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山的甲古文字怎么写
山,宣也;宣气散,生万物,有石而高,象形”。
“宣”,指地气,徐锴注“山出云雨,所以宣地气”;“有石而高”是指“地气”产生于高高的石山之上,王筠注“无石曰丘,有石曰山”;“象形”,徐锴说是“山”字“象山峰并起之形”。可见,“山”字的本义不是指山,而是指有石头的山项上可视的“地气”(山岚);因为最古老的“山”字“象群峰并起之形”,因形转意,后来“山”字才富有山的含义。
老虎洞山顶上的那块巨石活象“群峰并起之形”的“山”字,其山在连山小平原又相对地势较高,看上去常常有白色云烟状“地气”产生,与“山”字的起源特征完全吻合,于是我们认为中国的“山”字是连山的古人发明的。“山”字发明在什么年代呢?这涉及到中国文字起源的问题。
2003年7月8日的《湖南日报》报道,湘西沅陵发现距今一万五千年前古人类洞穴遗址,洞内石壁上有古象形文字。《中国原始社会史》载,中原地区在六千年前的半坡仰韶遗址陶器上发现百多个“Ⅰ”、“Ⅱ”、“ⅴ”、“↙”、“Ο”、“∏”、“△”、“〗”、“〥”等刻画符号,古文字界认为是中国文字的先驱。
近年发掘距今七千四百年的洪江高庙遗址的陶器上也有“⊙”、“井”、“圭”、“▽”、“♀” 、“Ⅰ”、“Ⅱ”等符号,其中“⊙”与甲骨文的“日”字一模一样,特别是有“月干母”三个符号连在一起,明显具有一定的表意(只是还没有专家能够解读),这些比半坡遗址的符号出现要早一千多年。众多考古证据表明,中国有文字的历史是相当悠久的,而古黔中地区是中国文字的发源之地。
会同属古黔中地区,会同连山与洪江高庙遗址直线距离仅几十公里;“山”字又是一个常用基本字。因此,我们认为,“山”字的发明不会晚于高庙遗址的七千四百年。
2. 古文通甲字的意思(全部)
前一字是通假字,后一字是被通假字;“→”表示某字可通假作某字,无“→”表示的两字可互相通假 A 爱哀 印→昂、仰 敖→嗷、傲、熬、邀 骜→傲 B 罢→疲 班→颁、斑 苞→葆、包 葆→保、宝 被→披 倍→背 辟→避、僻、阏、譬 敝→罢、蔽 弊→敝、蔽 辨 辩→辨 秉→柄 并→傍 伯→霸 不→否、丕 E 蛾→蚁 鄂→愕、谔 尔→耳、迩 而→能、如 F 反→返、翻、叛、贩 方→并、仿、旁 妃→配 匪→非、斐、彼 冯→凭 拂→弼 府→腑、俯、浮 傅→附、敷 G 盖→盍 感→憾、撼 更→经 共→拱、供、恭 固故→痼 关→,弯、贯 贯→惯、弯 广→旷 归→馈 H 害→曷 合→洽、答 很→狠 衡→横 红→工 还→旋、环 皇→遑、惶、况 惠→慧 或→有、又、惑 M 霾→埋 谩→慢 萌→氓 密→宓 命→名 莫→漠、幕 缪→谬、穆 N 耐→能、奈 内→纳 能→而、唾、乃、耐 女→汝 O 欧→呕、殴 P 畔→叛 旁傍 Q 齐→脐、济、剂、斋 耆→嗜 诎→屈 趋→促 取→聚 趣→促 泉→钱 阙→缺 R 攘让 人仁 仍→乃 如→与、而 T 谭→谈、覃 田→畋、佃、陈 填→镇 帖→贴 廷庭 涂→途 W 亡→无、忘 罔→无、毋 忘→亡、妄 威畏 为→谓、伪 唯→惟 尉→慰 谓→为 问→闻 无毋 午→迕 悟→晤、寤、牾 寤→悟、牾 X 