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振字 用毛笔写出来
振字 用毛笔写出来,如下:
毛笔字——是指按传统法度书写的毛笔字,而不是用毛笔随意写出的字。
毛笔字要领:
执笔:”五指执笔法:即以拇指和食指的指肚捏住笔杆(适当高度),保证笔杆不脱落;中指在食指下面搭在笔的外侧,既加强食指捏笔的力量,又发挥把笔往里钩的作用;无名指的甲肉之际抵在笔杆内侧,起着把笔往外推的作用;小指附在无名指的指肚下部,辅助无名指把笔往外推。
笔法:主要的就是怎样创造理想线条(点画)的用笔方法。
2. 写字的时候手振怎么办
如何练字?我的字很差,每次都下决心要好好练字,可是问了很多人该练什么体,结果一百个哈姆雷特有一百个解释,我就总是练练这个又练练那个的,结果可想而知,半途而废啊!^^^浪费了大把的光阴,结果还是原地踏步,我想知道我应该怎么选择练的字体和字帖,还有用什么能更快的入门,少走些弯路。
和楼主握手,我业余也喜欢练练字,对于练字方法,也有一番心得。讲来供楼主参考:
一是,如何练字?不一定要练古人的字帖,邓拓说小学生练字要从楷书基本笔画练起,不能上来就颜真卿柳公权,咱们虽然不是小学生,可是小时候大多也没认真练过字,这个意见还是值得参考的。
如何练字? 如果是练书法可以从毛笔开练,如果时间紧精力少只想把字写漂亮直接硬笔也行,市面上有些硬笔字帖,不过质量大多不高,要谨慎选择,请懂行的朋友参谋参谋也行,练字方法,但关键是自己看着顺眼。选好了就刻苦练下去,像小学生一样,先临再摹,临摹结合。
如何练字?一次顶多十几个字,掰开揉碎了分析结构和笔画,别贪多别贪快。尤其要注意的是只要字帖质量好,就暂时不要想着写出自己的风格,一心一意写得“像”,这叫“入帖”,等你把帖练纯熟了,再练别的帖,自己慢慢才能琢磨出自己的风格也就是“出帖”,对待帖子要像对待老婆一样小心谨慎,千万别写滑了,如何练字?**的字也是老老实实临帖临出来的。
二是如何练字?选择什么帖。
如果您小时候从来没练过字,最好从楷书开始练,字帖嘛,电脑上的楷体就行。用钢笔描拓、临写,等到写字的时候觉得手顺溜了(就是得心应手,心里怎么想手就能怎么写,不会不听使唤),再上有书法味道的帖。我小时候老师强迫我练楷体,一开始我还觉得特死板,现在受惠无穷。
选择硬笔字帖我的经验不多,还要您自己看着顺眼的。毛笔可以谈一谈。您得考虑一下自己的需要,要是您坐机关工作什么的,写公文必较多,就选规矩漂亮的字帖,比如赵孟�\的行楷(推荐《感兴诗》);要是写字不是您的主要工作,但需要写得好看,比如您是老师,可以练练王羲之的行楷,如《圣教序》;如果您搞和艺术相关的事,或者想把字写得“帅气”,实用性不是第一位考虑,那就练行草吧,孙过庭《书谱》是不错的选择;如果您平时喜欢写文章,追求文人式的韵味,那米襄阳最好。他的《蜀素帖》《苕溪诗帖》都是文人行书的上乘之作,练起来觉得浑身飘逸,快成仙了。董其昌也不错,但他的书骨力不强,初学可能学得小气,最好练完别人的有了一定功底再练他的。
此外,有兴趣也可以练篆隶,大小楷,如果只是练字就没必要了。颜柳大楷可以写一写,不过我觉得对于硬笔的作用不如行书大。若是练书法则要讲顺序,这些最好都练,打好基础。那就费工夫了。
这些都要慢慢练,尤其重要的是要专一,别换帖,最少练到能背临出来为止,要练得炉火纯青有时可能要用上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但只要认真写就会从中获益,不必被它唬了。
三是谈谈练字方法。我自己的字也就能看而已,不是什么书法家,所以我谈的都是野狐禅,有其善者而可从之就很不错了。
首先要经常看字帖,把它带在身边,没事就揣摩。要是只有临写时才看,手里的钢笔或毛笔悬空久了墨就干了,就会觉得局促,没法认真观察。
