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馒头的馒怎么写
你好!
馒头演变到现在确实很复杂的。
一: 馒头简介:
馒头是中国的传统面食,以面粉和水发酵后蒸制而成,一般圆形,大小从直径4厘米左右到直径15厘米左右均有。中国北方传统上以馒头或面条作为主食。
早在春秋时期,中国人便以开始将发酵后的面团蒸制食用,称之为酏食,由于当时磨尚未出现,因此并不流行。汉朝时,由于磨已广泛应用,蒸制的面食也随之流行于全国各地,当时统称为“饼”。
二: 馒头的“馒”字的演变过程:
据晋人笔记记载,馒头一词出自三国蜀汉诸葛亮之手。当时诸葛亮率军南渡泸水以讨孟获。根据当地的习俗,大军渡江之前必须以人头祭祀河神。诸葛亮遂命人以白面裹肉蒸熟,代替人头投入江中。诸葛将其命名为“瞒头”,即欺瞒河神之假头之意。(一说命名为“蛮头”,蛮人之头之意)。
晋以后,有一段时间,古人把馒头也称作“饼”。凡以面揉水作剂子,中间有馅的,都叫“饼”。《名义考》:“以面蒸而食者曰‘蒸饼’,又曰‘笼饼’,即今馒头。”《集韵》:“馒头,饼也。”《正字通》:“〔焙换成饣〕〔愉换成饣〕,起面也,发酵使面轻高浮起,炊之为饼。贾公彦以酏食(酏:酒;以酒发酵)为起胶饼,胶即酵也。涪翁说,起胶饼即今之炊饼也。”“韦巨源《食单》有婆罗门轻高面,今俗笼蒸馒头发酵浮起者是也。”
唐以后,馒头的形态变小,有称作“玉柱”、“灌浆”的。《汇苑详注》:“玉柱、灌浆,皆馒头之别称也。”南唐时,又有“字母馒头”。唐人徐坚《初学记》把馒头写作“曼头”,《梦粱录》中,又作“馒〔设换成饣〕”。
至此,馒头的“馒”字一直沿用至今!
三: 馒头食品在我国各地目前仍然比较混论:
馒头的称谓到今天为止仍然很混乱。
比如,北方之对于没有馅料的,有叫做“馍”、“卷子”,也有叫作“包子”的。
南方对于有焰料的,也有称作“面兜子”、“汤包”的。
现时不管什么样的有馅的无馅的馒头,其实都距诸葛亮当初创制的馒头相去过远。馒头的馒字,最早作“〔曼字的又换成方〕”。卢湛《祭法》:“春祠用〔曼字的又换成方〕头。”荀氏《四时列馔传》:“春祠有〔曼字的又换成方〕头饼。”
另外还有个说法:“馒头本是蜀馔(此说,似乎在诸葛亮之前已有馒头),世传以为诸葛亮征南时以肉面像人头而为之。流传作‘馒’字,不知当时音义如何,适以欺瞒同音。孔明与马谡谋征南,有攻心战之说。至伐孟获,熟视营障,七纵而七擒之,岂于事物间有欺瞒之举,特世俗释之如此耳。”
谢谢!!