昔→夕 希→稀 息→熄 锡→赐、熙→嬉 戏→麾、呼 乡—响 飨→享 详→祥、佯 宵→小、肖 邪→斜、耶 写→泻、卸 信→伸 刑→型、形 形→刑、行 畜→蓄 学→教 C 才材裁 财→才、材、裁 仓→苍 厕→侧 曾→层、增 差→瘥 长常尝 倡唱、娼 陈→阵、田 雠→酬、售 疮创 从→纵 错→措 D 大→太、泰 殆→怠 单→殚 当→傥 道→导 得→德 弟→悌、第、伍 度→渡 队→坠、隧 J 几→近、饥、岂、冀 即则 疾→嫉 棘→戟、急、瘠 假→暇、遐、格 奸→干 柬简 见→现 桀→杰、揭 解→懈 介→甲、芥 景→影、京 径→经 靖→静、旌 静→净、诤 具→俱 距→拒、巨 决→诀、缺 爵→雀 钧→均 K 伉亢抗 苛→呵、疴 可→何 渴→竭 空→孔、穷 扣叩 L 赖→利、懒 雷→擂 累→屡 离→罹、丽 厘→嫠、僖、赉、来 李→理 立→位 厉→砺、励、疠、癞 鬲→隔、膈、轭 栗→凛 两→辆 亮→谅 列→裂、烈 廪→懔、凛 陵→凌 卤→掳、鲁、橹 僇→戮 旅→膂 罗→罹 S 上尚 尚→掌 少→小、稍 摄→慑 慎顺 生性 失→逸 时→伺、是 矢→誓、屎 仕→事 世→太 式→试、轼 视→示、指 适(适)→嫡、谪、啻、敌 逝→誓 售→酬 抒→纾 属→嘱、瞩 衰→缞 帅率 税→脱 顺→训 说→悦、脱、税 讼→颂、公、容 虽唯 孙→逊 所与许 Y 炎→焰 燕→宴 要→邀 疑→拟(掇)、凝 已以 以→似 义→议 庸→用、佣 由与犹 犹→有 有→或、域、友、为 又有 於→乌 圉→御 元→原 员—圆 Z 振→震、赈 震→娠 正政、征 直→值 植→置、殖 指→旨 咫→则 质→ 锧 卒→猝 、材。
3. 甲字笔画顺序怎么写
“甲”字笔画顺序是竖、横折、横、横、竖
简体部首: 田 ,部外笔画: 0 ,总笔画: 5
释义
◎ 天干的第一位,用于作顺序第一的代称:~子。花~(六十岁的人)。
◎ 居于首位的,超过所有其它的:~等。
◎ 古代科举考试成绩名次的分类:一~(名为“进士及第”);二~(名为“进士出身”);三~(名为“同进士出身”)。
◎ 古代军人打仗穿的护身衣服,用皮革或金属叶片制成:盔~。~兵。~士。
◎ 现代用金属做成有保护功能的装备:~板。装~车。
◎ 某些动物身上有保护功能的硬壳:龟~。
◎ 手指或脚趾上的角质硬壳:指~。
◎ 旧时户口编制单位:保~。~长。
◎ 植物果实的外壳:~坼(外表裂开)。
◎ 古同“ 胛”,肩胛。
组词
◎ 甲板 jiǎbǎn
[deck of a ship] 舰船上分隔上下各层的板,多指最上面的一层
◎ 甲苯 jiǎběn
[toluene] 液态芳香烃C 6 H 5 CH 3 ,与苯类似。主要用作溶剂,用作三硝基甲苯、各种染料、药物及其他各种有机化合物的原料
◎ 甲兵 jiǎbīng
(1) [armour and weaponry;military equipment]∶铠甲和兵器
(2) [soldier in armout]∶兵士或军队
◎ 甲虫 jiǎchóng
[beetle] 鞘翅目昆虫,有硬壳,如瓢虫、天牛、金龟子等
造句
1、桂林山水甲天下,山,怪石嶙峋;水,漫江碧透。
2、我来到有甲天下之称的桂林,此时的山水场景让我心旷神怡!
