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草书的遥字怎么写
草书:汉字的一种书体,特点是结构简省、笔画连绵。
形成于汉代,是为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
章草笔划省变有章法可循,代表作如三国吴皇象《急就章》的松江本。今草不拘章法,笔势流畅,代表作如晋代王羲之《初月》、《得示》等帖。
狂草出现于唐代,以张旭、怀素为代表,笔势狂放不羁,成为完全脱离实用的艺术创作,从此草书只是书法家临摹章草、今草、狂草的书法作品。狂草代表作如唐代张旭《肚痛》等帖和怀素《自叙帖》,都是现存的珍品。
草书亦自不识 张丞相素好草书而不工。当时流辈,皆讥笑之。
丞相自若也。一日得句,索笔疾书,满纸龙蛇飞动。
使侄录之。当波险处,侄罔然而止,执所书问曰:“此何字也?”丞相熟视久之,亦不自识,诟其侄曰:“胡不早问,致余忘之。”
而张旭也被称为“草圣”。 [编辑本段] 简史及特点 任何书体在使用中都有简便易写的要求,发生省简笔画和潦草的趋势。
这种趋势是文字演变的主要原因。每当社会变革和文化大发展的时期,文字应用频繁,个人随手省简,异体字出现的速度加快,为了使文字利于应用,势必要加以纠正。
“周宣王太史作籀书”、“李斯作小篆”、“程邈作隶书”以及蔡邕以八分书写熹平石经等,都是两周、秦、汉各自对当时流行的字加以规范化而颁定的标准字样,也是公认已形成的新的书体为正体字的开端。 但是要求简易的趋势并不因此停止。
早在记录帝王公卿大事的商代甲骨文、周代金文里就有简笔和潦草的字迹,史籍中“屈原属草藁”、“董仲舒藁书未上”,说明战国古文和西汉隶书在急速书写时也非正体。据魏晋人记载,东汉北海敬王刘睦“善史书,当世以为楷则”,刘睦死前,明帝派驿马“令作草书尺牍十首”。
章帝时,齐相杜度善作习字的范本,章帝曾诏令杜度草书奏事。可见公元 1世纪中叶以来,草字已经不尽是出于匆促书写而是被珍视和仿习的字体了。
从近世出土的汉简可以看到,西汉武帝时字划省简的隶书已经通行。到新莽时期,有更多省划和连笔的字。
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二年(公元46)简就已经完全是草书了。但是从周代到新莽时期都不曾把草书列为一种书体。
《说文解字》成书于和帝十二年(公元 100),许慎在《叙》里说“汉兴有草书”,是以草书为一种书体之始。东汉末期,张芝被誉为草圣,其同时以及稍晚的钟繇等名家辈出,各成流派。
当时赵壹有《非草书》之文,蔡邕有类似之议,以维护正体字的地位,这反映出草书已极一时之盛。汉末直到唐代,草书从带有隶书笔意的章草发展成韵秀宛转的今草,以至奔放不羁、气势万千的狂草。
章草起于西汉,盛于东汉,字体具隶书形式,字字区别,不相纠连;历代对章草的名称有不同的说解。有见汉末以来《急就章》有草书写本而说章草因《急就章》的章字得名的,最为无稽。
有以章帝爱好草书或曾令用草书作奏章,甚至说章帝创造草书的,都属臆测。有以章法之章与章程书、章楷的章同义,符合早期草书略存八分笔意,字与字不相牵连,笔画省变有章法可循的事实,近人多信此说。
今草起于何时,又有汉末张芝和东晋王羲之、王洽两种说法。从传世的表、帖和出土的汉简、汉砖看,在汉末以八分书为正体字的同时,已经出现近似真书的写法。
草书也会随之变异。略晚于张芝的草书家崔瑗作《草书势》,对草书有“状似连珠,绝而不离”、“绝笔收势,馀纠结”、“头没尾垂”、“机微要妙,临时从宜”的描述,可见汉末的草书笔势流畅,已不拘于章法。
书体演变本来没有截然的划分。说今草起于张芝是从新体的萌芽看;说今草起于二王,是着眼于典型的形成。
唐代以来真书沿袭至今。 草书在唐代出现了以张旭、怀素为代表的狂草,成为完全脱离实用的艺术创作.狂草亦称大草,笔意 奔放,体势连绵,如唐朝张旭《千文断碑》、《古诗四道》,怀素僧《自叙帖》等等,孙过庭《书谱》字字区别,不相连接,而笔意活泼、秀媚。
“大草”与“小草”相对称,大草纯用草法,难以辨认,张旭、怀素善此,其字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清朝冯班《钝印书要》谈学草书法云:小草学献之、大草学羲之,狂草学张旭不如学怀素。
怀素的草字容易辨认,字迹清瘦见形,字字相连处亦落笔清晰易临。张旭字形变化繁多,常一笔数字,隔行之间气势不断,不易辨认,形成一种独特的风格,韩愈《送高闲上人序》中提到张旭草书以“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而有动于心,必于草书挥毫发之”,故学张旭难。
