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潦草字怎么写
我们说的潦草字一般指书法中的行书或行草。
一个人从小学开始一笔一画的写字,慢慢的开始连笔、省略笔画,实际这个过程就是不自觉地从楷书向行书、行草转化。
普通人都是为了写得快而自发开始字体转变,练熟了写得快就满足了,字写得好坏与小时候写工整字的基础直接联系。所以写得多了自然就练出来属于自己的“潦草字”了。
但如果想把“潦草字”写得美观、规范就必须认真练习书法,如果楷书基础好的话,认真临几本行书字贴,就能掌握了基本的运笔方法。后面就是根据自己的爱好练习了。如果楷书基础不好,那么必须补课,因为楷书是行书的基础。
练字是需要恒心的,我说的全是我以前学到的知识,但由于没有练字的恒心,至今羞于人前献墨。
2. 颜真卿的“祭侄文稿” 乱乱的 怎么说是 天下 第二行书
《祭侄稿》全称《祭侄季明文稿》,书于唐乾元元年(公元七百五十八年)。麻纸本,行书 纵28.2厘米 横75.5厘米,二十三行,每行十一二字不等,共二百三十四字。铃有“赵氏子昴氏”、“大雅”、“鲜于”、“枢”、“鲜于枢伯几父”、“鲜于”等印。曾经宋宣和内府、元张晏、鲜于枢、明吴廷、清徐乾学、王鸿绪、清内府等收藏,
元代大书法家鲜于枢为《祭侄文稿》写的跋语说:“唐太师鲁公颜真卿《祭侄季明文稿》,天下行书第二(第一指王羲之《兰亭序》)。”连对颜体楷书持否定态度的宋代米芾也认为“颜鲁公行字可教。”他在评论《祭伯父文稿》时,认为是“天下奇书”。这两件草稿,用笔神妙,挺拔奔放,各具特色,和《争坐位稿》一起,堪称珠联璧合,是举世难得的艺术瑰宝。
《祭侄稿》作为颜书著名的“三稿(另二稿《争坐位稿》,《告伯父文稿》)之一,曾收入宋、明、清诸代从刻本中,历代效仿者不绝,褒赞不断。
颜真卿的《祭侄文稿》,由于是真迹传世(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更被后世誉为“在世颜书第一”。这件草稿无论内容还是书法都极为典型。其内容背景是,在“安史之乱”时,河北二十四郡纷纷瓦解,只有颜真卿为太守的平原郡(今山东陵县)和其堂兄颜杲卿为太守的堂山郡(今河北正定县)得以固守,抗击叛乱,并派杲卿三子颜季明在两郡之间往来联络。后来颜杲卿智取军事要地土门,取得重大胜利,便派长子颜泉明到长安献俘报捷,同时请求救兵。不料却被太原节度使王承业截留扣押,王私改奏章,据为己功,拥兵不救。堂山郡终因粮尽矢绝,被叛军攻陷,杲卿、季明父子等惨遭杀害,壮烈殉国,颜氏一门死于刀斧之下30余人。直到颜真卿回朝向肃宗哭诉事情原委,杲卿父子才得到表彰。“安史之乱”平定后,颜真卿又派侄颜泉明去河北寻访杲卿父子遗骨及流散家人,仅寻得颜季明头骨带回。颜真卿缅怀堂兄一门忠烈,“父陷子死,巢倾卵覆”,怀着“抚念摧切,震悼心颜”的悲愤心情,和着血泪写下了这篇祭文。可以想见,临文之时,国难家仇,一齐拥上他的心头,感情悲愤激越,不计字的工拙,纵笔浩放,一泻千里,墨色时枯时浓,笔法圆转遒劲,笔锋内含,力透纸外,充分表露了作者激越悲愤的心情。细读草稿可以发现,开始途述身世,还比较平静,字也比较规矩、圆浑。写到“贼臣不救”以后,悲痛之情充溢胸间,字体打破了矜持的局面,字形、行距忽大忽小,时而滞重,如哽咽不前;时而纵放,如慷慨悲歌。错、漏的地方逐渐增多。写到“魂而有知,无磋久客。呜呼哀哉,尚飨”几个字时,已经达到了无意于书而气贯天成的极高境界。感情的波澜起伏,随着笔锋自然流露出来,这是因为临文之时,激昂悲壮的感情一发难收,长期积累的高超书法艺术,在不经意之中挥洒而出。所以文稿雄姿英发,具有惊心动魄的艺术感染力,没有一丝一毫的矫揉造作。虽然多处涂抹而始终不能破坏文稿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原因正在于此。元代张宴在《祭侄文稿》的跋语中说:“住京师,尝会诸贤品题(颜真卿书法),以为告不如简,简不如草。盖以告是官作,虽端楷,终为绳约。而起草又出于无心,是其心手两忘,真妙见于此迹。”是说写楷书时比较严肃,容易拘束,而写草稿则挥洒自如,最能显现出作者卓越的书法艺术。宋代苏轼不但学颜书,而且对颜书有极高的评价,对他的人品更是景仰不已。他在《东坡题跋》一书中说:“吾观鲁公书,未尝不想见其丰采,非独得其为人而己,凛凛乎若见其诮卢杞而斥希烈也。”说的是书如其人,颜真卿书法正是他刚正义烈、高风亮节的化身了。历代人们在赞赏和高度评价颜真卿书法艺术的同时,又都称誉敬仰他的人格品德,确是很有道理的。