3、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
4、听说桂林山水甲天下,今日一游,果然不同凡响。
5、桂林山水甲天下,站在渡江江中真让人心旷神怡。
4. “甲”字的意思
甲 jiǎ
<;名>
(象形。小篆字形,像草木生芽后所戴的种皮裂开的形象。本义:种籽萌芽后所戴的种壳)同本义 [skin]
甲,东方之孟阳气萌动。从木,戴孚甲之象。——《说文》
甲象草木戴种而出之形。——《六书故》
《诗经·芄兰》:“能不我甲。”注:“甲为狎。”(黄现璠著《古书解读初探——黄现璠学术论文选》)
1.天干的第一位。常用以纪年、纪日。
2.居第一位。例如:甲等/桂林山水甲天下。《本草纲目·草部·芍药》:“昔人言洛阳牡丹、扬州芍药甲天下。”
3.姓氏。
4.爬行动物和节肢动物身上的硬壳。例如:龟甲。《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其耗白甲品羽。”王冰注:“白色甲虫。”
5.手指和脚趾上的角质硬壳。例如:指甲。《灵枢·厥病》:“耳聋,取手小指次指爪甲上与肉交者,先取手,后取足。”
6.围在人体或物体外面起保护作用的装备,用金属、皮革等制成。例如:盔甲/装甲车
5. 古文的甲是什么意思
甲,jiǎ,汉字。甲是象形字;其小篆字形像草木生芽后所戴的种皮裂开的形象。本义是种籽萌芽后所戴的种壳。甲的含义还有很多,在天干中排第一位,通常表示居第一位,表示测量田地面积的单位;同时还是姓氏名。
甲是象形字;其小篆字形像草木生芽后所戴的种皮裂开的形象。本义为种籽萌芽后所戴的种壳。如:“甲,东方之孟阳气萌动。从木,戴孚甲之象。”(《说文》)“甲象草木戴种而出之形。”(《六书故》)
1.天干的第一位,用于作顺序第一的代称:~子丨花~(六十岁的人)。《本草纲目·草部·芍药》:“昔人言洛阳牡丹、扬州芍药~天下。”
2.居于首位的,超过所有其它的:~等。
3.(Jiǎ)姓。
4.古代科举考试成绩名次的分类:一~(名为“进士及第”)丨二~(名为“进士出身”)丨三~(名为“同进士出身”)。
5.围在人体或物体外面起保护作用的装备,用金属、皮革等制成;古汉语中可泛指铠甲,也引申为披甲的士兵:盔~丨~兵丨装~车。献~者执胄。(《礼记·曲礼》)殪以为大~。(《国语·晋语》)齐国寡~兵。(《战国策·齐策》)擐~执兵,固即死也。(《左传·成公二年》)
6.爬行动物和节肢动物身上的硬壳:龟~丨~壳(qiào)。《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其耗白~品羽。”王冰注:白色甲虫。
7.手指或脚趾上的角质硬壳:指~。《灵枢·厥病》:“耳聋,取手小指次指爪~上与肉交者,先取手,后取足。”
8.旧时的一种户口编制单位:保~丨~长。
9.草木萌芽时所带的种子皮:~坼。
10.古同“胛”,肩胛。《诗经·芄兰》:“能不我~。”注:“甲为狎。”(黄现璠著《古书解读初探》)
11.甲也是六十甲子的省称,意思是指人已经过六十岁了。
6. 一个古文翻译
有甲乙两个秀才同一年中举。
甲被选进翰林院任职,乙做县令。甲有一天对乙炫耀说:“我身在地位尊贵又清高的部门,又靠近皇宫禁苑,与年兄你做小官相比,资格上大有悬殊啊。
别的且不说,就说选择拜客用的大字帖儿(名片)吧,我们俩的身分体面,何止天壤之别啊。”乙说:“你帖子上能用几个字,那如我县衙告示中的字,不是比你帖子的字更大很多?大街小巷人人都知道,平民百姓没有谁敢不恭敬地遵守,年兄你那东西有什么用处啊。”
甲曰:“那么我有金瓜黄盖,威风赫赫,老兄你有没有?”乙说:“老弟我出门前面‘回避’牌‘威武’棍开道,卫士们排列满大街,比老兄人多何止几倍啊?”甲说:“太史公的图章,名字记录在皇室,年兄你能不羡慕吗?”乙说:“老弟我有朝廷印章,生杀的大权,只有我可以操纵,看年兄你身在冷衙门,图章都是私自刻的,谁怕你?”甲不免感到有些理屈词穷了,就说:“总之,翰林声价可值千金。”乙笑着说:“我坐在大堂上的时候,老百姓口口声声称我为青天大老爷,哪是只值千金啊?”。
7. 一个古文翻译
有甲乙两个秀才同一年中举。
甲被选进翰林院任职,乙做县令。甲有一天对乙炫耀说:“我身在地位尊贵又清高的部门,又靠近皇宫禁苑,与年兄你做小官相比,资格上大有悬殊啊。
别的且不说,就说选择拜客用的大字帖儿(名片)吧,我们俩的身分体面,何止天壤之别啊。”乙说:“你帖子上能用几个字,那如我县衙告示中的字,不是比你帖子的字更大很多?大街小巷人人都知道,平民百姓没有谁敢不恭敬地遵守,年兄你那东西有什么用处啊。”
甲曰:“那么我有金瓜黄盖,威风赫赫,老兄你有没有?”乙说:“老弟我出门前面‘回避’牌‘威武’棍开道,卫士们排列满大街,比老兄人多何止几倍啊?”甲说:“太史公的图章,名字记录在皇室,年兄你能不羡慕吗?”乙说:“老弟我有朝廷印章,生杀的大权,只有我可以操纵,看年兄你身在冷衙门,图章都是私自刻的,谁怕你?”甲不免感到有些理屈词穷了,就说:“总之,翰林声价可值千金。”乙笑着说:“我坐在大堂上的时候,老百姓口口声声称我为青天大老爷,哪是只值千金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