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怎样写告状信
就是起诉状了 民事起诉状范文 民事起诉状 原 告:杨某,男,1963年6月12日出生,现住某市甲区某街道12组97号. 被告人:李某,男,1954年3月12日出生,现住某市乙区某街道18组12号. 诉讼请求: 1、李某返还杨某欠款18000元人民币。
.. 2、诉讼费XX元由李某承担。 事实与理由: 2004年4月1日,李某因经营资金紧张向杨某借款18000元用于周转, 写下借条并约定6个月后一次还清欠款,利息按照银行利息支付。
到期后,李某以没钱为由拒绝归还。
. 证据和证据来源,证人姓名和住址: 1、李某所写欠条一张。 2、见证人王某,某市甲区某街道司法所长。
此致 某市某区人民法院 附:本诉状副本1份 起诉人 杨某 2006年3月5日 注:1、本诉状供公民提起民事、行政诉讼用,用钢笔或毛笔书写。 2、“原告”、“被告”栏,均应写明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日 (对民事被告的出生年月日确实 不知的,可写其年龄) 、民族、籍贯、职业或工作单位和职务、住址等项。
被告是法人、组织或行政机关的,应写明其名称和所在地址。 3、“事实与理由”部分的空格不够用时,可增加中页。
4、起诉状副本份数,应按被告人的人数提交。 行政起诉状(公民提起行政诉讼用) 原告: 被告: 诉讼请求: 事实与理由: 证据和证据来源,证人姓名和住址 此致 ***人民法院 起诉人:*** 年月日 附: 一、本诉状副本份; 二、证据材料份。
行政起诉状(法人或者其他提起行政诉讼用) 原告名称: 所在地直: 法定代表人(或代表人)姓名:职务: 电话: 企业性质:工商登记核准号 经营范围和方式: 开户银行:帐号: 被告名称: 所在地址: 诉讼请求: 事实与理由: 证据和证据来源,证人姓名和住址 此致 ***人民法院 起诉人:*** 年月日 附: 一、本诉状副本份; 二、证据材料份。 (一)行政起诉状的结构形式 1.标题。
写明行政起诉状。 2.首部。
必须分别写明原告和被告的有关情况。原告要写明姓名、性别、年龄、民族、籍贯、地址等情况,由于人民法院受理行政诉讼案有管辖的范围,被告栏要写明被告机关或组织的全称、地址,以及其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的姓名、职务。
3.正文。正文是行政起诉状的核心内容,其具体内容和写法另作论述。
4.尾部。包括附项和落款。
要写明起诉人的姓名、日期,在附项中写明本诉状副本份数。 (二)行政起诉状正文的内容及写法 正文内容包括三项:诉讼请求,事实与理由,证据和证据来源,证人姓名和地址。
1.诉讼请求。诉讼请求是正文的第一项内容,即是原告提起行政诉讼要解决的问题,要达到的目的。
根据行政案件的特点,原告所提出的诉讼请求主要有:部分或全部撤销处罚决定;变更处罚决定;提出赔偿损失等。如例文一,诉讼请求有两个:(1)撤销被告发出的治安管理处罚裁决书;(2)责令被告履行保护人身权、财产权的法定职责。
诉讼请求要表述明确、具体。原告可以针对被告具体行政行为的性质以及自己的权益受损害的程度,依法提出恰如其份的请求。
2.事实与理由。这部分要写清楚提出诉讼请求的事实根据和法律依据。
事实是人民法院审理案件的依据,起诉状必须写明被告侵犯起诉人合法权益的事实经过、原因及造成的结果,指出行政争议的焦点。如果是经过行政复议后不服提出起诉的,还要写清楚复议行政机关作出复议决定过程和结果。
理由是在叙述事实的基础上,依据法律法规进行分析,论证诉讼请求合理合法。例如,对被告侵犯起诉人人身权和财产权的案件,原告要着重论述被告实施的具体行政行为所依据的事实不真实、证据不充分;或者违反了法定程序,所适用的法律有错误;或者被告纯属超越职权范围、滥用职权的行为;或者该行政处罚 过重,侵害了原告正当权益等。
其理由应根据案件的不同而有所侧重,但引用法律、法规条文必须准确,理由务必充分。 3.证据和证据来源、证人姓名和住址。
这部分内容要求原告就诉讼请求、列举的事实、阐述的理由所举之证据,应当详细、分明,以便人民法院在办案过程中核对查实。 刑事附带民事起诉状(范文) 来源: 作者: 自诉人 法中论见,男,1976年4月29日出生,汉族,绵阳市人,四川川北监狱现役警察,住本市游仙区芙蓉路32号享利花园11幢1-1-2号 被告人 怡婷,女,23岁,生于1982年10月28日,汉族,*市人,*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法官,住本市*路xx号。
诉讼请求 1、被告人怡婷犯故意伤害感情罪,请求人民法院依法惩处,彰显法律正义。 2、依法判令被告人作出赔礼道歉,跪地求饶,并把自已近期生活照片二十张寄至上述原告的指定住所。
事实与理由 2005年6月24日晚,被告怡婷一直关机,让法中论见倍受思恋之苦,经过再三的思想斗志争后,给被告打电话,结果通了,但被告立即又关了手机,严重缺失网恋诚信,导致原告的身心遭受极大的痛苦与打击,以至精神受到强烈刺激,经权威人士鉴定,已经有严重的网恋精神分裂症,上述事实,足以显现被告对原告造成极其严重的精神伤害与身心摧残 原告由于受到被告人犯罪行为的侵害,受到的物质损失有:。
