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特稿怎么写
特稿,《新闻学大辞典》的解释是:“特稿就是运用解释、分析、预测等方法,从历史渊源、因果关系、矛盾演变、影响作用、发展趋势等方面报道新闻的形式。”
简单的说就是通过文字深入揭示事物本质,把问题说透彻的报道。它是一种有深度的新闻报道,可分为解释性报道、调查性报道、预测性报道、服务性报道、人物特写等,按这种定义可知除消息以外,一切新闻报道皆为特稿,涵盖太大。
而梅尔文·门彻在《新闻报道与写作》中这样定义特稿:“特稿旨在娱乐或以侧重讲故事来提供信息。”获得首届普利策特稿写作奖的记者乔恩·富兰克林在论文《为故事而写作》中提出“特稿是一种非虚构的/短故事形式”的观点。
在甄别一篇报道是否为优秀特稿的时候,普利策评奖的条件是:“除了具有独家新闻、调查性报道和现场报道的共有的获奖特质外,特稿主要是考虑高度的文学品质和原创性。”。
2. 特稿怎么写
特稿,《新闻学大辞典》的解释是:“特稿就是运用解释、分析、预测等方法,从历史渊源、因果关系、矛盾演变、影响作用、发展趋势等方面报道新闻的形式。”简单的说就是通过文字深入揭示事物本质,把问题说透彻的报道。它是一种有深度的新闻报道,可分为解释性报道、调查性报道、预测性报道、服务性报道、人物特写等,按这种定义可知除消息以外,一切新闻报道皆为特稿,涵盖太大。
而梅尔文·门彻在《新闻报道与写作》中这样定义特稿:“特稿旨在娱乐或以侧重讲故事来提供信息。”获得首届普利策特稿写作奖的记者乔恩·富兰克林在论文《为故事而写作》中提出“特稿是一种非虚构的/短故事形式”的观点。在甄别一篇报道是否为优秀特稿的时候,普利策评奖的条件是:“除了具有独家新闻、调查性报道和现场报道的共有的获奖特质外,特稿主要是考虑高度的文学品质和原创性。”
3. 如何写一篇优秀的人物特稿
写人的文章应注意以下几点:
⒈交代清楚他是什么人,如他的年龄、性别、外貌、职业、性情,及与自己的关系.
⒉要写出人物的特点.就是要写出这个人与其他人不同的地方.只有把特点写出来了,才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文章也才能与众不同,有了新意.
⒊要通过具体的事件来表现人物,决不能象老师给你写品德评语那样来写人.所选的事件要能充分表现这人性格和品质.当你把事情写好了,人物也就写好了.如当你读完《**舍身炸暗堡》以及《我的战友**》以后,你对这两位英雄就有了深刻的印象了.
⒋要抓住人物细微的动作及其变化,给予具体,生动的描写.即抓住细节刻画人物,使原来比较平板、模糊的形象变得栩栩如生,有血有肉.如《一夜的工作》中,**扶正转椅就是一个细节描写,它表现了**有条不紊的工作作风.
⒌在进行人物语言描写时,要符合人物的身份和性格,因为不同的年龄、职业、性格等的人物,他们所讲的话是不同的,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情况下所讲的话也是不同的.
⒍要紧紧扣住人物的特点和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来写人,不要想到什么就写什么,马虎拼凑,拉拉杂杂,更不能重复罗嗦,画蛇添足,使人看了不知在说什么.
