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描述“全家福”的句子怎么写
1. 家,是心里永远也不熄灭的灯;家,是梦里那座燃着炊烟的木屋;家,是你永远的港湾……
2. 全家团圆,尽享天伦,这些都需要身处核心地位的妻子的存在为前提。
3. 桂花香,明月满,生活甜蜜又美满;嫦娥舞,玉兔跳,好运平安来报道;问候来,祝福送,愿你事事都顺畅;佳节到,闹中秋,祝你阖家团圆乐悠悠。
4. 守候一份来自心底的温暖和感动,譬如,此刻,暖意萦怀的空间,柔美婉转的乐音,置身在这样的氛围中。
5. 春节与父母团圆,拍一张全家福,让幸福定格。
6. 亲人是一生一次的缘分,在相聚的时候拍一张全家福吧,也许是今年最大的成就。
7. 相亲相爱的一家人,家和万事兴。
8. 只要一家人在一起,比什么都好!
9. 比礼物更宝贵的,是一家人快乐相聚的时刻!
10. 人在旅途,常回家看看!
11. 我亲爱的家人,愿碧绿的橄榄枝给你们带来平安与幸福!
12. 一张全家福,满满的都是爱!
13. 合家欢笑绕圆桌,幸福快乐庆团圆,月饼浑圆香又甜,圆月皎皎照满园,举起圆杯饮美酒,赏月颜欢坐圆凳。八月十五情圆满,团团圆圆过中秋。节日快乐。
14. 秒秒开心无忧、分分嘻哈喜乐,刻刻轻松愉快,时时顺心逍遥,日日蒸蒸日上,月月越来越好,年年事事顺利!中秋佳节,借圆圆明月,传美好祝福,祝花好、月圆、人团圆。
15. 淡淡的友情很纯,淡淡的问候很真;淡淡的依恋很清,淡淡的孤独很美,淡淡的思念很深,淡淡的祝福最真,祝你中秋节好心情。
2. 应怎么写好关于 全家福 的作文
中秋节到了!月亮圆圆的!家家的灯光都很亮,周围的环境非常的暗,但到处都有人.欢笑声早已打破了寂寞的环境!
中秋节是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也称仲秋节、团圆节、八月节等,是我国汉族和大部分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也流行于朝鲜、日本和越南等邻国。因为秋季的七、八、九三个月(指农历),八月居中,而八月的三十天中,又是十五居中,所以称之为中秋节。又因此夜浩月当空,民间多于此夜合家团聚,故又称团圆节.中秋节起源于我国古代秋祀、拜月之俗。《礼记》中载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这里的“夕月”就是拜月的意思。两汉时已具雏形,唐时,中秋赏月之俗始盛行,并定为中秋节。欧阳詹于《长安玩月诗序》云:“八月于秋。季始孟终;十五于夜,又月云中。稽于天道,则寒暑均,取于月数,则蟾魂圆,故曰中秋。”
在这古老传统的影响下我国一直有这样的习俗每到中秋家家户户都吃团圆饭,让许多亲朋好友在于今日又聚集在了一起,这是一件多么令人激动的事情.这让许多在外地的人们又回到了温暖的家,享受到了家的温馨自古至今有多少客居他乡的游子常年在外这使得人们常用月圆月缺来形容人们的”悲欢离合”这又让多少人痛心!唐代诗人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等诗句,这都是千古绝唱!许多游子不都是用月来表达对家乡的深深的感情、对亲人的关怀与思念吗!我国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拜月坛”苏东坡有诗写道:“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清朝杨光辅写道:“月饼饱装桃肉馅,雪糕甜砌蔗糖霜”。“拜月亭”苏东坡有诗写道:“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清朝杨光辅写道:“月饼饱装桃肉馅,雪糕甜砌蔗糖霜”。“望月楼”的古迹。北京的“月坛”就是明嘉靖年间为皇家祭月修造的。现在不也是有大多数部分的人围坐在桌前”吃饼赏月”吗!
月饼也是团圆的象征.苏东坡有诗写道:“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清朝杨光辅写道:“月饼饱装桃肉馅,雪糕甜砌蔗糖霜”。可见当时的月饼已经是具有一定意义的”饼”和”月”了.
中秋节的来历也有人说是当时老百姓们为推翻元朝的暴虐统治把”杀靴子,灭元朝;八月十五家家齐动手”的纸条放进月饼里互相传递!到了八月十五元朝被老百姓们推翻了.也许我们现在吃月饼是为了庆祝胜利的喜悦吧!也有人说中秋节是丰收的季节,是农民们体验享受丰收的喜悦与高兴吧!
中秋节是快乐的,是团圆的象征,是充满喜悦的象征,让我们共同欢过这个有”意义”的”中秋节!” 吧!
3. 全家福看图写话
春节到了,小明和爸爸妈妈一起到爷爷奶奶家拜年。
他们在爷爷家的大门口照了一张全家福。小明站在zd最前面,他穿着桔色的棉袄,笑眯眯的拿着一串糖葫芦。
爷爷和奶奶坐在小明的后面,爷爷长着雪白的胡子,穿着红色的棉衣,左手拄着一根拐杖,笑得合不拢嘴;奶奶戴着一副老花镜,双手抱着一个大大的金元宝,笑眯眯的。妈妈站在爷爷的后面,穿着桔色的毛衣,脸专上堆满了笑容。
爸爸站在妈妈的右面,穿着蓝色的唐装,满脸微笑。一只白色的小狗趴在奶奶的脚边。
一枝梅花从大门旁边探了过来,上面还站了两只喜鹊。大门两边早已贴上了红色的春联,还挂了一挂鞭炮。
多么幸属福的一家人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