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楷书的楷字怎么写
楷书“楷”字的写法是:
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正书。由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横平竖直。《辞海》解释说bai它“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这种汉字字体端正du,就是现在通行的汉字手写正体字。
演变过程:
如今一般所说的楷书,是从汉隶逐渐演变而来的,按照时期划分,可分为魏碑和唐楷。魏碑是指魏、晋、南北朝时zhi期的书体,是一种从隶书到楷书的过渡书体;狭义的楷书则是指到唐朝以后逐渐成熟起来的唐楷。
字体分类:
1~3厘米的为小楷(小字),5厘米以上的为大楷dao(大字),之间的为中楷。
楷书的四大楷体
楷体书法最为著名的四大家是:
唐欧阳询、唐颜真卿、内唐柳公权和元赵孟頫。
楷书的代表作品:
《九成宫醴泉铭》、《化度寺碑》、《孔子庙堂碑》、《雁塔圣教序》、《宣示帖》、《荐季直表》、《乐容毅论》、《曹娥碑》、《黄庭经》、《洛神赋十三行》、等。
2. 如何写好楷书字
楷书又称正书,或称真书。其特点是: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故名。
古人学书法有这一种说法:“学书须先楷法,作字必先大字。大字以颜为法,中楷以欧为法,中楷既熟,然后敛为小楷,以锺王为法”。然根据多年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初学写字,不宜先学太大的字,中楷比较适合。
一般说来,写小字与写大字是大不相同的,其原则上是:写大字要紧密无间,而写小字必要使其宽绰有余。也就是说:写大字要能做到小字似的精密;而写小字要能做到有大字似的局促,故古人所谓“作大字要如小字,而作小字要如大字。”又苏东坡论书有“大字难于结密而无间,小字难于宽绰有余”的精语。以上这些话怎么讲呢?因为我们通常写大字时,以为地位(面积)宽阔,可以任意挥洒,结果字体变成了松散空阔。写小字则正好相反,因为地空间太小,担心写不下就越难免要尽力局缩,往往局缩过当,反而变成蜷促。这都是自然而然的心理现象,极易触犯的毛病。所以苏公“大小难能”这句话,正是针对这种神情而发,更是经验老到之谈。
写小字的重心与笔画的配合,则与大字无大差异。至于运笔,则略有不同。小字运笔要圆润、娟秀、挺拔、整齐;大字要雄壮、厚重。大字下笔时用逆锋(藏锋),收笔时用回锋; 小字下笔时则不必用逆锋,宜用尖锋,收笔时宜用顿笔或提笔。譬如写一横,起笔处或尖而收笔处则圆; 写一竖,起笔或略顿,收笔则尖;撇笔则起笔或肥而收笔瘦:捺笔则起笔或瘦而收笔肥,同时也要向左向右略作弧形,笔画生动而有情致;点欲尖而圆,挑欲尖而锐,弯欲内方而外圆,钩半曲半直。运笔灵活多变,莫可限定。尤其是整篇字,要笔笔不同,而又协调一致,一行字写出来,错落有致,却又一直在一条线上,如是则行气自然贯串,望之如串串珍珠项链,神采飞扬。
小字为古代日用必需的书法,以前科举应试时,阅卷的人大半是先看字,然后再看文章。字如不好,文章再好也要受影响。朝考状元、翰林,尤注重书法。是故凡状元、翰林的小字,都是精妙的。一般读书,也都善写小字。如今硬笔盛行,用毛笔写小字的人不多,但用硬笔临写小楷字帖有事半功倍的明显进效,因此想写好硬笔字,不妨找本好的小楷字帖,加工练习。定能打下坚实基础,裨益终身,受用不尽。
小楷字帖甚多,传世的墨拓中,要以晋唐小楷的声名最为显赫。其中通常包括了魏时锺繇的《宣示帖》《荐季直表》,东晋王羲之的《乐毅论》《曹娥碑》《黄庭经》王献之的《洛神赋十三行》、唐钟绍京的《灵飞经》等。还有元赵孟頫、明王宠、祝允明等小楷作品的墨迹影印本也是非常好的范本。
锺繇书法,具古朴风格,惟传世作品《宣示表》《荐季直表》,无一确实者,多为后人传模或临作。欣赏好的摹拓本,可以想像其古雅书风。
3. 初学楷书一般字写大点还是写小点好
应该写小一点。
一般说来,写小字与写大字是大不相同的,其原则上是:写大字要紧密无间,而写小字必要使其宽绰有余。也就是说:写大字要能做到小字似的精密;而写小字要能做到有大字似的局促,故古人所谓“作大字要如小字,而作小字要如大字。”又苏东坡论书有“大字难于结密而无间,小字难于宽绰有余”的精语。以上这些话怎么讲呢?因为我们通常写大字时,以为地位(面积)宽阔,可以任意挥洒,结果字体变成了松散空阔。写小字则正好相反,因为地空间太小,担心写不下就越难免要尽力局缩,往往局缩过当,反而变成蜷促。这都是自然而然的心理现象,极易触犯的毛病。所以苏公“大小难能”这句话,正是针对这种神情而发,更是经验老到之谈。
