撇”刻法也是将右刀角入石,先重后轻向左一冲即可。行楷中很少有捺笔,边款中的捺笔多为“反捺”(即长点)代替。总之,镌刻边款,要注意发力适度。否则,会因用力过猛而刻“花”。
另外,镌刻边款还需要注意石质的优劣。行刀时,用力要有轻重之分。石质松脆的宜轻不宜重,过重则笔画崩成一片,无法辨认。但过轻也不好,过轻拓出的边款字迹不清,影响印章的整体效果。
5. 初学篆刻要注意哪些
第一个,你要有工具,和石头,首先要学会在把石头磨平,在上面抹上黑墨,然后用铅笔写好字,(反体字)然后用刀顺着铅笔印划下去,但不要太用力,以勉全部划坏,这是方法,你要多多练习就行了。
捷径:
篆刻的捷径说起来,并不多,因为是传统的文化,自古就有,没有太多的捷径,
1,你要多多看其它作者的作品,
2.你可以到一些书画市场看看,别人怎么下刀的,我以前经常去沈阳八一公园里面看人家刻字,运刀的手法,基本上自己也能刻,但是不流利,而且,刻的石头还有很多讲究,什么,仿古呀,什么篆体呀,以篆体为主的雕刻,有的石头还有打破一点,以达到仿古的效果,除了上面所说的,你应该常常动刀,在一些软的物体上,比如,自己找到一块比较好刻的石头,每个石头的硬度都不一样的,不信吧,其实是真的,
3.,你可以真的拜访一些书画老师,艺不压身嘛,人家也不是不教你,怕是你不学,因为,上面我说了,这是传统的文化,现在有多少喜欢呢?
多看看书上的字体,和刀刻的方法,有的书是讲的,自己一定多动刀,这也是古人所讲的,实学之,实践,学习体会,才是进步的方法。
6. 如何刻印章
视频介绍每当看到字画上的红印,就有种“哇,好厉害”的感觉,你小时候是否还用橡皮制作过印章呢?今天我们就教大家如何在家里自制印章。
您将需要记号笔铅笔印油毛刷白纸复写纸印材刻刀1、根据刻刀的硬度和自己的喜好选择印材,常见的印材有石章、有机玻璃、玉石等。注意:刻刀的使用说明上会写明适合篆刻的印材,玉、瓷及水晶等坚硬材质并不广泛适用。
2、确定好要刻的内容,在篆刻字典中查找自己想要的字体。提示:具备一定的书法基础,加上一点创意,能让你的印章更与众不同。
3、在半透明纸上写下要篆刻的内容,选择不同的构图和字型,绘制多个模板,再从中选出最满意的一个。4、将模板纸片翻一面,根据看到的反面构图,将字型描绘到印材上。
提示:要是没有把握把字描绘好,可先用铅笔在印石上画下淡淡的草稿,再用记号笔描绘。要把握好粗细,在接下来的篆刻阶段只需刻画线部分。
5、在画线部分上用刻刀篆刻,石粉过多妨碍篆刻时,可用旧牙刷扫除粉末。提示:初学者没法控制好刻刀的走势,可以先用刻刀在印石上轻轻地刻下细纹,再慢慢加深,不要急于一气呵成。
注意:新的刻刀刀刃上涂有防锈油,使用前需擦去。6、初步刻好后,用刻刀轻轻击打印章边缘,这样,边角的效果就能显得自然些。
7、用印泥在纸上试印,看看效果,确定哪些地方需要修改。您知道吗?在秦以前,无论官印私印,都称为玺。
秦统一六国后规定,独有皇帝的印称为玺,其余都只称为印。
7. 如何刻印章
您将需要记号笔铅笔印油毛刷白纸复写纸印材刻刀1、根据刻刀的硬度和自己的喜好选择印材,常见的印材有石章、有机玻璃、玉石等。
注意:刻刀的使用说明上会写明适合篆刻的印材,玉、瓷及水晶等坚硬材质并不广泛适用。
2、确定好要刻的内容,在篆刻字典中查找自己想要的字体。
提示:具备一定的书法基础,加上一点创意,能让你的印章更与众不同。
3、在半透明纸上写下要篆刻的内容,选择不同的构图和字型,绘制多个模板,再从中选出最满意的一个。
4、将模板纸片翻一面,根据看到的反面构图,将字型描绘到印材上。
提示:要是没有把握把字描绘好,可先用铅笔在印石上画下淡淡的草稿,再用记号笔描绘。要把握好粗细,在接下来的篆刻阶段只需刻画线部分。
5、在画线部分上用刻刀篆刻,石粉过多妨碍篆刻时,可用旧牙刷扫除粉末。
提示:初学者没法控制好刻刀的走势,可以先用刻刀在印石上轻轻地刻下细纹,再慢慢加深,不要急于一气呵成。
注意:新的刻刀刀刃上涂有防锈油,使用前需擦去。
6、初步刻好后,用刻刀轻轻击打印章边缘,这样,边角的效果就能显得自然些。
您知道吗?在秦以前,无论官印私印,都称为玺。秦统一六国后规定,独有皇帝的印称为玺,其余都只称为印。
8. 篆刻简介怎么写
篆刻艺术,是书法(主要是篆书)和镌刻(包括凿、铸)结合,来制作印章的艺术,是汉字特有的艺术形式,迄今已有三千七百多年的历史。
简介 早在殷商时代,人们就用刀在龟甲上刻“字”(即现代称为甲骨文)。这些文字刀锋挺锐,笔意劲秀,具有较高的“刻字”水平。
在春秋战国至秦以前,篆刻印章称为“玺”。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规定“玺”为天子所专用,大臣以下和民间私人用印统称“印”。
这就形成了帝王用印称“玺”或“宝”,官印称“印”,将军用印称“章”,私人用印称“印信”。 篆刻的「篆」字,古时写作「瑑」,从玉字旁。
凡是在玉石上雕琢凹凸的花纹,都叫做“瑑”。后来竹帛成为通行的书写用具,于是篆字的形符,也由“玉”改为“竹”。
