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名人传记怎么写
名人传记有基本现成的格式和规范。
人物传记的真实性是人物传记的生命。“志属信史”,志传和史传一样,必须真实可靠,符合历史事实。
对人物的记述也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一是一,二是二,功是功,过是过,不虚构渲染,不隐恶扬善,不拔高溢美,不贬责降低,据事“直书”,做到人真、事真、言真、情真、形象真,以真取信,以真感人。只有做到“情真而不诡”,“事信而不诞”,才能有益于人,传之久远。
怎样保证人物传记的真实性呢?广集资料,反复考证。要使传记真实可信,首先必须全面搜集、占有丰富翔实的资料,使传记所反映的人物生平事迹准确无误,完整无缺。
这些资料一般包括五个基本方面的内容: (1)人物的姓名、性别、籍贯、民族。 (2)人物的生卒年月。
(3)人物的学历、简历、党派、职务。 (4)人物的贡献功绩、科技成果、著作。
(5)能反映人物思想风貌本质特征的典型事件。立传人物应该盖棺论定。
当真能盖棺论定倒也好办,难就难在盖了棺而论难定。 论难定而偏要为之立传,可见此类人物影响较大,牵涉面也较广。
这种论难定的人物传记,是地方志人物传中的“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为这些人物立传,尤应小心谨慎。
笔者曾为此苦思冥想,斟酌再三,得此类人物传记写法三议,谨记录于下。 一、观 点 人物传没有观点,便成为一纸履历表,失去“评说一方人物,激发千秋爱憎”的作用。
如果说,人物传的资料是“画龙”,那么,观点便是“点睛”之笔。龙无睛则不活。
然而,“盖棺而论难定”的人物的“睛”偏偏不好点。兴之所至,信手点去,必然失之轻浮;恨之所至,横加贬责,难免有失公允;爱之所至,纵情讴歌,恐怕有失偏颇。
传记的观点,就是作者对传主的评价。这种评价不宜有先入之见,不宜有门户之见。
不能简单地从历史的进程中归纳出某一个观点,再用这观点来指导历史人物的立传。因为历史学中形成的观点是经过概括提炼和抽象化的,是逻辑思维的结果。
而人物即使是已经仙逝的历史人物,也都是或曾经是活生生的。他们按照历史提供给他们的条件演出他们自己的活剧,而不是按照当代学者的某种历史观点去从事他们的活动。
因此,写历史人物要了解相应的历史阶段发展的进程,要研究历史发展的规律,但不能用这种历史进程来套相应的历史人物的活动,不能用这种历史规律来代替相应的历史人物的评价。写历史人物,应该从人物的活动出发。
确切地说,人物传记的观点,是传主自己用行动“写”出来的,而不是今天的修志者写的。 历史人物的活动往往是复杂的,对他们的评价也不应该简单化。
在撰写历史人物传记时,必须排除任何片面性的作法。所谓片面性,就是用传主某一方面的成就或劣迹来代替传主一生的活动。
有人总喜欢把历史人物硬性划分为正面人物、反面人物,而且认为,既然是正面人物,就不应该有什么劣迹之类的东西;反之,如果是反面人物,也不应该有什么值得肯定的地方。以陈元光为例,褒之者从“开漳圣祖”的观点出发,不仅否认陈元光有过镇压畲民的行为,而且几乎把他写成中国**民族政策的模范执行者;贬之者则一口咬定陈元光是“双手沾满畲民鲜血的刽子手”①,否认他在开发漳州方面的贡献。
产生这种片面性的原因在于不能正确认识历史的复杂性决定了历史人物也必定具有复杂性的客观事实。人物都是多面性的。
既然林则徐、陈化成可以既是民族英雄,又是农民起义的镇压者,为什么陈元光就不能既是“开漳圣祖”,又是畲民的镇压者呢? 恩格斯在论及人物形象塑造问题时指出:“如果作者过分欣赏自己的主人公,那总是不好的。”②我们在为有争论的历史人物立传时,尤其应该注意,不要对传主“过分钟爱”。
当然,也不应该“过分仇恨”。要十分注意历史人物好既好、坏既坏、非好既坏、非坏既好的、简单、片面的认识方法。
二、考 证 由于对历史人物观点不同,涉及相关传记时往往功说功有理,婆说婆有理。争论中又往往容易出现“死守”自己的观点,“咬定青山不放松”,打油“义无返顾”之决心。
