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祭祖的时候用的祭文怎么撰写
祭文的格式内容:
1.标题。写成“祭***文”、“***”表示死者的辈份或与生者关系。
2.“维”起。
3.死者逝世的情况。
4.祭奠人。
5.死者生平及事迹。
6.表示哀痛之情。
7.结语用“伏食尚飨”。
示例:祭祖父文。
维:
公元一九六一年五月三日,齐期刊、大维、二维等,虔具清酌庶馐之奠,致祭于先祖父德享老大人之灵前而哀曰:祖父去世,年仅七旬。奔波劳碌,终生耕耘。风雨无阻。不避艰辛。勤俭持家,生活平稳。教育吾辈,克己恭人。对待敌友,爱憎分明。维护集体,不讲私情。祖父之德,足启后人。老当益壮,宜寿长春。无奈不测,急病缠身。一卧不起,迅速辞尘。呜呼祖父,百喊不闻。肝肠断绝,血泪沾巾。哀号祭奠,悲痛难陈。黄泉有觉,来品来尝。呜呼哀哉!
尚飨!
以上是在网上收集的,总得来说,祭文还是比较难写的,不但要情真意切、符合规矩,对文字的驾驭能力也要非常高(参照祭文范例自己感受。。。)。楼主这样自己写祭文恐怕会非常辛苦。。。不过想弄个祭文,把祭祖仪式办的规范庄严一点的话,也有办法。可以试试上网在“慈恩天下”里祭祖,里面设置了很多种仪式,供奉、烧纸、大型祭祖、拜佛……各种,祭文是准备好的,有祭奠祖辈、朋友等等不一样的选项,在仪式上会有语音朗诵,流程也比较规范隆重。心诚的话,祖辈会收到你的心意的。
2. 清明节祭祖中的祭文如何写
维公元X年X月X日,农历XX年,X月X,值清明节。松树X姓族人,谨以果品佳肴、香帛冥金之仪,致祭于始祖墓前,凭吊始祖X公讳氏人,告慰列祖列宗曰:
明洪武初,始祖自山西洪洞县转照发徙,辞别故土,长途跋涉,迁此立村,迄今计六百余载!今逢盛世,国泰民安,昌隆繁盛,家兴族旺,数千人口遍及华夏,无论从农、从工、经商、从医、从教、从政,皆事业有成,和谐美满。此乃先祖保佑之功德。先祖厚泽,福佑子孙。为了继承先祖之优良品德,不忘始祖之福泽佑护,感激先辈之养育教诲。常念始祖之恩德永垂。今全族齐聚,祭奠始祖,修墓立碑,以表孝意!
清明良辰,举全族凭吊。列果陈香,共祭始祖在天之灵,后辈子孙将继承始祖美德,让始祖理想化蓝图。愿始祖含笑九泉,佑全族显贵昌荣。
树有根则旺,水有源则流。李氏家族立碑续谱,族人凝聚。数千同胞后裔,血脉相通,将同心同德,患难与共,增强团结,力图振兴。为始祖争光,为族谱争辉。
念血脉相通之情,思同宗共祖之谊。吾辈当以全族利益为重,不分南北,不分支系,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为家族共兴,李门昌隆,共创美好未来。
清明祭祖,思绪悠悠。藤蔓千里,皆出一源。家族盛衰,匹夫有责。现政通人和,吾辈当育人锻才,孕吾族之栋梁。一个诗礼之族、仁义之邦的李氏家族定会彰显。吾辈将告慰于始祖及列祖列宗在天之灵。
伏维尚飨
3. 家中祭祀祖先的祭文怎么写
缅怀先祖恩德,永世不忘;继承祖上基业,后继有人。
酹酒墓前,祭告列祖列宗: 祖母携子,江西渡江; 迁居斟灌,远祖湖茫。 四世国宰,阴德善行。
五世汝英,肇起科名。 六世适祖,远官内黄; 李迥侍郎,位列朝堂。
七世懋祖,钦点翰林; 李朴县令,名垂南漳。 八世炎祖,龙安知府; 李琬睦族,宦游浙江。
九世封祖,威镇湖广, 湖北巡抚,刑部侍郎; 李城李墉,临江宜昌。 李铎翰林,金鳌进士; 十世李鋐,广西布政, 顺天府尹,宗人府丞。
十一世治,兵备西宁; 知府景沆,潮州惠政。 十二树基,禹州道员; 兄弟树蕃,同官河南。
十三照岱,江西厅长; 云第怀琛,同为六品。 十四麐选,长州知事; 民国克俭,中将军衔。
十六建梓,创建八支; 十七正师,耀辉瑞之。 贫有书香,贵不贪赃; 列祖功德,百世流芳。
斟灌李氏,发奋图强; 上进治学,耀国显邦。 2010清明节祭祖祭文 ——子孙敬上 呵呵,不知道行不行。
4. 清明节祭祖祭文
原发布者:微力试卷
清明节扫墓祭文
篇一:清明节祭祖祭文
20XX年清明祭祖维还祭文
祭祖维还
惟公元二零一三年:癸巳暮春,节序清明,长空澄澈,柳绿花明,惠风和畅,天朗气清。唐氏家族代表,不辞奔波辛劳,维还祖后裔聚太山。谨备清酌庶馐,祭告於祖宗坟前。
