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拥挤的人群中作文应该怎么写
“不要挤啦!喂,你没有听见没!挤啥挤,哎,我的包!”人群蜂拥而至,“啊!”我忽然听到一声喊叫声,就转过头看了看。只见一个老爷爷被挤倒在地下,手提袋里的物品散落了一地,老爷爷艰难地翻过身子,用双手撑着地,想站起来,可老爷爷却十分的费劲,摔倒了一次又一次,老爷爷实在是没有力气了,他向旁边的人求助“年轻人,帮一帮我。”而在旁边等待上车的人们却视而不见。看到这也不知道我哪来的力气和勇气,推开摩肩接踵的人群,向老爷爷的方向跑去,我连忙把老爷爷扶了起来,对那向车上涌去的人群大吼道:“你们有没有公德心!老爷爷摔倒在地了你们也不管!”,人们对我的怒吼却嗤之以鼻。我被准备上车的人群挤来挤去,随身背的包也卡在了人群中,进出困难。“不要挤了,不要挤了”,往车里挤的人们也纷纷这样喊道,我听到了车门在痛苦的呻吟。
老爷爷意味深长地叹了一口气。我问道:“爷爷,你有没有哪里伤着了?有没有摔到哪个地方?用不用去医院?爷爷有气无力的说:“我没事,只是觉得班车可以等,可是人要是摔坏了就完了。”
我搀扶着爷爷慢慢地走上了车,车箱里已经挤得满满当当。有两位好心人站了起来给我和老爷爷让了两个座位,我扶老爷爷坐下,向两位叔叔说了谢谢,常常的舒了一口气。
车慢慢开动了,我的心似被针扎了一样的生疼。古人说“推己及人”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与“恕”是作为个人行为的价值准绳;而“仁”的社会性表现则是“礼”,这也是外在于个人的客观的社会性道德;他们知道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道理。可今天看来只是一种表象而已,如果人们都能做到处处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这样就不会有人因拥挤而受伤了吗?我看到了人们只是为了自己,以前的谦让礼仪早已千疮百孔,面目全非。难道我们不应该好好的反省反省吗?难道这这种情况还不够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吗?难道我们不应该把以前的道德礼仪再重新找回来吗?
我向车窗外望去,泪流满面,窗外已经下起了白色的雪花,给这个寒冷的冬天蒙上了冷酷的面纱,拥挤的公车,向远方驶去,我希望,雪花可以洗涤人们的心灵……。
2. 挤车的作文
挤车记
白说新语2006-08-16 22:41:23
晚上喝了一点白酒,一种久违的感觉,晕晕的很舒服。有了酒,白天挤车的辛苦也不算什么了。
北京的公共交通,绝对不能用“乘”这个介词,根本就没有那么从容,“挤”才是实事求是的描述。上车要挤,上了车抢占地方要挤,下车也要挤。没有点雷锋说的钉子精神,拿咱首都的公共交通你还真没辙。
一般来说,北京的公交很少有排队上车的,基本是“狭路相逢勇者胜”,拼的是体力,比的是智慧。挤车要占据有利的地形,感觉要好,恰好站到了车门的地方,基本就不用自己挤,别人会帮着把你挤上去。但是这样的好运不是天天有,所以挤车的要害是在运动中变劣势为优势,将不利转化为有利。这个时候千万不要怕有辱斯文,坐公交车本来就不是一件斯文的事。不要怕招来白眼、议论甚至是谩骂,因为能够挤到前面的一定是身体好的、心理素质过硬的。
并不是说非要在车厢很挤或是乘车竞争者很多的时候才会发生挤车。挤,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一种从下到上的常态。我以前一直不明白为什么有些人在人少的时候也要拼命挤。范鹏说,这是我们的民族习惯,从小就被教育要事事争先。我也觉得,“争先恐后”好像并不是个中性的词汇,而是充满了赞扬的意味。“事事争先”不但让我们养成了喜欢争着看热闹的习惯,也喜欢在任何时候用挤的方式上车,就好像有句俗话说的,什么都要个尖儿,吃屎也要吃个屎尖儿。
如果车厢本身就拥挤,那么挤车就不是什么民族性格、文化环境的因素了,那是客观条件使然。我们所熟悉的北京的挤车,恐怕更多是这种情况。以前看过一个文章,有外国人说北京的公共交通是侵犯人权,听着有点危言耸听,实际上情理兼同。估计除了晚上两口子回家才有的亲密以外,没有人会和你像在公交车上那样紧密接触了。冬天还则罢了,夏天肩背相拥、腰腹相贴,不是侵犯人权还是什么?如果身边再挨上一个有点特殊气味的,那简直就是有点国际人道主义灾难的意思了。300是北京最有名的“罐头车”,据说一天运送的乘客相当于冰岛一个国家的人口总量。300的挤,我是深有体会的。有的时候一个姿势得从上车保持到下车,如果想抬起脚换一下姿势,对不起,你已经找不到再往下搁脚的地方了。
不过自从换了卡式月票,北京的公交拥挤程度还是有所缓解。原来的公交月票没有次数限制,在家闲不住的老年人会经常出来和你抢夺公共资源,而且他们经常是在上班的高峰期出来凑热闹。特别是城里100路以下的车,早晨上班的时候简直就是老年专列。现在好了,原来天天出来和你挤八趟的老年人,最多也就挤个三四趟了,这也算是喜人的进步吧。
也并不是所有的北京公交都挤。一般的规律是上下班的时间比平时挤,城里的车比郊区的挤,能使月票的车比不能使的挤,非空车比空调车挤。如果你是晚上八点以后乘坐空调车去趟十三陵水库的话,保证你是公交的价钱出租车的享受,谁和你说北京的公交挤你可以和谁急。
克服挤这一关,只是熟悉北京公交的第一步。这是一本大书,需要你慢慢地读。你一定知道,有些100路以下的市内公交一定要慎坐,它会带着你绕遍途径的所有胡同,哪里的交通拥挤就会挤向哪里,用几倍于正常的时间把你安全送到目的地。站名相同但地点不同在北京决不是个例;就算同一个地点,上下行不同的站牌也会让你找的心迷意乱;你会发现有n个学院路,n个四道口;你会发现儿童医院有东门站、西门站,北京西站有南广场、北广场;你会发现很多的公交车上下行就好像两条不同的线路;你会发现不同的区间车会让你欲上不能。
挤车的精妙之处不是全都能得写来的,那得去品。只有像我这样无聊的人才会去研究北京的公交,这种研究根本不是出于爱好。每天我和它如影随形,哪怕有一点对它的习性不了解,都有可能给我大发脾气,把我搞的狼狈不堪,这样的血的教训又不是没有过。所以,不是我无聊,是生活无奈。不过如果天天晚上都能有二两话,一天来的挤车烦恼也就到九霄云外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