写小字的重心与笔画的配合,则与大字无大差异。至于运笔,则略有不同。小字运笔要圆润、娟秀、挺拔、整齐;大字要雄壮、厚重。大字下笔时用逆锋(藏锋),收笔时用回锋; 小字下笔时则不必用逆锋,宜用尖锋,收笔时宜用顿笔或提笔。譬如写一横,起笔处或尖而收笔处则圆; 写一竖,起笔或略顿,收笔则尖;撇笔则起笔或肥而收笔瘦:捺笔则起笔或瘦而收笔肥,同时也要向左向右略作弧形,笔画生动而有情致;点欲尖而圆,挑欲尖而锐,弯欲内方而外圆,钩半曲半直。运笔灵活多变,莫可限定。尤其是整篇字,要笔笔不同,而又协调一致,一行字写出来,错落有致,却又一直在一条线上,如是则行气自然贯串,望之如串串珍珠项链,神采飞扬。
小字为古代日用必需的书法,以前科举应试时,阅卷的人大半是先看字,然后再看文章。字如不好,文章再好也要受影响。朝考状元、翰林,尤注重书法。是故凡状元、翰林的小字,都是精妙的。一般读书,也都善写小字。如今硬笔盛行,用毛笔写小字的人不多,但用硬笔临写小楷字帖有事半功倍的明显进效,因此想写好硬笔字,不妨找本好的小楷字帖,加工练习。定能打下坚实基础,裨益终身,受用不尽。
4. 看了王铎的大字楷书,你是不是想说写的像小学生
王铎以行草书称世,他的书法传到日本,日本人立刻把他捧到了富士山上——他们管王羲之叫先王,管王铎叫后王,两者一比,结论是“后王胜先王。”
中国人倒不敢用王铎挑战王羲之,可是对此人却也推崇备至。甚至有人说,王铎是唐以后最会写字的人,什么苏啊米啊赵啊董啊,在王铎面前都弱爆了。
王铎存世较多的是行草书,楷书不常见。在北京故宫就藏着一卷,是他所写楷书王维诗——
此卷徐徐展开,很多练惯了唐楷魏碑的小伙伴都惊呆了——
把下巴活动一下吧,没错,这就是王铎的真迹,王铎的楷书。真正一笔一画,绝不缺斤短两。
当回过神来,有人会惊叹:楷书还能这样写?于是开始大胆写楷书,写得支离破碎。
你问他为什么楷书写成这样,他会理直气壮告诉你:去看看王铎!
5. “张”字的楷书田字格书写顺序
“张”字的楷书田字格书写顺序如下图:
张(zhāng)
部首:弓部。
笔画:7笔。
结构:左右结构。
笔顺:横折、横、竖折折钩、撇、横、竖提、捺。
扩展资料:
张组词示例如下:
1.声张[ shēng zhāng ]把消息、事情等传出去:这件事不要声张出去。
2.张榜[ zhāng bǎng ]贴出文告:张榜公布。张榜招贤。
3.张狂[ zhāng kuáng ]嚣张;轻狂:举止张狂。
4.扩张[ kuò zhāng ]扩大(势力、疆土等):向外扩张。这种药能使血管扩张。
5.印张[ yìn zhāng ]印刷工作量的计算单位。一印张是全张纸一张的单面印刷,折合为半张纸的两面印刷。
6. 我看到的历史上的书法家没有用楷书写大字的,都是小楷(我是说墨迹
你是老外了,历史上有很多书法家写过楷书大字的。
写大字这个和当时的环境有关。一般的大字只有在适合的场合才可以书写,比如皇帝册封,祭祖登峰,城关门匾,商家店铺匾额,个人私宅书房,画跋上。
另外还有书写工具的限制。一般大字要有大笔,要有那么大的纸张,当时客观条件所限,大笔很少,大纸张也少,即使有也不会就在那么恰当的时机所备用,而且都是富贵人家才能有那样的条件。
所以一般就是墙壁粉涂即可书写,但这粉墙也只有庙宇,大户人家宅院,酒家才有的。故而不是楷书不适合写大字,而是条件制约,因而所传较少。
楷书在唐代是发展高峰,但是在两晋南北朝时就已有所发展,并且当时的碑刻也很盛行,所以有些石壁摩崖,墓碑上就会有,只是战火烽烟,留存较少,有很多考古文献有载。唐代因为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国势强大文化艺术盛行所以留下了大量的名人笔墨,在古城西安可以追寻其踪,文人传记都有记载。
多半都是几张纸写好后去拼接然后摹刻的。在直到宋元明清是造纸术,织丝业发达,故而有了大的丝绢,纸张,并且藏家的发展故而有很多墨宝真迹留存。
故宫博物院就藏有很多的真迹。非一般人看的见得。
就是展馆偶尔见一下,也是难得。早年我祖父因为参与地方文化遗址考古,文化部内刊一部(中国历代皇帝手书)图册赠送留念,我有幸看过里面就收录,武则天的楷书,康熙的楷书,雍正,慈禧,等很多的。
所以你不知道从哪看的,还是道听途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