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关于海盐腔的论文怎么写
海盐腔纵谈 海盐腔是我国戏曲史上一颗璀璨夺目的艺术明珠。
在明代嘉靖、隆庆、万历年间,可谓红遍大江南北,名满神州大地,没有一种戏曲能望其项背。可是,不知何故,好景不长,到万历末年,它就开始衰落,清康熙以后,便销声匿迹了。
由于海盐腔“英年早逝”,连注明海盐腔的曲谱也没有一段留存后世,所以,仅凭一些零星的文字记载资料,不但已难识其真面目,要弄清其来龙去脉、发展衍变就更不容易了。到目前为止,许多问题还是一片空白,或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我对海盐腔没有研究,只是就我对某些资料的理解,谈些粗浅的看法,以就教于方家。一、海盐腔是怎样的戏曲? 这似乎是个不成问题的问题。
因为我国所有权威性辞书都认定:海盐腔是明代形成于浙江海盐的戏曲声腔,它与余姚腔、弋阳腔、昆山腔并称为明代南戏“四大声腔”。有的辞书还说海盐腔、余姚腔等,既是不同的戏曲声腔,又是不同的戏曲剧种。
①实际上,这些说法,并不是没有一点问题。近些年,我省戏曲音乐研究专家洛地先生,就曾著文指出:(一)明代没有人将海盐腔、弋阳腔、余姚腔、昆山腔等腔称为“声腔”。
古代“声腔”一词的指义是“演出当场演员口中的语音语调”,而不是今天的“戏曲声腔”。(二)我国明代以前的戏曲剧种,都是曲牌体,其唱腔,都是“以文化乐”的,即以文辞句字之字读语音的平仄声调,化为乐音,构成旋律,他称为“以字声行腔”。
这种戏曲唱腔,到魏良辅、梁辰鱼改造过的“昆山腔”才发展成熟。在此之前的海盐腔、弋阳腔、余姚腔、昆山腔等四“腔”,“原系四地之语音语调”。
因此,明代海盐腔等四腔既不是“四大声腔”,更不是“四个剧种”。② 这些见解是闻所未闻、独一无二的,在目前的戏剧理论界,差不多是一种“奇谈怪论”。
但是,我认为总的说是很有说服力的,是有科学根据的,我不但赞同他的意见,而且从中得到极大的启发。然而,具体谈到海盐腔,说它也与余姚、弋阳、昆山三腔一样,“原系四地之语音语调”,即四腔只有方言语音的不同,而无音乐旋律的区别,直到海盐腔消失前均如此。
对此,我还有些想不通,似乎论据不足,想谈点不同的看法。 我认为,海盐腔发展的前期与后期是不一样的。
我承认,海盐腔、余姚腔、弋阳腔等在各地刚刚产生和形成的时候,主要是指各地演员口中的不同方言语音,唱腔上并不象今天的京剧和越剧那样,相互截然不同,各有鲜明的特色。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海盐腔、余姚腔、弋阳腔等等,都是南宋温州戏文(元代始称南戏)在海盐、余姚、弋阳等地长期流传的产物。
起初,海盐、余姚、弋阳等地的戏迷(称“戏文子弟”),出于对温州戏文的爱好,在当地组织戏班演出,演的都是南戏,唱的是温州传来的南戏唱腔,剧目、表演、伴奏、化妆、服饰、道具等,都向温州的南戏学习,因此,各地戏班所演的戏是差不多的,最大的不同是各地戏子口中的方言语音。他们也想学用温州戏文的语音语调演唱,但是,大家都做不到,只得改用当地方言演唱南戏。
这样,在各地观众看(听)来,所谓海盐腔、余姚腔、弋阳腔等等所演的戏,相互之间没有什么明显的、本质的不同,主要是戏子口中的方言语音有很大的区别。他们演的是同属于南戏剧种,唱的是同属于温州南戏所用的声腔(我把“声腔”理解为一个剧种所用的音乐唱腔和伴奏)。
因此,初期的“海盐腔”,应该是海盐戏班演出、海盐戏子用海盐话演唱南戏的意思。不能把海盐腔与余姚腔、弋阳腔看成不同的戏曲声腔(不同的戏曲声腔,必须是各自所用唱腔旋律或主奏乐器明显不同),更不是不同的戏曲剧种。
但是,洛地还认为,语音语调的“腔”付诸唱,久而久之,会产生一定的音乐旋律,所以,“以文化乐”的“腔”,有两种指义:一是语音语调;二是音乐旋律。音乐旋律是从语音语调衍化而成的。
虽然这种音乐旋律的“腔”,要到魏良辅、梁辰鱼改造过的“昆山腔”才发展成熟,在此之前,海盐腔、余姚腔、弋阳腔等等的音乐旋律是无定的,具有相当大的随意性,并不十分固定,但毕竟还会产生音乐旋律的“腔”,并不是永远停留在方言语音语调上。假定最初的“海盐腔”是指海盐戏子组班、用海盐话唱南戏,其最大的特点是海盐的方言语音,但数十年、上百年以后,在海盐方言语音的基础上会产生一定的音乐旋律,其旋律也会有一定的海盐特色和风格。
因为“以文化乐”的戏曲唱腔本身是由语音语调衍化而来的。音乐旋律受唱辞句式平仄的制约,唱辞句式平仄又受方言语音的制约,不同的方言语音会产生不同的音乐旋律。
同时,南戏传到海盐、由海盐人演唱以后,还可能吸收当地某些民间音乐入戏演唱,或受海盐民间音乐的影响,因此,使海盐腔所具有的海盐音乐特色越来越浓,使之具有特色唱腔的含义。 后期海盐腔的特点和面貌如何呢?我们只要将水磨昆山腔与后期海盐腔的有关记载加以对比,便可知其大概。
明沈宠绥在《度曲须知·曲运隆衰》中说魏、梁改革后的昆山腔是:“……尽洗乖声,别开堂奥,调用水磨,拍捱冷板,声则平上去入之婉协,字则头腹尾音之毕匀,功深琢,气无烟火,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