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写卜算子
词牌沿革编辑 清毛先舒《填词名解》云:“唐骆宾王诗好用数名,人称为‘卜算子’,词取以为名。”
清万树《词律》据北宋黄庭坚“似扶着,卖卜算”词句,认为取义于卖卜算命之人。子:“曲子”的省称。
即小曲的意思。因此,调名本意即为歌咏占卜测算的小曲。
此调之始词是北宋初年张先之作;作者甚众,但以苏轼此体为通用之体。陆游咏梅之作为名篇:“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南宋官妓严蕊之作在民间流传很广,其词云:“不是爱风尘,似被前缘误。
花落花开自有时,总是东君主。去也终须去,住也如何住。
若得山花插满头,莫问奴归处。”此两词皆意脉贯串,流美含蓄,甚能体现此调平和婉转的特点。
辛弃疾十三首善为词论,风格恣律,如其名篇:“一以我为牛,一以我为马。人与之名受不辞,善学在周者。
江海任虚舟,风雨从飘瓦。醉者乘车坠不伤,全得于天也。”
这使此调具另一风格。此调可平可仄之处较多。
格律说明编辑 正体,双调四十四字,前后段各四句、两仄韵。以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为代表。
此若石词之多押两韵,徐、黄、张、杜四词之添字,皆变体也。 苏词别首前段第二句“长忆吴山好”,“长”字平声。
变体一,双调四十四字,前后段各四句、三仄韵。以石孝友《卜算子·见也如何暮》为代表。
此与苏词同,惟前后段两起句各用韵异。变体二,双调四十五字,前段四句两仄韵,后段四句三仄韵。
以徐俯《卜算子·胸中千种愁》为代表。此亦苏词体,惟后段起句用韵,结句添一字作折腰句法异。
《古杭杂纪》无名氏词前结“把定纤纤手”,后结“瞒不得、桥头柳”,正与此同。变体三,双调四十五字,前后段各四句、两仄韵。
以黄公度《卜算子·薄宦各东西》为代表。此亦苏词体,惟前段结句作六字折腰句法异。
《古今词话》无名氏词前结“终不似、伊家好”,后结“满目围芳草”正与此同。 按,黄童和此词前段结句“奚止朝朝暮暮”句法又异。
变体四,双调四十六字,前段四句两仄韵,后段四句三仄韵。以张先《卜算子·般涉调》为代表。
此亦苏词体,惟前后段两结句俱六字异。杜安世“尊前一曲”词正与此同。
按黄庭坚此调词前后段两起句“要见不得见,要近不得近”,“禁止不得泪,忍管不得闷”,“见”字、“泪”字俱仄声,连用四“不得”字,皆以入替平之法,因谑词不入。变体五,双调四十六字,前后段各四句、三仄韵。
以杜安世《卜算子·深院花铺地》为代表。此与张词同,惟前后段起句俱用韵异。
按《玉照新志》“蹙破眉峰”词正与此同,但此词前后段第三句第七字仄声,各家则用平声也。变体六,双调四十六字,前后段各四句、两仄韵。
以无名氏《卜算子·幽花带露红》为代表。此词见《花草粹编》,《本清湖三塔记》,亦苏词体,惟后段结句七字,添二衬字异。
格律对照编辑 正体 格律对照例词:《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中中中中平,中仄平平仄。中仄平平中中中?中仄平平仄。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中中中中平句中仄平平仄。中仄平平中中中,仄仄平平仄。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变体一 格律对照例词:《卜算子·见也如何暮》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
见也如何暮,别也如何遽。别也应难见也难,后会难凭据。
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
去也如何去,住也如何住。住也应难去也难,此际难分付。
变体二 格律对照例词:《卜算子·胸中千种愁》平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
胸中千种愁,挂在斜阳树。绿叶阴阴自得春,草满莺啼处。
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不见凌波步,空想如簧语。门外重重叠叠山,遮不断、愁来路。
变体三 格律对照例词:《卜算子·薄宦各东西》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仄平仄、平平仄。
薄宦各东西,往事随风雨。先是骊歌不忍闻,又何况、春将暮。
平仄仄平平,平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
愁共落花多,人逐往鸿去。君向潇湘我向秦,后会知何处。
变体四 格律对照例词:《卜算子·般涉调》仄仄平仄平,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
梦短寒夜长,坐待清霜晓。临镜无人为整妆,但自学、孤鸾照。
平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平仄平平平仄平,仄仄仄、平平仄。
楼台红树杪,风月依前好。江水东流郎在西,问尺素、何由到。
变体五 格律对照例词:《卜算子·深院花铺地》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
