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苏轼的轼是什么意思
轼:车厢前用作扶手的横木 “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
而轼若无所为者。虽然,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
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天下之本莫不由辙,而是言车之功,辙不与焉。虽然,车仆马毙,而患亦不及辙,是辙者善处祸福之间也。
辙乎,吾知免矣!” 在这篇题为《命二子》的文章中,苏洵说“轼”———车厢前用作扶手的横木虽然表面上看起来不如“轮”、“辐”等有用,但若少了“轼”,车子就不完整了;而“辙”———车轮碾过的印迹,凡车行进,“辙”必随之,但论及车的功劳,却没有“辙”的份。同样,反过来说,在翻车闯祸的时候,“辙”也不会被殃及。
相信苏洵在给儿子取名时,想到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最高理想,希望儿子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材。同时,又鉴于自己常常因为心直口快而遭受挫折,故而也在名字中隐寓让孩子谨慎处世的殷殷嘱咐,要他们不计名利,只求能为国为民多做有用之事,而不求显姓扬名。
真是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殷切地冀望平安,用意不可谓不深。更奇妙的是,“轼”和“辙”的名字也正好反映了苏轼和苏辙兄弟俩的性格———苏轼个性豪放不羁,锋芒毕露,确实是“不外饰”,所以一生坎坷,受尽小人播弄;而苏辙相对于哥哥来说,为人则较冲和内敛,故虽与兄长同样经受严酷的政治风波,但人生的路途却较苏东坡相对平坦。
2. 苏轼的轼字有什么含义吗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其名与字是他的父亲苏洵所起。苏洵号老泉,后世称为老苏。为苏轼与其弟苏辙的名字,老苏还有一篇《名二子说》的名文:
“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而轼独若无所为者。虽然,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天下之车,莫不由辙,而车之功,辙不与焉。虽然,车仆马毙,而患不及辙,是辙者,祸福之间。辙乎,吾知免矣。”
老苏的意思是苏辙之名取义于处世应处于祸福之间,免于遭祸;苏轼之名取义于处世就处于有用无用之间,注重外在的个人形象的修饰。
苏轼字子瞻,瞻就是“远看”,《左传》云:“登轼而望之”。成语高瞻远瞩、有碍观瞻,取高处看得远与高处让远处能看见二义,就是苏轼字的含义。他的弟弟叫苏辙,字子由。从“天下之车,莫不由辙”得来,由与辙是名字相关。孔子有个著名的学生叫子路,其实名叫仲由,字子路。与苏辙命名法接近。
3. 苏轼的轼怎么组词
熊轼 xióng shì
伏轼 fú shì
凭轼 píng shì
熊轼轓 xióng shì fān
冯轼 féng shì
轼辙 shì zhé
轼车 shì chē
泥轼 ní shì
轼闾 shì lǘ
轼蛙 shì wā
凭轼旁观 píng shì páng guān
轼庐 shì lú
轼鼃 shì wā
茵轼 yīn shì
轼柜 shì guì
抚轼 fǔ shì
回轼 huí shì
据轼 jù shì
轼怒蛙 shì nù wā
转轼 zhuǎn shì
凭轼结辙 píng shì jié zhé
封墓轼闾 fēng mù shì lǘ
轼怒鼃 shì nù wā
横轼 héng shì
4. 为苏轼取名轼的深意是什么
苏轼其名“轼”原意为车前的扶手,取其默默无闻却扶危救困,不可或缺之意。苏轼于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1037年1月8日)出生于眉州眉山,是初唐大臣苏味道之后。
苏轼的父亲苏洵,即《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奋”的“苏老泉”。苏洵发奋虽晚,但是很用功。庆历八年(1048年),苏洵因父丧居家,闭户读书,把自己以学识品行教授给苏轼与幼子苏辙。
扩展资料:
一、苏轼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二、人物评价:
苏轼在文、诗、词三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造诣,堪称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而且苏轼的创造性活动不局限于文学,他在书法、绘画等领域内的成就都很突出,对医药、烹饪、水利等技艺也有所贡献。苏轼典型地体现着宋代的文化精神。
从文学史的范围来说,苏轼的意义主要有两点:首先,苏轼的人生态度成为后代文人景仰的范式:进退自如,宠辱不惊。由于苏轼把封建社会中士人的两种处世态度用同一种价值尺度予以整合,所以他能处变不惊,无往而不可。
当然,这种范式更适用于士人遭受坎坷之时,它可以通向既坚持操守又全生养性的人生境界,这正是宋以后的历代士人所希望做到的。
其次,苏轼的审美态度为后人提供了富有启迪意义的审美范式,他以宽广的审美眼光去拥抱大千世界,所以凡物皆有可观,到处都能发现美的的存在。这种范式在题材内容和表现手法两方面为后人开辟了新的世界。所以,苏轼受到后代文人的普遍热爱,实为历史的必然。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苏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