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上坟的时候纸上怎么写
[编辑本段]鬼节历史
清明祭扫坟茔和丧葬礼俗有关。据载,我国古代“墓而不坟”,就是说只打墓坑,不筑坟丘,因此无从祭扫。后来墓而且坟,祭扫之俗便有了依托。秦汉时代,祭墓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礼俗。《后汉书明帝记》引《汉官仪》云:“古不墓祭,秦始皇起寝于墓侧,汉因而不改。诸陵寝皆以晦、望、二十四气、三伏、社、腊及四时上饭。”皇帝几乎是逢节便祭,一般官吏和普通百姓没那么多时间和金钱,便逐渐定格在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届时,官府允许官吏请假祭扫,民间也“田野道路,士女遍满,卑吏佣丐,皆得上父母丘坟。”到了唐代,祭扫之举已将寒食、清明合二而一了,时值春暖花开,可以挑担载酒,热热闹闹去上坟,清明不但是祭祀的鬼节,也成了踏青游乐的日子。
从世俗的观点看,这两个鬼节的设置也恰到好处。清明正值北方雪化冰消之时,经过一秋一夏的雨水冲刷和一个冬天的冰雪压盖,坟茔上黄土有些被冲落,变矮变小,借清明扫一扫,添点土,让先人的房子不至于漏风淋雨;而七月十五,立秋已过,天气渐凉,到了该添衣服的时候了,也该给地下的先人送点钱去,置办点衣服,不至于到了冬天挨冷受冻。
中华民族是礼仪之帮,从来注重对祖先的祭奠追思。记得以前我家春节祭祖时上面的横批就是“木本水源”“慎宗追远”, 即不忘祖先之意。**期间,破四旧,反迷信,谁还敢上坟烧纸?市上也没有烧纸可买,但仍有不少人家买小学生订本子用的白纸去坟上偷偷地烧给亲人。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祭祀用品成了商家赚钱的一大门类,每到清明和七月十五,满街的烧纸,在店家门口,推成一座座小山,种类之繁,数量之多,不亚于端午、中秋成垛的果品盒。而且很有些现代商品意味,烧纸都成沓成捆,整齐美观,均匀地印着古钱币的印记,还有花花绿绿的美元、港币,大面值的,一张就是数亿,加上大小不一的黄灿灿的金元宝,如果真有冥国银行,也得自愧财力不足,甘心倒闭。烧掉这么多“钱”是否真能使离去的亲人在阴间过富足日子?无法得知,有句话叫“心诚则灵”,意到心到而已。记得小时候老人说,印现成的烧纸不好使,面值再大也没用,最好使的是拿着木头刻成铜钱样的凿子,用小榔头一下一下在纸上打。打纸时有很多讲究,最好是先人的后代,一定要男孩,榔头必是木头的,打的痕迹不能叠在一起。小时候,过年或两个鬼节,我就经常做这件事。老人告诉我,打上个印就行,可自己怕不清楚,到阴间不好用,总是用力地打,还怕钱少了,先人不够用,总是打得密密麻麻的。虽然现在纸多了,样子美观了,我倒觉得小时候由后人一凿子一凿子打出的纸钱倒更能体现出对先人的真情。当然,鬼节这一天,从山野到街路,到处火光闪耀,烟气缭绕,纸灰飞扬,造成环境的污染,有时还会酿成火灾,造成不必要的损失。有什么办法呢?祖上传下来的习俗,中国人还没有学会像西方人那样用鲜花表达对逝去的亲人的哀思和怀念的习惯。鬼节祭祀,不能简单看成是迷e79fa5e98193e78988e69d8331333337376337信,西方基督教国家,现代科学已把人送上了月球,把火箭发射到了火星,但对上帝仍然笃信不移,其实就是一种精神寄托。我们给已逝亲人烧几张纸看似土俗,实际上蕴含着丰富的道德和伦理内涵。这是对离去亲人的一种感激和怀念,是同另一个世界人的一次对话,是同先人的一种沟通,是人类种族和精神的一种延续。即使亲人活着的时候,有不孝顺或照顾不周的情况,在上坟烧纸的时候,念叨几句,也能求得心理的一种平衡。也许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文化程度的提高,我们民族会找到更好的纪念先人的办法,但对先人的纪奠和追思却是什么时代都不可缺少的。
传说中阴历7月15日是鬼门关大开的日子,在那天它们可以在阳间逗留一天.包括一些孤魂野鬼在那天都可以接受阳间人们的供奉,所以那天也称之为鬼节.
