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京字在田字格的正确书写
“京”字在田字格图片如上【京】拼音:jīng笔划:8五笔:YIU部首:亠结构:上中下结构笔顺:点、横、竖、横折、横、竖钩、撇、点释义:1.国都(现特指中国首都北京):~城。
~都。~华(因京都是文物、人才汇集的地方,所以称京都为“京华”)。
~畿(国都和国都附近的地方)。~剧。
~师(首都的旧称)。~绣。
~菜。 2.大。
3.古代数名,指一千万,亦指一亿兆。 4.中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族。
详细解释:京 jīng〈名〉(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筑起的高丘形,上为耸起的尖端。
本义:人工筑起的高土堆)(2) 同本义:京,人所为绝京丘也。——《说文》辨京陵。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筑重京。——《淮南子·览冥》为京邱若山陵。
——《吕氏春秋·禁塞》乃觏于京。——《诗·大雅·公刘》于堑里筑京,皆高五六丈。
——《三国志·公孙瓒传》(3) 又如:筑京(堆土为小山);京丘(为战死的人所筑的坟墓。即京观);京观(古代战争中,胜者为了炫耀武功,收集敌人尸首,封土而成的高冢);京冢(京观)。
泛指高大的山丘:望楚与堂,景山与京。——《诗·鄘风·定之方中》(4) 又如:京峙(高丘);京陵(高丘大阜)(5) 方形大谷仓 。
如:京坻(谷米堆积如山。形容丰收);京囷(粮仓);京运(指运往京仓的粮食);京储(京仓的储备粮食)(6) 国都 :念彼京师。
——《诗·曹风·下泉》辞帝京。——白居易《琵琶行》迁我京职。
——明· 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三事》京中有善口技者。——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至京。
——清· 周容《芋老人传》君之始入京也。——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7) 又如:京吏(京师各衙门的都吏。
别于外吏而言);京圻(京都);京府(京畿。京城和京都附近的地方;国都所在地);京仓(京师储粮的地方)(8) 京族(9) 通“鲸” :乘钜鳞,骑京鱼。
——《汉书·扬雄传上》(10) 又如:京鱼(鲸鱼)组词:1.北京 běi jīng现中国首都2.京师 jīngshī帝王的都城3.京剧 jīngjù我国主要剧种之一,由清代中叶的徽调、汉调相继传入北京合流演变合成。腔调以西皮、二黄为主,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后流行于全国4.京兆 jīngzhào指京师所在地区5.玉京 yù jīng道家称天帝居住的地方。
造句:1. 富丽堂皇的紫禁城坐落在北京城中心。2. 喜讯传来,首都北京城万人空巷,人们兴高采烈走上街头,在广场举行庆祝游行。
3. 北京城内随着运动的消失,各方人士也风流云散了。4. 他在城里跺跺脚,整个北京城都要颤三颤。
5. 偌大一座北京城,竟找不到一枝之栖。
2. “燕”字的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怎么写
燕
读音 :yàn yān
部首: 灬
笔画 :16
字意:
[ yàn ] 1.鸟类的一科,候鸟,常在人家屋内或屋檐下用泥做巢居住,捕食昆虫,对农作物有益。2.轻慢。3.古同“宴”,安闲,安乐。4.古同“宴”,宴饮。
[ yān ] 1.中国周代诸侯国名,在今河北省北部和辽宁省南部。2.姓。
书写笔顺:
甲骨文写法:
篆书写法:
隶书写法:
楷书写法:
3. 印章中北京的"京"字是哪个朝代的
是大篆、小篆的统称。
大篆指甲骨文、金文、籀文、六国文字,它们保存着古代象形文字的明显特点。小篆也称“秦篆”,是秦国的通用文字,大篆的简化字体,其特点是形体匀逼齐整、字体较籀文容易书写。
在汉文字发展史上,它是大篆由隶、楷之间的过渡。甲骨文殷、周时刻在龟甲和兽骨(主要是牛胛骨和鹿头骨)上的文字。
全称龟甲兽骨文字,简称甲骨文,亦称龟甲文、卜辞、贞卜文字、契文、殷契等等。殷、周人崇尚迷信,举凡祭祀、征伐、疾病、田猎、气象、出入、年成等无一不卜,以贞凶吉。
