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心里描写怎么写
心理描写 指对处在一定环境中的人物内心活动的描写。
它是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性格的重要手段。通过对人物心理的描写,能够直接深入人物心灵,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物丰富而复杂的思想感情。
心理描写在文学创作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是显而易见的。首先,它有助于突出作品的主题思想。
如都德的《最后一课》,通过最后一堂课对小弗朗士严肃而深刻的教育,使他思想受到极大震动。开始觉醒并逐渐成熟起来。
其中写了他的一段天真的内心独白:“从此,我再也学不到法文了!只能到此为止了……我这时是多么后悔啊,后悔过去浪费了光阴,后悔自己逃了学去掏鸟窝,到沙亚河上去滑冰!我那几本书,文法书,圣徙传,刚才我还觉得背在书包里那么讨厌,显得那么沉,现在就像老朋友一样,叫我舍不得离开。对哈迈尔先生也是这样,一想到他就要离开这儿,从此再也见不到他了,我就忘记了他以前给我的处罚,忘记了他如何用戒尺打我。”
这段心理描写,深刻表现了法国孩子们对侵略者强烈的憎恨对祖国无比热爱之情,突出了作品的主题思想。其次,它有助于刻划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揭示人物的身份、境遇。
比如在《红楼梦》三十二回中,当黛玉听到宝玉背地里跟史湘云、袭人说她从来不说那些“仕途经济”的“混账话”以后,作者黛玉的内心活动作了极为精彩的描绘:“黛玉听了这话,不觉又喜又惊,又悲又叹。所喜者:果然自己眼力不错,素日认他是个知己,果然是个知己。
所惊者:他在人前一片私心称扬于我,其亲热厚密,竟不避嫌疑。所叹者:你既为我的知己,自然我亦可为你的知己,既你我为知己,又何必有‘金玉’之论,也该你我有之,又何必来一宝钗呢?所悲者:父母早逝,虽有铭心刻骨之言,无人为我主张;况近日每觉神思恍惚,病已渐成,医者更云:‘气弱血亏,恐致劳怯之症。
’我虽为你的知己,但恐不能久待;你纵为我的知己,奈我薄命何!”这段心理描写,将人物内心深处细微曲折复杂的感情表现了出来,极大胆地丰富了人物性格,同时,也深刻揭示了黛玉孤苦无依的身份以及父母早逝、婚姻无人作主的可怜境遇。再次,它有助于展示情节的发展变化。
列夫•托尔斯泰是位擅长心理描写的巨匠,他在《复活》中写玛丝洛娃在监狱里以犯人身份会见前来探视她的贵族地主聂赫留道夫,“玛丝洛娃怎么也没想到会看见他,特别是在此时此地。因此最初一刹那,他的出现使她震惊,使她回想起她从不回想的往事。”
往下,就进入往事的回忆。起初,她心头掠过一丝美好的回忆,因为站在她面前的这个人曾经爱过她并且为她所爱;接着,她想起他的残忍作为,想起他留给她的痛苦和屈辱。
这些至今仍象磐石一样压迫着她,使她无法摆脱,她痛恨这个毁了她幸福的人,于是记忆中那种爱情的幻境顿时化为泡影。但她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又想利用他一下。
这段心理描写既预示着聂赫留道夫后来应允为她请律师的情节,也预示着他希望用对玛丝洛娃的描写还有助于表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反映社会生活的本质。 心理描写的技法,最常见的有五种: 一、采用内心独白的形式。
内心独白是人物心灵中自我对话的过程,它能使人物酣畅淋漓地倾吐肺腑之言。果戈理在他的《狂人日记》中,写了一段狂人滔滔不绝的独白:“不,我再也没有力量忍受下去了。
天哪!他们是怎样对待我的啊!他们往我头上浇冷水!他们不管我,不看我,也不听我说话。我做了什么得罪他们的事情?他们干吗要折磨我呀?他们要从我这个可怜虫那里取得些什么呢?我能给他们什么呢?我什么也没有啊。
我已经精疲力竭了,我再也忍受不了他们的这些折磨,我的头在发烧,一切东西都在我眼前打转。救救我吧……”作者借狂人的内心独白对当时不平等的俄国社会发出愤怒的控诉。
二、通过梦境幻觉来反映人物的心理。梦,是现实生活的曲折反映,是形象化了的心理活动。
它不仅可以的反映人们的生活经历,也可以反映人们对未来生活的预测。《三国演义》第一百十六回描写魏军将领钟会统率军队进攻汉中,正当胜利在望时,却梦见诸葛武侯进言告诫:“其人步入帐中,会起身迎之曰:‘公何人也?’其人曰:‘今早重承见顾,吾有片言相告:虽汉祚已衰,天命难违,然两川生灵,横罹兵革,诚可怜悯。
汝入境之后,万勿妄杀生灵。’言讫,拂袖而去,会欲挽留之,忽然惊醒,乃是一梦。”
这一梦境是作者精心安排的,它既反映钟会不忍残杀百姓的心理,也为后面表现钟会所以能胜而不骄及魏军纪严明、秋毫无犯等情节埋下伏笔,同时也反映了诸葛亮在钟会心中的地位,是钟会白天瞻谒武侯心理活动的继续和延伸。 三、利用环境景物衬托人物心理。
在茅盾的《春蚕》中,作者描写老通宝抬起他那焦黄的皱脸,苦恼地望着他面前的那条“官河”、河里“来往的船也不多”、“倒影在水里的泥岸和岸边成排的桑树,都晃乱成灰暗的一片”、塘路边的茧厂“依旧空关在那里。”这些环境景物的描写,一方面暗示着帝国主义的疯狂掠夺与国民党的残酷压榨给江南蚕业造成破产,另方面也衬托老通宝忧愁痛苦、迷惑不解的心。
2. 怎么表达自己内心的话
真正的爱不是用言语可以表达的,是发自内心的,爱上一个人你的整颗心都会被你爱的人所吸引,为他(她)着迷,为他(她)牵挂,但愿每一分钟都可以见到他(她),
见不到的时候时时刻刻都会想着他(她),见到的时候你会兴奋,心跳加快,在一起的时候你会感觉很温暖很安全,与他(她)相濡以沫,你会期待用你的全部爱心来带给他(她)最大的幸福,
而你也在这种过程中得到了另一种幸福!时常想到他(她)就开心,很介意他(她),很在乎他(她),有了他(她)就拥有了快乐.