2. 七月半烧纸钱的纸怎么写的
用一片黄纸或白纸从中包裹粘贴好,做为封面封底,寄包者要在包封封面上写清寄包的时间、寄包人和收包人姓名。
其格式如下;封面左起的天头下写:“上奉”二字,中间顶头写:“新故”孝家亡者如果是其父就写”显考某公讳某某老大人九泉受用”, 如果是母亲就写“新故慈妣某门某氏闺字某某老太君(或老孺人)九泉受用” 。当然了,祭拜中烧香也是很讲究的,香也是很重要的,祭祀烧香的意义就在于它是神、人、鬼三者沟通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中介。
所以,请一款好香作用是非常之大的,有心的话,建议你可以到无相铜炉上请几盒祈福香,更能传达你的诚敬之心,祈求庇佑。有人好奇鬼节忌讳,这里简要的发一下。
七月鬼节种种忌讳,均需注意,有事可保平安,无事可添吉祥。除敬畏神鬼先人之外,也可修持自身,端正自心,与前者有善因,与后者有善果,不宜夜游,不宜过量饮酒,不宜夜晚晾晒衣服,不宜熬夜,不宜贪阴凉,不宜野外听到呼叫名字回头,不宜无故伤害生灵,不宜宣淫堕胎,不宜随地小便,四时也当遵守。
3. 七月十四祭祀故人的符纸是怎样写的
你需要给你自家五辈的先人写,然后是你外公外婆,你岳父岳母等,自家的先人需要分开烧,其他的放在一起烧,在我们这称为家符纸和野符纸,格式:从左到右竖着写,天运某某年某某月某某日火化,中间:故显考某公讳某某老大人名下收用,孝某某某奉上,旁边:恭逢中元之期乾备幸福共多少封,称呼为:父辈,故显考某某公讳某某老大人,爷辈,故显祖考某公讳某某老大人,祖辈,故显曾祖考某公讳某某老大人,曾祖,故显高祖考某公讳某某老大人,母辈,故显妣某宅某某老孺人,奶辈,故显祖妣某宅某某老孺人,祖辈,故显曾祖妣某宅某某老孺人,曾祖,故显高祖妣某宅某某老孺人,岳父,故显考岳父某公讳某某老大人,岳母,故显妣岳母某宅某某老孺人,其他自己去推算,大致格式如此,家中老人一代一代传下来的。
4. 七月半烧纸书写格式
以也内容为竖式,
左:天运 年 月 日 具
中:*故先考X公讳XX老大人阴中受用 (男) 注:*写朝代如明、清,X写本人姓,XX写和人名字
*故先妣X母 Y氏老孺人阴中受用 (女) 注:*写朝代如明、清,X写本人姓,Y写女姓
右:阳上孝男aa携孙aa1。曾孙aa2。 玄孙aa3。今因中元节虔备冥钱金银一包
说明:右联自称格式比较复杂。上文是对先父或先母的格式。
5. 烧纸钱怎么写
上坟不用画圈 但地址必须写 否则收不到!!