然后是写字时要胸有成竹,总是看一笔写一笔是大忌,看一眼就瞎写叫“抄帖”,是大大忌,都不行。黄庭坚说闭上眼睛能看到这个字在眼前重现,才能动笔写。要是时间没那么多,您就先看一笔写一笔,第二次就看一字写一字,逐渐练到看一行写一行,字的笔画结构都牢记于心的时候才是你的。在我练字时觉得这个真的很难做到,总是不老实,心急,为此浪费不少时间,您千万别学我,慢慢来,一天学会一个字,一年就是三百六十个字,中国字虽然多,结构部首却有很多相似之处,慢慢就可以举一反三了。
然后是,如果您练毛笔字,最好别一开始就选碑,最好选有墨色的,原迹最好,学一下大师的用墨、用笔。有些行笔规律在碑里看不出来。
最后,您可以读读书法理论,不一定要有什么所得,陶冶一下情操也不错。如果能引起您对练字的兴趣最好了,那样您肯定突飞猛进。不一定要读古人的,古人书论一来可能不大好懂(当然是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二来不大系统,不大理性,有些人装模作样信口胡说的时候也有(当然现代人也有,但是好判断)。推荐《学书指要》一书,记叙比较详尽,基本没有胡说,启功老先生很喜欢,还专门题写了书名。前面讲的大书法家们的理论当然也可以看,如果有时间的话。
费劲打了这么多,希望能对楼主有所帮助。还有您看要是可取,就采纳我的答案吧
3. 字要怎么写才好看
汉字学主要研究汉字的形体,研究汉字的形体可以有两个角度:一个是只就形体研究形体,不联系字音和字义,这种研究可以叫做汉字的外部结构研究;另一个角度是联系字音和字义来研究形体,这种研究可以叫做汉字的内部结构研究。
例如“想”字,从外部结构研究说,第一步分为“相”和“心”,第二步“相”还可以分为“木”和“目”。“心”“木”“目”叫做基础部件。
这三个基础部件又可以分解为笔画。如“目”分为竖、横折、横、横、横。
从内部结构研究说,“想”分为“相”和“心”两个偏旁,“相”表音,“心”表义,由表音和表义偏旁组成的字叫形声字。我们这门课程只研究汉字的外部结构。
从外部结构研究说,汉字从小到大有三个层次,就是笔画、部件和整字。下面我们就来研究这三个层次。
一、笔画 书写汉字时,从落笔到提笔笔尖运动在书写材料上所留下的痕迹叫做笔画。笔画是汉字构形的最小单位。
研究汉字的笔画,要注意以下四个问题: (一)笔画数。笔画数指的是每个汉字有几个笔画。
学习汉字时要能够准确地计算出每个汉字的笔画数。计算时要根据规范字形,不能根据不规范字形。
例如“骨”的规范字形是9 画,而它的旧字形作“ ”,是10画。“象”的规范字形是11画,而它的旧字形作“ ”,是12画。
《现代汉语通用字表》规定了7000个通用汉字每个字的笔画数,是汉字笔画数的标准。 (二)笔形。
笔形指笔画的形状,现代汉字的基本笔形有五种,就是横(一)、竖(∣)、撇(丿)、点(ヽ)、折( )。横包括提( ),点包括捺(乀),竖钩( )归竖,折包括各种折笔,如横折( )、竖折( )、撇折( )等 。
在五种基本笔形里,横和竖出现的次数最多。 (三)笔画的组合。
笔画的组合指笔画和笔画的组合类型,有三种: 1.相离,笔画彼此分离,如:三川小六刁习。 2.相接,笔画和笔画相接触,如:厂了口上工乍。
3.相交,笔画和笔画相交叉,如:十丈中车丰事。 “刀”和“力”都是由折和撇组成的,但组合关系不同,“刀”是相接的,“力”是相交的。
“八”“人”“乂”都是由撇和捺组成的,“八”是相离的,“人”是相接的,“乂”是相交的。“史”字五画,前三画是相接的,组成扁口形;第四画是撇,和扁口相交;第五画是捺和撇相交。
(四)笔顺。笔顺就是书写汉字时笔画先后的顺序。
笔顺的基本规则是: 先横后竖,如:十干丰。 先撇后捺,如:人八乂。
先上后下,如:三呆高。 先左后右,如:川衍做。
先外后内,如:月同匀。 先中间后两边,如:小水办。
先进去后关门,如:回目国。 以上规则并不能概括所有汉字的笔顺。