2. 幼儿园家长告状信怎么写
在法制越来越健全的今天,家长的法制意识日益增强,幼儿园中家长的投诉也渐渐多了起来。从法律角度看,家长是有权投诉幼儿园的。幼儿园属于教育服务机构,家长花了钱,可以说是购买了幼儿园的教育服务,对服务不满意时,或幼儿园工作出现失误造成对家长权益的损害时,家长就可以提出投诉。由于教育服务具有特殊性,不同与一般的服务能够立刻见到效果,所以,有时,家长常常就一些情况提出置疑或异议,幼儿园可以把家长提出的这些问题也看成是投诉。对于家长的投诉,一方面,幼儿园应该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来减少家长的投诉;另一方面,幼儿园应该做好充分的准备,随时以正确的态度来接待及处理家长的投诉。必要时,还须运用法律手段来解决。
一.建立家长投诉制度
以流程的形式将处理家长投诉这个问题制度化。全园干部、职工严格履行制度,认真处理每一起家长投诉。
(一)接待家长投诉流程:
对家长致谦及致谢――详细记录家长问题――向家长阐明幼儿园相应的制度――向家长讲解处理结果及原因
1.对家长致谦及致谢:家长投诉或提出问题,表明对幼儿园现有工作的不满意,无论是干部还是教师接到家长的反映,都要在第一时间,向家长道歉:对不起,我们工作不到位,请您原谅。紧接着,就要致谢:真的很感谢您能给我们提出来,这样我们才能尽快发现不足,尽快改进。
2.详细记录家长问题:最好当着家长的面,用笔,或者用录音的形式,把家长反映的所有问题,详细记录下来,记好以后,口头跟家长重复一遍,取得家长的确认。提问:这些是您反映的问题吗?还有没有其他的?
3.向家长阐明幼儿园相应的制度:向家长详细说明,幼儿园与家长反映的问题有关的制度,同时跟家长表明态度:我们幼儿园的制度虽然是这样的规定,但您反映的问题有特殊性,我们会具体考虑,尽快给您满意的答复(最好给出具体时间,比如一天内或两天内)。
4.向家长讲解处理结果及原因:最好由当事人(比如孩子班上的教师)亲自出面,为家长讲解一下处理的结果,及幼儿园这样处理是基于什么样的考虑。
3. 房产纠纷告状信怎么写
房产纠纷起诉状范本格式
原告:
地址:
电话:
委托代理人:
被告:
地址:
电话:
法定代表人:
一、房产纠纷起诉请求:
1.判令被告立即为原告办理涉诉房产的房产证;
2.判令被告向原告支付逾期办理房产证的违约金__元;
3.判令由被告承担本案的诉讼费用。
二、房产纠纷起诉的事实和理由:
原告于__年__月__日与被告签订了《商品房合同书》,向被告购买位于__小区__号楼__单元__层的房屋。原告在支付完所有房款后,于__年 __月__日取得正式购房发票。
房产合同签订后,原告依约履行了付款义务,并于__年收楼入住,被告有义务及时为原告办理房产证,但被告至今未办理。
由于双方在房产合同中并未约定逾期办理房产证的违约金,因此原告要求被告按照已付购房款总额,参照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金融机构计收逾期贷款利息的标准计算逾期办理房产证的违约金,并在规定期限内办妥相关房产证;
若被告逾期仍未办理,致使房产合同无法履行的,原告要求解除购房合同,并要求被告返还购房款,赔偿损失。
原告与被告就上述房产纠纷事宜商讨未果,现根据房产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恳请法院查明事实,依法支持原告的起诉请求
4. 写给纪委的举报信怎么写
举报信格式参考:
关于**县**镇副镇长李**违纪问题的举报
**县纪委:
我发现**县**镇干部李**存在违纪问题,特此举报。
李**,男,中共党员,****年出生,现任**镇党委委员、副镇长。
其违纪情况如下:
一、在推荐干部中拉票
****年**月,在全县民主推荐正科级领导一职的干部大会前,李向其他干部发短信和打电话,为自已拉票,还请有关人员喝酒吃饭。这个事情**镇干部陈**接受李的宴请,也收到其拉票的短信。
二、大操大办乔迁宴
****年*月*日,李以乔新居之名在县城**酒店大摆宴席100桌,并宴请其分管的镇直部门干部、企业主、各村干部及村小学校长等,违规收取礼金20多万元。宴席现场照片附后。
三、违规接受企业老板宴请和到娱乐场所消费
****年*月*日,*月*日,李**与镇卫生院长陈**,接受镇**企业老板宴请,并在宴请结束后到县城**KTV唱歌.
以上情况,请组织调查处理。
附件:李**办乔迁宴的现场照片
举报人:***
**县**镇**街道**号
电话:******
**年**月**日
主要受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党员对党组织和监察对象违**纪政纪行为的检举、控告;
2、依法依规应由纪检监察机关受理的党组织、党员和监察对象不服党纪政纪处分和其他处理的申诉;
3、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意见、建议。
具体可举报上述对象的违反政治纪律行为、违反组织纪律行为、违反廉洁纪律行为、违反群众纪律行为、违反工作纪律行为、违反生活纪律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