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紫字和君字的小篆是什么
一、“紫”字和“君”字的小篆写法: 1、字体:金文篆书 2、字体:汉仪篆书 3、字体:方正小篆 4、字体:华康篆书 5、字体:王汉宗印篆 二、简介: 小篆是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前221年),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的政策,由宰相李斯负责,在秦国原来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取消其他的六国文字,创制了统一文字的汉字书写形式。
一直在中国流行到西汉末年(约公元8年),才逐渐被隶书所取代。 但由于其字体优美,始终被书法家所青睐。
又因为其笔画复杂,形式奇古,而且可以随意添加曲折,印章刻制上,尤其是需要防伪的官方印章,一直采用篆书,直到封建王朝覆灭,近代新防伪技术出现。
2. 青字用小篆怎么写,还有其意思是什么
青 qīng
〈形〉会意。从生,从丹。金文字形上面是个“生”字;下面是“丹”字,丹是井字之变。“青”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蓝色
深绿色或浅蓝色:~绿。~碧。~草。~苔。~苗。~菜。~葱。~山绿水。~云直上。万古长~(喻高尚的精神或深厚的友情永远不衰)。
绿色的东西:踏~。~黄不接。
靛蓝色:靛~。~紫。~出于蓝,胜于蓝。
黑色:~布。~线。~衫。~衣。
喻年轻:~年。~春。~工。
竹简:~简。~史(原指写在竹简上的记事,后指史书,如“永垂~~”)。
3. 紫气东来大篆写法
紫气东来的大篆写法如图 大篆,是西周晚期普遍采用的字体 。
相传为夏朝伯益所创。广义的大篆指小篆之前的文字,包括金文(或称“钟鼎文”)与籀文(金文之繁化),而当代汉字学家推算秦朝应尚有甲骨文,所以现在也包括其中。
大篆狭义上指籀文、遗存石刻石鼓文,以周宣王时的太史籀所书而得名;石鼓文因刻于石鼓上而得名,是流传至今最早的刻石文字,为石刻之祖。 大篆,也称籀(zhòu)文。
因其着录于字书《史籀篇》而得名。《汉书·艺文志62616964757a686964616fe78988e69d8331333431356634》:“《史籀》十五篇,周宣王太史籀作大篆。”
《说文》中保留了籀文225个,是许慎依据所见到的《史籀》九篇集入的,是我们今天研究大篆的主要资料。 扩展资料: 汉字的发展: 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 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 楷书 →行书(商) (周) (秦) (汉) (魏晋)草书 以上的“甲金篆隶草楷行”七种字体称为 “汉字七体”。
从商代甲骨文到今天的楷书,汉字的形体逐渐演变。这种演变可以分为两大阶段,就是古汉字阶段和隶书楷书阶段。
前一阶段起自商代终于秦代,字体有甲骨文,金文,大篆和小篆;后一阶段其自汉代一直延续到现代,字体有隶书,草书,行书和楷书。下面简要介绍以下不同形体汉字的特点: 1、甲骨文 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主要用于占卜,应用在商代后期。
相形程度较高,字行的方向相当不固定。 2、金文 金文是铸造在青铜器上的文字。
主要应用在商代后期和西周时期。金文的象形程度比较高,但同时也有了线条化,平直化的趋势。
3、大篆 这是西周晚期的文字。上承西周的金文,下启秦代的小篆。
4、小篆 这是春秋战国使用的文字,秦统一六国后,小篆成为通行全国的文字。小篆字体规整匀称,字体有所简化,相形程度进一步降低。
5、隶书 隶书产生与战国晚期,西周时发展成熟,是两汉时期通行的主要字体。隶书把小篆弯曲的线条改为平直的笔画,字体进一步简化,书写变的简便,但同时使古汉字的象形程度大为降低。
形体扁方而规整,较长的横化略呈微波起伏之势,向右下的斜笔带有捺脚。 6、草书 草书形成于汉代,是辅助隶书的简便字体,主要用于起草文书和通信。
草书使用连笔,书写快捷,但是难于辨认。 7、行书 行书出现在东汉晚期。
楷书产生后,行书逐渐演变为介于草书与楷书之间的字体,比草书容易辨认,也容易书写。 8、楷书 楷书也叫正楷,真书。
汉魏之际形成,南北朝时期逐渐成为主要的字体,捺和硬钩,波势减少,笔画也趋于平易圆转,更便于书写。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大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