为了实现汉字笔顺标准化,1997年4月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和新闻出版署联合公布了《现代汉语通用字笔顺规范》(语文出版社1997年8 月版),规定了7000个通用汉字的规范笔顺。《现代汉语通用字笔顺规范》中每个汉字的笔顺用三种形式表示。
例如: 火,四画,跟随式: 火 笔画式:丶 丿 丿 丶 序号式:4 3 3 4 脊,十画,跟随式: 笔画式:丶 一 丿 丶 丿 丶 丨 一 一 序号式: 4 1 3 4 3 4 2 5 1 1 二、部件 部件也叫字根、字元、字素、码元或结构块,它是由笔画组成的具有组配汉字功能的构字单位,一般大于笔画小于整字。 (一)部件的拆分。
把汉字拆分为部件叫做部件拆分。有的部件包含着小的部件,成为多层次部件。
对于多层次部件,要按照结构层次从大到小逐层拆分,直到基础部件。基础部件是最小的不再拆分的部件。
部件拆分主要用于中文信息处理领域汉字编码的设计、管理、科研、教学和出版等方面,也可供汉字教学参考。 部件的拆分规则,主要有: 1.相离的组合沿着分隔沟进行拆分。
只有一条分隔沟的,沿分隔沟拆分为两个部件。例如: 私——禾、厶 兵——丘、八 固——囗、古 趟——走、尚 分隔沟多于一条时,先拆长的后拆短的。
例如: 想——相、心 培——土、咅 相——木、目 咅——立、口 阊——门、昌 遄——辶、端 昌——曰、曰 端——山、而 韶——音、召 音——立、日 召——刀、口 立—— 亠、几条分隔沟长度相等时,沿着分隔沟多分。例如: 鸿——氵、工、鸟 菖——艹、曰、曰 2.相接的组合从接点处拆分。
例如: 古——十、口 名——夕、口 接点有多有少的时,先拆接点少的后拆接点多的。例如: 充——亠、允 (只有一个接点) 允——厶、儿 (有两个接点) 3.相交的组合不拆。
例如: 东,不能拆分为“七”和“小” 重,不能拆分为“千”和“里” 4.拆分的下限一般要大于笔画,例如“二”不能拆分为“一”和“一”。“人”不能拆分为“丿”和“乀”。
“元”要拆分为“二”和“儿”,不能拆分为“一”和“兀”,避免拆出单笔画。 5.相离的单笔画具有独立性的是部件,不具有独立性的不是部件。
是不是具有独立性,要看它和相邻的笔画组合是否具有部件间的结构关系:有这种关系的是部件,没有这种关系的不是部件。相离单笔画成为部件的,例如: 旦:拆分为“日”和“一”。
两者的组合关系与“昌”字里面的“曰”和“曰”的关系相同。 乱:拆分为“舌”和“乚”。
两者的组合关系与“刮”里的“舌”和“刂”的关系相同。 幻:。
4. 毛笔字怎么练
初学书法的人,常常提出一些问题:先学大字好,还是先写小楷好?先写草书好,还是先写正书好?临唐帖好,还是临魏碑好?其实,这些问题,前人在千百年的书写实践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从各自的实际情况出发,学习和借鉴传统的经验,必定会摸索出适合自己的练习书法的路子。综合历代善书者的论说,学书的途径可概括为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说明,学习书法确实应遵循一定的次序和步骤,以收取好的功效。清康有为指出:“学书有序”。
他把这个“序”作了个排列:“必先能执笔”。这是基础、是根本。
“先从结构入”,横平竖直,求得字体方正,再讲究向背、往来、伸缩的笔势。接着,再讲分行、布白的章法。
至于临古碑,主要是从中领悟前人结字、章法的学问。最后,要想得到行笔提顿、方圆的妙用,还得去寻求“秘藏验方”。
如此练习下去,久而久之,字的骨肉、气血、精神都完备了,即可以“成体”了。“成体”之后,才有所谓“意态”可言。
《广艺舟双楫•学叙》 按照康氏的这个说法,联系历代诸家的论述,列出初学者可以参考的、习练书法的次序。先写大字 “初学先大书,不得从小。”