4. 特稿的特稿介绍
最低0.27元开通文库会员,查看完整内容> 原发布者:yanchanglin629 人物特稿之宿管叔叔和阿姨在我们校园的宿舍楼里,有很多“阿姨”、“叔叔”,他们也许没有教授的风度翩翩、博学儒雅,但他们亲切、热情。
他们没有站在三尺讲台前,但并不妨碍他们为学生排忧解难。虽然他们做的只是值班、保洁和宿舍内务管理之类的基础工作,但正是因为有了他们,宿舍才有了安全、整洁、放心和贴心。
来到大学,离我们最近的除了老师就是宿管叔叔们,他们保卫这我们住所的安全清扫我们宿舍的卫生。在他们的帮助下,使我们更快的融入了大学生活。
每天走出宿舍,都有关切的目光在身后;每天回到宿舍,都有您关怀的笑脸在等待;每次回来晚了,都听到您的叮咛“晚上注意安全啊,下次回来早点”。那时的心情既敬畏又温暖,好似晚归的孩子看到家中的灯光,暗暗告诫自己下次早点回来。
每次不小心忘了带钥匙,第一反应就是找你们帮助;每次寝室里柜子锁不上了,风扇不转了,电灯不亮了,龙头坏了,生活中琐事让我们无能为力时,第一反应就是去找你们。因为我们知道你们一定会全力帮我们解决困难,让我们即使远离家乡,也能感受到家的温暖。
将心比心,你们是最值得我们去感恩的人。朴素的话语中透露着真切,不及反应的瞬间映射出个人品质的光辉。
因为如此,这次的人物特稿我想到了宿管的叔叔和阿姨们,想对你们的平凡的努力和不懈的追求让更多的人都知道。宿管叔叔和阿姨来自湖南湘潭。
下面是我对宿管叔叔的访问。1、请问你们的工作职责是什么呢?答:(1)热爱本职工作,遵守职业道德。
5. 特稿的特稿的关键词
彭鹰是《华西都市报》前特稿部主任,他对特稿的几个关键词的论述非常精辟、经典! 《华西都市报》特稿天天四千多字,可以说,在现代报纸上属于特大块头了,那么大的一个版,决定了它在大新闻,焦点新闻里不应该也不能缺位。
特稿须追逐热点,还原热点,透视热点,解读热点,只有在热点事件中露个小脸,整点动静,才能让特稿真正“特”起来,热起来,特稿也才有影响力。仅仅是陈年旧事,碎片化的故事,小女人的情怀,它不是新闻特稿,是故事会(有读者,但不是华西需要的主流读者,因此不应唱主角),自然会游离于主流人群、主流读者之外——一个字:冷!新闻新闻发生了,它是已经了结还是正在进行?还有哪些内幕?还有哪些可以挖掘?能否追踪、延伸?是孤立事件还是普遍现象?如何以独特的视角呈现?虽然新闻报道有了,但特稿做的是什么?是围绕热点展开来的幕后、背景、解读,是其中重要人物的追踪、关键情节的展开……如此次大地震,中国08年最大热点之一,我们的作者从边缘到中央,从外围到直击,想尽办法,抓地震中的热点人和关键事,采写了大量特稿,可以说,无论从选题到可读、重大、新闻性上比本报绝大多数稿子都更有价值,也得到报社领导赞扬。
特稿也是新闻,及时传达,满足读者求知欲,好奇心,特稿责无旁贷。节奏慢了,等稿子出来后,茶都凉了,效果大打折扣。
特稿的“新闻眼”应该是:力争第一落点,实在不行就绝不放过第二落点,若再晚一点就只能另辟路径,一定要反复推敲角度与素材的独家性。特稿之特,要有一定的文化含量,不然很难让人读完那洋洋四五千言。
这应是华西特稿区别于其他读物的一个重要特征。如6月20日,在四川明星傻儿师长去世几天后抢发的《李伯清与刘德一:从粉丝到兄弟》,稿子见报,把本报记者气惨,因为他们当时也在现场,却没写稿子,结果被我们的特稿作者陈新抢了先机。
我们没有写刘德一的生平,也没写他和小夫人的故事,因为那些都已经报道太多了,我们选择的是他与另一名人的友谊,这点报道很少,从另一角度参与了这一热点新闻的报道。又如在长春电影节后几天发的《警察爆冷夺影帝》,作者也是在第一时间就完成采访,写作,我们也抢在第一时间发表。
