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粘住的读音
粘住的读音:zhān zhù
一、粘的读音:nián,zhān
二、汉字释义:
[ nián ]
1.同“黏”。
2.姓。
[ zhān ]
1.黏的东西互相附着连结在一起:糖~牙。
2.用胶水或糨糊把一种东西胶合在另一种东西上:~贴。~连。~接。
三、汉字结构:左右结构
四、部首:左右
五、相关词组:
粘滑、粘胶、粘贴、粘竿、粘着
扩展资料:
一、汉字笔画:
点、撇、横、竖、撇、点、竖、横、竖、横折、横
二、词语释义:
1、粘滑
食品经细菌或真菌沾染后而变成的状态 。
2、粘胶
一种胶粘性的金棕色溶液,主要含有黄原酸纤维素,它在氢氧化钠中,一至数日成熟后经处理可形成单丝、短纤维或再生纤维的薄膜。
3、粘贴
用黏性的东西使纸张等附着在别的东西上。
湿的东西贴在别的物体上
4、粘竿
一种顶端涂上粘质,用以捕鸟的竹竿。
5、粘着
用粘性物质把物体固定在一起。
2. 拼音的拼音怎么写
拼音的拼音是:[pīn yīn]。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第十八条规定:“《汉语拼音方案》是中国人名、地名和中文文献罗马字母拼写法的统一规范,并用于汉字不便或不能使用的领域。”根据这套规范写出的符号叫做汉语拼音。
汉语拼音也是国际普遍承认的现代标准汉语拉丁转写标准。国际标准ISO 7098(中文罗马字母拼写法)写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958年2月11日)正式通过的汉语拼音方案,被用来拼写中文。撰写者按中文字的普通话读法记录其读音。”
扩展资料
中国的汉语拼音运动是从清朝末年的切音字运动开始的。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挽救民族危亡和振兴中华的热情,激发着一些爱国知识分子提出了教育救国的主张,梁启超、沈学、卢戆章、王照都一致指出,汉字的繁难是教育不能普及的原因,因此,掀起了一场“切音字运动”。
1923年8月,教育部召开国语统一筹备会,决议组织“国语罗马字拼音研究委员会”。
1925年9月在北京的部分委员和一些语言学者自动组织“数人会”,提出了《国语罗马字拼音法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