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语翻译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是出自《史记·刺客列传》里:当年燕太子丹在易水河边送别荆轲去刺秦王,太子丹和宾客以及荆轲的几个朋友,全体穿戴起白衣白帽,一同相送。
直送到易水旁边,今河北易县附近,挥泪诀别;高渐离击筑,荆轲合着音乐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悲壮的歌声激起了送行者无比悲愤慷慨的心情。荆轲唱着,头也不回地走了。
给后人留下了“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壮诗句。 战国策·荆轲刺秦王里也有记载 在中国文学史上,这样的事情是屡见不鲜的:一个本来不是诗人的人,在一个特定的历史场合,他有感而发的即兴作品,却成了千古绝唱。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句出自屈原的名作《离骚》,我们应该很熟悉了。意思是说:在追寻真理(真知)方面,前方的道路还很漫长,但我将百折不挠,不遗余力地(上天下地)去追求和探索。
这里的“修”我认为就应该解释为:(路)长。从文中来看,“修远”应是一个并列词,对应下句的“求索”。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就是说:前面的路程遥远而又漫长,我要上天下地到处去寻觅(心中的太阳)。 “修远”并非一个词,不可一并而论。
“修”及修为、学识的意思,体现了屈原一个至清的浪漫主义诗人的求索精神。而“远”即表示达到这种修为还有漫长的路要走,因此才有了下句“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乃屈原的代表作。
屈原疾楚怀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是一首宏伟壮丽的政治抒情诗,在中国文学史上有崇高的地位.它作于屈原放逐江南之时,是诗人充满爱国激情的抒忧发愤之作。
战国时代末期燕国的义士荆轲(?--公元前227年)的《易永歌》就是其中一个突出的例子。歌曰: 风萧萧兮易水寒,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在中国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
二千二百零九年前,即秦王政二十年(公元前227年)深秋的一天,在燕国的易水河畔,太子丹率领一班白衣冠的臣僚,挥泪送别前去行刺秦王的壮士荆轲。 荆轲为知已而死,义无反顾,便和着苍凉悲壮的筑(一种古弦乐器)的伴奏,随口唱也了上述的那首悲歌。
史书上说,高渐离击筑,荆轲悲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唱得太悲壮了,以至于听者嗔目,发尽上指。 一段唱毕,只听见荆轲仰头长叹一声,天空中居然出现一道七彩虹。
高渐离趁势变了一个调,乐音显得更为激昂,荆轲继而唱道:探虎穴兮入蛟宫,仰天呼气兮成白虹。太子丹被彻底地感动了,跪在地上向荆轲敬了一杯酒。
[内容评析]上句即景写风吹水寒,渲染苍凉悲壮的气氛。下句抒写决死的情怀,明知有去无还,却毅然前往,决不回顾。
壮士丰采跃然纸上。张戒评:“此二语遂能写出天地愁惨之状,极壮士赴死如归之情。”
(《岁寒堂诗话》)“风萧萧”有声,从听觉上渲染离别之际的惨烈;“易水寒”彻骨,从感觉上描状环境的悲凉;一上一下,极尽天地愁惨之状,更加烘托出荆轲“君子死知己”,慷慨赴国难的凛然正气。虽寥寥十五字,却“凄婉激烈,风骨情景,种种具备”(胡应麟《诗薮》),“其感激悲壮,语短而意益长”(李东阳《麓堂诗话》)。
曾打动后世无数人的心。 [注释]萧萧:指风声。
易水:指水名,源出河北省易县,是当时燕国的南界。
2. “以为”一词用古语怎么说
从者以为不可,将行,谋於桑下。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自以为不失天下之士。——《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及是,愈以为诚有。
——唐·柳宗元《小石城山记》 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扣盘而得其声。
他日闻钟,以为日也。——宋·苏轼《日喻》 以为且噬己也。
——唐·柳宗元《三戒》 以为鄙吝。——宋·司马光《训俭示康》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资治通鉴》 自以为必死。——《资治通鉴·唐纪》 以为豪。
——明·魏禧《大铁椎传》 孙枢辅滞塞外,久请陛见,中外汹汹,以为志在君侧。——明·黄道周《节寰袁公(袁可立)传》 我以为这些事情,都有告诉旁人的价值,这才动笔写它。
——秦牧《序》 以为妙绝。——《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