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代文字“上”怎么写
“上”字演变过程:
上,汉语常用字,一级字,读作shàng或shǎng。指事字,下面的一长横代表水平线,上面的一短横是指示性符号,表示位置在水平线以上这一概念。作名词时,意为高处;作动词时,指垂直的动作,往上;作形容词时,指高贵的,级别高的。
扩展资料:
上字基本释义
一、上[ shǎng ]
指上声,“上2”shàng⒁的又音。
二、上[ shàng ]
1)方位词。位置在高处的:~部。~游。往~看。
2)等级或品质高的:~等。~级。~品。
3)方位词。次序或时间在前的:~卷。~次。~半年。
4)旧时指皇帝:~谕。
5)向上面:~缴。~升。~进。
6)姓。
7)由低处到高处:~山。~楼。~车。
8)到;去(某个地方):~街。~工厂。他~哪儿去了?
9)向上级呈递:~书。
10)向前进:老张快~,投篮。见困难就~,见荣誉就让。
11)出场:这一场戏,你应该从左边的旁门~。这一场球,你们五个先~。
12)把饭菜等端上桌子:~饭。~菜。~茶。
13)补;增加:~水。~货。
14)把一件东西安装在另一件东西上;把一件东西的两部分安装在一起:~刺刀。~螺丝。
15)涂;搽:~颜色。~药。
16)达到;够(一定数量或程度):~百人。~年纪。⒁(又shǎng)上声:平~去入。
17)我国民族音乐音阶上的一级,乐谱上用作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的“1”。见〖工尺〗。
18)表示由低处向高处:爬~山顶。
19)表示有了结果或达到目的:锁~门。考~了大学。那时他家穷得连饭都吃不~。
20)表示开始并继续:爱~了农村。
三)[ shang ]
1)用在名词后,表示在物体的表面:脸~。墙~。桌子~。
2)用在名词后,表示在某种事物的范围以内:会~。书~。课堂~。报纸~。
3)表示某一方面:组织~。事实~。思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上
2. 古代的至字怎么写
至,zhi,象形、会意,下来也。像鸟飞从高下至地也。或像射来的箭落到地上。从一,一犹地也。不,上去;而至,下来也。
到:~此。自始~终。从古~今。~于。以~。甚~。
极、最:~少。~亲。~交(最相好的朋友)。~诚。~高无上。~理名言。
至是会意字,甲骨文字形像射来的箭落到地上,表示到达。至的本意为到,引申指到达了极点,完全达到,又引申指极、最,用做副词,还引申表示一件事已经做完,再做另一件事情。
与“致”的区别:
致:表达;集中精力; 到达 实现; 招引; 情趣; 精细
3. 古代的字是怎么写的
中国古代文字演变过程 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甲骨文 → 金文 → 小篆 → 隶书 → 草书→ 楷书 → 行书。
以上的“甲金篆隶草楷行”七种字体称为 “汉字七体” 。 甲骨文: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
甲骨文大部分符合象形、会意的造字原则,形声字只占20%。主要使用石刀划刻 金文(钟鼎文):殷代图像金文,先秦称铜为金,故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叫做金文,又叫钟鼎文、彝器款识。
与甲骨文相比,金文象形程度更高,显示了更古的文字面貌。金文填实的写法,使形象生动逼真,浑厚自然。
与甲骨文笔道细、直笔多、转折处多为方形有所不同,金文笔道肥粗,弯笔多,团块多。主要使用金属铭刻 周宣王时铸成的《毛公鼎》上的金文很具有代表性,其铭文共32行,497字,是出土的青铜器铭文最长者。
篆书:篆书分为大篆和小篆。同时期产生了毛笔,主要使用毛笔书写,之后均主要采用毛笔书写 大篆:西周后期,汉字发展演变为大篆。
