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回向怎么写
常见回向文:
回向偈一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回向偈二
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
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
回向偈三
大慈菩萨回向偈
十方三世佛,阿弥陀第一;九品度众生,威德无穷极。
我今大皈依,忏悔三业罪;凡有诸福善,至心用回向。
愿同念佛人,感应随时现;临终西方境,分明在眼前。
见闻皆精进,同生极乐国;见佛了生死,如佛度一切。
无边烦恼断,无量法门修;誓愿度众生,总愿成佛道。
虚空有尽,我愿无穷。虚空有尽,我愿无穷。
回向偈四
普贤菩萨发愿偈
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
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
回向偈五
文殊菩萨发愿偈
愿我命终时,尽除诸障碍,
面见阿弥陀,往生安乐刹。
回向偈六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普愿尽法界,沉溺诸有情。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愿消三障诸烦恼,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罪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萨道。
回向偈七
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
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
回向偈八
世界和平,人民安乐。
正法久住,**常转。
灾障消灭,祸患不生。
法界有情,同生极乐。
回向偈九
我今称念阿弥陀,真实功德佛名号,
唯愿慈悲哀摄受,证知忏悔及所愿。
我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
面见我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
我既往生彼国已,现前成就此大愿。
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
回向偈十
西方发愿文
稽首西方安乐国,接引众生大导师。
我今发愿愿往生,唯愿慈悲哀摄受。
回向偈十一
佛光注照,本命元辰,灾星退度福星临。
九曜保长生,运限和平,福寿永康宁。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后附)
回向偈十二
愿以此功德,平等施一切。
同发菩提心,往生安乐国。
回向文,又称回向偈,佛家于法会结束时齐声朗诵的一种偈文。即发誓愿共同皈依佛道。净土宗多以唐善导大师之《发愿皈三宝》偈"愿以此功德,平等施一切。同发菩提心,往生安乐国。"为回向文。其余诸宗,大同小异。
「回向」即是以自己所修之善根功德,回转给众生,并使自己趋入菩提涅盘;或以自己所修之善根,为亡者追悼,以期亡者安稳。诸经论有关回向之说甚多,兹根据诸经记载,将回向种类归纳成六种:
1.回事向理:将所修千差万别的事相功德,回向於不生不灭的真如法界理体。
2.回因向果:将因中所修的一切功德,回向最高无上的佛果。
3.回自向他:将自己所修的一切功德,回向给法界一切众生。
4.回小向大:将自决自度的小乘之心,回向转趣於大乘的自利利人。
5.回少向多:善根福德虽少,以欢喜心大回向,善摄一切众生。
6.回劣向胜:将随喜二乘凡夫之福,回向欣慕无上菩提。
回向是实践「自他两利」的大乘菩萨道的最佳法门;因为回向的对象可广及法界一切众生,而可以化解恶缘为善缘、化阻力为助力。回向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精神体现,唯有了悟「人我一如」精神的人,才能回向。所以一念回向心,为菩萨一切行中推为上首;因此,无论修什麽行门,做什麽功德,皆应回向。
2. 什么是回向,怎么回向,请教
这个是从以前的百度知道里授到的你可以看看这位师兄已经列举的很详细了 1.回向文的意义 如幻居士讲述●摘录明伦杂志 在早晚两堂功课,或念佛、诵经等佛事后,将所有功德回向出去,所念的回向文有——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这八句文大家都很熟悉,但是,回向文深层的意义何在,有待进一步研究。
回向二字,对学佛修道的人非常重要,华严经普贤菩萨有十大行愿,最后第十行愿就是普皆回向,什麽是回向呢?无论做什麽善事,或称念南无阿弥陀佛,这句佛号是万德洪名,具备有万种功德,我们念佛后,将无量无边大大小小的功德收摄起来,朝向一定的目标送出去,这称为回向。关於回向在华严经上有详细的分析解释,总共有四种意义。
(一)回因向果 一切事有因必有果,如播稻种於田土中是因,将来成长为稻谷是果,念佛修行的人,念佛就是因,是希望命终以后有个好结果,不再轮回六道。一般不知学佛修道的人,平时胡乱作为,等到命终时,茫然不知投生到何处。
所以念佛修行的人,心较安定,因为在我们的生命过程中,有一个大目标存在,无论在家或出社会,守住本分,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希望将来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所以当我们做种种善事时,要将功德收摄起来,向西方净土送出去,念佛或行一切善事,都是为了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结果而做,如此回向称为回因向果。
(二)回小向大 平时行善做功德,一般人不知回向,将来只得小福报,小善因得小善果,大善因得大善果。回小向大是指行善做功德,不企求人间的福报,而将它回向西方极乐净土,这是念佛行善的第一层目的。