深院花铺地,淡淡阴天气。水榭风亭朱明景,又别是、愁情味。
仄平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平仄,仄仄仄、平仄仄。
有情奈无计,漫惹成憔悴。欲把罗巾暗传寄,细认取、斑点泪。
变体六 格律对照例词:《卜算子·幽花带露红》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
幽花带露红,湿柳拖烟翠。花柳分春各自芳,惟有人憔悴。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2. 卜算子的现代文怎么写
亭之外,靠近断桥的旁边,孤单寂寞地绽开了花,却无人作主。
每当日色西沉的时候,总要在内心泛起孤独的烦愁,特别是刮风下雨。 不想费尽心思去争芳斗春,一意听凭百花去嫉妒。
零落凋残变成泥又碾为灰尘,只有芳香依然如故。 鉴赏: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这是陆游一首咏梅的词,其实也是陆游自己的咏怀之作。
上片写梅花的遭遇:它植根的地方,是荒凉的驿亭外面,断桥旁边。驿亭是古代传递公文的人和行旅中途歇息的处所。
加上黄昏时候的风风雨雨,这环境被渲染得多么冷落凄凉!写梅花的遭遇,也是作者自写被排挤的政治遭遇。 下片写梅花的品格:一任百花嫉妒,我却无意与它们争春斗艳。
即使凋零飘落,成泥成尘,我依旧保持着清香。末两句即是《离骚》“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的精神。
比王安石咏杏:“纵被东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之句用意更深沉。 陆游一生的政治生涯:早年参加考试被荐送第一,为秦桧所嫉;孝宗时又为龙大渊、曾觌一群小人所排挤;在四川王炎幕府时要经略中原,又见扼于统治集团,不得遂其志;晚年赞成韩侂胄北伐,韩侂胄失败后被诬陷。
我们读他这首词,联系他的政治遭遇,可以看出它是他的身世的缩影。词中所写的梅花是他高洁的品格的化身。
唐宋文人尊重梅花的品格,与六朝文人不同。但是象林和靖所写的“暗香、疏影”等名句,都只是高人、隐士的情怀;虽然也有一些作家借梅花自写品格的,但也只能说:“原没春风情性,如何共,海棠说。”
(南宋肃泰来《霜天晓角·咏梅》)这只是陆游词“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的一面。陆游的友人陈亮有四句梅花诗说:“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
欲传春信息,不怕雪埋藏。”写出他自己对政治有先见,不怕打击,坚持正义的精神,是陈亮自己整个人格的体现。
陆游这首词则是写失意的英雄志士的兀傲形象。我认为在宋代,这是写梅花诗词中最突出的两首好作品。
赏析: 陆 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这首《卜算子》,作者自注“咏梅”,可是它意在言外,象“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濂溪先生(周敦颐)以莲花自喻一样,作者正是以梅花自喻的。 陆游曾经称赞梅花“雪虐风饕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落梅》)。
梅花如此清幽绝俗,出于众花之上,可是如今竟开在郊野的驿站外面,紧临着破败不堪的“断桥”,自然是人迹绝少、寂寥荒寒、倍受冷落了。从这一句可知它既不是官府中的梅,也不是名园中的梅,而是一株生长在荒僻郊外的“野梅”。
它既得不到应有得护理,也无人来欣赏,随着四季代谢,它默默地开了,又默默地凋落了。它孓然一身,四望茫然,——有谁肯一顾呢,它是无主的梅呵。
“寂寞开无主”这一句,诗人将自己的感情倾注在客观景物中,首句是景语,这句已是情语了。 日落黄昏,暮色朦胧,这孓然一身、无人过问的梅花,何以承受这凄凉呢?它只有“愁”——而且是“独自愁”,这几个字与上句的“寂寞”相互呼应。
而且,偏偏在这个时候,又刮起了风,下起了雨。“更著”这两个字力重千均,写出了梅花的艰困处境,然而尽管环境是如此冷峻,它还是“开”了!它,“万树寒无色,南枝独有花”(道源);它,“完花敢向雪中出,一树独先天下春”(杨维桢)。
总之,从上面四句看,这对梅花的压力,天上地下,四面八方,无所不至,但是这一切终究被它冲破了,因为它还是开了!谁是胜利者?应该说,是梅花! 上阕集中写了梅花的困难处境,它也的确还有“愁”。从艺术手法说,写愁时,作者没有用诗人、词人们那套惯用的比喻手法,把愁写得象这象那,而是用环境、时光和自然现象来烘托。
况周颐说:“词有淡远取神,只描取景物,而神致自在言外,此为高手。”(〈蕙风词话〉)就是说,词人描写这么多“景物”,是为了获得梅花的“神致”;“深于言情者,正在善于写景”(田同之《西圃词说》)。
上片四句可说是“情景双绘”。 下阕,托梅寄志。
梅花,它开得最早。“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齐己);“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张谓)。