其实在古代凡属于雕玉、刻石、镂竹、铭铜的范围,都可称为“篆刻”,印章的刻制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而已。到了秦始皇时,将全国书体作综合整理,书分八体,印面上的文字叫“摹印篆”;王莽定六书时,称为“缪篆”,从此便明定篆书为印章印文的使用字体。
唐宋之际,由于文人、墨客的喜好,虽然改变了印章的体制,但仍以篆书作印,直到明清两代,印人辈出,篆刻便成为以篆书为基础,利用雕刻方法,在印面中表现疏密、离合的艺术型。 广义的雕镂铭刻,转为狭义的治印之学。
而此治印之学也有人直接称为“刻印”、“铁笔”、“铁书”、“刻图章”等。 在2009年9月28日至10月2日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中国申报的端午节、中国书法、中国篆刻、中国剪纸、中国雕版印刷技艺、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中国传统桑蚕丝织技艺、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妈祖信俗、南音、南京云锦织造技艺、宣纸传统制作技艺、侗族大歌、粤剧、格萨(斯)尔、热贡艺术、藏戏、玛纳斯、花儿、西安鼓乐、中国朝鲜族农乐舞、呼麦等22个项目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篆刻起源 篆刻,自起源至今的三千七百多年的漫长历史中,历经了十余个朝代。在这个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篆刻艺术出现了两个高度发展的历史阶段。
一个是战国、秦汉、魏晋六朝时期,这一时期的篆刻用料主要为玉石、金、牙、角等。它被称为“古代篆刻艺术时期”,它的篆刻艺术特点主要是以时代来划分。
篆刻发展到了唐、宋、元时期,则处于衰微的时期。在这一时期,由于楷书的应用取代了篆书,同时官印和私印根本上分家,篆刻艺术走上了下坡路。
这种形势到了元末出现了转机,画家王冕发现了花乳石可以入印,从而使石料成了治印的理想材料。到了明代,篆刻艺术进入了复兴时期。
明清以来,篆刻又迎来了它的第二个发展高峰期,它的篆刻艺术特点主要是流派纷呈。在这一时期文彭、何震对流派篆刻艺术的开创起了重大的作用。
文彭是文征明的儿子,是他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发现了“灯光石”冻石可以当做治印材料。经过他的倡导,石材被广泛的应用。
在这以后的一段时期内篆刻艺术流派纷呈现,出现了程邃、丁敬、邓石如、黄牧甫、赵之谦、吴让之等篆刻艺术家,一时间篆刻艺术呈现出了一派繁荣的景象。 直至近现代篆刻大师吴昌硕、齐白石,从而形成了一部完整的中国篆刻历史。
篆刻艺术是书法、章法、刀法三者完美的结合,一方印中,即有豪壮飘逸的书法笔意,又有优美悦目的绘画构图,并且更兼得刀法生动的雕刻神韵。可称得上“方寸之间,气象万千”。
在我们游心赏玩之前,先要弄清楚篆刻的定义。篆刻是什么呢 它的解释,有广义与狭义的两种。
篆刻的“篆”宇,古写作“瑑”,从玉(说文的注释上说明:“圭璧起兆,瑑也。”),凡是在玉、石上雕琢凹凸的花纹都叫做“瑑”,后来,竹帛成为通行的书写工具,于是篆字的形符也由“玉”改从「竹」。
篆刻印章起源甚早,据《汉书 祭祀志》载:“自五帝始有书契,至于三王,俗化雕文,诈伪渐兴,始有印玺,以检奸萌”。 远在三千七百多年前的殷商时代,便盛行刻字艺术。
但印面并无本来意思的文字,只有象征血缘集团的记号,附加在同时代的青铜器或旗子上。虽说是记号,确有一定的读音。
到了周代,以青铜质为主的“周玺”大为兴起。各种大小形状都有,一般分为白文,朱文两种。
秦代是中国文字由“籀书”演变成为篆书的时期,印的形式也更为广泛,印文圆润苍劲,笔势挺拔。 汉代印章到达兴盛,史称汉印,字体由小篆演变成“缪篆”。
汉印的印形制、印纽亦十分精美。西泠八家的奚冈曾说:“印之宗汉也,如诗文宗唐,字文宗晋”。
唐宋之际,由于文人墨客的喜好,虽然改变了印章的体制,但仍以篆书作印。直到明清两代,印人辈出,篆刻便成为以篆书为基础,利用雕刻方法,在即面中表现疏密、离合的艺术型态,篆刻遂由广义的雕镂铭刻,转为狭义的治印之举。
篆刻种类 周玺印: 秦朝以前,不论官印或私印都不称为印,统称为“玺”。 这是中国印章最早的名称。
玺有大有小,大的几寸见方,小的只有几分。印质有铜有玉。
玺印采用大篆、籀文,布局松而不散,舒展自如,气势雄健挺拔。小玺则比较清丽。
秦汉官印: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对混乱的六国文字作了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