正如上文所说,观点应当是从事实中提炼出来的。因此,坚持自己的观点,不能只靠对观点的宣扬、重复,而应建立在严密考证的基础之上。
例如,关于薛令之是否到过厦门的问题,说到过者有之,说未曾到过者亦有之。笔者根据史籍的有关记载,结合厦门下张社薛令之墓的考古资料,以及福安薛令之家乡田野调查的情况,认为薛令之确实到过厦门,是“南陈北薛”的代表人物之一。
当然,这一观点的提出,并不意味着关于薛令之是否到过厦门的问题以成定论。应当允许其他同志持不同观点,或提出新的观点。
但是,坚持或提出自己的观点应该建立在史料考证的基础上,不宜无视他人的考证结果而一味固执己见。这样作是无益于学术讨论的深入进行的。
在观点与考证的问题上,还容易出现另一种现象,就是用自己的观点对历史资料进行加工改造,任意取舍,这种作法也是欠妥的。陈元光的褒美者在相关资料的处理上就存在这个问题。
传记《陈元光》把“保留至今一千三百一十多年而未被改变的火田村”的村名认定为“人们对其(指陈元光。
2. 人物传记怎么写
最低0.27元开通文库会员,查看完整内容> 原发布者:会计师菜鸟ON 人物传记范文下面是准备的人物传记范文,希望能满足各位的阅读需求,内容看完后有所收获。
【人物传记范文一】看人与看物的道路一样,有时需要变换角度重新审视自己,只看到自己的短处,认为自己处处不如别人,这样的心态只能使自己越来越自卑。换个角度看自己是我们需要掌握一种认识自己的好方法。
大科学家爱因斯坦小时候在课堂上做手工,老师要求每个学生做一只鸭子。全班学生纷纷把做出来的鸭子交给老师并得到老师的夸奖。
唯有爱因斯坦迟迟才交他的手工活,老师看过之后高高举起,用嘲笑的口气对全班同学说:谁见过世界上比这更丑的鸭子吗?全班同学哄堂大笑。爱因斯坦站起来大声说:有,同学们。
他从抽屉里拿出一只更丑的小鸭子高高举起,那就是我第一次做的鸭子。若爱因斯坦因老师和同学的嘲笑而自卑,永远抬不起头,他能成为一代科学家吗?一个人总能在某一处胜过别人,而在这一处上又总会有更强的人胜过他。
学会欣赏每个人会让你受益无穷。智者尊重每一个人,因为他知道人各有其长,也明白成事不易。
傻瓜都鄙视他人,一半出于无知,一半因为他所中意的总是最差的。人们说:上帝在为你关闭一扇窗户的同时,也必定为你开启了另一扇窗户;在失去一些东西的时候,必然会在另一方面得到升华。
每一种才能都有与之相应的缺点,如果你屈服于它,它将像暴君一样统治你。推翻它的办法是一开头就要看准究竟是什么样的缺点。
要像那些因你的缺点而责备你的人。
3. 【写名人传记的作文
“他是一个真正的艺术家,也是一个高尚的人.他远离尘世,走着一条不寻常的路.他是这样活的,也是这样死的……” 贝多芬,这位享誉全球的艺术家,一生中经历了多少磨难,遭受了多少打击!2岁时,可怕的天花差点要了他的命,在母亲的悉心照料下,他才躲过了死神.3岁时,他慈祥的祖父又远离人世间,从此,贝多芬的父亲沉醉于酒桶之中,晚上回来又打骂贝多芬.到了15岁,贝多芬更是背负着养家的重担.17岁,他又失去了心爱的母亲.到了三十一岁时,可怜的贝多芬几乎什么都听不到了!相对于他的悲惨命运,贝多芬传奇的一生更是值得人惊叹!他在三岁时开始学习钢琴和小提琴.1778年3月26日,贝多芬举办了自己的第一场音乐会,那时,他还不满8岁!而他不满15岁时,就已经可以指挥一个乐队了.18岁,贝多芬就成为了一个知名的作曲家!在他以后的岁月里他的音乐天赋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先后创作了《降B大调钢琴协奏曲》、《大提琴鸣奏曲》、《英雄交响曲》、《庄严弥撒》和我们都熟悉的《月光鸣奏曲》(又名《月光曲》)等世界千古绝唱.读了《世界名人传记——贝多芬》使我感到很快乐.我不仅从中获得了许多知识,让我了解了贝多芬.还让我从中悟出了许多人生哲理.——矢志不俞是人生走向成功的动力.俗话说:“有志者,事竟成.”贝多芬的一生是从磨难中走过的,人生的荆棘一再狠狠地刺他,而贝多芬,却始终没有放弃他的理想,而是在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中不断地爬起来,不断地向人生辉煌的顶点迈进!