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董这个姓是怎么来的
董姓来源
1、出自己姓。相传颛顼(传说中古代部族首领)的己姓(颛顼之孙叫吴回,吴回之子陆终,陆终的大儿子名樊,赐己姓,封在昆吾国。)之后裔飂(音刘)有个儿子叫董父,相传对龙的习性很有研究,帝舜就任命董父为豢龙氏,让他专门养龙。在董父的精心驯养下,许多龙学会了表演各种舞蹈,帝舜很是喜欢,就封董父为鬷川(今山东定陶北)侯,还赐他以董为姓氏,他的后代就是董氏。
2、出自姬姓,以官为氏。春秋时,周朝有大夫辛有,辛有有两个儿子在晋国任太史,董督(考察并收藏之意)晋国的典籍史册,他的子孙世袭晋国史官,以官为氏,称董氏。
3、也出自己姓,以姓为氏。相传颛顼的孙子吴回爱帝尧时任火神祝融,他有个儿子名终,因为封在陆乡(今山东平原县一带),所以叫陆终。他的儿子有叫参胡的,姓董,其后裔就以姓为氏,也称董氏。
聚集地(迁徙分布)
辛有的后代,世袭晋国太史之职,至春秋时,有史官董狐。晋灵公时,晋卿赵盾因避灵公杀害而走,未出境,其族人穿杀灵公。董狐认为责在赵盾,因此在史册上写道:"赵盾弑其君。"由于他不畏权贵,秉笔直书,旧时被誉为"良史"。董狐的裔孙董翳秦末被项羽封为翟王,都高奴(在今陕西延安市延河东岸),子孙遂居陇西(今属甘肃)。西汉时的董仲舒为广川人(今河北枣强东),其曾孙自广川徙陇西,裔孙徙河东(今属山西)。西汉武帝时功臣有董金吾,原为匈奴人;东汉公孙述时,牂柯(今属贵州)大姓有董氏。此外董姓在汉代还分布于今山东定陶、高青,广东广州,四川资阳、德阳,浙江余姚,湖北襄阳、枝江,福建福州,河南禹州、%D
2. 求姓董的人
董姓是当今中国的第二十九大姓,历史上也是名人辈出。
例如董狐,春秋时晋国史官,生卒年不详。晋灵公无道,正卿赵盾屡次劝谏,灵公不听,反欲杀之,赵盾于是逃亡国外。
其后族人赵穿弑灵公,盾还晋国,而不讨穿。董狐乃书曰:赵盾弑其君。
孔子因称: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其“秉笔直书”的著史态度为后世史官提供了一个典范。
董仲舒(前179~前104) 西汉名儒,广川(河北省枣强县东)人。少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下帷讲诵,三年不窥园。
提倡独尊儒术,使儒家学说的正统地位正式得以确立。着有春秋繁露等书。
董卓(?- 192) 字仲颖,汉临洮(今甘肃省岷县)人。桓帝时,官羽林郎;灵帝时,为前将军。
灵帝崩,引兵至京师,诛宦官,废少帝,立献帝,弑太后,自为太师,**凶暴。袁绍等因而起兵讨伐,后为吕布所杀。
董钧 东汉犍为资中人,字文伯。习《庆氏礼》,博通古今。
西汉平帝元始五年举明经,迁廪牺令。光武帝建武中举孝廉。
明帝永平初为博士。时草创五郊祭祀,及宗庙礼乐、威仪章服,多与议,世称通儒。
累迁五官中郎将。卒年七十余。
董允(?-246),字休昭,南郡枝江(今湖北枝江)人,中郎将董和之子。初为太子舍人。
刘禅嗣位,迁黄门侍郎。诸葛亮第一次出祁山北伐前,虑后主年轻,不分黑白,以允秉心公亮,上表请以允、费祎、郭攸之任宫省事。
不久,迁允侍中,领虎贲中郎将,统宿卫亲兵。允对后主常诤谏。
时后主宠宦官黄皓,允不但正色匡主,而且数责皓。皓畏允,允在世时不敢为非作歹。
延熙七年(244年)以侍中守尚书令,为大将军费祎的副手。九年,卒。
董伯仁,生于西魏,历经北周、陈,隋代画家,隋朝初年尚在,汝南(今属河南)人。多才艺,官至光禄寺大夫殿内将军。
工画佛像、人物、楼台、车马,与展子虔同时入隋,并称“董展”董晋,字混成,唐河中虞乡(今山西永济)人,生于开元十一年 (723年),死于贞元十五年(799年),仕唐,官至宰相。他出使回纥不辱使命;在韩滉权盛时,挺身而出为元琇辨解;在四镇之乱时游说李怀光不叛朝廷;在宣武时,平息邓惟恭之乱,井抚御其骄兵悍将,其中后两点最是有利于当时社会的安定。
董平 (?-835) 唐宣州溧阳人。顺宗永贞进士。
累官门下中书侍郎。文宗太和末,与大臣贾梀等谋尽除宦官,诈称天降甘露,命宦官仇士良等往视。
事泄,反为宦官捕杀。史称“甘露之变”。
董源,五代南唐画家。用披麻皴法画山水,平淡天真,后又巨然承其风格,并称"董巨",为五代,北宋间南方山水画主要流派,对后世影响很大。
董解元,金朝时戏曲家。他根据唐人元稹的《莺莺传》创作了《西厢记诸宫调》,为后来元曲作家王实甫创作《西厢记》准备了条件。