卜后即在甲骨上刻下卜辞和与占卜有关之事,为研究殷、商宝贵文献,亦是我国最早的文字实证。 甲骨文最初出土于河南安阳小屯村殷墟,传一八九九年为王懿荣、刘鹗等发现,后继续出土甚多;又在陕西省周原地区、山西洪赵坊堆村发现一批周人的甲骨文;现约有十余万片之数,分藏于国内各大博物馆和日本、英国哈佛大学等地。
篆书汉字古代书体之一。近人郭沫若《古代文字之辨证的发展》认为:"篆者掾也,掾者官也。
汉代官制,大抵沿袭秦制,内官有佐治之吏曰掾属,外官有诸曹掾吏,都是职司文书的下吏。故所谓篆书,其实就是掾书,就是官书"。
篆书,广义包括隶书以前的所有书体以及延属,如甲骨文、金文、石鼓文、六国古文、小篆、缪篆、叠篆等等;狭义主要指'大篆'和'小篆'。篆书变体,极为繁伙,。
古人认为篆书为苍颉所造,但不可信。周宣王太史籀著《史籀篇》,汉人名为'大篆',详'大篆'条。
其后列国分治,诸侯力政,文字异形,至秦相李斯乃同一之,汉人称为'小篆','详小篆'条。篆书字划圆转,结构依六书之义,故唐孙过庭谓:"篆尚婉而通" 大篆汉字古代体之一。
其名始见于汉代著作,与'小篆'对称。广义指'小篆'以前的文字和书体,包括甲骨文、钟鼎文、籀文和六国文字等;狭义专指周宣王太史籀厘定的文字,即'籀文'。
'大篆'的代表作品,有《石鼓文》和《秦公簋》铭文等。 籀文(籀书)周代文字,一般认为即'大篆'。
或谓与大篆不同,名之'籀篆',甚至视为'奇字'。从广义来说,'籀文'包括大篆、小篆、、古文等;从狭义说,仅指《史籀篇》文字,即宗周之书。
秦李斯据以制'小篆',遂以籀文为'大篆'。 籀篆实同'籀文',即'大篆'。
但唐张怀瓘《书断》卷上分列'籀文'和'大篆',认为'籀文者,周太史籀之所作也,与古文大篆小异'。明赵宦光《寒山帚谈》卷上《权与一》亦持此见,以为篆书中'一曰《籀篆》,《诅楚文》,《钟鼎识》、及《啸堂录》,以至杨氏《书统》所载及古篆诸韵,取其合于许氏所取作"籀书"者采焉。
一曰"大篆",《石鼓文》是也。'据此,则赵氏所言'籀篆'多同'金文'。
清·段玉裁在《说文解字·叙》注中曾力辨其谬,认为'籀篆'实即'大篆'也。近时学者折中两说,以为从字体上说,'籀篆'与'大篆'(主要指《石鼓文》)尚有差别。
故如赵宦光等分列'籀篆'于'大篆'之外,其说亦通。 史书有两说:(1)指'籀文',即《史籀篇》文字。
(2)指'隶书',清学者多主其说。 石鼓文 秦刻在十块鼓形石上的文字。
唐初在岐州雍县南二十里之三畤原被发现。每鼓一首四言诗,十首为一组,记叙当时渔狩的情况,故亦名'猎碣'。
现藏故宫博物院,一鼓已泐无字,其余九鼓亦多漫漶残损。传世著名北宋拓本有明安国《十鼓斋》'中权'、'先锋'、'后劲'三本,已流入日本。
古籀 '古文'、'籀文'的合称。汉许慎《说文解字·叙》:'今叙篆文,合以古籀。
' 萧籀 汉丞相萧何所作,一作'秃笔书'。元·郑杓《衍极》卷四《古学篇》刘有定注:"萧何作未央宫,前殿成,覃思三月,以题其额,观者如流水。
何用秃笔书,时谓之'萧籀'。 金文 殷、周青铜器上铭文的统称,旧称'钟鼎文'、'吉金文'、'款识文'。
属大篆系统,包括了小篆以前的大部分篆书形体,是研究古代书法的重要实物资料。近人容庚撰有《金文篇》,较为完备,收可识知金文一千八百九十四字,另附录约一千二百余字。
钟鼎文 即'金文'。上古青铜器一般可分为礼器和乐器两大类,礼器以鼎为尊,乐器以钟为多,故以'钟鼎'为青铜器之代称。
'钟',经典多作'锺'。青铜器上的铭文,统称为'钟鼎文'。
《文选》卷五十五《刘孝标广绝交论》:"书玉牒而刻钟鼎。"李善注引《墨子》:"琢之盘盂,铭于钟鼎,传于后世。
款识文 即"金文"。"款识"者,青铜器上所铭之文字也。
《汉书》卷二十五上《郊祀志》:"鼎大异于众鼎,文缕,无款识。"注:"韦昭曰:'款,刻也。
音式志反。'师古曰:'识,记也。
音式志反。'"《通雅》引《卮言》谓:'款'为阴文,凹入;'识'为阳文,凸出。
《博古录》谓:'款,在外;识,在内。'凡石、砖、瓦、金等上所刻文字皆可泛称为款识,而狭义专指青铜器上的铭文。
又元·吾邱衍《学古编》八《字源七辩》以之为六国古文:"七曰款识。款识文者,诸侯本国之文也。
古者诸侯书不同文,故形体各异,秦有小篆,始一其法。" 草篆 草率急速写就的篆书,故名。
有省简结构、纠连笔划的特点。清·阮元《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卷四《乙亥鼎铭》:"草篆。
可识者惟'王九月乙亥'及'乃吉金用作实尊鼎用孝享'等字,其余不可尽识,则以其恣意简损之故耳。" 古篆 有两义:(1)泛指"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