史籀是周宣王的史官,他别创新体,以趋简便。大篆又有籀文、籀篆、籀书、史书之称。
因其为史籀所作,故世称"籀文"。大篆散见于《说文解字》和后人所收集的各种钟鼎彝器中。
其中以周宣王时所作石鼓文最为著名。大篆的发展结果产生了两个特点:一是线条化,早期粗细不匀的线条变得均匀柔和了,它们随实物画出的线条十分简练生动;二是规范化,字形结构趋向整齐,逐渐离开了图画的原形,奠定了方块字的基础。
小篆:小篆又名秦篆,为秦朝丞相李斯等人所整理出的标准字体。由大篆简化而成。
又名玉筋篆,因其具有笔力遒劲之意。小篆之形体结构规正协调,笔势匀圆整齐,偏旁也作了改换归并。
与大篆相比较无象形性。从大篆到小篆的文字变革,其在中国文字史上具有极重大的意义。
但是小篆也有它自己的根本性缺点,那就是它的线条用笔书写起来是很不方便的,所以几乎在同时也产生了形体向两边撑开成为扁方形的隶书。 隶书:从小篆向隶书演变的第一步,最显着的变化是从婉曲的钱条变为平直的笔画,从无角变成有角。
汉代,隶书发展到了成熟的阶段,汉字的易读性和书写速度都大大提高。 草书:隶书之后又演变为章草,而后今草,至唐朝有了抒发书者胸臆,寄情于笔端表现的狂草。
草书,又称破草、今草,由篆书、八分、章草,沿袭多种古文字变化而成。草书本于章草,而章草又带有比较浓厚的隶书味道,因其多用于奏章而得名。
章草进一步发展而成为“今草”,即通常人们习称的“一笔书”。今草大部分较章草及行书更趋于简捷。
草书给予观者豪放不羁、流畅之感。 楷书:糅和了隶书和草书而自成一体的楷书(又称真书)在唐朝开始盛行。
我们今天所用的印刷体,即由楷书变化而来。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是行书,它书写流畅,用笔灵活,据传是汉代刘德升所制,传至今日,仍是我们日常书写所习惯使用的字体。
“楷书“又名真书、正书、今隶。楷书有一种稳重而衍生出宁静之感;文字因个人书写的方式、性格之异,而有不同风格的同一字体。
行书:“行书”,是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运笔自由的一种书(字)体。行书不同于隶、楷,其流动程度可以由书写者自由运用。
行书表现出浪漫唯美的气息。行书代表作中最著名的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兰亭序》。
前人以“龙跳天门,虎卧凤阁”形容其字雄强俊美,赞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4. 古代的和字怎么写
拼 音 hé hè huó huò hú
笔 画 8
生词本
基本释义 详细释义
[ hé ]
1.相安,谐调:~美。~睦。~谐。~声。~合(a.和谐;b.古代神话中象征夫妻相爱的两个神)。~衷共济。
2.平静:温~。祥~。~平。~气。~悦。~煦。惠风~畅。
3.平息争端:讲~。~约。~议。~亲。
4.数学上指加法运算中的得数:二加二的~是四。
5.连带:~盘托出(完全说出来)。~衣而卧。
6.连词,跟,同:我~老师打球。
7.介词,向,对:我~老师请教。
8.指日本国:~服(日本式服装)。~文。大~民族。
9.体育比赛不分胜负的结果:~棋。~局。
10.姓。
[ hè ]
1.和谐地跟着唱:曲高~寡。
2.依照别人的诗词的题材或体裁作诗词:~诗。
[ huó ]
在粉状物中搅拌或揉弄使粘在一起:~面。~泥。
[ huò ]
1.粉状或粒状物搀和在一起,或加水搅拌:~药。奶里~点儿糖。~弄。~稀泥。
2.量词,指洗衣服换水的次数或一剂药煎的次数:衣裳洗了三~水。
相关组词
和面 和气 暖和 和好 总和 平和 和平 和声 附和 温和饱和 缓和 和谐 和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