董其昌(1555~1636), 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明书画家,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县)人。
万历进士,官至南京礼部尚书,卒谥文敏。性和易,通禅理,诗文俱佳,书法卓然成家,画极潇洒生动。
着有画禅室随笔、容台文集、画旨、画眼等书。 董贤 西汉大司马。
他22岁时就被哀帝宠幸,官至大司马,操纵朝政,其家族在当朝显赫一时。 董邦政、明山东阳信人,字克平。
以贡生授六和知县。善骑射,嘉靖三十二年(1553)率兵讨倭寇,任按察司佥事,领海防道,驻上海县。
次年,通倭头目萧显导倭进犯县城。他以弱兵固守,迫倭败退。
所练士兵,识地势,知敌情,屡立战功。三十四年,率兵直捣川沙倭巢,又会兵击倭于苏州。
后受赵文华抑制,降谳苏州府同知,不久引疾辞官。 董小宛,著名才女,为秦淮河"八大名妓"之一。
容貌俏丽,善书画,通诗史,后来嫁给清代著名文学家冒襄为妾。董说,(1620~1686),明末小说家。
字若雨,号西庵。明亡后改姓林,名蹇,字远游,号南村,又名林胡子,并自称"槁木林"。
中年出家苏州灵岩寺为僧,法名南潜,字月涵。乌程(今浙江吴兴)人。
世代显贵,至其父时已趋衰落。董说幼年曾受业于"复社"领袖张溥之门,后加入"复社"。
又与具有民族意识的南□和尚意气契合,南□去世后,董说即继任主持灵岩寺。好记梦,曾成立"梦社",并作《梦社约》,还有专写梦的《昭阳梦史》、《梦乡志》等书,在奇异的梦幻世界中透露出现实的内容,寄寓他对黑暗时势的不满。
他创作小说《西游补》与此有关。董邦达 著名画家,人称清代画中十哲之一。
** (1885,一作1886-1975) 湖北黄安(今红安)人。原名贤琮。
早年加入同盟会,参加辛亥革命。1920年在湖北建立共产主义小组,次年出席中国**第一次代表大会。
在中央革命根据地,历任中央党校校长,中央工农民主政府执行委员,最高法院院长等职。长征抵达陕北后,任中央党校校长,代理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
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代理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共六届六中全会委员等职。
在北京逝世。有《**选集.诗选》。
董浩云 (1912-1982) 浙江定海人。名兆荣。
早年在上海求学,通英、日、法等国文字。1928年考入金城银行,任职于天津航业公司。
1940年以民营方式,成立中国航运信托公司。1946。
3. 关于老师的作文(姓董)
董老师是我的英语家教。
董老师大概25岁了,她的头发是棕色的,很卷,眼睛大大的,亮亮的,脸上有几个小痘痘,长得很漂亮,人见人爱。 董老师总是笑着对我们说话,不是傻笑,也不是冷笑,是一种温暖的笑容。
董老师的声音甜甜的,让人感觉很舒服,真可谓听在“耳”里,暖在“心”里。 记得暑假快结束的那会儿,董老师说要带我们去大禾寿司店吃寿司,我们很高兴。
但是那天中午妈妈不在,董老师就对阿姨说:“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78988e69d8331333262373239我们要去吃寿司了,大概下午三点钟才能回来。”交待完毕,就领我们去吃寿司,我们从没吃过寿司,一进寿司店,坐下,端起一盘寿司就吃,(那个寿司店的寿司是摆在一个个盘子里的,盘子放在一个转盘上,盘子的颜色不一样,一种颜色表示多少钱,最后结账的时候就看你的盘子的颜色)董老师见我们狼吞虎咽的,就笑着说:“没人跟你抢!慢点吃,别呛着了!”董老师还告诉我们她自己最喜欢吃的口味——玉米沙拉和蟹籽,问我们要不要,我说:“要。”
老师就让厨师给我们了一份,自己也有一份。那天,我们都很开心。
这学期,董老师不再教我们了,我们都很不高兴,总想让董老师再来教我们。可是妈妈看这样我们都没什么东西学,又叫了一个老师来教我们英语。
今天早上,我正在学习英语,董老师来了,我们就把那位老师给“抛弃”了,都争着给我们盼星星盼月亮盼来的“客人”——董老师拿拖鞋呢! 董老师,你真是一个人见人爱的好老师。
4. 繁体字“董”怎么写
“董”字的繁体字是“董”。
拼音 dǒng
部首 艹
笔画 12
基本释义
1.监督管理:~统。~督。~正(督察纠正)。~理。~事(某些企2113业、学校的资产所有者推举出来代表自己监督和主持业务的人)。~其成。