——天赋+努力,是人生驶向理想彼岸的双桨.贝多芬,从小就受到音乐的熏陶,很小就显现出了他独特的音乐天赋,他8岁就开办音乐会,15岁就能指挥一个乐队,18岁就成了知名的音乐家.相对于他10分的天赋,更是付出了12分的努力!他六岁就经常练琴到午夜,他平时练琴都练得手发烫!正是因为贝多芬不仅有超人的音乐天赋,而且有超出常人的努力和付出,才最终成就了这位杰出的音乐家.——不断地磨练是严寒的人生路上抵御严寒的棉衣.贝多芬一生中不管在爱情还是在事业上,都遇到了许多挫折,然而,这些挫折并没使他灰心,反而更加激发了他,《月光曲》就是他在经历了爱情的失败后的佳作.这些道理不是随便说说,他们还帮过我的大忙呢!有一次,石老师布置了一道非常难的题.只告诉我甲乙两车两次相遇的地点距离分别是28千米和60千米,还告诉我两车相向而行,到站后立即返回,求两站的距离.麻烦哪,这里面有太多的未知条件了,如:甲乙两车的速度,相遇时间等等!我左思右想,可还是没有办法,怎么办呢?明天就要交作业呀!我望着窗外的倾盆大雨,正准备放弃之时,心里灵机一动:抄答案.可……作为一个好学生,抄答案,好象有点不道德吧!但,我这个题实在想不出来呀!不抄吧……明天可能会罚站;抄吧……自己的良心又过不去.就在我内心交错矛盾的时候,我突然想起了贝多芬!贝多芬在那样的环境下,依然是那样的努力,那样的矢志不俞,那样的经得起挫折!可我呢,遇到一点困难就低下了头,贝多芬对我的教育难道是白教育的吗?不,绝对不是,我一定要把这道题解出来!想到这里,我心中好象燃起了火一般的斗志——一定要解出这道题.我努力回想老师以前教给我的方法,有啦!我连忙画出一个线段图,按照题目的要求一步一步来.没过一会儿,题目做出来啦!我真高兴啊!我真快乐啊!读了这本书,让我感到万分快乐,因为它告诉了我一些会令我受益终身的道理。
4. 人物传记怎么写
传被记录在不同的国家,在一个文学流派名人事迹不同的领域.写的传记,一般介绍童年,少年,青年,中年和老年抚养的字符(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说人物的整体优劣一般成功结束后,您还可以生长在叙事的同时加入了一些经验谈.写记叙文要叙事活动,经验,立足故事,如人物传记,人物通讯,人物轶事等特点.写记叙文侧重刻画人物的性格,并反映这个角色由一个深刻的主题表达描绘的生活.写的一般有几种方法:⑴,通过人像写字.肖像主角指的是人物的外貌,包括人物的外貌,衣着,手势和样子.肖像的静态描述可以写文字,你可以写一个动态特性.⑵,由人编写的字符的语言.人的语言是完全个性化的,能表现人物的背景,教育,经历和性格,让人读作一声,如见其人.⑶,通过写人物的行动.人的行动是与生活和人物的性格逻辑发展的本质是一致的.您可以选择一个具体的,丰富的功能作用,以显示人物的性格和心理活动.⑷,通过人物的心理写.人物的内心世界是非常丰富的,心理描写就是要充分揭示人物内心的喜,怒,哀,乐,爱,思念,忧郁,痛苦,怨恨,恐惧,嫉妒等.常见的心理描写方法的内心独白,姒医协会,梦想幻觉,和其他行动暗示.⑸,通过活动环境写的字符.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性格和有关他的周围,写环境对人物的性格表现个性的形成是非常有用的.⑹,通过细节描写,侧面描写的方式来写.根据个性发展,捕捉,选择最有特点的细节,准确,真实描写,使人物的性格更加鲜明的逻辑,形象更加丰满.通过反映有关数字说,从物体的侧面描写间接对比,你可以玩的看视频看极的作用.说明的一侧往往是结合使用的正面描写.⑺,通过事件来写.你可以写一件事来描述一个人,你也可以写一件事来描述几个人.几种方法可以被写入到一个单一的列车中,训练可以集成。
5. 【求几篇文言的名人人物传记要写的好的有名的或者文言写人的就可以
