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春节烧纸信封咋写
平辈烧纸钱,一般是死者年龄比生者的年龄大没什么讲究,死者年龄比生者年龄小就只能拜一拜,放点祭品就行了。
据说烧纸钱的习俗来源于东汉,是造纸术发明者蔡伦之徒尤秀才想出的推销纸张手法。尤秀才假装重病死去,而其妻告诉邻居,若将纸张剪成铜钱形状焚烧之,贿赂神只,死者即可得复活,邻居都不想信,后来尤妻一烧,尤果立即复活,于是纸立即成为最畅销的产品。
我不知道这种说洗是否可信,总之,自古以来,烧纸钱已成一种习俗。 我们现在烧纸钱,无非是用来祭拜神先、鬼魂,希望死者在阴间过上美满生活,便焚烧冥币或其他纸札祭品给他们,当然也有人认为,焚烧纸钱可以贿赂阴间的鬼神,减少死者在地狱所受的刑罚。
纸钱要专门的冥纸来封,上面留着空,写着时值某某年某某月某某日专奉故(某某大人)冥中受用……孝男(或女或孙)某某某谨具等字样,在烧纸钱之前夜,用毛笔小楷恭恭敬敬地填好并封好一叠叠,堆成小山一样。封面上的称呼是很讲究的,要弄清楚与去世的人是会么关系,怎样称呼都不能有任何差错。
现代纸钱,通常是印成钞票模样,神像取代真币上的人物,而且面额巨大,一亿、二亿、十亿…… 正式烧纸钱是也有很多讲究,比如,包封不能倒着烧,不能用棍子乱捅,以免被那些巫神野鬼(要烧一些散纸来打发他们)拾了去,要写好包财清单,生者要跪着为死去的亲人祈福,也希望死者能保佑家人平安。
2. 七月半烧纸怎么写
旧历的七月半,民间俗称“鬼节”。
说离世的祖先们七月初会被阎王爷释放,到七月十五日才收回。于是,有了后人们七月初接祖、七月半送祖的风俗。
%D%A一直以来,我们家对这样的民间习俗是不以为然的,俗话说:信则灵,不信则无需拘礼了。主要还是因为父亲是坚定的无神论者,尽管母亲多少有些迷信。
%D%A从记事开始,我们家就从没有清明、七月半、春节烧纸钱点香烛之类的祭祀。最多见的也不过是在饭桌上大家聚在一起的时候,父亲偶尔会说起哪天哪天是奶奶爷爷或者外公外婆的生日而已。
一则因为父母本不是当地人,很少能有时间回老家祭拜;更重要的是父亲认为如果在他们活着的时候我们能够做到无愧于心、知礼孝顺,死后其他的形式都不重要了。%D%A所以,七月半对于我是没有什么清详的概念的,什么规矩和讲究也从不知晓。
只是记得小时候,每逢这样的日子,母亲会一再告诫哥哥不要下河游泳;叮嘱我和姐姐不要去爬河对面的“棺灵山”,夜里也不要一个人出门。现在才知道母亲担心出来放风的“鬼怪”和夜里的“阴气”会带了我们去。
自父亲去了以后,这些的“不清详”开始一点点变得“清详”、一点点在我心里种下概念了。%D%A如今每年逢到旧历的七月初,母亲就会一个人在家里自言自语地说起:七月了。
我知道,母亲是在意这样的日子的,她在意我们能记得给父亲点柱香、烧点纸钱什么的,好让他在阴间能过得顺畅些,这也是我们家对父亲想念可见的形式了。%D%A其实,母亲自己也不是很懂这些风俗规矩的。
在父亲去的第一年七月,母亲很认真地请教了东家的婆婆、西家的阿姨,告诉我们月初到月半哪几天不能祭拜,哪些日子是可以的,不用分什么接、送,反正这几天父亲被准了假,还有不要那些印了人民币字样花花绿绿地钱币而要黄色的那种粗粗的纸钱。然后买来的纸钱,母亲细细地包好,监督我在纸包上写好父亲的名字以及收讫的字样,说只有这样父亲才能真正地享用到钱币,否则就不知道会落入哪个冤魂、野鬼头上了。
%D%A今年的七月半,晚上吃罢饭,天已有些擦黑了。母亲略微有些窘促的样子说看到我和先生最近工作非常忙,以为我们没有时间去祭拜,所以什么也没有准备。
我连忙安慰母亲不要紧,马上可以去买。我和先生匆匆出门,分明感觉到身后的母亲那颗微笑的心。
下了楼,母亲还不忘从窗户探出头:烧纸的时候叫一声父亲才能收到啊。%D%A好在小区里有一块用来搞二期工程的偌大的空地,长了些浅浅的野草。
我们找了个清静无人的角落,点上一对烛、三柱香,燃起一堆火。那晚风很大,没有月光,天有些阴沉,草堆里的蛐蛐声此起彼伏。
合着母亲的心意,我默默在心里叫了一声父亲。%D%A每年都会有七月半,只是以后还能不能找到一块可以这样烧纸钱任由灰烬翻飞的地方?对于这样的祭拜形式,越来越多的呼声提倡着以更文明的方式来缅怀和表达。
%D%A想来以后的日子还是遵从父亲教会我们的理解:活着的时候好好珍惜,不愧对每个人;去了就让所有的怀念一起放在心底,用一束稚菊、一杯清酒、一抹烛光、一声默默的呼唤,心知神往亦是足够了。
3. 春节烧伏子应写什么之期
新年称,拜年之期。
清明称,拜扫之期。
端阳称,蒲节之期。
七月半称,中元之期。
腊月称,岁月之期。
端阳称,团年之期。
除夕称,年尽之期。
人死后满百天为百期,吃年饭之期。
死后满一年称,小样之期。
死后满两年称,大样之期。
死后满三年称,除服之期。
烧灵称,除灵之期。
迁坟称,迁葬之期。
复山称,复土之期。
阴生称,冥寿之期。
父与子烧化纸称,雨打青梅丧明之期
翁与媳化纸称,乐周云散。
叔与侄化纸称,青春游仙。
父与女化纸称,柳伤之期或折翼之期。
自己生日化纸钱称,母难之期。
结婚称,完聚之期。
嫁女称,迁归之期。
夫死再嫁称,再熙之期。
妻死再聚称,续弦之期。
夫与妻化纸称,失群这期。
夫死妻与夫烧称,无依之期。
未过门夫妇死烧纸称,强断之期或镜破之期。
男孩打三朝称,弄璋之期。
女孩打三朝称,弄瓦之期。
女方受聘称,许缨之期。
男方行聘称,纳采之期。
自己结婚称,受室之期。
送男方结婚称,贺仪。
送女方出阁称,奁仪。
祝寿送礼称,寿敬。
丧事送礼称,香仪。
建房迁居称,乔迁或菲仪
饯行送礼称,展翅或文仪。
钉财门化纸称,竣工之期。
吃新化纸称,新荐之期。
送神化纸称,让解之期。
还愿烧纸称,酬神了愿之期。
庆坛烧纸称,庆贺神福之期。
立碑烧纸称,竖碑之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