2.正:“余将~道而不豫兮”。
3.深藏:“年六十已上,5261气当大~”。
4.姓。
详细释义
〈动〉
(形声。从艹,重声。①本义:草名,即鼎蕫。②督察)
1.监督;督察
董之用威。——《书·大禹谟》。传:“董,督也。”4102
又如:董正(监督纠正);董统鹰扬(为督察纲纪而大展雄才);董治(监督管理);董摄(监督治1653理)
2.统率:董一(统一主持;一统);董率(董帅。统率;领导);董督(统率)
3.主持;主管:董成(主持和谈专)
4.正,守正:董,正也。——《尔雅·释诂》
又如:董道(守正道);董役(正其事理);董齐(征伐之使归一统)
〈名〉
1.今简称董事为董:校董;董事会(某些公私合营企业、中属外合资企业或私人所办企业、学校、团体的领导机构)
2.古地名:春秋时晋地,在今山西省万荣县境。
5. 董姓是一个古老的姓,历史上姓董的名人有哪些
1、董卓董卓(?-192年5月22日),字仲颖,陇西临洮(今甘肃省岷县)人,生于颍川。
东汉末年献帝时军阀、权臣,官至太师,封郿侯。于桓帝末年先后担任并州刺史,河东太守,利用汉末战乱和朝廷势弱占据京城,废少帝立汉献帝并挟持号令,东汉政权从此名存实亡。
2、董仲舒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广川(河北景县广川镇大董故庄村)人,儒学大师、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唯心主义哲学家和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讲授《公羊春秋》。
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武帝下诏征求治国方略,董仲舒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中把儒家思想与当时的社会需要相结合,并吸收了其他学派的理论,创建了一个以儒学为核心的新的思想体系,深得汉武帝的赞赏。系统地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学说和“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为武帝所采纳,使儒学成为中国社会正统思想,影响长达二千多年。3、董槐董槐(?—1262)宋濠州定远(今安徽定远)人,字庭植,嘉定十六年进士。
嘉熙间历提点湖北刑狱、知江州、潭州,平息常德兵变,救济南来江北流民,甚著政绩,整肃军纪,加强训练。六年(1246)任权广西转运判官兼提点刑狱,协和西南少数民族,与交趾建立友好贸易关系。
宝祐三年(1255)任右丞相兼枢密使,以整顿纲记为急务,为改革旧制,报效国家,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从而得罪了许多大臣,因此嫉之者甚众。次年罢相,为佞臣丁大全派兵廹逐,避居湖州南浔。
旋以观文殿大学士提举临安洞霄宫,隐居富阳北郊阳波湖董家弄。其子董丽,为宋驸马,在元乱中尽节。
今其后裔大多定居浙江富阳北部山区。部分定居江苏丹阳。
4、董诰董诰(1740—1818)董邦达之子,乾隆二十八年中探花乾隆帝将其改为二甲弟一作金殿传胪,形降实升。累官至军机大臣、东阁大学士,擢文华殿大学士(宰相)。
他通晓军事,台湾、廓尔喀平定也列名功臣。在和珅当权时代,他与王杰独不与其苟合。
嘉庆帝铲除和珅时他也发挥了较重要作用。他与其父一样都是当时有名画家精书法、善绘画。
他五次归还故里,生活简扑,平易近人从不倨傲,深为邻里称道。终年七十九岁。
嘉庆二十三年致仕归家,十月去世。父子历事三朝,虽身居显要,但两袖清风。
嘉庆帝哀诗中云:只有文章传子侄,绝无货币置田庄。5、董氏董氏,南唐妇人,擅画,“所学出王齐翰,工道释人物”。
(《宣和画谱》),当时官宦缙绅家的妇女,都往往求她“写照”(画肖像)。有人还写诗赞誉道:“林下才华虽可尚,笔端人物更清妍。
如何不出深闺里,能以丹青写外边”。宋徽宗御府藏有她画的《六隐图》。
南宋邓椿看到过这幅画,他在《画继》中谈到这幅画说“今藏山阴王:产才监簿家,乃画范蠡至张志和等六人,乘舟而隐居者,山水树石人物如豆许,亦甚可爱”。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董姓。