是它迎来了春天。但它却“无意苦争春”。
春天,百花怒放,争丽斗妍,而梅花却不去“苦争春”,凌寒先发,只是一点迎春报春的赤诚。“苦”者,抵死、拼命、尽力也。
从侧面讽刺了群芳。梅花并非有意争春,“群芳”如果有“妒心”,那是它们自己的事情,就“一任”它们去妒忌吧。
这里把写物与写人,完全交织在一起了。花木无情,花开花落,是自然现象,说“争春”,是暗喻。
“妒”,则非草木能所有。这两句表现出陆游标格独高,决不与争宠邀媚、阿谀奉承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谗毁、坚贞自守的傲骨。
最后几句。把梅花的“独标高格”,再推进一层:“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前句承上句的寂寞无主、黄昏日落、风雨交侵等凄惨境遇。这句七个字四次顿挫:“零落”,不堪。
3. 卜算子.咏梅怎么写
卜算子是一个词牌名,格律如下:
【卜算子】
中仄仄平平,中仄平平仄(韵)。
中仄平平仄仄平,中仄平平仄(韵)。
中仄仄平平,中仄平平仄(韵)。
中仄平平仄仄平,中仄平平仄(韵)。
最经典和知名的卜算子·咏梅有2首如下:
卜算子·咏梅
作者: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卜算子·咏梅
作者:**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4. 陆游的《卜算子·咏梅》怎么写
陆游《卜算子·咏梅》赏析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这首《卜算子》以“咏梅”为题,这正和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濂溪先生(周敦颐)以莲花自喻一样,作者亦是以梅花自喻。陆游曾经称赞梅花“雪虐风饕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落梅》)。梅花如此清幽绝俗,出于众花之上,可是如今竟开在郊野的驿站外面,破败不堪的 “ 断桥”,自然是人迹罕至、寂寥荒寒、梅花也就倍受冷落了。从这一句可知它既不是官府中的梅,也不是名园中的梅,而是一株生长在荒僻郊外的“野梅”。它既得不到应有的护理,更谈不上会有人来欣赏。随着四季的代谢,它默默地开了,又默默地凋落了。它孑然一身,四顾茫然—— 有谁肯一顾呢,它可是无主的梅呵。“寂寞开无主”这一句,词人将自己的感情倾注在客观景物之中,首句是景语,这句已是情语了。日落黄昏,暮色朦胧,这孑然一身、无人过问的梅花,何以承受这凄凉呢?它只有“愁”—— 而且是“独自愁”,这与上句的“寂寞”相呼应。驿外断桥、暮色、黄昏,本已寂寞愁苦不堪,但更添凄风冷雨,孤苦之情更深一层。“更著”这两个字力重千钧,前三句似将梅花困苦处境描写已至其但二句“更著风和雨”似一记重锤将前面的“极限”打得崩溃。这种愁苦仿佛无人能承受, 至此感情渲染已达高潮,然而尽管环境是如此冷峻,它还是“开”了!它,“ 万树寒无色,南枝独有花”(道源);它,“万花敢向雪中出,一树独先天下春”(杨维桢)。上阕四句,只言梅花处境恶劣、于梅花只作一“开”字,但是其倔强、顽强已不言自明。
上阕集中写了梅花的困难处境, 它也的确还有 “ 愁”。从艺术手法说,写愁时作者没有用诗人、词人们那套惯用的比喻手法,把愁写得象这象那,而是用环境、时光和自然现象来烘托。况周颐说:“词有淡远取神,只描取景物,而神致自在言外,此为高手。”(《蕙风词话》)就是说,词人描写这么多“景物”,是为了获得梅花的“神致”;“深于言情者,正在善于写景”( 田同之《西圃词说》)。上阕四句可说是“情景双绘”。让读者化一系列景物中感受到作者的特定环境下的心绪—— 愁!也让读者逐渐踏入作者的心境。这着实、妙!
5. <卜算子.咏梅>这首诗是怎么写的
卜算子·咏梅 陆游(南宋) 驿外断桥边, 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 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 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 只有香如故。 **《卜算子·咏梅》 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
一九六一年十二月 卜算子·咏梅 风雨送春归, 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 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 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 她在丛中笑。
卜算子咏梅 郭沫若 晨见梅花愁,今见梅花笑。 本有东风孕满怀,春伴梅花到。
风雨任疯狂,冰雪随骄傲。 万紫千红结队来,遍地吹军号。
《卜算子·咏梅》刘克庄 片片蝶衣轻, 点点猩红小。 道是天公不惜花, 百种千般巧。
朝见树头繁, 暮见枝头少。 道是天公果惜花, 雨洗风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