上善若水,厚德载物,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尊宗敬祖是中华民族的古老传统。
欣逢盛世,国泰民安,昌隆繁盛,家兴族旺。此乃先祖厚泽,福佑子孙。追忆维还祖公,勤俭持家,光耀千秋。吾唐氏始祖,为皇为帝,名垂青史,光照日月,举世敬仰,史诗传颂。三皇伏羲、神农、黄帝,著书《三玟》,赐福后人;五帝少昊、颛顼、高辛、唐尧、虞舜,示范《五典》,教喻世人。
(:清明节扫墓祭文)树有根则旺,水有源则流。清明祭祖,思绪悠悠。水流千里,皆出一源;树高千寻,根深枝繁。今日唐氏族人聚集,可谓难得一会,千里相聚。念血脉相通之情,思同宗共祖之谊。同胞后裔,将同心同德,携手团结,力图振兴,为我族争光。
呜呼:我族维还祖,英灵永驻,浩气长存。我族后裔,当虔心校学祖宗的光辉榜样、经典教诲;常念家和万事兴,铭记德才
兼备训;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实实创业;为官清正廉明,处世乐善好施;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尊长爱幼,孝敬父母,团结友善,邻里和睦天灾时气,时非口舌,送远外方。辞曰:追思祖德,源远深厚。岁岁清明,感恩报本。谨备牲醴,供祖尽享。孝以奉先,祭祀不忒。荐修祭典,以慰先灵。大小稽首,左右奉觞。
5. 祭祖文怎么写
原发布者:czc87161389
清明(冬至)祭祖文维公元年,岁次年,农历月日,泉州府惠安县二十九都蔡宅铺南埠二房执爵裔孙 暨阶下男女裔孙,谨以刚鬣柔毛、珍馔时馐、香烛清酌之仪致祭于开基祖皇明诰赠文林郎光禄、通守君、千户指挥使世恢公暨妣、四世二甲祖木像公暨妣、南埠二房历代列位祖考之神位前曰:岁在,节序清明(节序冬至)。春和景明,万物昭苏。惠风和畅,柳绿桃红。(一阳初生,万物潜藏。)鞭炮齐鸣,鼓乐承欢。燃烛焚香,共祭吾祖。敦亲睦族,孝思永存。溯吾陈氏,颍川发祥,祖籍河南,光州固始,居官福建,支分莲塘。仰维始祖,德泽甚深。俎豆馨香,春蒸冬尝。子孙繁衍,亦炽亦昌。恪守祖训,燕翼犹存。纲常俨然,谒祖归宗。苍天庇祐,祖德昭彰。细溯公出身文魁,洪武二年,来自固始。奉旨镇守圭峰山,勤于王事,忠义可嘉。平海宼有功,官至千户指挥使。公平生精通地理,深奥堪舆。仰视圭峰山,天赋奇秀,人杰地灵。俯瞰湖光一带,结成莲卉,物华天宝,山水朝宗。肇基莲塘,枝繁叶茂。世系相承,科甲连登。螽斯蜇蜇,瓜瓞绵绵。公之子孙,长宽公,次恭公,三信公,四敏公,五惠公,枝叶累传,奕世孔长。族谱记载,信公迁居晋江伍陵;二甲木像公,外拓南埠、后林、林口、小坂、社坝东山、涂寨顶下东山、洋下东陈、驿坂溪西、城关中新花园等。亦共臻兴隆,同沐祖泽之光。迁始祖肇基南埠,创业维艰。秉承遗训,勤事农桑。拓荒开田,披荆斩棘。桂树飘香,四房宏基。辈辈兴旺,房
6. 祭典先祖祭文范例
祭文范文惟公元二零一二年季春:岁次壬辰,节序清明,长空澄澈,柳绿花明,惠风和畅,天朗气清。
陕西山阳虞氏宗族代表,不辞千里奔故里,洪公后裔聚故乡。谨备清酌庶馐,祭告於祖宗坟前。
欣逢盛世,国泰民安,昌隆繁盛,家兴族旺。此乃先祖厚泽,福佑子孙。
追忆始祖舜帝,勤政爱民,光耀千秋。昔者东汉诩公,行军布阵,增灶退敌,兵法称奇;三国翻公,文韬武略,精于《易学》,《易注》传世;初唐世南公,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太宗盛赞“五绝”;南宋允文公,“采石大捷”,以少胜多,彪炳史册;元代集公,编纂《经世大典》,文采盖世,当朝文士,无出其右;质夫公七岁作诗,时称神童,官至宰相,政绩显赫;洪七公自赣迁鄂,扎根萌枝,荫泽后世。
忆吾族先祖,灿若群星,声震遐迩,青史留名。吾族自宗道太公乾隆年间于兴国州安乐里迁陕,定居山阳县洛峪沟,开荒拓土,繁衍生息,世代耕读传家,已成本地名门望族。
后世子孙时刻不忘先祖福泽佑护,感激先辈养育教诲。常念吾祖恩德永垂。
今聚阳新老籍,祭奠始祖洪公及历代先祖,以表孝意!树有根则旺,水有源则流。清明祭祖,思绪悠悠。
