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春》的写作顺序是什么
季节是个很抽象的词语,因而,我们写作时要借助体现季节特点的景物来呈现季节的特点,即找到文中描述的中心景物。例如朱自清先生的《春》,以诗的笔调,描绘了我国南方春天特有的景色:绿草如茵,花木争荣,春风拂煦,细雨连绵,呈现一派生气和活力。春草、春花、春风、春雨,春天的动人景象正是借助作者推出的这样几组特写镜头描绘出来的。这样,我们就会发现有那么多可写的内容:
春天里浅浅的绿意渲染出浓浓的生气,淡淡的花香装点出烈烈的诗情。在这希望的家园里,无数弱小的生命挣扎着破土而出,又比肩接踵地向辽阔的蓝天竞发……人们经常把春天看作是希望的所在。正所谓"一年四季在于春。似乎春天忽然给久久郁闷的人们一个朗朗的心情,忽然给肃杀的世界一个暖暖的美景。在这里,饱经沧桑的心灵重新振作……要细致的观察景物,要善于捕捉景物的颜色和姿态,要调动各种感觉器官来观察,借助"五官",才能更好地描绘景物的特点;例如,朱自清先生《春》从哪些角度描绘春花呢?从形态上"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颜色上"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味道上"花里带着甜味儿",等。对春天深沉赞美的感情,不是直抒胸臆的"直说",而是通过含情的画笔,描绘春天的各种风景画来抒写的,
2. 朱自清的春按什么顺序写的
朱自清的《春》是按照“总-分-总”结构顺序来描写春的。《春》文章的具体结构为为:“盼春”(文章1-2段)、“绘春”(文章3-7段)、“赞春”(文章8-10段)。《春》是朱自清的散文名篇,最初发表于1933年7月,此后长期被中国中学语文教材选用。
《春》的主题思想即对自由境界的向往。朱自清当时虽置身在污浊黑暗的旧中国,但他的心灵世界则是一片澄澈明净,他的精神依然昂奋向上,将他对人生理想的不懈追求熔铸到文章中去。熔铸到诗一样美丽的语言中去。从而使整篇文章洋溢着浓浓的诗意,产生了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扩展资料
朱自清《春》句子赏析: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作品一开头,作者就用了一个反复修辞格。“盼望”这一动词的反复使用。突兀、有力、急切地反映出人们期盼春天来临的迫切心情。紧接着,用一个“拟人”辞格,来传递春天的讯息。作者写出了人们对春天的翘首企盼之情和迎接春天的万分欣喜之情。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将春天比作“娃娃”,是“比喻”和“拟人”兼用。春天原非像别的事物那样可知、可感、可触摸,但作者把它比作新生的娃娃后,就赋予了它新的生命。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春》
3. 《春》6段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由物到人的顺序写的。
请参考
一、阅读春草图回答问题。拟人
1、概括本段内容。写小草的情态、质地、色泽、长势。
2、按照什么顺序写的(角度)。由物到人的顺序写的。
3、写到春草的那些特征。谢了春草的嫩、绿、多、软的特征。
4、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5、本段中写人的活动有什么作用。表现春草勃发给人带来的欢乐。
6、小草偷偷的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偷偷的”和“钻”这些词用的好,好在那里?)
“偷偷的”写出了不经意间,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钻”表现了顽强的生命力,写出了春草破土而出的挤劲。这样赋予小草以感情和意识,富有情趣,惹人喜爱。
7、本段文字 欣赏:第1句从“点”上描绘。运用拟人方法把春草人格化了。“钻”字写出春才冲破土层的挤劲,表现了春草旺盛的生命力。“嫩嫩的”写质地,“绿绿的”写颜色,表现了春草新的特点。第2句从“面”上描绘,由远及近;“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写出春草的长势,表现了春草的勃勃生机。第3句运用坐,躺,打,踢,赛,捉等一系列动词写孩子们的嬉戏,从侧面写春草给人的欢乐。第4句用风的“轻悄悄”衬托草的“绵软软”,从感受角度表现春草的可爱。
二、阅读春花图回答问题。排比、比喻
1、概括本段内容。写春花多、艳、甜的特征
2、写了春花那些特征。写春花多、艳、甜的特征
3、按什么顺序写的。由高到低的顺序写的
4、写法上的特点。虚实结合
5、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的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闹”字用得好,不仅写出了声音,而且写出了情态,把百花争春的热闹场面写出来了)
6、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欣赏:着力写“树上”三种花。“你不让我,我不让你”运用拟人修辞方法,把百花争春,百花争艳的“争”字写活了。然后用“赶趟儿”写花朵多;“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运用排比,比喻修辞方法写花色艳;最后一句,写花味甜,由实及虚,由春花联想的秋实,表现花儿甜香得引人遐想,令人心醉。
7、.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