[编辑本段] 衍生与发展 近常见隶书笔法中带草笔飘逸之体,谓隶草,有些像章草,这与平时善写隶书精熟有关,故书隶草能独树风格。也是书写表演的一种手法。
“破草”是现代书家中最常见的,如书法家梅湘涵的书法作品,它的特点是点划结体,使转和用笔,多为从古到今各书家中的结体演变成自己风格,王羲之书体中学一些,王铎法帖中取一些,祝允明、孙过庭等等历代名家中取其长处,集自己之品貌,任意发挥,洒脱自如,这种写法和今草相似。 行草有“草行”之说,书体中带有许多楷法,即近于草书的行书。
2. 各要一个描写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的成语
一、甲骨文
笔见刀痕,清丽挺秀。但求凝重,敦实雄厚,见刀见笔,洒脱天然。
二、金文
大小纵横,胸无成规,参差错落。
三、小篆
藏锋逆入,笔画园润,整齐划一。
四、
蚕无二设、燕不双飞,骨肉匀适,波磔分明。
五、楷书
字占一格,笔画标准,字型规范,向背有序,疏密有度,意断笔连。
六、行书
非真非草,离方循园,化繁为简,点画萦带,字势连绵,笔意活拨,前后顾盼,遥相呼应。开合驰张,参差有趣
七、草书
章草:大小仿佛,字距均匀,行间清晰,补列整齐。
今草:略举大较,仿佛若斯,重按轻转,《入笔》顺风而起,《收笔》信锋所趋
张芝的逛草:超前绝后,独步无双。
王导的草书:风棱载蓄,高致有余。
王羲之的草书:笔笔有格,规矩俨然,气韵连绵,任意恣肆,天然有致。
还有很多,不一一撰述。
3. 路 字的草书如何写
一、路草书的写法:二、路的释义:1、道路:陆~。
水~。大~。
同~。2、路程:八千里~。
~遥知马力。3、(~儿)途径;门路:生~。
活~儿。4、条理:理~。
思~。笔~。
三、组词:路灯 弯路 走路 马路 出路 道路 迷路 公路扩展资料一、字源演化:二、说文解字:文言版《说文解字》:路,道也。从足,从各。
白话版《说文解字》:路,大道。字形采用“足”作边旁,采用“各”作声旁。
三、相关组词:1、出路 [ chū lù ] 通向外面的道路:在森林里迷失方向,找不到~。2、道路 [ dào lù ] 地面上供人或车马通行的部分:~宽阔。
~平坦。人生~。
走上富裕的~。3、迷路 [ mí lù ] 迷失道路:山林中容易~。
走到半道上迷了路。引证:陈残云 《山谷风烟》:“朝着前头走就行啦,不会迷路的。”
4、小路 [ xiǎo lù ] 供人行走的窄路。5、铁路 [ tiě lù ] 使用机车牵引车辆在钢轨上行驶的一种有轨线路。
是交通网的骨干。铁路运输是国民经济的大动脉,特点是能力大、运距长、成本低。
4. 隶书点的十六种变化是怎样的
隶书点的十六种变化是: 1。
正点:逆锋起笔,稍顿既右下运笔,然后转势向左下方 行笔,渐提,收笔出锋。 2。
横点:逆锋起笔,转笔向右轻松自然运行,回锋收笔。 状似横画,但注意写得太粗太长。
3。竖点:藏锋逆人,稍停即向下转锋,切忌写的细长或 粗短。
4。侧点:逆锋向右上行,稍停过程中略向右下顿笔。
然后 向左下顺势提锋收笔。 5。
撇点:逆锋起笔,转笔向左下方运行渐提,或回锋或出 锋收笔,此笔画不要写的粗大。 6。
捺点:逆锋切人,转锋向右或向下运笔,由轻渐重,至 捺脚处重按后即由重渐轻。 力到锋尖,笔画宜粗短。
7。横挑点:或露锋或藏锋切人,转笔向右或向上渐行渐 提,出锋收笔,不宜写的粗长。
8。上对点:左右两点的起笔应基本相对,然后顺势向左右 或左下右下出锋。
9。上分点:虽然中间有笔画相隔,但左右仍需基本对平, 形成遥相呼应、相互顾盼之势。
10。下对点:此二点为左撇点和右捺点的结合,书写时应注 意错落有致,变化活泼。
11。下分点:此二点在书写时起笔应大致相对,然后向左下 和右下出锋,宜粗短些。
12。左二点:二点的起笔应有所不同,或方笔或圆笔,上下 宜紧凑些,气势必须连贯。
13。下三点:在书写时应注意三点的笔画即要各不相同,又 要相互顾盼呼应,生动活泼。
14。左三点:上下排列要参差变化,并注意气势的连贯, 切忌大小一样,有时为了书写的需要,上、中、二点可用牵丝 连带。
15。四平点:在书写时要写出各点之间的启程呼应,还要注 意使它们的形态各有不同。
16。多合点:一个字中如出现许多的点,要使每个点的写法 有所不同,并注意它们之间的气势连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