2. 四年级六个馒头五十字作文怎么写
星期天,我和姐姐正在做作业。
忽然闻到一股焦香,跑出去一看,原来是外婆在烤番薯,我俩大声抗议:“我们也要烤!”姐姐拿了一个番薯就烤起来,我又要显示我的与众不同,自己“发明”烤馒头。我把玉米味的刀切馒头插在筷子上,在火堆里来回转动,不一会儿,馒头满头大汗,热得直冒气,而且发出一股香香的玉米味。
我忍不住拿到鼻子边嗅嗅,外婆大喊:“再等会儿,谗猫!”姐姐的番薯还一点动静也没有,故意说:“就你谗嘴!”“看谁谗!”我不甘示弱。“焦了,焦了!”一转眼,我的玉米馒头变成了巧克力馒头,浑身黑乎乎的。
我迫不及待地使劲吹两下,轻轻的咬了一口,哇,好香!我故意溜到姐姐身前身后,哧溜哧溜地吃起来,嘴里还嘀咕:“香呀,甜哪,我的巧克力馒头!”姐姐吃不到馒头说馒头焦,我才不理他呢。
3. 作文童年的馒头怎么写350字
馒头是用来吃的,衣服是用来洗的。但今天我们的课堂就来了个大反转,我们要“洗馒头”。
上课了,只见老师拿起一块馒头,用夸张的口味说道:“我这儿有一块馒头,不过弄脏了。没关系,我有洗衣粉,我们一起洗馒头吧!”语音未了,大家就纷纷议论起来。“馒头可以洗吗?”“洗了的馒头还能吃吗?”“我看老师的脑子出现了问题。”各种各样的评论都有。
只见老师先把洗衣粉倒在水里,再用手指搅拌。接着,把馒头放了进去。老师把脏的地方用手轻轻一摸,刹那间,馒头上的污垢没有了那馒头在水里一上一下的,把皮都弄掉了。那馒头也变大变胀了,一摸它,那感觉滑滑的,凉凉的,那水也滑的如同润滑油一般。
“那馒头皮为什么会掉呢?”我们十分不解。老师后来解释说:“其实馒头是不能洗的,馒头只要一沾水,里面的粉都会融解,那么皮也自然会脱落,就像海绵吸水。”“哦!”原来是这样,我们恍然大悟
4. 馒头这个名字怎么来的
日常生活中,人们食用的“馒头”,是属于一种用面粉发酵蒸成的食品, 形圆而隆起,本来这种食品最初是有馅的,发展到后来,我国北方称无 馅的为馒头,有馅的为包子,若问为什么?说起来,与三国时期的诸葛 亮,有着密切的关系,为了将生活中人们比较普遍喜欢食用的“馒头” 和“包子”来历说个明白,开始需要从诸葛亮先说起。
据相传,就在孔明诸葛辅佐刘备打天下的过程中,诸葛亮率军进军西南, 去征讨孟获,在横渡泸水(一名泸江水),即在今雅砻江下游和金沙江会 合雅砻江以后一段时,其时间正值农历五月间,即诸葛亮>,“ 五月渡泸,深入不毛”,这是怎么回事呢?就是说,农历五月间,夏季炎 热了,泸水与别地方的水不同,“瘴气太浓”,不仅如此,而且水中含有 毒性物质,士兵们食用了泸水,万万没有料到出现致死,以及患病者亦比 较多. 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经过苦思苦想,下令让士兵们杀猪,宰牛, 将牛肉和猪肉混合在一起,剁成肉泥,和入面里,做成人头形状蒸熟了, 让士兵们食用结果很快就消除了士兵们的残废和患病者,这样一来,泸水 周围百姓们,就传开了,说诸葛亮下令做的人头形的“馒头”可避瘟邪, 由此开始,生活中,人们不渐渐做起“馒头”食用了。 随着社会生活实践不断向前发展,密切结合生活饮食上的需要,逐渐演变 成由“馒头”里边装上肉馅的食物,名曰为“包子”了,因为是用面和肉 馅包成的,故被人们恰到好处,给名曰为“包子”了。
然而,更有趣的是“在>一书中载:“宋朝有个叫孙琳的大夫, 为宋宁宗治淋病,就是用馒头包大蒜,淡豆豉,每日服三次,三日便病除, 被人们视为神医。”宋代著名的大诗人陆游不仅写了>诗称赞,对其 诗亦还自作注释;其>诗云:“昏昏雾雨暗衡茅,儿女随宜治酒肴, 便觉此身如在蜀,一盘笼饼是豌巢,”陆游的注释为:“蜀中杂彘(即猪) 肉作巢(即馅)的馒头,佳甚,唐人止谓馒头为笼饼。”
由此可见,当时四 川用猪肉合面做的馒头,就已经很有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