释文:
“维乾元元年,岁次戊戌,九月庚午朔,三日壬申,第十三叔银青光禄(大)夫、使持节蒲州诸军事、蒲州刺史、上轻车都尉、丹阳县开国侯真卿,以清酌庶羞,祭于亡侄、赠赞善大夫季明之灵。惟尔挺生,夙标幼德,宗庙瑚琏,庭阶兰玉,敏尉人心。方期戬谷,何图逆贼间衅,称兵犯顺。尔父竭诚,常山作郡;余时受命,亦在平原。仁兄爱我,俾尔传言;尔既归止,爰开土门;土门既开,凶威大蹙。贼臣不救,孤城围逼。父陷子死,巢倾卵覆,天不悔祸,谁为荼毒?念尔遘残,百身何赎!呜呼,哀哉!吾承天泽,移牧河关。泉明比者,再陷常山,携尔首榇,及兹同还。抚念摧切,震悼心颜。方俟远日,卜尔幽宅;魂而有知,无嗟久客。呜呼哀哉!尚飨。”
3. 楷书的乙怎么写
乙字楷书写法有三种,具体如下:
乙是天干的次位,其在方向上指东方,五行里属木,阴阳学说里为阴。在天干中,乙指幼苗或出芽。乙在名次里通常指第二位,但亦有作分类用,如乙类、乙种等,不一定为名次用。
乙部,为汉字索引里为部首之一,就常用部首名称及索引,乙部归于部首一划。就繁体字部首而言,字体主体可辨认为乙,且无其他部首可用者将部首归为一,例如乜字、九字及乱字等等。另外,乙部也常为单位别,对应着有甲部或丙部等等。
4. 正楷字怎么写
我国书法历史悠久,大体可分为篆书(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章、今草)等五种.
(1)篆书:先有大篆后有小篆.早在六十多年前,陶器上刻划的符号和描绘物象的 图画就具有文字的雏型,随后在漫长的发展中,产生的象形(图画)文字.三千年前 的殷商时代在龟甲兽骨上刻划的文字,即"甲骨文"书法细劲挺直笔画无顿挫轻重.
从出土的甲兽、玉片、陶片见到尚未曾刻划过的朱、墨笔迹,可以窥见当时毛笔 书写的特色.商周时代出现的铸在钟、鼎、货币、兵器等青铜器上的铭文,称为 "金文"或"钟鼎文"书法渐趋整齐,风格圆转浑厚具字形变化丰富,参差不一,春秋 战国时代刻在石簋、石鼓上的文字叫做石鼓文,也叫籀文,笔划雄强而凝重.结体 略呈方形,风格典丽峻奇.上述的甲骨金文籀文秦代称之为大篆,后人也称之为 "故".
公元前二二一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废除六国异体由丞相李斯整理,简化 统一字体,后人称之为"小篆",字体略长而整齐笔划圆匀秀美.
(2)隶书:隶书相传为秦未程邈在狱中所整理,去繁就简,字形变圆为方,笔划改 曲为直.改"连笔"为"断笔",从线条向笔划,更便于书写,这种书体流行于"徒隶" (下层办公文的小官)之中.故称为隶书.到汉代这种书体开始盛于起来,成为主要 书体.隶书的出现是汉字演变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奠定了楷书的基础.隶书结体扁 平、工整、精巧.到东汉时,撇、捺等点画美化为向上挑起,轻重顿挫富有变化. 增强了书法造型艺术的美观,风格也趋多样化,艺术欣赏的价值大大提高.
(3)楷书:楷书又称"正书""真书".从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字形由扁改 方,笔划中简省了汉隶的波势,横平竖直,特点在于规矩整齐所以称为楷法,是因 为此书法可以作为"楷模"通行的书体,一直沿用至今.楷书盛行于六朝,至唐代出 现了繁荣局面,达到了高峰.这种字体至今还是初学书法的关键.
(4)行书:行书是楷书的快写,相传始于汉未,它不及楷书的工整,也没有草书的 草案.行书中带有楷书或接近于楷书的叫做"行楷",带有草书或接近于草书的叫 "行草".
(5)草书:草书是按一定规律将字的点划连字,结构简省,偏旁假借,并不是随心 所欲的乱写,草书的特点是艺术欣赏价值大于实用价值.一般分章草和今草二种. 章草是隶书简易快写书的书体,字字独立不连写,今草是楷书的快速写法,点画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