相信自己~只要有爱,幸福就一定会存在~
如果我的答案能帮助你,请给个5星,谢谢
3. 怎样写好心理描写
一个人的神态变化往往是在特殊事态的刺激下产生心理波动。引发脸部表情的变化,所以它始终和人物的心理状况联系在一起。和动作描写一样,成功的神态描写也应该根据表达的目的来选择材料,抓住最值得写的,最能反映出人物内心活动、性格特点的神态来写。
内心独白:
内心独自是作品中人物语言的表现形式之一,指通过人物的内心表白来揭示人物隐秘的内心世界,充分地展示人物的思想、性格,使读者更深刻地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和精神面貌。
例如在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中,哈姆莱特那段着名的“生存还是毁灭”的内心独白,是他对于“生”和“死”的思考,表现了他内心的困惑,极具哲理性。
从旁叙述:
从旁叙述中采用第三人称的方式描写人物心理。在这种写法中,作,作者可以是“全知全能”的。因此,这种方式较少受到时间和空间的约束,作者可以根据自己想法的需要叙述。用第三人称写人物心理时,作者是站在观察者的角度,所以对人物的情感倾向会表现得相对鲜明些,甚至可以进行即时的议论。
以《项链》为例,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她一个人坐在窗前,就问想起当年那个舞会来,那个晚上,她多么美丽,多么使人倾倒啊!”这里采用了从旁叙述的方式表现玛蒂尔德对以往的回忆与内心的起伏。在这段话后面便有这样精彩的议论:“人生是多么奇怪,多么变幻无常啊,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
梦境幻觉:
作品中的人物由于现实中无法达到某种目标,于是会陷入空想的心态,而这种心态常通过幻觉或梦境的形式来得到表现。
比如鲁迅的《阿Q正传》中,阿Q在土地庙中做白日梦,他梦到“来了一阵白盔白甲的革命党”对他喊着“阿Q!同去同去”,觉得自己也在闹革命,可以“我要什么就是什么,我欢喜谁就是谁”。这就是典型的通过梦境表现人物心理的文段,梦境的描写将阿Q的想法形象地表现出来,其形象更为可悲,更具讽刺意味。
动作暗示:
动作是人物的体态语言。抓住某一人物的某一个动作,通过具体描写,表现这个人物的内心世界,这就是动作暗示心理的手法。
神态暗示:
一个人的神态变化往往是在特殊事态的刺激下产生心理波动。引发脸部表情的变化,所以它始终和人物的心理状况联系在一起。和动作描写一样,成功的神态描写也应该根据表达的目的来选择材料,抓住最值得写的,最能反映出人物内心活动、性格特点的神态来写。
比如鲁迅的《祝福》中,祥林嫂捐门坎后四婶仍然不让她参与冬至祭祖,以至于祥林嫂“脸色同时变作灰黑”“失神的站着”“眼睛窈陷下去”。这种神态变化的简洁描写,已经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祥林嫂心灵上所受的打击,精神的全面崩溃。
语言暗示:
鲁迅说:“如果删除了不必要之点,只摘出各人的有特色的谈话来,我想,就可以使别人从谈话里推见每个说话的人物。”这里所说的“各人的有特色的谈话”,就是具有个性特征的语言。抓住人物个性化语言进行描写,就能展示人物的个性特征。
感官刺激:
“心理学”中将人的感觉分为视觉、听觉、味觉、嗅觉等几类。在文学作品中只要抓住了人物瞬间的感受,任何一种感觉的描写都可以起到体现人物心理状况的作用。
比如高尔基的《母亲》中,“母亲”看到的火车站肮脏的三等候车室里的景象是那么细致,听到的玻璃震动的声音是那么刺耳,闻到的烟叶和成鱼的臭味是那么刺鼻。这里调动了视觉、听觉和嗅觉等多种感官来表现“母亲”的紧张的心情。
环境烘托:
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所处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环境描写可以起到烘托人物心理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