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筹莫展照样子写成语
一把死拿 比喻因循守旧,不肯变通。
一败如水 形容军队打了大败仗,象水泼到地上那样不可收拾。
一败涂地 形容失败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
一般见识 平常的见识。表示不要跟知识低、修养差的人争论,说“不要跟他一般见识。”
一斑窥豹 从竹管的小孔里看豹,只看到豹身上的一块斑纹。比喻只看到事物的一部分,指所见不全面或略有所得。
一板三眼 板、眼:戏曲音乐的节拍。比喻言语、行动有条理或合规矩。有时也比喻做事死板,不懂得灵活掌握。
一板一眼 比喻言语、行动有条理或合规矩。有时也比喻做事死板,不懂得灵活掌握。
一瓣心香 心香:旧时称中心虔诚,就能感通佛道,同焚香一样。比喻十分真诚的心意(用在祝愿)。
一棒一条痕 比喻做事扎实。
一本万利 本钱小,利润大。
一本正经 原指一部合乎道德规范的经典。后用以形容态度庄重严肃,郑重其事。有时含讽刺意味。
一鼻孔出气 同一个鼻孔出气。比喻立场、观点、主张完全一致。
一笔勾销 把账一笔抹掉。比喻把一切全部取消。
一笔抹煞 抹煞:勾销。画一笔,全部抹掉。比喻轻率地把成绩、优点全部否定。
一臂之力 臂:胳膊。指一部分力量或不大的力量。表示从旁帮一点忙。
一表非凡 表:外貌;凡:平凡。形容人容貌俊秀又有精神。
一表人才 表:指外貌。形容人容貌俊秀端正。
一秉至公 秉:掌握、主持;至:极、最。办事一切都出于公心。形容大公无私。
一病不起 得病后病情一天天恶化,终至死亡。
一波三折 原指写字的笔法曲折多变。现比喻文章的结构起伏曲折。也比喻事情进行中意外的变化很多。
2. 一筹莫展 与 一愁莫展 的区别
区别是一个词语是正确的,一个是错误的。正确词语是“一筹莫展”,意思是一点计策也施展不出,一点办法也想不出。“一愁莫展”这个词是现代人误写,是错误写法。
成语一筹莫展 :意思是一点计策也施展不出;一点办法也想不出。
筹:筹划、计谋;展:施展。一点计策也施展不出,一点办法也想不出来。
【出自】:《宋史·蔡幼学传》:“其极至于九重深拱而群臣尽废,多士盈庭而一筹不吐。”
【示例】:平时学习不认真,不求甚解,到用时就会感到知识贫乏。
【近义词】:束手无策、束手待毙
【反义词】:神通广大、大显身手、大显神通
扩展资料:
“一筹莫展”成语典故
蔡幼学(1154-1217),18岁时中进士,官至兵部尚书,卒谧文懿,病逝京都,归葬永嘉洋岙山。据《宋史·蔡幼学传》记载,蔡幼学,字行之,南宋温州瑞安人,自幼刻苦学习,曾拜当时名士张傅良为师。
据说他后来青出于蓝胜于蓝,才学和文章都在他的老师之上。宋光宗时,曾任校书郎。后来,宋光宗去世,宋宁宗即位。宋宁宗即位之初,下一道诏书征求群臣的意见。
蔡幼学上了一道奏章说:,“陛下,您得做好以下三件事,才能称得上是一个好皇帝。一要恭亲,对父母长辈孝顺;二要重贤,任用有真才实学的人为官;三要爱民,对天下百姓要宽厚仁爱。而要做到这三件事,首先得从搞好教育入手。”
“但是,有那么一些人到处造谣诬陷好人,致使一些大臣害怕招惹是非而不能好好地施展自己的才能,也使您接触不到大多数有抱负的臣子。朝廷里有才学的大臣虽然不少,但真正有实际作用的办法却没有拿出来。”
即“多士盈庭而一筹莫吐。”,“陛下,如果再不重视教育,鼓励讲学,树立良好的学习风气,后果将不堪设想。望陛下三思。”
人们根据以上故事把“一筹不吐”引申成“一筹莫展”这个成语,比喻束手无策,无法可想。
3. 一筹莫展成语故事
一筹莫展的意思: 【解释】:筹:筹划、计谋;展:施展。
一点计策也施展不出,一点办法也想不出来。 一筹莫展的成语故事: 南宋孝宗十年(公元1173年),温州瑞安年仅18岁的蔡幼学便一举夺取朝廷礼部会试的第一名,成为当时最年轻的进土。
当时的宰相张说就是宋孝宗的一个亲戚。朝中的政务全被张说一人独揽,政治腐败已到了不堪收拾的地步。
蔡幼学上书宋孝宗,慷慨陈词,直率地批评朝政的失误。认为宰相张说权势太大,不明大体,有些做法近乎胡作非为,应该受到严厉惩处。
奏章传到宰相张说的耳中,他气恼得大叫不止,非要将蔡幼学降职使用不可。 时光如梭,这一年宋孝宗死去。
即位的宋宁宗决心重振朝纲,在自己当政时要有所作为。于是,宁宗下令朝臣和地方官广开言路,放言为朝廷提意见,批评朝政。
一直受到压制的蔡幼学看到皇帝要有所作为,心中万分高兴,便连夜草拟奏章,呈给宁宗。蔡幼学在奏章中写道:“陛下要打算当一名贤明、有作为的君主,必须抓住三个方面:一是要孝敬父母;二是要注意选拔品质高尚、才能超群的人担任重要职务;三是要减轻赋税,立法宽厚,使老百姓体会到朝廷的仁爱。”
“要想抓好这三方面的事情,最根本的一条是抓住宣传教化这一重要环节。近些年来,一些心术不正的人大量制造舆论,目的在于排挤品德优秀而又有杰出才能的人。
众大臣们有人心朝廷和陛下效力,但又怕招惹是非,身遭不幸。亲近的人有意为朝廷办事,常常担心与皇帝的意见不符。
“朝中有学问的人不少,但他们不敢坦诚地说出自己正确的意见,使您一点办法都没有(多土盈廷而一筹不吐)。 在这种情况下,不抓紧兴办教育,广泛地选拔人才,怎么能使天下的仁人志上振奋精神呢?”宁宗将蔡幼学的奏章反反复复地阅读了许多遍,对蔡幼学的学识、人品、对朝廷的忠心十分欣赏。
于是,准备提升蔡幼学的官职。但是宰相韩胃却极力反对。
宰相韩胃这个人也是个不学无术之徒,极力排斥与自己政见不合的官员。刚直的蔡幼学,不得已,只好离开京城,到外地做官去了。
后人把蔡幼学奏章中的“一筹不吐”,久而久之说成“一筹莫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