第二层目的是为了能真正快速成就佛果,这是大结果。什麽小因能成大果呢?在佛法有大乘小乘之分,小乘阿罗汉为自己了生死,不愿度化众生,大乘则发菩提心, 不仅自度而且度他,念佛做一切功德是为了自度度他发菩提心,发的心量大,念佛行善的功德就变大了。
(三)回自向他 自即自己,将一切善的功德全数回向他,他指法界众生。在四十二章经佛作一比喻曰「譬如一炬之火,数千百人各以炬来分取,熟食除冥,此炬如故,福亦如之。
」,可见自己手中的烛火传送到他人手中,使各处大放光明,如此功德非但未减少,反而加倍的增长。所以念回向文必须真心至诚回向给一切众生,功德才能无限制的增加。
(四)回事向理 佛法将万事万物分为「事」「理」两方面,一、事,事相指看得见的一切事物。二、理,道理指只能体会、说明而看不到的道理。
深一层的道理即是理性,宇宙问的万事万物是如何来的,总源头在何处,这就是理性,万法唯心造,万法都是我们的心性变造出来的,真如本性虽看不到,摸不着,但却是存在的,依华严经的解释,万事万物是心性所变造的,故万法和心性是合为一体的,万法既然是心性所变造的,其本体即是真如本性。 我们所见到的事物,若不被外面的现相所执着,我们就能直接悟到事物的本体心性,故华严经中的四种无碍,最根本的是事理无碍,看得见的事相和看不见的理性是相同的。
但一般人只看到外表的事相,却看不到真正的理性,无法体会万事万物皆是因缘所生的,是无自性的;如能悟到万事万物是空性的,就是事理无碍。回事向理,是希望将一切事相的功德回向到真如本性,如能体悟到真如本性即成佛了。
修净土的人,若能对所作的一切功德不执着,又能将它回向西方极乐世界,如此即回事向理。 以上是四种回向的意义,我们作回向时能存此四种心,即能真正达到回向的作用,再来解释平常通用的回向文。
愿以此功德 庄严佛净土 愿将一切善功德,回向庄严佛净土。真正的庄严,是在念佛时以至诚恳切的心,无一丝妄念,念到一心不乱,此时心即是佛,佛即是心。
修行最重要是修心,将过去一切妄念渐渐收摄起来,变成与佛相同,心如此庄严才是真正的庄严,将此心的庄严回向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此即「回事向理」。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途苦 这二句属「回自向他」,他指四重恩、父母恩、众生恩、政治领袖恩及三宝恩。
又将一切功德回向三恶道的众生:畜生、饿鬼、地狱,使他们能速速远离痛苦。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这二句属「回小向大」,是指如有亲耳听闻的一切众生,全数都发出菩提心,上求下化,最后成就佛道。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 希望尽此世的业报身后,与其他九法界的众生,同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是「回因向果」。 十方三世一切佛 一切菩萨摩诃萨 摩诃般若波罗蜜 这是末了结归皈敬三宝,三句分别为佛宝、僧宝与法宝。
须知,一切佛家的法事,皆因三宝加持力而得成就;例如受戒时,即在皈依三宝的羯磨中得戒,可见其重要性。有些人不懂这个道理,为了标新立异,故意将这三句省略,那是不大好的。
以上简单介绍回向文的意义,希望大家都能以至诚恳切的心念回向文,期能真正得到回向的利益。 2.回向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回向 作者:佚名 我们先提一个问题:一个人,今世有福报,按因果原理,他肯定前世做过布施。
那他前世有做布施,今世为什么不再做布施呢?不做布施不要紧,还用他的福报去做恶事,去。
3. 什么是回向 如何回向
回向,就是以自己所修的善根功德,回转给众生,并使自己趋入菩提涅槃;或以自己所修的善根,为亡者追悼,以期亡者安稳。
白话一点,就是我们做了善事或是精进修行,会有很好的功德福报,我们不愿意自己独享,诚心地将这些功德福报分享给别人,让其他人也能享受到这么好的功德福报。而这个过程中,我们是在发慈悲心,反过来又对我们自己的福慧善业有很大的增长,熏陶了我们的菩提心。
至于如何回向,一种是普世的,即念大德们写的回向文即可;另一种是专门回向给特定的人或人群,那就可以在回向的时候说:“愿以我做****事的福报功德,回向给@@,祈愿&&&”。
常用的回向文有:
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
愿以此功德,平等施一切;同发菩提心,往生安乐国。
愿消三障诸烦恼,愿得智慧真明了,普愿罪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萨道。
祝吉祥如意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4. 如何回向
通俗解释起来,涵义近似于祈祷、祝福。回向即是“回己善根,有所趋向”,将所造善根力集中加于某目的,使之尽快得以实现。
根据国际君友会佛教典藏,记载回向是佛教的特有名词,亦是重要的修行法门。回向,梵语Parināma,又作转向、施向。
《大乘义章》卷九云:“言回向者,回己善法有所趣向,故名回向。”即希望施自己之善根功德与予他者,并以己之功德而期他者皆成佛果,回向于佛道。通俗地说就是以自己所修之善根功德。
扩展资料:
冤亲债主没有佛经依据,按其如今的流行义应当划归外道见解,因为佛经中关于祈福、消业的经论只提倡向佛、菩萨祈求,从不提倡找恶道众生,更别谈出于祈福消灾必须为恶道消业了。
回向的真正意识是志向、立志、希望、志于等,是心理的愿望,不是赠送东西。
《楞严经》中阿难说自己曾希望如来能送他什么好轻松成佛,但在佛的开导下明白了必须自己修行。功德是无法赠送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回向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回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