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行书 “泽” 怎么写
行书 “泽”的三点水的后两点要连在一起一气呵成,高度占字体总高度的一半,右半部要注意笔锋,最后的一竖要从粗到细循序渐进的收笔。
行书 “泽”的三点水的后两点要连在一起一气呵成,高度占字体总高度的一半,右半部要注意笔锋,最后的一竖要从粗到细循序渐进的收笔。行书是一种统称,分为 行楷和 行草两种。
它在楷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源的,介于 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为了 弥补楷书的 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行”是“行走”的 意思,因此它不像草书那样 潦草,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
实质上它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 楷化。楷法多于草法的叫“ 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 行草”。
行书实用性和艺术性皆高,而楷书是文字符号,实用性高而艺术性相对不足;相比较而言,草书则是艺术性高,但是实用性显得相对不足。行书代表作中最著名的是东晋书法家 王羲之的《 兰亭序》,前人以“龙跳天门,虎卧凤阙”形容其字雄强俊秀,赞誉为“ 天下第一行书”。
2. 泽友的繁体字怎么写
泽友][zé][《广韵》场伯切,入陌,澄。
]亦作“”。“睾2”的被通假字。
“泽1”的繁体字。(1)水聚汇处。
(2)称水草丛杂之地。(3)雨露。
(4)特指土壤所含的水分。(5)湿润;滋润。
(6)光亮;润泽。(7)化妆用的脂膏。
(8)恩德,恩惠。(9)指施恩德。
卒能立事功而泽生民,初亦未尝与松相悖也。——明·宋濂《看松庵记》(10)影响。
(11)俸禄;禄位。(12)搓揉;摩挲。
(13)指洗涤。(14)汗衣,内衣。
后作“襗”。(15)宫名。
周代习射选士之处。(16)指泽兰。
(17)通“择”。选择。
(18)姓。明有泽义。
见《通志·氏族五》。[②][shì][《集韵》施只切,入昔,书。
]“泽2”的繁体字。(1)通“释”。
松散,解散。(2)通“舍”。
[③][yì][《集韵》夷益切,入昔,以。]“泽3”的繁体字。
(1)通“醳”。酒。
(2)通“怿”。乐。
[④][duó][《集韵》达各切,入铎,定。]“泽4”的繁体字。
(1)见“格4泽”。(2)通“蘀”。
草木脱落的皮、叶。“友”字是个象形字⑴、在甲骨文中是两只右手靠在一起的形状,(就像现在的旧友重逢,二人都伸出右手,紧紧相握,表示友谊。)
⑵、在金文中仍是两只右手靠在一起的形状。⑶、在小篆中是两只右手一上一下的靠在一起的形状。
⑷、在现代楷书中的写法,是把小篆上部的右手变成了一只左手,这样汉字书写方便,形体美观。
3. 王羲之的《兰亭序》的是用什么毛笔写的,毛笔是什么规格和大小
相传王羲之用鼠须笔、蚕茧纸书写《兰亭序》。
鼠须笔是毛笔的一种。①以老鼠胡须制作的毛笔。
《辞源》中“鼠须笔”条:“用老鼠胡须做成的毛笔”。尝有好奇而研求古法者,曾以重金向粤东购买鼠须,制成笔,经使用劲健同兔毫。
②即以松鼠之胡须制作的笔。明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载:“世所谓鼠须,栗尾者是也。”
非老鼠之胡须所制。鼠须笔始于汉代。
当时书法大家张芝、钟繇皆用鼠须笔;晋书圣王羲之从中得到启发,用鼠须笔写下了绝世佳品《兰亭序》。鼠须笔挺健尖锐,与鬃毫相匹敌,今鼠须笔制法已失传。
笔店所售鼠须笔,皆以紫亳充当,已名存实亡。《法书要录》:“王右军写《兰亭序》以鼠须笔,世传右军得笔法于白云先生遗之鼠须笔。”
王羲之《笔经》:“世传张芝、钟繇用鼠须笔,笔锋强劲有锋芒。”《东坡题跋》:“予撰月塔铭,使澄心堂纸,鼠须笔,李廷珪墨,皆一时之选也。”
唐何延之《兰亭记》:王羲之(王右军)书兰亭序,用鼠须笔,蚕茧纸。 鼠须笔,或认为已失传,今见者均非鼠须所制。
或以为即狼毫笔。 蚕茧纸,用蚕茧壳制成的纸,取其洁白缜密。
《事类赋》卷十五引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王羲之书《兰亭序》,用蚕茧纸,鼠须笔,遒媚劲健,绝代更无。” 清代郝懿行《证俗文》卷七:“若乃古之名纸有侧理纸、蚕茧纸。
《世说》纸似茧而泽也,王右军书《兰亭记》用之。案今高丽纸以绵茧造者。”
有人认为历史上确有这种纸,是用动物纤维——蚕丝做成的。又有人以为它根本不存在;也有人提出,它原本是以植物纤维——楮皮为原料,因其外观洁白如丝,故被人误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