报纸每日连续运动,因此日报概念之下的及时特稿也应是报纸与期刊相比具有的一大优势。华西特稿永远欢迎第一时间、第一现场的报道。
客观的说,虽然有所成绩,但我们目前的特稿仍然还不够热,不够及时,不够有影响力。今后抓热点,抓题材依然还需要大家一起出谋划策。
抓热点,抢新闻需要多关注网络,关注热帖,寻找线索,准确预判。 越有争议的事件越是好新闻,越能引发讨论的话题越是好话题,越有矛盾、越有冲突的事件越能吸引眼球,越能变成人们在茶余饭后的谈资。
有争议有议论才会有人气,有人气才会有热度,否则,每天整一大版,结果毫无影响,引不起关注,闹得个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最终变成无病呻吟。如获奖稿子《为盛名所累,她退出感动中国竞选》,获奖理由是因为它讲述了在中国“人怕出名猪怕壮”的问题,老话题却具有现实意义。
容易与市民尤其是高端人群产生共鸣,每个人都多少有所感悟,每个人都可以有话想说。再如我们在一篇特稿里,讲述了一富翁将捐赠变成包二奶的故事,触及到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议论的话题如何规范富人的爱心,让爱心不变味?富人捐款太吝啬?捐款频传失踪,我们究竟还要不要捐?等等热点话题均可由此展开。
这是关乎读者的心理接近性。选题能提供服务吗?能让读者产生共鸣吗?读者关注这些吗?甚至能提供方法论吗?与读者有互动,特稿才不是自娱自乐。
比如财富故事,创业故事给可以给读者启发。而一些特稿还可以为读者提供帮助,对他们有用。
如《自学中医,创造不可能的奇迹》《枪下留人,白发律师直闯最高法》《QQ奶奶网聊拯救30少年》,一经发表,电话如潮,均是索要当事人电话进行求助的。读者的反馈是一篇稿子成败的重要依据,毕竟,文章是给读者看的,叫好不叫座,只能说明我们脱离了读者。
根据马斯洛心理需求理论,人有5个层次的本能,(1)生理上的需要(2)安全上的需要(3)感情上的需要(4)尊重的需要(5)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些需求是从低到高的,我们的特稿满足的层次越高,越能让读者从爱看,到心里喜欢,到观念认同再到行动上的支持。
换句话说,越关注我们的特稿。 比较高的要求,采写难度较大,需要沉淀,思考,需要一针见血,视野独特。
读者是饕餮的,尤其是我们的主流读者,他们需要的不只是表象,是整个事件的全部,它所蕴涵的意义,对现在和未来的影响……这里特别强调文章的战斗力。一篇特稿4500字的稿件,没有战斗力,价值等于450字。
比如在我国民主法制进程中,仍有很多不合理现象,仍有大量矛盾需要解决。在一个新闻事实中,是否暴露了这些矛盾与冲突?其矛盾的实质说明了什么?如何解决?如孙志刚事件、北京小贩杀城管如何量刑引发的两难判决等等,不仅是一个案件,后面有很多值得探讨的话题。
特稿不仅能写单个的人物和事件,也可以是非事件性新闻,。
6. 新闻特稿写作的具体要求是什么
许多作者写新闻特稿不大讲究结构。
包括一些从事新闻的作者写特稿,也不太注意新闻特稿的结构,往往是按照新闻的一般写法来谋篇布局:开头有一段导语,然后将事情从头到尾叙述一遍。这样的写法,除非是该新闻特稿的题材本身就有波澜起伏的情节,否则,该新闻特稿就会平铺直叙,一览无余,难以吸引读者,而且读后乏味。
古人说:"文似看山不喜平"。"远山一起一伏则有势,疏林或高或下则有情"。
新闻特稿最忌"平"。新闻特稿要具有可读性和故事性,就要有波澜,要有起伏。
要写得像高山起伏,海浪奔腾,有文势的抑扬,情节的跌宕,结构的开合,有一波三折,这样才能曲折生姿,引人入胜。 那末,怎样才能使新闻特稿有波澜起伏的变化呢?结构在这里起核心作用。
有的写特稿不列提纲。采访回来,提笔就写,写到哪里算哪里。