这是卫夫人的《笔阵图》提出来的。因为,对初学者来说,小字难以控制,大字较易入手。
也属先易后难的意思。再有,大字点画规整,法度严谨,先练大字有利于打下好的基础。
卫氏的这个主张,被后世历代诸家所接受、所认同。明丰坊《童学书程》说:“学书之序,必先楷法,楷法必先大字。”
这个道理,清蒋和的《书法正宗》阐述得更为具体,他说:“初学先宜大字,勿遽作小楷,作小楷入手者,以后作书楷皆无骨力。”他是从练出字的“骨力”这个角度强调先写大字的。
小字也不是不讲“骨力”,而是要求笔笔有意趣,笔笔有力气,标准更高、难度更大。所以,初学者不应急于练写小楷。
所谓“大字”多大为宜?康有为告诉人们:“以二寸、一寸为度,不得过大也。《广艺舟双楫》 字越小越难写,越大越难写。
字过大,点画、布白、笔势相应要有大的变化,初学往往不宜把握。有了基础,再逐步写大。
先写真书 “初学书,先学真书,此不失节也。”唐张敬玄《书则》 真书即楷书。
初学从楷书学起,才不违背学书的次序。宋人蔡襄也谈了这样的见解,他说:“古之善书者,必先楷法,渐而至于行草,亦不离乎楷正。”
《论书》 意思是,古来擅长书法的人,必定是先写楷书,逐渐行书、草书。即使行、草,也离不了楷书的那些法则。
为什么学书应先从楷书学起呢?有多种说法。 一说从楷书学习八法。
宋高宗赵构有一篇论书法的《翰墨志》,谈到为什么先学楷书,有如下说法:“士于书法必先学正书者,以八法皆备,不相附丽。”“若楷法既到,则肆笔行草间,自然于二法臻极”。
从正书学起,可以掌握写字的基本功——八法。基本法则掌握了,尽可以放意作行草书,而且行草书均可达到很高的水平。
一说从楷书学习“说话”、“站立”。宋苏轼对此似乎有独特见解,他说:“书法备于正书,溢而为行草。
未能正书,而能行草,犹未尝庄语,而辄放言,无是道也。”《论书》 书法最完备的法则在于正书。
至于行书、草书,均为正书的延伸或衍生。不学好正书而去作行草书,尤如没有正经学会说话,就想畅所欲言,哪有这样的道理?苏轼对先学楷书还有一个形象的比喻:“真生行,行生草,真如立,行如行,草如走,未有未能行立而能走者也。”
慢步为行,急行为趋,急趋为走。人得先立、后行、再跑。
学书也是先正、后行、再草。哪有不会站立就会快跑的人呢? 一说楷书学不好即写草书,则终生写不好楷书。
这是清人康有为的看法。他说:“若真书未成,亦勿遽学用笔如飞,习之既惯,则终身不能为真楷也”《广艺舟双楫•学叙》 他的意思是,如果真书没有学好,切不可急于飞笔疾书,那样成了习惯,终身别想再写好真楷。
这话说得未免有些过分,但极言学好楷书的重要,不学楷书的危害。 当然也有主张真、行兼学的。
如宋欧阳修就说过他的切身体会。他的做法是:“ 日学草书,双日学真书。
真书兼行,草书兼楷,十年不倦当得名。”《试笔》 欧氏单日学草书,双日学楷书,楷和行草交叉学习,坚持十年不间断,可以成为名家。
赵构还对真、草兼学讲出了—番道理,他说:“前人多能正书,而后草书。盖二法不可不兼有。”
为什么这么说呢?“正则端雅庄重,结密得体”,“草则腾蛟起凤,振 笔力,颖脱豪举,终不失真。”《翰墨志》 楷书端庄高雅,结体紧密;草书奋笔疾书、颖毫翻动,龙飞凤舞,但终究不失楷书法则。
所以,真正懂得书法的人,都知道要把正、草结合起来,不应偏废。先学间架 间架,或叫结字、结体、结构,都是讲字的骨架、字的点画的安排。
字的点画位置安放不好,其它都谈不上了。所以,前人教初学者,应先从字的间架学起。
明董其昌《容台集》指出:“欲学书先定间架,然后纵横跌宕,惟变所适出。”先把字的间架结构学好,在此基础上,放意挥洒,追求变化,也不至偏离法则。
明项穆从反面来说明这个问题。他说:“若分布少明,即思纵巧,运用不熟,便欲标奇,是未学走而先学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