其他都是小钱 烧元宝就行 这个是大钱 用现成的-----送钱表文
元宝 晚上 过5点可以烧了 在十字路口 画圈 西南方向开口 中间画“X”
先烧地址----就是送钱表文 复印几份就行
后烧元宝 地址不要写活人名字 写 亲属寄 就行
6. 中元节烧纸怎么写图片
一般用用纸包袱祭祀逝去的亲人。包好后一烧,就算把钱寄出去了,就像邮局寄包裹一样,只不过收件人在阴司地府。
既然是寄钱的包裹,就得写清寄件人收件人姓名(收件人的地址当然是没法写的,寄件的地址便也免了)。这叫写包袱。写包袱有很多讲究,学问很深,所以请读过书的老先生写的多。
包袱的反面都只写一个字:封。草体,压着折纸的缝写,代表封口,在邮寄的路上不要让别人拿了去。
正面的写法就较复杂了。譬如在阴历七月十五中元节,某人给故去的父亲写包袱,正面就这样写。
中元寄钱
故显考某府讳某某老大人
魂下受用
即日化
子 某某某 某某某
孙
媳 某氏 某某某
如果是给故去的母亲写包袱,中间一行则改为“故显妣某府某老孺人”。
其右上角的“中元寄钱”,讲的是烧包袱寄钱的原由、时间。人刚死,烧包袱过去,谓伴棺寄钱;正月初一、五月初五、七月十五、八月十五,烧包袱过去,分别为“元旦寄钱”、“端阳寄钱”、“中元寄钱”、“中秋寄钱”。
中间的那一行,是包袱的主体部分,注明收钱人的称谓、姓名。“故”,死也。“显考”、“显妣”是父亲、母亲的敬称,至于父母是否“显”过,并不重要。如果是孙辈给祖辈烧包袱寄钱,则要写“显祖考”、“显祖妣”。“某府”,表明是某家的事。“讳”要朝右挪半个字,上辈人的名字,是不能随便说随便写的。男的接着写名讳。女的写姓氏即可,不62616964757a686964616fe78988e69d8331333335333065写名字。我的祖母那一辈女人也没有学名,只有小名。而母亲的小名,子女并不一定知道的。“老大人”、“老孺人”,是再一次的敬称。无论死者生前是何身份,一律“大人”、“孺人”称呼,这是公平的。阴间与阳间价值取向不一,乞丐死后可能升天,王公大臣死后可能就要下地狱。
“魂下受用”,让人看到晚辈跪在逝者魂灵前,双手捧钱高举过头顶,孝顺地呈上。
落款看似后人名字的罗列,其实并不简单。男人的配偶只能写姓氏,即使有姓有名也只能写姓氏。未出嫁的女儿、孙女可以写名字,但出嫁后成了别人家的人,就不能再写了。
7. 七月半烧纸怎么写
旧历的七月半,民间俗称“鬼节”。
说离世的祖先们七月初会被阎王爷释放,到七月十五日才收回。于是,有了后人们七月初接祖、七月半送祖的风俗。
%D%A一直以来,我们家对这样的民间习俗是不以为然的,俗话说:信则灵,不信则无需拘礼了。主要还是因为父亲是坚定的无神论者,尽管母亲多少有些迷信。
%D%A从记事开始,我们家就从没有清明、七月半、春节烧纸钱点香烛之类的祭祀。最多见的也不过是在饭桌上大家聚在一起的时候,父亲偶尔会说起哪天哪天是奶奶爷爷或者外公外婆的生日而已。
一则因为父母本不是当地人,很少能有时间回老家祭拜;更重要的是父亲认为如果在他们活着的时候我们能够做到无愧于心、知礼孝顺,死后其他的形式都不重要了。%D%A所以,七月半对于我是没有什么清详的概念的,什么规矩和讲究也从不知晓。
只是记得小时候,每逢这样的日子,母亲会一再告诫哥哥不要下河游泳;叮嘱我和姐姐不要去爬河对面的“棺灵山”,夜里也不要一个人出门。现在才知道母亲担心出来放风的“鬼怪”和夜里的“阴气”会带了我们去。
自父亲去了以后,这些的“不清详”开始一点点变得“清详”、一点点在我心里种下概念了。%D%A如今每年逢到旧历的七月初,母亲就会一个人在家里自言自语地说起:七月了。
我知道,母亲是在意这样的日子的,她在意我们能记得给父亲点柱香、烧点纸钱什么的,好让他在阴间能过得顺畅些,这也是我们家对父亲想念可见的形式了。%D%A其实,母亲自己也不是很懂这些风俗规矩的。