水流千里,皆出一源;树高千寻,根深枝繁。今日虞氏族人聚集,可谓百年相会,千里相聚。
念血脉相通之情,思同宗共祖之谊。同胞后裔,将同心同德,携手团结,力图振兴,为我族争光。
呜呼:我族世祖,英灵永驻,浩气长存。我族后裔,当虔心校学祖宗的光辉榜样、经典教诲;常念家和万事兴,铭记德才兼备训;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实实创业;为官清正廉明,处世乐善好施;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尊长爱幼,孝敬父母,团结友善,邻里和睦,勤俭自强,奋发有为。
恳请列祖在天之灵,保佑吾族,虞氏更兴;诗礼传家,富贵辉煌,名门望族之雄风,巍然立于民族之林。祭典礼成,伏惟尚飨。
第二十四世孙 华林壬辰清明敬撰。
7. 清明祭祖的文章怎么写(祭祀老祖)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纪念祖先的传统节日,其主要形式是祭祖扫墓。
清明节是祭祖扫墓的日子。几千年来,人们在这个“气清景明”的节气中,进行“祭之以礼”的追远活动,为已逝的亲人、祖先,庄重地送上自己的思念与敬意。
这神圣的生命交流仪式,一年年轮回、一代代传承,构成了人们顽强生存和追求幸福的重要动力,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续展开新的有机构成。因此有专家、人大代表呼吁将清明节等传统节日法定化,增进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
祭祖民俗相沿数千年,是具有深刻意义的一个古老节日。据史书记载,秦汉时期,墓祭已成为不可或缺的礼俗活动,《汉书.严延年传》记载,严氏即使离京千里也要在清明“还归东海扫墓”。
随着祖先崇拜和亲族意识的越来越强固,远古时代没有纳入规范的墓祭,也归入了“五礼”中,之后朝廷的推崇也使墓祭活动更为盛行。 为什么要在清明扫墓呢?这是因为冬去春来,草木萌生,人们到先人的坟墓,会亲自察看坟墓是否因雨季来临而塌陷,或被狐兔穿穴打洞。
在祭扫时,给坟墓铲除杂草,添加新土,供上祭品烧猪,燃香奠酒,焚烧纸钱及举行简单的祭祀仪式以表示对祖先的怀念。 清明祭祖扫墓,是中华民族敦亲睦族、行孝品德的具体表现,清明节因此也成为全球华人的重要节日之一。
不少海外侨胞、华裔,都有清明回乡扫墓的习惯,以示不忘先人,不忘故土的爱国之情。 国家与文明的历史,靠个人与家庭的传续来完成;没有个人与家庭的传续,历史将是苍白、抽象而没有人情味的;清明节的祭奠仪式是个体与历史连接的精神脐带,使今人的身份清晰而神圣。
“追远”不仅有“民德归厚”的教化意义,还会让我们获得面向未来的力量,确定个体与时代的历史位置。在崇拜“新”与“未来”的今天,这是必不可少的仪式。
我们缅怀先人,祭祀先祖,因为他们是自己的来源,他们的辛劳和奋斗乃是我们继续前行的起点。这是尊重生命与敬畏历史的不绝之流。
不过,在科技理性成为人们基本意识的今天,推动清明节法定化,有必要对祭祖的传统进行厘清。祭祖并非承认鬼神存在的迷信活动。
否则,祭祖传统就会同民间的鬼神信仰相混合,对亲人庄重的纪念,将异化为迷信活动;以前的祭祖活动之所以为人们所诟病,将其迷信化是主要原因。在今天“传统重建”的努力中,如果不能避免流俗,将会使祭祖传统重新误入歧途。
中国人对先人的祭祀是道德信仰,是表达情感的诗意之举,是发自个体情感的感恩与缅怀。冯友兰曾说,“行祭礼并不是因为鬼神真正存在,只是祭祖先的人出于孝敬祖先的感情,所以礼的意义是诗的,不是宗教的”。
谁都清楚,祭奠的酒馔“一滴何曾到九泉”,但我们却相信亲人、先祖能够领受我们的情意与祭奠,这种庄重的仪式是一种情感的、诗意的、道德意义上的真实。 “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面对先人的照片或墓碑,表达浓浓的思念和真诚的敬意,是我们生活在这片古老土地上的幸福和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