而有的作者采访回来要"谋事",反复想题材的主题、结构,或提笔先列一个提纲。 作者在新闻特稿的构思中用的是逻辑思维。
在新闻特稿的写作上用的是形象思维。 作者在写作新闻特稿前先要谋篇布局:主题的提炼,人物的关系,矛盾的出现,高潮、低谷、波折、变化,情节与细节的详写、略写等都要运用逻辑思维来完成结构的"搭建"。
作者用一个什么样的结构来谋篇布局?不仅牵扯到作者对素材的采访和挖掘,而且也反映作者的思想认识水平和逻辑思维能力。作者在占有丰富的素材的基础上,在吃透素材的前提下,要围绕主题,在提升特稿的可读性、故事性的基础上来反复构思结构,力争设计一个最佳的框架结构。
设计一个好的结构框架非常重要。犹如修房一样,设计修几层高楼,设计什么样的建筑风格,欧式的、中式的还是其它样式,框架结构起着纲举目张的作用。
提纲,在这里起脚手架的功能。楼修多高,脚手架就要搭多高。
尽管作者最后成笔之后,新闻特稿与初列的提纲不一样,或略有改动,但脚手架的功能不能忽视。没有脚手架,你能修高楼吗? 下面,我试着分析最近我报刊发的一些特稿,看看这些作者是用什么样的框架结构在修建"特稿大厦"。
一、悬念法 悬念,是指在特稿的开头提出问题,设置疑团,以引起读者的关注,调动读者的阅读兴趣。悬念的特点是,先将疑问悬在那里,然后作者并不急于揭开谜底,而是像剥竹笋一样,一层一层剥,剥到最后,才公布谜底。
《揭开楼上抛婴之谜》的特稿就是用的这种结构。 特稿一开头就报道出:上海大都市的一个社区,新生男婴刚出生,就被人从6楼抛下,坠落在4楼的防护栏内,送往医院抢救死亡。
是谁狠心抛婴?被抛婴儿之父母是谁?特稿在开头部分,就设置了两个悬念摆在读者面前,"奇闻"令人震惊,令人关注,令人有阅读的欲望。 读者随着悬念进入到特稿第一部分,了解了抛婴的现场情况……此时,悬念仍然"悬"着。
特稿第二部分抛出了婴儿是一个未满16岁的"少女妈妈"生下的,但谁是婴儿的父亲?婴儿是谁抛下楼的悬念,仍然"悬"着。此时,作者又设置了一个新悬念:"少女妈妈"对别人讲,怀孕是她曾经遭到强暴。
而"少女妈妈"又是住在继父的家里……老悬念没有解开,新悬念又继续出现。、特稿第三部分,学校教师讲,"少女妈妈"9个月妊娠期,天天去上学,师生们均没有发现"少女妈妈"怀孕。
出事后,"少女妈妈"没有来上学,她奶奶告诉别的同学,她发烧生病了…… 这一部分作者先将疑问继续悬在那里,然后"顾左右而言他",继续"吊"读者的胃口。 特稿第四部分,作者并不急于揭开谜底,而是从社区、家庭、社会、等角度报道此事的影响和众说分纭……以达到欲露先藏的效果。
特稿第五部分,也是特稿最后的部分,作者通过记者的调查和警方的侦查宣布了谜底:记者调查:"少女妈妈"怀孕有两种说法,一是"少女妈妈"与一位同校的男支很亲近……二是"少女妈妈"放学后在校门口遭到3名男子的挟持……但师生们都对第二种说法持怀疑态度。 警方调查:婴儿坠落的真相是:"少女妈妈"凌晨在继父家产下婴儿后,极度恐慌,慌乱无措中将婴儿放置在窗外的护栏上,谁知防护栏不牢固,婴儿从6楼坠落在4楼的防护栏内致死。
该案性质为过失致人死亡。鉴于当事人未满16岁,警方按照《刑法》有关条例,不追究当事人的刑事责任…… 这篇特稿从一开头设置悬念,在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蕴蓄了比较长的时间后,再解开"悬念",使读者阅读欲罢不能,"一气呵成"。
当初,作者在写作这篇特稿时,并没有完全注意按"悬念法"来构思,作品前几个部分就提早公布了记者调查和警方侦查的"进展"。最后,作者根据编辑的要求进行修改,编辑和主编又对作者修改稿在"悬念"设置上精心修改,才有了见报后的这篇特稿。