在父亲去的第一年七月,母亲很认真地请教了东家的婆婆、西家的阿姨,告诉我们月初到月半哪几天不能祭拜,哪些日子是可以的,不用分什么接、送,反正这几天父亲被准了假,还有不要那些印了人民币字样花花绿绿地钱币而要黄色的那种粗粗的纸钱。然后买来的纸钱,母亲细细地包好,监督我在纸包上写好父亲的名字以及收讫的字样,说只有这样父亲才能真正地享用到钱币,否则就不知道会落入哪个冤魂、野鬼头上了。
%D%A今年的七月半,晚上吃罢饭,天已有些擦黑了。母亲略微有些窘促的样子说看到我和先生最近工作非常忙,以为我们没有时间去祭拜,所以什么也没有准备。
我连忙安慰母亲不要紧,马上可以去买。我和先生匆匆出门,分明感觉到身后的母亲那颗微笑的心。
下了楼,母亲还不忘从窗户探出头:烧纸的时候叫一声父亲才能收到啊。%D%A好在小区里有一块用来搞二期工程的偌大的空地,长了些浅浅的野草。
我们找了个清静无人的角落,点上一对烛、三柱香,燃起一堆火。那晚风很大,没有月光,天有些阴沉,草堆里的蛐蛐声此起彼伏。
合着母亲的心意,我默默在心里叫了一声父亲。%D%A每年都会有七月半,只是以后还能不能找到一块可以这样烧纸钱任由灰烬翻飞的地方?对于这样的祭拜形式,越来越多的呼声提倡着以更文明的方式来缅怀和表达。
%D%A想来以后的日子还是遵从父亲教会我们的理解:活着的时候好好珍惜,不愧对每个人;去了就让所有的怀念一起放在心底,用一束稚菊、一杯清酒、一抹烛光、一声默默的呼唤,心知神往亦是足够了。
8. 湖南省七月半的烧纸包怎么写
先从右到左给你说:
第一行:中元化钱 加落款
第二行: 虔具冥资**封
第三行: 最上面写“上”
第四行: 写你给谁写的,如:故*******老大人一位收用
第四行: 坟前化钠
第五行:日期
兹逢中元佳节奉上冥钱壹包,故显考(男)/妣(女)XXX老人阴中受用,地址为XXXX,XXXX年XX月XX日,农阳居XXX奉上这格式是从右到左写。写竖行就行了。
1、鬼节,顾名思义,与鬼有关的节日、祭祀鬼的节日。
2、鬼是在人类蒙昧时期,对生命的一种延伸。东西方文化对于生命延伸的概念略有不同,但人死为鬼一直是鬼文化的主流。鬼节有中西之分,在中国有很多鬼节,分别有七月半,清明节,三月三,十月初一等。西方鬼节中有墨西哥鬼节等,但最著名的是万圣节。此词条将详细介绍中外各个鬼节的起源文化等内容。
9. 七月十五鬼节祭祖烧纸包怎么写
“袱包”是古时祭奠逝者,将冥币以信袱的方式化给幽冥界的亡魂,以寄托哀bai思。相当于现在人邮寄钱财。由于地域不同,写法也不尽一致,但大致相仿,其写法大有讲究,随着老一辈的逝du去,正逐步失传。包袱的反面都只写一个字:封。草体,压着折纸的缝写,代表封口,在邮寄的路上不要让别人拿了去。
农历七月初至七月半,是人们中元祭祖的日子。烧包袱,是由烧纸钱演化而来。民间在每年农历七月十三(新亡人)十四日(老亡人)祭奠亡灵时,都要zhi烧包袱。意在寄钱给祖先亡灵,好让他们在阴间有钱用,更好地庇佑子孙。将打好的纸钱,用白纸封起来,就成了一个个长方形的袱子了。封好后,还要dao用毛笔字写上敬奉的字样。
中元节烧包袱的写法:
包袱的文字是直排的,从右到左各列内内容为:
第一列:中元胜会之期虔备冥资成X封(即:中元节鬼魂胜会之期虔诚准备冥界纸钱并打包成多少封);
第二列:上奉XX(即:恭敬地奉送给XX);
第三列:故XX收用(即:已经故去的XXX老人收用)容;
第四列:孝XX祀(即:阳世孝人XXXX祭奠);
第五列:天运XX年XX月XX日叩化(即:农历跪拜焚化的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