曹操:人物传记文言文阅读集萃 山东平邑兴蒙学校 273300 李传鹏 高 柔 高柔字文惠,陈留 人也.柔从兄干,袁绍甥也,在河北呼柔,柔举家从之.太祖①平袁氏,以柔为管长.县中素闻其名,奸吏数人,皆自引去,柔教曰:“昔邴吉临政,吏尝有非,犹尚容之.况此诸吏,于吾未有失乎!其召复之.”咸还,皆自励,咸为佳吏.高干既降,顷之以并州叛.柔自归太祖,太祖欲因诛之,以为刺奸令史;处法允当,狱无留滞,辟为丞相仓曹属.鼓吹②宋金等在合肥亡逃.旧法,军征士亡,考竟其妻子.太祖患犹不息,更重其型.金有母妻及二弟皆给官,主者奏尽杀之.柔启曰:“士卒亡军,诚在可疾,然窃闻其中时有悔者.愚谓乃宜贷其妻子,一可使贼中不信,二可使诱其还心.正如前科,固已绝其意望,而猥复重之,柔恐自今在军之士,见一人亡逃,诛将及己,亦且相随而走,不可复得杀也.此重刑非所以止亡,乃所以益走耳.”太祖曰:“善.”即止不杀金母、弟,蒙活者甚众.文帝③践阼,以柔为治书侍御史,赐爵关内侯.民间数有诽谤妖言,帝疾之,有妖言辄杀,而赏告者.柔上疏曰:“今妖言者必戮,告之者辄赏.既使过误无反善之路,又将开凶狡之群相诬罔之渐,诚非所以息奸省讼,缉熙治道也,臣愚以为宜除妖谤赏告之法,以降天父养物之仁.”帝不即从,而相诬告得滋甚.帝乃下诏:“敢以诽谤相告者,以所告者罪罪之.”于是遂绝.帝以宿嫌,欲枉法诛治书执法④鲍勋,而柔固执不从诏命.帝怒甚,遂召柔诣台⑤;遣使者承指至廷尉考查勋,勋命乃遣柔还寺⑥.注:①太祖:曹操.②鼓吹:军中鼓吹手.③文帝:曹丕.④治书执法:官职.⑤台:尚书台.⑥寺:廷尉官署.管仲:史记卷六十二·管晏列传第二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於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於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於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於周室.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於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管仲富拟於公室,有三归、反坫,齐人不以为侈.管仲卒,齐国遵其政,常强於诸侯.后百余年而有晏子焉.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於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其在朝,君语及之,即危言;语不及之,即危行.国有道,即顺命;无道,即衡命.以此三世显名於诸侯.越石父贤,在缧绁中.晏子出,遭之涂,解左骖赎之,载归.弗谢,入闺.久之,越石父请绝.晏子惧然,摄衣冠谢曰:「婴虽不仁,免子於缌何子求绝之速也?」石父曰:「不然.吾闻君子诎於不知己而信於知己者.方吾在缧绁中,彼不知我也.夫子既已感寤而赎我,是知己;知己而无礼,固不如在缧绁之中.」晏子於是延入为上客.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闲而闚其夫.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既而归,其妻请去.夫问其故.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其后夫自抑损.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晏子荐以为大夫.太史公曰:吾读管氏牧民、山高、乘马、轻重、九府,及晏子春秋,详哉其言之也.既见其著书,欲观其行事,故次其传.至其书,世多有之,是以不论,论其轶事.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语曰「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岂管仲之谓乎?方晏子伏庄公尸哭之,成礼然后去,岂所谓「见义不为无勇」者邪?至其谏说,犯君之颜,此所谓「进思尽忠,退思补过」者哉!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