对新闻特稿运用"悬念法"怎么看? 悬念,是现实生活矛盾和问题的集中概括,它往往带有一定的偶然性和突发性。这就决定了运用悬念既要出人意料之外;又要在意料之中。
离开生活的真实蓄意制造"疑团"或虚构情节去设置悬念都是写作新闻特稿的大忌。因此,运用悬念,必须新奇而真实。
要"悬"得合情合理,不能故弄玄虚。 悬念,又称"卖关子",这是我国章回小说的传统技法。
7. 新闻稿怎么写啊
新闻稿写作原则
一般的新闻稿写作,有下列原则必须注意:
1. “新”闻重点: 既然是“新”闻稿,讲的就不能是“旧”闻,就算是“旧”闻,你也要想办法旧瓶装新酒、老树出新枝。新闻界常常流传一个笑话: 这个新闻可以吃很多天!事实上除了第一天就真的“新”之外,第二天开始就只是找不同的切点切入新闻,因此只有切口是新的,其他的都不新。
2. 强调主题,其他以辅助资料整理: 一则新闻稿一定只强调一个主题,次要的可以放在后面,更次要的或是补充说明的,直接提供附件或是辅助资料即可,否则太多的主题反而会模糊了焦点,变成没有主题。例如儿童奶粉卖点是在有益身体的菌种,最好从头到尾都绕着这个主题转,不要一下子又强调奶粉的维他命B群含量有多高。
3. 倒三角形,每段均可独立: 除了特殊的特稿、新闻分析或是专题报导之外,一般新闻写作最典型的就是所谓倒三角形的“倒宝塔式”。也就是愈重要的愈放在前面,因此最重点的内容当然要放在第一段的导语部分,同时导语也不宜过长,视情形而定,一般不会超过一百个字。新闻写作发展出这种相当特别的写作风格,当然是为了适应新闻快速、直接的特性,直接告诉读者到底要说些什么。尤其是一份报纸厚厚的好几十版,每天见报的新闻上百则,读者不可一一看完,因此必须以最简短的方式让读者立即明了最重要的内容,如果读者有兴趣就继续阅读,否则即可就此打住。
同样地,倒宝塔式新闻写作的段落依重要性递减,且各段独立,对于有排版时间压力的编辑而言,只要看前几段就可以掌握重点,如果版面有限,更可以直接后面整段整段地大笔删除,而不会影响全文。因为在讲究又新、又快的新闻作业环境,包括读者和老编是都没有耐心的。因此千万记住不要讲究所谓的启承转合,直接开门见山就可以了。
4.: Where, When, Who, What, Why, How: 倒三角形的新闻写作,最重点的第一段叫作“导语”(lead),基本上由五个“W”和一个“H”等六个要素所组成。不过要注意的是,一般新闻稿写作新手,往往照本宣科、依法办事,误以为导言一定要将这六个要素全部塞进去,结果使得导言啰啰嗦嗦,毫无重点可言。因此在这六个要素中,判断哪几个比较重点,就写哪几个,一般而言,两三个就很多了,其他的留到后面的段落再交待就好。例如这次产品邀请麦当娜代言,那么最重要的就是Who(麦当娜)和What(代言产品),其他的都不重要,导言中就免了。
5. 能引起记者注意的标题: 就如同前几章提过的,新闻标题必须将此次新闻主题简单扼要地说明出来,才能吸引记者的注意,不至于成为垃圾桶内的废纸。
6. 基本新闻稿体裁及联络人: 简单地说,基本新闻稿体裁,就是一般的新闻稿,只要遵循上述写作重点,基本上不会出现太大的偏差,千万不要因自己的文笔好就自作主张,写成旷世散文或小说巨作,即使它犹如史诗般伟大,最后仍会进了垃圾桶。同时不要忘了在新闻稿末注明联络人的姓名和电话等信息,如果记者需要进一步的信息时,才知道该找谁。
7. 照片: 一张好照片见报的效果往往胜过数千字的文稿,但照片一定要配合新闻主题,不要新产品上市,却给了一堆人头照,只为了拍老板的马屁。同时要注意照片一定要清晰,具有朦胧美的艺术照还是留给自己欣赏吧。
8. 新闻资料袋及附件: 新闻资料袋及附件可以让记者更清楚地了解背景和其他的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